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建设中医药出口基地的现状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8342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建设中医药出口基地的现状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成都建设中医药出口基地的现状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成都建设中医药出口基地的现状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成都建设中医药出口基地的现状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成都建设中医药出口基地的现状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建设中医药出口基地的现状分析.docx

《成都建设中医药出口基地的现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建设中医药出口基地的现状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建设中医药出口基地的现状分析.docx

成都建设中医药出口基地的现状分析

 

成都建设中医药出口基地的现状分析

成都地处我国大西南,中药材资源丰富,是著名川药和南药的中心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数千年的医药实践和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使成都成为民俗文化优雅、养生健体盛行、医药名人辈出的“中医药之乡”。

现代化进程又使成都成为西部中医药教育、科技、医疗、产业的中心和中医药产品集散地。

自然禀赋、历史沉淀与现代文明三位一体构成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成都中医药资源,为成都建设中医药出口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成都建设中医药出口基地的比较优势

(一)资源优势

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合于多种中草药的生长和繁育,野生中药资源十分丰富。

在长期的自然适应选择和人工栽培选择下,逐步形成了平原、丘陵、中低山和高山不同类型的中药材产区。

多种地貌、多样复杂的生态环境涵养了成都十分丰富的中药资源,使成都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产地,为成都赢得了“中药之库”的美誉。

目前,全市已初步查明的中草药种类达2000余种,约占四川省中草药种类的1/2,其中,常用和比较常用的药用动植物资源860多种,野生药材600多种,种养药材120多种,矿物药材10多种,珍稀濒危药用物种30多种。

成都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栽培技术成熟,所产药材量大质优,许多品种国内外享有盛名,是全国最大的道地药材种植基地。

如川芎、黄丝郁金、川黄柏、厚朴等道地川产药材的优良品质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

目前,成都优质道地药材川芎、黄连、附子、泽泻、郁金和三木药材杜仲、黄柏、厚朴等十余种中药材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种植,启动了无公害规范化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四川绿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川芎种植基地已于2004年5月通过国家药监局组织的GAP认证现场检查。

到2003年底,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6万亩,其中川芎在全国的市场占有份额已达90%以上。

(二)产业优势

1.中药工业高速增长,规模全国靠前。

成都中药工业"九五"期间以年均40%的增长速度发展,初步形成集中药材种植、饮片加工、中成药、植物提取药等门类的产业体系,培育出地奥、康弘、迪康、恩威等一批进入全国中成药工业企业50强的优势企业,拥有地奥心血康、黄芪注射液、糖脉康颗粒、三勒浆口服液、洁尔阴洗液、一清胶囊、抗病毒颗粒等9个单品种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中成药优势品牌产品。

截止2003年底,成都市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共45户,拥有总资产92亿元,净资产56亿元,固定资产净值18.4亿元,职工3.2万人,生产中成药550余种,年产量1.52万吨,中医药产业直接产出和关联产出已超出成都市国民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

2003年,全市中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工业增加值16亿元,创利税10.5亿元,中药工业销售收入约占全市医药工业销售收入65%,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排位中与列第6名的城市水平相当。

2004年1-4月,全国中药工业按销售收入排名,四川列第3位,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其中成都市实现销售收入14.44亿元,与列第6位的上海市大体相当,全市有地奥、康弘、恩威、三勒浆、升和、中汇等6家中药企业进入全国100强,是进入最多的城市之一。

2、GMP认证取得阶段性成果,中药生产工艺水平居全国先进水平。

成都市2004年6月30日前需通过GMP认证的中成药和中药原料药生产企业82家,已通过认证60家,占73.2%,高于62%的全国平均水平。

成都新荷花中药饮片公司的中药饮片、成都华高药业公司的中药提取物,在国家尚未明确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GMP认证时限的情况下,率先通过了GMP改造,分别成为全国首家中药饮片和首家出口专用中药提取物通过GMP认证的企业。

通过实施GMP,全市中药企业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中药生产工艺水平进入全国先进水平。

3.中药生产技术现代化,中药生产质量稳定在较高水平。

一大批现代生产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如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树脂吸附技术、膜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新型酶法提取技术等,改变了中药粗、大、黑的传统形象,全市中药企业已能生产针剂、胶囊、滴丸、颗粒剂、气雾剂等21种剂型,为中药产品的出口创造了良好条件。

4.中药工业聚集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在高新区的“国家现代中药科技产业园”、彭州市的“医药工业园区”、蒲江县“成都天然产物蒲江高科技产业园”等中医药产业园区内,已聚集了一大批中药生产企业,如成都地奥、恩威、迪康药业、华神、康弘、华西医大制药厂等,在科学规划和政府引导下,形成一定的产业聚集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我市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研发优势

1、研发人才丰富。

成都地区目前人才总量为68.23万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9.84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万人,在蓉两院院士2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300余人。

国内知名学府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20余所院校形成了培养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的中医药完整人才培养系统,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专门人才。

迄今为止,成都已拥有一批基础知识扎实、学术造诣较深,实践经验丰富的国内外知名的中医药专家、教授和中青年骨干,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人才梯队和层次。

仅在中药研发方面就拥有一支4000多人的人才队伍。

其中,享受国家或政府津贴的专家20人,长江学者2人,各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1人,各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4人,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8人,省级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17人,博士生导师15人,正高职专家54人。

同时,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药学院、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四川省中药研究所、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地奥集团等一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汇聚和吸引了一大批中医药科研人才。

2.研发机构齐全。

成都拥有四川85%以上的中药研发资源,具备了从药物筛选、临床前实施、临床试验到工业化生产的全过程研发能力。

全市现有中药科研机构64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中药实验室49个,国家级、部级、省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1个,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中药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

3.研发条件优越。

成都现有中药类实验室49个,其中国家级实验室5个,部级实验室5个,省级实验室9个;实验室总面积4万平方米,拥有以HPLC、UV、GC、MS、NMR等仪器为主体的实验研究设备4225台,价值近2亿元,基本覆盖了中医药研究与新药开发的全领域。

目前,成都市已有四川省天然药物研究所安全性评价中心和国家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等2家通过国家GLP认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正在申报GCP认证,国家(成都)中药GCP中心已通过科技部验收。

4、研发创新能力较强。

成都具有较强的中药科研攻关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有较强的中药新药研发应用能力及产业化能力,中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居于全国先进行列。

近五年来,成都市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药类“九五”、“十五”攻关的项目数量名列全国前茅。

在中药基本理论、川产中药缺口建设、中药制药技术研究、中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中药筛选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与原理研究、中药安全性研究、中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

1999年,成都率先在国内启动6种中药材GAP的研究。

成都在分子生物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研究水平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如利用脱氧核糖核酸遗传标记技术对川贝母、麦冬等名贵中药材进行品种鉴定,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枸杞等药材的抗病虫害能力和药材产量等等。

近年来中药科研成果的本地转化率高达85%。

除此之外,在加大发掘名老中医和民间确有疗效的验方和古方以及向中药保健品、化妆品和中药农业生物制剂研制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四)商贸优势

成都是西部药品和中药材的重要集散地,现已基本形成多渠道的销售网络和配套服务体系。

2003年,成都市五块石药品配送中心已初步建成,西部医药、百信药业、天乐药业相继开业,销售收入已超过13亿元,成为西部最大的药品物流配送中心。

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是国家批准的17个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之一,也是全国前三大中药材交易市场之一,已成为西部中药材的销售中心和全国中药制药企业的原料采购中心,年药材交易额12.9亿元。

荷花池中药材市场无论在交易规模、市场覆盖面及知名度上均超过昆明菊花园和西安中药材市场,与广州清平中药材市场不相伯仲,该市场的药材覆盖全国40%的市场,在中药材集散地能力上优于清平中药材市场。

截止2003年底,全市有药品流通企业(批发、零售)2600余家,其中:

药品批发企业261家,包括零售连锁企业29家;药品零售企业2300多家,包括零售连锁门店1679家。

通过GSP认证的药品经营企业142家,其中药品批发企业111家,零售连锁企业19家,药品零售企业12家。

具有500个零售门店的大型连锁药品经营企业2家。

(五)医疗优势

成都现有各级各类中医机构41所,开放病床4330张,中医药医务人员8430人(其中,省、市级学科带头人9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33人;省、市级名中医153人),拥有一批临床疗效独特的名老中医验方和医院制剂400余个,为中药的新药开发提供了极好的源泉。

成都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突出,优势明显。

有国家级的"中医急症医疗中心"、"中医临床医疗中心"以及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13个。

在中医骨科、眼科、儿科、肛肠科、针灸科、急症科、肿瘤、肺病、运动创伤、糖尿病专病等方面建设了一批独具特色、技术优势十分明显的专科专病群体,形成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人有专长"的格局,构成了有效的社会健康保障体系。

全市的中医药医疗服务需求量大,市场广阔,价格合理,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承担了超过社会医疗总量33.41%的工作量,中医医疗的平均诊疗费用不足西医的60%,显示了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的医疗健康保障体系的强大生命力。

(六)出口优势

成都中药出口概况

单位:

万美元

2003年出口值

2003年增长率

2002年出口值

2002年增长率

2001年

中药材

1194

72.88%

691

31.20%

526

中成药

518

-1.32%

525

49.87%

351

药用植物提取物

2235

55.14%

1441

59.46%

904

中药出口总值

3947

48.59%

2657

49.22%

1780

1、中药出口快速增长,出口规模全国靠前。

近两年,成都中药出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年增长率接近50%,高于全国同期中药出口增长率约40个百分点。

2003年,成都市中药出口在全国排第三位,占全国中药出口的5.6%,高于成都市出口占全国出口比重5.4个百分点。

从出口构成看,中药材是成都市中药出口的传统商品,2003年占全市中药出口的30.25%,主要出口品种为贝母、白芍、党参等,主要出口市场为日本(53.6%)、香港(30.82%),东盟国家(8.21%)。

其中,成都绿色药业公司采用达到GMP认证标准的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等新形式,2003年出口中药材355万美元。

中成药出口受药品注册、商标注册和销售渠道的限制,主要出口市场为日本(43.24%)和欧盟国家(34.17%),2003年占全市中药出口的13.12%,目前出口的主要品种有冠元颗粒、麦味参颗粒(华西医大制药厂生产)等,其知识产权、商标注册、销售渠道均被进口商控制,生产企业十分被动。

药用植物提取物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效成分明确,并已形成产业化趋势,已成为我市中药出口的增长点,2003年占全市中药出口的56.63%,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34.41%)、欧盟国家(30.51%)、香港(8.10%)。

2、中药出口市场潜力较大,出口形式多样化。

目前,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的需求日益旺盛,在全世界药品市场上,由天然物质制成的药品已占约30%,植物药市场份额已达300亿美元。

欧盟国家现有2000余家生产植物药的企业,英国自1987年以来植物药的购买力上升了70%,法国亦上升了50%,而美国市场每年也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长。

据专家预测,2010年世界天然药物贸易总额将达到500亿美元。

成都市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为美国、欧盟国家,约占出口总额的80%,这些国家对天然药物需求的快速增长为成都市扩大中药出口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成都市中药出口形式多样化,除直接出口、代理出口外,部分企业为绕过外国中药注册关,已通过在国外投资建厂的方式扩大中药出口,如永康制药在越南、康弘药业在新加坡分别设立中成药生产厂和封装厂,部分企业已准备在东南亚国家中心城市合作开办中医医院。

3、成都药用植物提取物出口具有独特优势。

主要表现为:

成都市药用植物提取物行业开发起步早,已有20余年历史,具有一定的历史积累和行业基础,行业发展成熟,拥有一批具有丰富的技术经验和国际市场开拓经验的企业家,培育了一批如成都华高天然产物公司、四川协力制药有限公司、成都辰龙绿色产业公司等技术设备先进、专业人才聚集的现代大型企业为药用植物提取物生产和出口龙头企业,成立了全国首家天然提取物行业协会——成都天然提取物行业协会。

2003年,植物提取原料药芦丁产量在全国位居第一,曲克芦丁的出口量已达全国出口量的90%以上。

成都市药用植物提取物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贸易风险低。

成都市植物提取物出口品种多,原料资源丰富,目前主要产品有芦丁、曲克卢丁、大豆提取物(大豆异黄酮)、枳实提取物(橙皮甙、辛弗林)、绿茶提取物(茶多酚),而成都市仅蒲江一县(面积不到全市总面积5%)就有用以提取绿原酸、黄莲素的三木药材基地5万多亩,有用以提取辛弗林、橙皮甙的青皮基地近7万亩,有用以提取茶多酚的茶叶基地5万多亩。

成都药用植物提取物的后加工能力不断加强。

成都中科生物公司以大豆异黄酮为主要原料成功开发了保健品“天雌素”,受到市场好评,目前使用国内著名医药公司——天时力的商标出口南非等国,成都华神制药也开发了类似产品。

(七)环境优势

1.建立了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工作机制。

发扬成都中医药优势,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路,已在成都市上下取得高度的共识。

2002年9月,市上成立了由市长葛红林担任的成都市中医药产业化领导小组,定期研究中医药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了全市推进中医药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工作机制。

2.科学规划,目标明确。

2002年,成都市科技局、经委等7个部门组织了科技、教育、卫生、技术经济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对全市中医药行业进行了历时6个月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形成了《成都中医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了成都市市中医药产业的中长期规划,提出了争创5个“全国一流”的宏伟目标,即:

全国一流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人才、全国一流的中医药创新创业环境、全国一流的中药科技创新与知识产品生产基地、全国一流的中药高科技产业群、全国一流的中医医疗健康保障体系。

3.出台了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

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把中医药作为生物医药的中药组成部分加快发展。

先后出台了对医药化工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税收和投融资政策上,包括企业所得税、产品开发费、技术转让(服务)、环保规费、资产重组费等。

此外,还通过成都市“扶持工业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成都市药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项目贴息资金”、“成都市重点优势工业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评价”等资金和管理办法支持我市中药产业的发展。

4.具有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平台。

成都市每四年举办一次“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暨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注册会议和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医药国际科技博览会,搭建了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的中医药科技交流平台和宣传平台。

二、成都建设中医药出口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医药产业链之间的关联度较低,优势没有得到整体发挥

成都具有的中医药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科研优势、市场优势没有得到整体发挥,体现在丰富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医药工业的品种竞争优势,产业优势与商贸优势的联动互动性较差,科研优势与产业优势的结合度较差,各种基础的优势没能转化为较强的出口优势。

目前,成都的中药材资源中,只有少数品种与中药工业品种有关联,绝大多数中药材品种仅限于专业市场的药材贸易,与中药工业品种的关联度低,产业发展模式以资源-商贸,资源-粗加工-商贸为主,这就决定了成都市中医药产业还处于劳动密集型、粗加工型为主的低水平发展阶段,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地转化为市场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对扩大中药的出口带来不利。

(二)中医药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偏小

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的特性决定了医药行业集中度非常高。

目前,前100家世界性医药企业供应着全球80%的药品,前25家企业控制着50%的市场,这些企业的销售额在70—300亿美元之间,利润在9—60亿美元之间。

而成都市截止2003年底,中医药生产企业有50户,但中药规模以上生产企业仅45户,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中药生产企业仅26家,其中销售收入5000万~1亿的企业8家,1亿~3亿的企业6家,3亿~5亿的企业1家,5亿以上的企业1家。

成都市中医药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无法承担高投入、高风险的压力,这与医药产业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极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研发投入少,中医药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成都市中药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各类直接融资渠道不畅,企业资金十分匮乏,加之近年来药品生产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GMP改造,资金短缺问题更为突出,企业不得不以“短平快”项目为主,产品深层研发受到限制,开发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同时,政府尚没有独立的中医药产业扶持政策,对中医药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尚未建立金融、财政、企业联动投入的有效机制。

低投入的必然结果是低产出,目前全市基础理论和创新药品研究滞后,研发的中药新药以四类新药为主,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一类中成药,生物制药领域的创新研究则近乎于零,对我市建设中医药出口构成了不利影响。

(四)中医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不强,中医药出口在全市出口中的比重偏小

部分中药生产企业缺乏危机感,满足于国内市场,缺乏做大做强的意识和思路,没有主动开拓国际市场的观念,听任自己的商标和产品在国外被仿照和侵权。

2003年,全市中医药出口企业有83户,出口3947万美元,仅占全市出口的2.91%。

目前,成都市具有三效(速效、长效、高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三便(储存方便、携带方便、服用方便)、符合国际标准的中成药品种少;在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有效成份的标识方面,还没有明确的监控指标;大部分中成药在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方面缺乏完整的科学数据。

同时,中药出口面临较高“门槛”。

发达国家药品注册程序繁琐、费用昂贵,需耗时3-5年,一般企业很难承受。

今年4月30日生效的欧盟传统药品法《欧洲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将一系列有关药品管理的法规同时适用于传统药品的生产、进口和批发,这意味着中药可在欧盟取得“传统植物药”的合法身份的同时,必须通过欧盟严格的注册关,对进一步扩大中药出口带来了困难。

(五)市场营销网络资源浪费严重,总体营销能力差

目前成都市几乎每个企业都建立了自已的营销网络,每个企业的营销网络基本只销售本企业生产的几个或几十个主要产品,造成庞大的人力资源和网络资源浪费,且营销模式较单一,没有发挥整体营销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