第一章 新课程的小学作文教学定位.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8348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7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新课程的小学作文教学定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一章 新课程的小学作文教学定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一章 新课程的小学作文教学定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一章 新课程的小学作文教学定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一章 新课程的小学作文教学定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新课程的小学作文教学定位.docx

《第一章 新课程的小学作文教学定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新课程的小学作文教学定位.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新课程的小学作文教学定位.docx

第一章新课程的小学作文教学定位

第一章新课程的小学作文教学定位

    教学要点:

新课程的小学作文教学定位与目标

    学习导航: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作文是小学生的必修课。

您将在4学时的学习过程中,了解新课程为作文教学的定位,理解新课程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学习课程改革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学习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策略。

    学习内容:

    第一节:

新课程的小学作文教学定位与目标

    第二节:

写作教学理念的突破

第一节新课程的小学作文教学定位与目标

    一、新的定位

    中小学写作教学又叫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这段话科学而简明地说明了写作教学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新课标关于写作教学的定位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写作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它是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须具有的一种能力,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因此,全世界都把“读”、“写”、“算”作为人的基本能力。

    

(2)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与交流。

青少年学生学习写作是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形式,是最严格最规范地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

    (3)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

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通过观察分析自然和社会,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态度和看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写作极富创造性,写作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创造性地描写世界、表现世界,创造性地抒写自我、表现自我。

    (5)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水平往往代表一个人的文化程度,代表一个人的文化素养。

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要以写作为中心。

阅读、口语交际自有它独立的重要地位,阅读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写作,它有它自身的价值和任务,但写作与阅读、口语交际之间有着天然的有机的联系,写作能力综合体现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二、新的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素养教育。

根据这一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的总目标是: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写作的阶段目标是:

    第一学段叫“写话”。

强调“对写话有兴趣”,鼓励学生乐于写话,乐于运用学到的词语,把自己想说的或想象中的事物写下来;完成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换。

    第二学段叫“习作”。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文体,自由地写下自己觉得新奇有趣,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运用平时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句;能写“简短的书信便条”。

    第三学段依然叫“习作”。

鼓励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能“修改自己的习作。

    第四学段叫“写作”。

主要目标是“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能考虑写作目的和对象,能多角度观察,捕捉特征,能根据中心安排详略,条理清楚,能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内容,能进行缩写、扩写、续写、改写,能“列纲起草,修改加工”。

    从以上可见,各学段写作教学的目标明晰,梯度明显,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开展写作教学,实现阶段目标和总目标。

    

第二节   写作教学理念的突破

    写作教学理念是十分重要的。

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已经多年,为何收效甚微?

因为以往的作文教学多注重技巧方法上的改变,缺少作文理念上的根本变革,没有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构建整个作文教改体系,使得作文教学很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语文课程标准》的诞生,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令我们看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曙光。

    一、前提:

写作主体的回归

    构建学生主体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生主体性的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

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长期受到压抑,在政治化的思想、模式化的形式的严重束缚下,学生渐渐失去作文的积极性,失去了表达自我的天然愿望,作文变成了痛苦的折磨,学生的主体性退化成了奴性。

    新课标实现了写作主体的回归,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种思想像一根红线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如提供自主拟题、在写作实践中学写作、自改和互改作文等,最有代表性的是小学低年级“写话”作文观念的提出。

新课标明确提出写话的要求:

“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这个要求既没有在数量上,也没有在质量上提出具体规定,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不拘形式,自由表达,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这样,学生当然会乐于去写。

当学生把作文看做是一种需要,当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自身的潜力便可以充分调动,写作能力就必定会大有长进。

    二、根本:

“人”“文”融合

    目前,学生作文中“人”“文”分离的状况十分严重。

作文远离了学生的人格精神,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美好纯真的童心,失去了真情实感,失去了感人的力量,失去了亲切的魅力。

一句话,失去“人”——有灵有性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

    在当前学生作文中,不能说完全没有“人”,但这种“人”是社会的、共性的“人”,而不是有血肉、有灵性、有个性的个体,不是独一无二的“自我”。

学生学会了用公共的思维模式代替丰富多彩的精神方式,学会了赞美讴歌,也学会了胡编乱造;学会了弄虚作假,学会了揣摩、迎合别人的意图,学会了压抑、埋没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学会了世故圆滑,学会了扭曲人格,以至形成了两面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显而易见,这是开始关注“人”与“文”之间的融合。

这是很有针对性的,很有见地的。

新课标“求真”“求实”的导向,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十分有利。

教育的重要价值就在于,人在学习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并实现自我,使个体生命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三、主导:

培养个性和创造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写作有个性、有创意,这是作文之关键所在。

对于这一点,在国际上已达成共识。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指出:

“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

    然而,我国的作文教学一向对自我表现、发展个性比较忽视。

特别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大都变成了与个性毫不相干的东西,至于创意更是谈不上。

为了得高分,不愿抒发自己的情感,惟恐它肤浅、片面;为了得高分,不愿用自己的语言,惟恐它太幼稚、不深刻。

于是作文中充塞着伪圣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惟独丧失了学生自己。

    过去的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可以发挥想象和创造的余地都很小,作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急功近利的倾向。

为了应试,只追求“速成”,教师很少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生活上下功夫,而是舍本逐末,进行“纯技术”的训练,将鲜活灵动的文章八股化了,将学生的思维牢牢束缚住,这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作文教学应以“展现个性、创造性”为主导。

这既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也是优化作文心态的需要。

作文的乐趣从何而来?

来源于生命的自我表现和个性的舒展。

而作文摒弃了创造,远离了学生的生命体验,何乐之有?

学生存在对作文的厌烦和惧怕心理也就不足为怪了。

    新课标根据国际上作文教学发展个性和适应实际需要并重的大趋势,提出我国作文教学要注意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继承重视实用的传统,继续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

    但愿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学生作文洋溢着最重要的东西:

真诚坦荡的人格,鲜活丰满的个性,细腻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生机勃勃的创造力。

四、源泉:

学生的生活实践

    作文可分应需性作文和专门性作文。

过去作文教学多注重专门性作文,为作文而作文,缺少实际的需要和特定的情境。

在新课标中,应需性作文得到了关注,要求“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应需性作文或应生活之需不可不为,或应内心性情之需不吐不快。

总之,学生完全出自“必要说或喜欢说”。

有特定的场合、明确的对象和实在的目的,这与课内专门性作文的心理大不相同。

叶圣陶曾形象地揭示写信与作文不同的心理和效应:

“平常写信给朋友,老实倾吐胸中的积蓄,内容决定形式,技术上也乐于尽心,而且比较容易安排。

待教师出了《致友人书》的题目,他们错觉以为这是‘作文',与平常写信给朋友是两回事,难免做一些拉扯套合的工夫,于是写下来的文章不着拍。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40)可见为生活或内心性情之需的应需之文有良好的写作心态,有助于扭转为作文而作文的心理,克服造作、浮夸的作文之风,养成作文的兴趣。

    作文应是生命的律动,是生活的需要。

叶圣陶说:

“写作材料来源于整个生活,整个生活时时向上发展,写作材料会滔滔汩汩流注出来,而且是澄清的。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25)目前,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作文指导书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学生满足于七零八碎的技巧,放弃了自己对生活的直接积累与感悟。

以所谓“范文”作为作文的源泉,用他人的生活代替自己的生活,用他人对生活的认识代替自己的思考,这使他们离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

新课标将作文植根于生活,为作文教学引入了生命的活水。

正如古诗所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

五、基础:

大量的阅读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背诵240篇优美的诗文。

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和背诵中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情感积累、文化积累以及生活积累,这是作文能力的基础。

我们的学生读的书少得可怜,据调查,我国的中学毕业生有95%没有读过我国的四大名著。

更可悲的是,许多学生对读书失去兴趣。

离开了丰厚的积累,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水平。

头活水来。

    另外,阅读教学中所说的读写结合,往往只是注重学习课文的一些写作手法,这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认识能力、人格素质的高低往往是决定一篇作文质量的关键。

因此,在阅读中学生更应学习作者是怎样细致敏锐地观察生活,怎样透过表面深入本质进行思考,怎样以饱满的激情感悟人生的;学习作者的思考方式和观察角度,真诚豁达的处世态度,追求真善美的执着精神,旷达的心胸以及浪漫的情怀。

这些是写作的灵魂和根本,能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学生的作文焕发出光彩。

    《语文课程标准》实现了作文教学理念的重大突破。

随着对新理念的深入解读和贯彻,将带来学生作文心态的全面优化,以及作文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

第四章新课程小学作文教学方法

    教学要点:

新课程写作教学的具体方法

    学习导航: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亲身经历的事情或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小学作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用语言文字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怎样引导学生表达呢?

    学习内容:

    第一节:

教学方法

    1.仿写法

    2.“感知”作文法

    3.收集习作素材法

    4.练写生活日记法

    5.命题法

    6.审题法

    7.“绘画”作文法

      9.观察图形想像象作文法

   10. 童话作文法

    11.幻想作文法

        第二节:

教学探索

第一节: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

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本章介绍20种。

这些方法对解决小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值得借鉴。

小学作文教学博大精深,作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希望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与时俱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文教学方法。

    1.仿写法

    “模仿”——示范学习,是创造的阻碍者还是促进者,在教育界历来看法不一,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班图拉积多年研究“观察学习”的心得,发表了十分中肯的意见:

“由于示范作用的传统概念主要限于反应的摹拟,示范作用一直被看作为创新的对立面。

与这个普遍的信念相反,通过示范作用的过程也可以产生创新。

示范作用在几个方面可促进创造性的发展。

正像我们曾经看到的那样,示范作用可给创新提供认知和行为的工具……此外,示范作用通过把原有成分创造性综合和培养非传统性,直接促进了新风格的产生。

”(班图拉:

《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

一种社会认知理论》英文版1986年)也就是说,“模仿”对于创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示范学习”(观察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和认知策略,给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手段。

所以,片面宣扬儿童在掌握“语言工具”上发挥创造性,往往“欲速不达”,甚至有害。

“模仿”一词,在此处按广义理解,系指一切“示范学习”,而非指狭义的简单动作的机械重复。

众所周知,在听、说、读、写诸环节中,都要认真地、系统地组织“示范学习”。

例如,识字和写字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规范”,特别是重视消灭错别字。

在阅读和作文指导上,“范文”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更加需要细细品味、领悟。

    小学生学写作文,也必须遵循从“仿”到“作”的原则。

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写话模仿成分比较多,随年级的递增,模仿成分逐渐减少,到了五、六年级便要求独立作文了。

    在指导学生学写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发挥示范学习的作用,采用仿写法,教给学生观察、思考、取材以及下笔成文的方法。

但是,不可拘泥于仿作,以限制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也就是说,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决不能单纯靠仿写。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从“模仿”之中跳出来。

正如张志公指出的:

“需要正确的处理模仿和创造的关系。

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

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都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

创造,也是一个必然的活动。

两个人比着同一个葫芦画瓢,照着同一只猫画虎,画出来决不会完全一样,每个人画的都有自己的个性在内。

并且,创造是目的,模仿正是为了创造。

模仿既是必然的,就应当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正确的模仿,而不要让模仿活动自流……模仿既然只是个学习过程,不是目的,就不能以教学生模仿为满足,而要不断地从模仿之中跳出来,把学到的好东西化为自己的,在自己的创造活动中去活用。

    这一论述是教师运用仿写法必须遵循的。

    仿写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1)先看图作文后仿写。

    看图写话是低年级学写作文最主要的一种形式,通过指导学生看图说话或写话,学习观察图中人和物的方法,学习按一定顺序叙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选择材料,进行仿作。

例如,先让学生观察一幅小学生正在洗小手帕的单幅图,然后引导学生讲述洗手帕过程。

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仿照洗手帕的过程,根据“先——浸湿,然后——搓洗,再——洗净,最后——拧干——晾上”这些主导词语,联系学生自己平时在家里洗红领巾、洗袜子等事情,进行仿写。

这种仿写,降低了难度,写出的文章大同小异。

    

(2)先阅读范文,后仿写。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原则。

读文可学习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基本功,通过读文,也能学习作者观察、思考、想像、对人对事的情感和态度,这些均可通过仿写,逐渐迁移到学生自己的作文实践中去,一篇文章可以从内容或形式上引导学生模仿。

例如,学了《燕子》一文,可仿照第一段“燕子的特征”引导学生写其他小动物外形特征;学了《故乡的杨梅》一文,可仿照课文中介绍杨梅的外形、颜色和滋味这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写“我喜爱的瓜果——××”,“水蜜桃”、“西瓜”、“橘子”等,这种仿写,只提供给学生写作的思路,显然这种仿写写出的文章是大同小异的。

仅举一例:

我喜爱的瓜果——西瓜

一提起瓜果,我就会想起西瓜。

在炎热的夏天吃上几块西瓜真是又解渴又爽口。

因为西瓜的形状、颜色和滋味都非常惹人喜爱。

     西瓜,圆溜溜的,遍体长着向两端伸展开去的绿色条纹。

成熟的西瓜,条纹特别清晰。

大的西瓜有篮球那么大。

西瓜的瓤是鲜红色的,红红的瓜瓤里镶嵌着黑宝石似的瓜籽,很好看。

把西瓜切开,红色的汁水从瓜瓤里渗了出来,一股甜美的香味冲鼻而来,谁见了都会有三分馋意。

    没有成熟的西瓜不仅颜色不好看,而且淡而无味,吃上成熟的西瓜,那味甜甜的,简直使人不想停口。

    西瓜利用率很高,瓜瓤能食用,还能制成可口的西瓜酱。

瓜籽也能吃,它的皮还是一味中药。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我特别爱跟爸爸去买西瓜。

    (3)先命题练笔,后仿写。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逐步培养的。

由于学生写作实践有限,往往遇到新的作文题目,便困难重重,不知从哪儿写起。

如果教师先教学生练写,思路打开了,方法掌握了,再仿写,便能做到举一反三。

例如,先具体指导学生观察实践,练写“跳远比赛”、“小实验——烧纸船”、“小制作——做梅花”、“玩具表演”,教给学生观察想像及写作方法,然后再以“××比赛”、“小实验——×××”、“小制作——×××”为题,要求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仿写,不仅化难为易,而且调动了写作积极性,激发了写作的创造性。

例如,学生观看“‘小姑娘'打琴”玩具表演,教给学生写小动物的外形、动作的方法,练习说话和写话后,要求学生练写“小熊拍照”、“黑熊打鼓”、“小鸭子捉鱼”等玩具表演。

如一位小朋友仔细观看表演,展开丰富的想像,写了“小鸭子捉鱼”一文:

“这是一只身穿白衣裳的小鸭子,它的额头高高的,它的嘴扁扁的。

你看它伸长了脖子钻到水中捉小鱼去了。

不一会儿,它捉到了一条小白鱼,高兴地昂起头,好像对人们说:

“你看我多有本领。

    (4)先教师示范,后仿写。

    有些作文难度较高,需要教师先下水,写范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主旨和学习写作方法,然后仿写。

例如,有位教师在学生毕业前夕的作文课上示范写了一篇“我的学生”一文,字里行间流露出老师对学生深深的一颗爱心,课上,老师用低沉的语调亲切的口吻朗读后,全班学生无不为之感动,再一次接受教师的爱心。

然后要求学生以“我的老师”进行仿写,同样例举二、三个典型事例,写出学生对老师的爱心。

当全班学生依次朗读自己的作文时,无不吐露出感激之心和恋恋不舍的师生情,有的甚至抽泣着读完自己的作文。

这种仿写除了写作方法的指导之外,并充满情感的交流。

2、“感知”作文法

    人们要改造客观世界,首先必须认识客观世界,而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知事物开始的。

    感知是由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因素组成的。

通常所说的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认识活动。

例如,眼看颜色,耳听声音,口尝味道,鼻嗅气味,手触软硬等都是。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这是因为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外在联系。

由于事物的个别属性和整体不可分,所以感觉和知觉总是联系着的。

    儿童学写作文,首先得获取作文材料,这便要求他们平日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进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那些习作能力低下的儿童,时常愁于没东西可写,就是不会观察的缘故。

为此,要教学生学会运用“五官”感知周围的事物。

指导低年级儿童学习“感知”作文,可采用下列做法:

    

(1)眼看事物:

儿童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里,在他们的身边可以看到绚丽的大自然,四季变化着的花草树木,马路上奔驰的各种车辆和繁华地段涌动的人群,街头的绿化角、绿化带和街心花园以及游人的活动情境、各种超市和商店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人们购物的场面,等等,不都是习作的好材料吗?

如,指导儿童看一看马路上有哪些车,学生各自去认真地观察后说:

“在中山北路上,车子多极了,我看见有红色的小轿车、黑色的小轿车,还有白色的、蓝色的小轿车呢?

它们比其他车跑得都快。

”“我和妈妈走在人行道上,马路上的车子数也数不清,有开过去,有开过来的。

最大的车要算是双层公共汽车啦。

”“昨天下午放学回家时(师: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看见十字路口挤满了车,有小轿车,有大巴士,有大卡车,还有摩托车呢。

车子一辆接一辆,像条长龙。

过了好半天,才不堵车了。

”……儿童用眼睛看到许多信息,这些信息不就是练习写话的好材料吗?

    

(2)耳听声音:

在我们周围,声音几乎无处不在。

可引导儿童用心听各种声音后练习写话。

有的声音是在自然状态下听的,无须事先做什么准备,只要注意倾听,便能听清。

如春天清晨可听到小鸟的叫声;炎热夏日的中午会听到蝉的叫声,晚上会听到青蛙的叫声;在路旁可听到各种车辆发出的不同声响等。

有意地去听取声音或各种话语,这对人们尤其是学生十分重要。

学生可从教师的讲述和导语中,获得各种信息,促使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

引导儿童进行听后写话,教师可设计辨音练习,如听录音中各种动物的叫声或各种车辆不同的喇叭声后辨析,也可录制蕴含某些情节的声响,让学生写想像作文,也可进行传话比赛或听力比赛。

指导学生听广播,不失为提高听力的好方法。

如听天气预报后当即写下来,看谁听得好。

也可要求学生定期听红领巾广播,并在小组或全班交流。

如有位老师在晨会课上,对学生说:

“昨天你又用你的好朋友——耳朵,听到什么好消息啦?

”有的说:

“我听到银行要发行五元和五角的人民币啦!

”有的说:

“昨天广播里说上海申请2010年世博会成功啦!

江主席还打电话向参加世博会的代表团祝贺呢。

    (3)口尝味道:

在课上如果创设让学生品尝糖果后练说、练写,他们是最兴奋的了。

平时,学生虽吃过各种糖果和食品,喝过不少品种的饮料,但很少把他们直接的感受说出来、写出来。

“感知”作文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感官,将直接的感受用话语介绍出来。

如,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吃的食品,他们会说:

“我最喜欢吃红烧肉了,它又甜又香,特别是带皮的红烧肉,咬一口,油就会滴下来,别提有多好吃啦!

”“我最喜欢吃大闸蟹了,特别是雄蟹的膏太好吃了,糯糯的、香香的,吃了还想吃。

”“我最喜欢吃芝麻馅的汤圆了,那皮薄薄的、糯糯的,里面的馅又甜又香,我一次能吃好几个呢!

”在习作课上,也可让学生品尝饮料。

将不同味道的饮料,分别倒入一次性的塑料杯中,请几位同学各自品尝一种,最后猜一猜喝的是什么饮料。

并令全班观察他们不同的表情,然后练说练写。

    (4)鼻嗅气味:

在生活中,你常常会闻到这样、那样的气味,有刺鼻的,还有沁人心脾的。

课上,也可引导学生交流在什么地方闻到了什么气味。

如,有位教师特地带来几样有代表性气味的蔬菜,如,洋葱头、辣椒、香菜等,闻过后说说闻到的气味;又如,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出示一朵玫瑰花,光靠鼻子去闻,猜猜是什么花?

学生颇有兴趣地说出:

……是花香,什么花昵?

我猜不出,睁眼一看,原来是一朵玫瑰花,真是又香又美呀!

在课上,教师可启发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在日常生活中会闻到什么气味,他们个个争着说:

回到家,我就闻到从厨房里飘出来的米饭烧熟的香味(师:

可说饭香味。

)就知道妈妈已经把米饭烧好了;爸爸在家里一边看报一边吸烟,屋子里的烟很刺鼻,我劝他不要吸烟了,可他怎么也戒不了。

我和妈妈最讨厌爸爸吸烟了;深秋时,我走在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