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纲要第二部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7822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8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纲要第二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纲要第二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纲要第二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纲要第二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纲要第二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纲要第二部分.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纲要第二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纲要第二部分.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纲要第二部分.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纲要第二部分

古代文学史

(二)》

第二部分戏曲文艺——戏剧、民歌、讲唱文学

元代杂剧

作家

生平简介

代表作品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白朴

1226-1306,由金入元

历史剧《梧桐雨》

取材于白居易《长恨歌》,通过李、杨故事,写出了由盛至衰的人世沧桑的悲剧。

同时,作者在剧中也融进了自己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

①善用对比表现人世的沧桑悲剧。

表现在全剧的结构安排上;

②善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理。

表现在第四折中,是全剧的高潮和重心。

着重表现唐明秋夜雨声中回忆往昔时的心理感受,悲沉苍凉,情景交融,将剧中人物凄苦衰颓的心境形象地表现出来。

爱情喜剧《墙头马上》

一出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作品

①情节安排紧凑生动;②人物形象刻画鲜明;③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

马致远

1250-1321,享有梨园盛誉,被称为“曲状元”

历史剧《汉宫秋》

剧情并不复杂,但与史实有较大出入。

全剧将“和亲”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①以大量篇幅表现汉元帝失去王昭君时的悲愁别恨。

②许多唱词声情并茂,意境优美,音节嘹亮跌宕,极富艺术感染力。

神仙道化剧《黄粱梦》

代表作《陈抟高卧》

具有较浓的拂道虚无避世的思想,故又可称为道佛隐士剧或度脱剧。

①戏剧冲突和人物活动均以度脱与被度脱为中心而展开;②通过人物主观情感的宣泄,用象征手法来体现现实内容;③塑造的神仙形象,具有外仙内儒的性质。

王实甫

《西厢记》(《王西厢》)

全剧由2条线索展开:

一是张生、崔莺莺、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主线;一是张生、崔莺莺、红娘之间的性格冲突,是副线。

①体制上的突破和创新:

突破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著来叙写崔、张的恋爱故事,而且还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在若干折里采用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使戏剧冲突波浪迭起、丰富曲折。

②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

张生是情真意专的“志诚种”;崔莺莺是个性格复杂、风情万种的人物;红娘甘为人作嫁衣,是全剧最光彩的人物。

③词章之美:

人物语言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剧中的许多唱词,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有如一首首优美的抒情诗;以经过提炼的当时民间口语为主,适当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从而形成既明白晓畅,又清丽华美的语言风格。

可以说是一出情、采并茂的诗剧。

纪君祥

《赵氏孤儿》

根据《史记·赵世家》改编而成。

是一出张扬正义、鞭挞邪恶的著名古典悲剧作品。

18世纪被翻译介绍到欧洲,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以其为样本,创作《中国孤儿》剧本

尚仲贤

《柳毅传书》

取材于唐代传奇,但较之传奇小说,带有更多的世俗生活意味。

元代神话剧的双璧

李好古

《张生煮海》

超现实的虚幻意味更浓一些,具有神仙道化剧的出世倾向。

高文秀

高产作家,以写水浒剧和历史剧著名,时称“小汉卿”。

《双献功》

塑造的李逵形象,智勇双全

康进之

擅长写黑旋风李逵

《李逵负荆》

塑造的李逵形象,是非分明、敢作敢为,卤莽冲动

石君宝

《秋胡戏妻》

展现胡妻罗梅英坚贞不屈的刚烈性格

关汉卿

1225-1302,大都(北京)人,现存杂剧18种。

历史剧:

《哭孝存》、《单刀会》、《西蜀梦》、《陈母教子》、《五侯宴》

《单刀会》:

关汉卿历史剧代表作。

与《西蜀梦》同是写关羽的三国戏。

爱情风月剧:

《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调风月》、《拜月亭》、《望江亭》、《玉镜台》、《斐度还带》

《救风尘》·赵盼儿、宋引章:

关汉卿塑造的最具光彩的妓女形象;

《谢天香》·谢天香、柳永:

逆来顺受、水性扬花的妓女性格;

《金线池》·杜蕊娘、韩辅臣:

刚烈果决、识文断字、能歌善舞。

在《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三出正面描写妓女生活的剧作中,关汉卿真实地展示了风尘女子争取从良的曲折过程,写出了它们在与不幸命运抗争时的无知沉沦或大智大勇、软弱动摇或心高气傲,塑造出赵盼儿、宋引章、谢天香、杜蕊娘等性格各异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堪称风尘女子的知音。

公案剧:

《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绯衣梦》、《单鞭夺槊》

元代公案剧又称包公戏或清官戏。

《窦娥冤》:

元代杂剧最著名的悲剧,关汉卿晚年作品,此剧的最后一折成为“鬼戏”;《窦娥冤》的悲剧性表现为:

①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和事事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格竟成为她不得不含冤受屈的主观因素;

②对封建官府、官吏、法律的信任,竟成为她含冤受屈的客观因素;

高尚成了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是对传统道德和官方提倡的程朱理学的讽刺。

【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的品格】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窦娥的反抗精神:

这是窦娥形象中最为宝贵的品格。

主要表现为4点:

①公堂对簿,坚强不屈;②怨赴刑场,骂天咒地;③三桩誓愿,表明怨情;④鬼魂上场,复仇雪恨。

2、善良质朴,孝顺贞节:

《窦》剧得到人们广泛认同的重要原因是窦娥的善良质朴,孝顺贞节。

这一重要品格主要表现为3点:

①为婆婆甘愿屈招;②赴刑场途中不走前街走后街;③鬼魂嘱托父亲照顾婆婆;

【《窦娥冤》的悲剧艺术特色】

1、冤案的形成非受贿所致;2、孝女节妇为提倡孝道、贞节的社会所吞噬;3、相信官府却为官府所冤杀。

由上述各方面看来,《窦》剧的悲剧并非偶然,而是整个社会悲剧,也是窦娥个人的命运悲剧。

作品如此设置情节,塑造一系列形象,把复杂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组织在一个剧本中,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同时,作品大胆进行夸张,制造出强烈的悲剧气氛,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郑光祖

元代后期声望最高、创作成就最大的剧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

才子佳人剧:

《倩女离魂》、《梅香》

历史题材剧:

《王粲登楼》

《王粲登楼》是写文人事迹历史题材剧中最杰出的作品。

此剧写三国时著名文人王粲因避战乱而流寓他乡,先后投靠蔡邕和刘表,均怀才不遇,郁不得志,滞留荆州。

重阳登高,思乡念家,不觉泪下,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登楼赋》。

表现了穷愁潦倒而不愿久居人下的知识分子的困苦和孤傲。

1、与早期婚姻恋爱的杂剧相比,郑老先生的爱情剧已经带有较浓的道德说教气息。

2、《倩女离魂》是郑光祖才子佳人剧的代表作。

此剧写张倩女热恋书生王文举而魂不附体的一段爱情故事。

把当时闺阁佳人渴望恋爱自由的心理,以及忍受礼教禁锢的现实压抑感,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宫天挺

历史剧:

《七里滩》

写东汉严子陵谢绝光武帝刘秀的征召隐居七里滩,以垂钓为乐的生活

全剧请调隐逸,反映了元代后期士人不满现实的一种普遍心态

乔吉

爱情婚姻剧:

《两世姻缘》、《扬州梦》、《金钱记》、《扬州梦》

《扬州梦》取材于杜牧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两世姻缘》是代表作;《扬州梦》曲词以艳丽华美见称,着意表现文人才子的诗酒浪漫爱情。

《金钱记》也是如此。

秦简夫

家庭伦理剧:

《东堂老》、《赵礼让肥》

《剪发待宾》

《东堂老》是代表作;

无名氏

公案剧:

《陈州粜米》

剧情复杂紧凑,人物形象生真实,所写虽为宋代,其实反映的是元代的社会现实。

周德清

1277-1365

戏曲理论批评:

《中原音韵》

一部研究当时汉语音韵的著作,在中国语音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兼有曲韵、曲论、曲谱、曲选四种作用,也是古代曲学的开山之作

此书从文字的音韵和造语符合曲律声腔的角度,阐述了写作北曲词的一般要求和创作方法,言简意赅,独创一说。

不仅对当时的元杂剧创作具有指导意义,对后世的曲学理论和戏曲创作也有深远的影响。

钟嗣成

号丑斋

戏剧史研究:

《录鬼簿》

记录了元代戏曲作家152人,剧目名称440余种,将元代重要的散曲和杂剧作家分为7类来介绍,大致可归结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和“方今才人”两大类。

【综述《录鬼簿》在戏曲史上的贡献】:

《录鬼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许多元杂剧作家由于有此书著录,才为后人所知,对中国古代戏曲史贡献颇著,主要表现为:

1、记录保存了大量元代戏曲、戏曲作家生平的第一手珍贵历史资料;2、全书按时间顺序分类记述,在为剧作家立传过程中,反映出元杂剧创作的基本历史面貌。

元代杂剧发展概况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子”构成。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元初剧坛,名家辈出,佳作不断,许多著名的元杂剧作家如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用戏剧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倾诉苦闷和悲愤,讴歌爱情和理想,塑造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使元初创作呈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元统一中国后,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元杂剧的创作中心逐渐由北方的大都转移到了南方的古杭(杭州),产生了“古杭书会”和“武林书会“等创作团体。

元代后期,杂剧已成为流行全国的戏曲样式,但创作呈衰落之势,但在戏曲理论批评和戏剧史研究方面不乏影响深远的著作。

元代南戏与传奇

元代南戏概述

基本概念

【南戏】:

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原是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开始时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元灭宋统一中国后,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传奇】:

传奇原指唐代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后来被借作戏剧的名称。

传奇作为戏曲文学形式,从元代南戏开始形成,元代的南戏剧本都注有“元传奇”字样。

在明代,传奇成为由南戏发展而成的南方诸声调戏曲的通称,以有别于北杂剧。

形成时段

1、南戏形成于宋代,实较北曲杂剧为早;2、形成的具体时间大约为南、北宋之际。

体制特点

与北曲相比,南曲戏文的体制结构要灵活自由得多。

没有规定出宫调,曲牌的运用比较随便;剧本常以人物的上下场分段落,每一段落即为一场。

剧本可由三、四十或多达五、六十场;表演不拘一格,各类角色都能歌唱,谁上场谁唱。

主要剧作

早期剧作:

《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剧本最早的一种。

剧中采用对照手法安排情节,开后来传奇以生、旦为主而各领一条线索的剧情结构方式的先河。

后期剧作:

元代后期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琵琶记》:

标志着南戏文创作在艺术上的成熟,所以《琵琶记》又称“南曲之祖”。

古人认为这是一部有关世教的作品,可以为朝廷广教化,美风俗。

朱元璋亦大为推崇。

元代四大传奇

作品名称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荆钗记》

写宋代文人王十朋中状元后不忘旧妻的故事,歌颂他“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交不可忘”的做人信念和道德品质

【四大传奇的共同特点】

在内容题材上,四剧和元代其他南戏一样,以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为故事内容,有明显的宣扬道德教化的创作倾向;

在艺术表现上,四大传奇的曲文皆通俗易懂,以民间口语为主,很少雕琢文饰。

指事道情,与人说话相似,朴素自然,具有生活气息。

《白兔记》

要表达的思想是:

“贫者休要相轻弃,否极终有变泰时。

”剧中主要围绕着李三娘与兄嫂李洪夫妇的家庭矛盾展开

《拜月亭记》

根据关汉卿《拜月亭》改编,头绪较多,但以王瑞兰和蒋世隆的爱情婚姻为贯穿全剧的主线,被认为是较为成功的作品

《杀狗记》

根据元杂剧《杀狗劝夫》改编而成,作者极力赞扬屈服于封建家长淫威之下的可怜虫孙容和杨月真,道德说教气息浓重,是“四大传奇”里写得最差的剧本。

南曲之祖:

高明(1307-1359)

《琵琶记》

【《琵琶记》的主旨和人物形象塑造】

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琵琶记》的主旨在于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朝廷广教化,美风俗。

在人物形象方面,作者精心设计了“三不从”的情节,力图把主要人物蔡伯偕塑造成“全忠全孝”的人物。

剧中另一主要人物赵五娘,是作者竭力赞扬的人物,作者力图把她塑造成一种道德人格,是“孝妇贤妻”的典范。

《琵琶记》塑造蔡伯偕形象的典型意义,还在于他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以及他对求取功名的忏悔,深刻反映出那个时代士人的悲剧性格和复杂心态。

而赵五娘身上表现出的吃苦耐劳、淳朴善良、孝敬老人、舍己为人等优秀品质,又使这一形象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贤妻孝妇,深受人们的同情和喜爱。

【思想内容】:

《琵琶记》一剧通过主要人物蔡伯偕“全忠全孝”、中赵五娘“孝妇贤妻”的形象塑造,一方面在主旨上体现了作者提倡风化、宣扬贤孝的戏剧创作主张,实践其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朝廷广教化,美风俗的主观创作思想;另方面,作者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具体故事情节所表现的人生况味,在客观上又让观众看到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其家庭的摧残,以及中国劳动妇女吃苦耐劳、淳朴善良、敬养老人、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操等内容。

【艺术成就】:

《琵琶记》是元代南戏最杰出的作品,有传奇中的“神品”、南戏里的“绝唱”之誉,艺术上达到很高水平:

成功地塑造了蔡伯偕、赵五娘的舞台形象。

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较好地体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

采用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剧情分别沿着蔡伯偕、赵五娘两条主线发展,两条线的场景在剧中交错出现,一环套一环,剧情发展有起有伏,场面安排有冷有热,关目的安排别具匠心,舞台的对比效果强烈。

曲词风格多样,委曲必尽,描写物态,如在目前。

作者体贴人情,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处境,采用不同风格的个性化的曲词,对传情达意、塑造人物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明代戏剧

明代戏剧发展概况

创作特点

明代戏剧的剧种主要有杂剧和传奇两种形式。

其基本特征是:

1、数量众多;2、题材多样;3、审美风格的雅化。

发展流变

1、明代杂剧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比元代相对减少和蜕化,但形式比元代有了一定的演进。

具体表现在:

①在结构上:

明代杂剧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一子的程式,结构比较自由;②在曲调上:

元杂剧全用北曲,而明杂剧则兼用南曲,还有专用南曲的南杂剧;③在演唱方式上:

明杂剧打破元杂剧一个角色唱到底的模式比较自由;④在题目正名的位置上:

元杂剧一般在一剧之末,明杂剧有的将其提起到第一折前,也有的采用南戏中“副末开场”的形式介绍剧情。

2、造成明代杂剧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明代传奇的兴盛。

明代传奇是指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但两者虽同源一脉,却仍有区别:

①从总体上看,南戏是早期比较质朴的民间戏剧形式,传奇则经由文人雅化,体制上更加宏伟,艺术上也趋于精美。

②南戏全唱南曲,传奇则兼用北曲。

③南戏多为民间俚曲,宫调没有严格的规定,传奇则用宫调区分曲牌。

3、明代传奇与杂剧在形式上的区别更加明显。

①在体制规模上更加自由庞大;②在曲调曲牌上,可以“借宫犯调”,而且除南曲外还适当采用北曲曲牌;③在演唱方式上有多种,抒情和叙事更加灵活;④在角色行当上,明代传奇比杂剧的划分更加细致。

由于明代传奇在体制上吸收而又超越了南戏和杂剧,因此在明代很快流行起来,成为戏曲舞台上居于主导地位的形式。

4、从南戏向传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带有地方风格的不同声腔。

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为其中“四大声腔”。

戈阳腔主要流行于民间,被称为“俗唱”,昆山腔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

分期及特点

1、明前期戏剧:

包括从明初到嘉靖之前,又以永乐为界,分为2个阶段。

前半段杂剧仍然是戏剧形式的主流,是杂剧艺术的高潮。

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部分明代王室的潘王加入了剧作家的行列,因此造成明初杂剧极为浓重的道德伦理色彩和神仙道化倾向;后半段的戏剧创作基本处于停滞和沉寂的萧条局面;2、明中期戏剧:

包括嘉靖和隆庆两朝,是明代戏剧的复苏时期。

戏剧创作有两个重要变化:

一是传奇已经取代杂剧的主导地位而成为戏剧主流;二是戏剧创作的社会现实意义大大加强,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讽刺剧和时事剧;3、明后期戏剧:

包括万历到崇祯四朝,是明代戏剧的繁荣期。

杂剧和传奇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包括汤显祖在内的明代绝大多数优秀戏剧作家和作品都集中在这个时期。

后期戏剧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出现了与明末进步社会思潮相呼应的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戏剧作品;②传奇的主导地位愈加巩固;③在戏剧创作热潮的带动下,戏曲理论的探讨与研究也取得了空前成就。

明代杂剧

分期

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

创作特色

早期

朱权:

朱元璋第17子

《太和正音谱》

是现存最早的北杂剧曲谱

朱有燉:

朱元璋第五子长子

合刊《诚斋乐府》

杂剧文词本色,适合场上演出;在体制上,对元代杂剧作出突破,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中期

康海

《中山狼》

它的出现,标志明代中期杂剧起色复苏的开始

徐渭:

明中叶最负盛名的杂剧作家

《南词序录》、《四声猿》(《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四杂剧合称)

研究宋元南戏和明代传奇的重要著作、是标志明代杂剧转折发展的关键

后期

徐复祚;叶宪祖

以写南杂剧为主,大多兼写传奇;后者兼写南北曲杂剧

孟称舜

《郁轮袍》、《真傀儡》以讽刺风格见长

以写北杂剧为主

王骥德

《曲律》

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宫调、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等方面的理论著作,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吕天成

《曲品》

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戏曲批评专著

明代传奇

早期

丘睿

《五伦全备记》

1、从成化、弘治年间丘睿、邵灿的作品开始,传奇作品陆续出现;

2、台阁大臣丘睿、邵灿成为这个时期传奇创作的核心人物。

邵灿

《香囊记》

中期

(三大传奇)

李开先

《宝剑记》

写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

王世贞

《鸣凤记》

写严嵩与忠义之士的斗争故事,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描写现实重大政治事件的时事剧,具有很大的开创意义

梁辰鱼

《浣纱记》

原名《吴越春秋》,写范蠡协助勾践灭吴的故事,对昆山腔剧本的发展和传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后期

(创作繁荣期)

沈璟与吴江派

《南词全谱》

吴江派强调舞台性而临川派强调文学性,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

汤显祖与临川派

孟称舜·《娇红记》

此剧是继《西厢记》、《牡丹亭》之后、《红楼梦》之前的一部杰出爱情悲剧

其他作家、骈俪派

以邵灿·《香囊记》为肇始;《玉块记》、《红拂记》等

骈俪派的出现,说明传奇已经由民间艺术变成文人案头的辞赋文章,从而走向僵化和没落

汤显祖(1550-1616)

创作

主要作品有:

①《紫箫记》——《紫衩记》前身;②《紫衩记》——希望的春天之梦;③《牡丹亭》——炽热的仲夏夜之梦;④《南柯梦记》——秋天的失落之梦;⑤《邯郸梦记》——冬天的冰之梦。

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前二梦写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是在蹈扬“真情”的力量,后二梦则写仕途生涯海和宦海沉浮,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

《邯郸梦记》是继《牡丹亭》之后汤显祖创作的又一高峰。

《牡丹亭》

【情节关目】:

全剧共55出,是汤显祖剧作中最长的一部;

【故事取材】:

依据话本小说《杜丽娘记》、参考六朝志怪小说的还魂故事改编而成;

【题材改造和主题提炼】:

汤显祖经过自己的改造,使传统的还魂故事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了明代后期人性解放的鲜明旗帜,反映了当时意识形态领域“情”与“理”的尖锐冲突。

首先,作者有意强调了双方门第的差异,以反对将门第作为婚姻筹码的封建意识。

其次,作者有意将人物性格及其相互关系置于为爱情自由而行动的戏剧冲突中去。

再者,作者有意营造和描绘自由爱情实现的艰难历程,充分表现出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精神。

【思想和社会意义】:

从宋代开始,程朱理学成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种压抑个人情欲,将封建礼教神圣化的理学思想在明代后期受到王学左派及李蜇等进步思想的抨击和挑战,而汤显祖的《牡丹亭》就是当时用文学艺术的形式参与这一思想斗争的伟大作品。

首先,他明确提出用充满个性色彩的“情”字去抵制和战胜为统治阶级意志服务的所谓“天理”。

其次,《牡丹亭》中的“情”并非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充满实际内容的实体——“性欲”。

作者把男女之间的正常性欲作为爱情产生的源泉和动力。

在解决了生物欲望之后,才由此孕育了生死不渝的爱情。

这与《西厢记》中崔莺莺对张生由“情”到“欲”的过程截然不同。

正因如此,《牡丹亭》所提出的反封建礼教、宣扬个性解放、主张爱情自由的口号才更有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古代爱情剧的思想和社会深度。

【杜丽娘及主要人物形象】:

①杜丽娘是《牡丹亭》中的第一主角,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

她出身在名门大家,自幼受到无所不在的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

她如同一只关在笼中的小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自由翱翔。

她为此精神苦闷、忧郁,并在后花园的游览中,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

然而,她的生存环境没有给这种憧憬和渴望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所以她只有到梦中去寻找自己的理想、憧憬和追求。

寻梦的失败使她由梦境的喜悦而陡然转为无限的悲怆,最终含恨为情而死。

但她又不肯甘心就此死去,死前将自画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

进入鬼蜮后的杜丽娘,由于离开封建礼教的直接管束而显得更加大胆,更为痴情。

她毫无顾忌地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复生;“冥判”后,她不用媒灼之言,自己于深夜敲开情人的房门,表白心意,海誓山盟;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承认。

从杜丽娘一系列积极主动的行为中,可以看到作者对爱情能够超越生死界限、征服封建礼教的强大力量的讴歌,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而“情之所必有”的主体思想。

②剧中其他人物也都各有特色。

男主人公柳梦梅既有才华,又忠于爱情。

他使杜丽娘死而复生,为二人的婚姻成功也付出了自己应尽的感情和义务,是值得杜丽娘为之生死的性情中人。

杜丽娘的父母也是塑造得比较成功的艺术形象。

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二人脸谱化,而是竭力描绘出他们社会角色的成功和对女儿的挚爱。

正因为这种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才显示出作品对“理之所必无”的社会环境鞭挞揭露的真切可信和对“情之所必有”的杜丽娘形象的情感倾斜。

陈最良的形象也值得一提。

这个自幼习儒,然而到60多岁仍然只是一个穷酸潦倒的迂腐秀才的家塾教师,甘心情愿和死心塌地地竭力诱使杜丽娘重复自己的生活道路。

作者安排这样一个人物,显然是明确指出杜宝夫妇和陈最良本人为杜丽娘设计的那条人生道路是何等的荒唐和谬误。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牡丹亭》在艺术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

首先,作者在剧中使用炉火纯青的富于幻想的艺术构思,在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充分表现了作品“理之必无”而“情之必有”的主体思想。

其次,作者本人的抒情诗人气质,也为本剧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增色不少。

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充满诗的意境。

作者以抒情诗的手法去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许多曲词能够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文才斐然,美不胜收,达到了传神的境界。

清代戏剧

分期

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

创作特点

发展概述

早期

苏州派

李玉

《一笠庵四种曲》:

《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号称“一人永占”;

政治时事剧:

《清忠谱》,代表其戏剧最高成就

苏州派是明末清初之际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以李玉为代表,包括朱素臣、朱朝佐、叶时章、陈二白等。

他们彼此交往密切,经常合作写作戏剧,形成了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在身份上,都是出身社会中下层,大多与科名仕宦无缘,以毕生精力从事戏剧创作;在作品题材内容上,他们不落窠臼,关注现实,写了许多政治剧和时事剧,使人耳目一新;在作品形式上,他们精通音律,又熟悉演艺优人,一反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