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自备教案定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7820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自备教案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自备教案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自备教案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自备教案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自备教案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自备教案定稿.docx

《第一单元自备教案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自备教案定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自备教案定稿.docx

第一单元自备教案定稿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汇集2013年2月

第一单元(托物言志类散文)

主备人:

王纯无锡南湖中学

教学目的:

1、了解托义于物和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2、掌握象征物的特点,理解“象征”的具体象征意义

3、理清由物到人或到生活哲理的结构思路。

4、品味作者的“义”或“志”。

教学重点:

1、弄清“托义于物”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2、理解“物象”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品味“义”或“志”。

教学课时:

《白杨礼赞》2课时

《海燕》2课时

《紫藤萝瀑布》2课时

《石榴》1课时

《马说》2课时

《专题。

鸟》2课时

《写作》2课时

《周周练》讲评3课时

《课外文言文阅读》2课时合计:

18课时,三周内结束。

3月8日结束。

可利用时间:

早读课,中午辅导,下午辅导时间。

每周5节课40分钟,加2个早读30分钟,5个辅导时间30分钟。

一共12个时间段。

早读课要默写预习字词古诗词等。

花8分钟,然后讲析所做的文言文或周周练。

中午主要为练习,下午批改或讲评。

 

白杨礼赞2012年2月20日

教学目标:

1.在充分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把握散文的线索,理解作者的思路,读懂课文的关键,紧扣文中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抒情线索,提纲挈领,以此带动对全篇的理解分析。

3.注意朗读,以便更直接地感受本文直抒胸臆的抒情性语言。

教学重点:

1、把握线索,理解思路。

2、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层次性。

设计主问题:

1、找出作者直接“礼赞”白杨树的句子,从中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态度。

2、白杨树作为一棵树,它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

3、白杨就只是一棵“树“吗?

本文的“白杨树”具有怎样的内涵?

教学流程:

(简案)

课前5分钟检查预习情况:

默写15个词语和本文作者简介,本文体裁等基础知识。

然后正式上课。

一、解题,初知感情基调:

板书课题,“礼赞”什么意思?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从题目来看,本文作者赞美的对象是---白杨树。

(稍顿)通常,人们要赞美一个人,无论是当面夸还是在别人面前夸,总会把自己的感情直接表达之情。

如:

太棒了,真是个好姑娘。

他真是太让我感动了。

我简直爱死他了。

等等。

那本文作者是如何夸赞“白杨树”的呢?

请在文中找出这些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来。

(学生找,个别读,生齐读,感受文章表达的对白杨树的盛情赞美之情。

这些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都有。

小结: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反复咏叹,成了本文的一条----线索,情感线索。

快速补充线索几种的知识。

二、走近白杨树,感知“不平凡”:

导引:

作者由衷地赞叹白杨树“不平凡”是有其充分的理由的。

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视线,一起走近白杨树,零距离接触它们,看看白杨树作为一种树,它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找出叙述“我”接触白杨树并具体描写白杨树的段落(2---5段)

请学生在这几节文字里找描写性的句子,并概括描写的内容,说说白杨树“不平凡”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一)、生长环境:

壮阔、单调

设计问题:

“单调”、“令人恹恹欲睡”好像都是贬义词,用在这儿形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合适吗?

(欲扬先抑,为白杨树的出场作了铺垫,反衬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所给人的心灵的震撼。

(二)、外形特点:

力争上游:

干(笔直)、枝、(直而紧靠)叶(向上)、皮(淡青色)倔强挺立、不折不挠(性格)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含义十分深刻。

三、解读白杨树,感受“不平凡”:

导引:

齐读第5节,读到这里,我们不仅感知到了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的,而且性格倔强,不折不挠,整个的给人的印象实在是不平凡的。

那么,在作者心里,白杨树就显然不再是“树”了,它还具有特殊的内涵。

我们继续来看下面的文字。

1、请学生朗读第7节,学生思考:

第7节围绕白杨着重写了哪些内容?

(赞美白杨树的精神之美---树中的伟丈夫,由白杨树产生的联想----象征意义,并就此划分层次。

2、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

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

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这是抑。

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是“扬”。

这是第一层次。

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3、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

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

4、(插入)让学生熟知“象征”-------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某一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深奥的含义,也就是托义于物。

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海燕》都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杜牧咏诗

5、研析这几句的内涵----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这几句的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

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板书:

树---北方农民---哨兵-----民族精神和意志(由树到人到精神------具体到抽象)

6、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①要求句式变换正确。

陈述句:

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②朗读体会语气。

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

7、速读第8节,看看跟第7节是什么关系?

教师归纳:

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

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

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阐述赞美的原因,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四、对比白杨树,感悟“不平凡”:

1、速读第9节,在对比中再次感受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写楠木的目的何在?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3、总结白杨树的不平凡的象征意义:

象征北方抗日军民和团结抗辱的民族精神意志。

4、齐读,感悟“不平凡”及“我”强烈的爱憎之情。

五、推荐阅读:

请课后认真阅读散文《西北胡杨》,看看作者赋予其中的思想和灵魂。

同时请认真预习课文《海燕》,初步感受其形象特点和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

壮阔单调(欲扬先抑、反衬)

杨(感情线索)外形特点:

力争上游(笔直)、(紧靠)(向上)、

不平凡性格精神:

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礼(崇敬、赞美)

强调、对比突出象征意义:

人----北方抗日军民

赞精神-----团结御辱的民族精神和意志

设计反思:

本文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而文章又有不少优美的比喻修辞手法,这两者如何区别呢?

应在课堂适当的时候加以说明。

教后感:

本学期我的课堂教学在思路清晰的基础上做到内容充实,但不是贪大求全。

许多文章的章法逻辑和语言功夫非常深厚,作为教者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领略文字之美、文字之妙。

研读讲究层次,教学力求最大可能贴近作者的创作本意和良苦用心,我的初步尝试个人感觉还不错。

海燕2月24日

课文理解:

这是一篇散文诗,它融合了散文的描写性和诗歌的表现性的特点。

刻画了勇敢的精灵——海燕的战斗英姿,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不朽的形象和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以下我们一起来学习全文是如何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文章主题的。

教学目标:

1、在充分认识海燕形象的基础上结合背景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2、在事态的发展变化中掌握行文思路,读懂课文的关键,分析理解内容。

3、在朗读中感受海燕及多种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在事态的变化中认识海燕形象,理解象征意义。

2、体会作者寄予的某种思想感情。

主问题设计:

1、海燕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海燕活动的环境如何?

有怎样的发展变化?

这跟表现海燕有何关系?

3、作者对海燕及其周围形象持何种态度?

他想借助“它们”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节课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5分钟默写高尔基文学常识和一些字词。

一、简介“象征”,导入“海燕”:

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很多优秀的写景抒情类散文,其中有一部分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来表现主题的。

我们知道,这些所借的景可以是具体的一个物,动物、植物、有生命的、无生命的都可以。

这些景在作者笔下具有丰富的特点,外在的、内在的等,正是“景”这些丰富的特点,让它在作品中往往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能充分表达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某种思想感情。

在中国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经典的美文采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其中,最经典的当属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海燕》

二、走近海燕,感知特点:

1、朗读课文,划出直接描写海燕的词语或句子,初步感知海燕特点。

2、交流感知结果

3、给“海燕”一些评价:

勇敢、无畏(高傲、勇敢、热情、自信、乐观、无畏、迎难而上、敏感的精灵)

三、解读海燕,感受形象:

4、导引:

作者笔下的海燕特点如此鲜明,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那么,作者是如何展示海燕的特点来塑造这一经典形象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海燕活动的环境如何,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自然环境的词句。

(学生在书上画出来并展示)

5、一句话小结一下海燕所处的环境:

在暴风雨来临之前。

拓展:

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只有把人物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环境前后有怎样的变化?

(学生在书上画关键词并展示,教师板书:

暴风雨来临前------乌云越来越低,越来越暗-----狂风怒吼,雷声轰响-----暴风雨就要来了。

按时间的顺序来写。

6、我们从概括中知道,环境越来越险恶,而生活在这个环境之下的海燕的形象也越来越让人敬佩不已。

文中用凝练的语言直接描写了海燕搏击风浪的形象,比如优美的修辞,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和各种修饰语。

来我们来具体品味语言,从中细细感受海燕的形象吧。

7、在这个环境中,大家一定注意了乌云、波浪以及雷和闪电这些形象,也看看它们的形象特点。

学生解读并归纳。

四、比照海燕,感悟思想:

8、从这些群生像中分类,作者褒扬的是哪些?

讽刺和批判的有哪些?

学生发现。

提示学生还有哪些批判的对象?

(大海、波浪、太阳、狂风、乌云、雷电)对表现海燕性格特点有何作用?

结合分析海鸥、企鹅形象,明白运用对比,反衬海燕的高傲英勇和大无畏的精神。

9、作者精心塑造了海燕这样一个英雄的形象,他究竟要表达什么呢?

海燕只是一种海鸟,显然在散文诗里已经不是一个自然物,而是具有深刻内涵的具体形象。

那么,它究竟象征着什么呢?

学生再次结合海燕感悟可能是什么环境下的什么人物。

提示:

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甩开臂膀大搞创业,不怕困难的青年吗?

学生判断形成自己的认识。

10、结合时代背景,看看作者笔下海燕的象征形象。

海燕是无产阶级先驱者。

乌云、狂风、雷、电象征黑暗的沙皇专制统治及其走狗帮凶,是反动势力。

海鸥、企鹅、海鸭是害怕革命的资产阶级和假革命者。

作品中,咆哮怒吼的大海象征日渐觉醒的人民革命力量,暴风雨象征就要来到的革命红色风暴,太阳象征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海燕象征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光辉形象。

作者满腔热情,赞美大海,赞美海燕。

在乌云翻滚、白色恐怖猖獗的险恶环境中,与海鸥们的怯弱、惊恐形成鲜明对照,大海翻起“白沫”,卷起“波浪”,发出歌唱,以英勇的迎战姿态“冲向空中去迎接雷声”,并把“金箭似的闪电”“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云霄”,勇敢、热情、愤怒、欢乐,“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

大海的主动出击,与雷声、闪电决一雌雄,海燕的兴奋活跃,热烈渴望暴风雨的来临,正是革命人民和无产阶级先锋战士革命坚定性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高尔基正是运用形象的对比、烘托,抑恶扬善,鞭挞恶丑,褒扬美善,才塑造出了“海燕”这一饱含力与美、深刻反映了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从而吹响了一曲嘹亮的时代进军的号角,唤醒民众,鼓励他们勇敢地投入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去。

五、课堂小结,拓展阅读。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

它把诗和散文的特点结合起来,又表现出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因此,这首散文诗广为传颂。

希望大家课后自觉去背诵,记住海燕这一经典的形象。

另外,课后请认真阅读《夜航船》节选作者:

余秋雨

板书设计:

暴风雨到来之前

大海上景物的变化

革命先驱

教后感:

先抓住语言理解形象特点,再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象征义,思路清晰,学得轻松。

 

石榴2月26日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托石榴颂民族美好情操之志。

2、学习作者形神兼备的描物之法。

3、品味生动、凝炼的语言。

重点、难点:

4、理清结构,学习抓住特点描写石榴的方法。

5、品味语言,体会托物言志之内涵。

主问题设计:

6、结合作者的描写,从纯自然角度说说你所了解的石榴。

并把你所说的情况梳理一个顺序。

7、石榴的枝、叶、花、果各自能呼应“最可爱”的具体特点是什么?

8、作者极写石榴的可爱之处,仅仅因为石榴可爱吗?

结合文中石榴的特点,体会作者假托石榴所表达的情与志。

9、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读题

题目点出描写对象,本文“石榴”是文学形象,我们要按学习常规透过事物的特点玩味作者寄予其中的情志理趣。

初读课文:

1、正形正音:

弄懂词义: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石榴,作者对石榴的总体评价

是什么?

请初步体会其中的感情。

4、结合文章所写,理出文章行文思路。

(引出石榴------描写石榴-------喜爱石榴)

一、解读石榴:

2、作者以怎样的顺序描写石榴的?

(枝叶------花朵------果实)

3、再次明确全文思路:

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

4、跳读课文,说说石榴的枝、叶、花、果各自能呼应“最可爱”的具体特点是什么?

各自抓住什么来写的?

(枝叶:

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外形、气质)

花:

色彩、个性花朵:

变化、形态

花---果:

色变、形变

果实:

样子、形态

作者对夏天、对石榴怀有怎样的情感?

夏天、夏天的心脏具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情志:

5、作者极写石榴的可爱之处,仅仅因为石榴可爱吗?

结合文中石榴的特点,体会作者假托石榴所表达的情与志。

6、总结中心思想:

作者用准确凝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石榴的外在美、内在品格,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坚定必胜的美好信念。

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

表达了作者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板书设计:

最枝叶:

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可花:

色彩、个性

朵:

变化、形态

爱果实:

样子、形色

榴:

托物言志----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教后感:

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可以学的东西很多。

托物言志的手法能为学生所用。

文章开头段“最可爱”在全文中的统领作用以及明细的情感线索都值得写作借鉴。

如何在形神兼备的状物中玩味石榴形象,得出其象征意义是本文难点,但学生在抓好语言点后能结合一定背景理解象征意义。

 

紫藤萝瀑布2013年3月1日

教学目标:

1、朗读感受紫藤萝蓬勃旺盛的生命特征。

2、研读品味美景中流露的喜爱之情。

3、美读领会作者从瀑布中感悟的生命哲理。

教学重点:

1、理顺文章由花到人的写作思路。

品味写景的语言。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深沉的生命感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紫藤萝瀑布瀑布是从山崖上直流下来像悬挂着的布匹似的水。

特点:

晶亮闪烁、源源不断、悠远绵长。

本文是比喻写出紫藤萝盛开的情状,晶莹透亮,绵绵不绝。

它还有什么含义呢?

我们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紫藤萝

1、圈画好词:

伫立沉淀忍俊不禁

2、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判断:

是属于写人记事还是写景抒情呢?

(写景抒情)

3、本文围绕紫藤萝写了哪些内容,试用一系列动词概括一下:

我看到紫藤萝,停下来仔细欣赏,由此想起过去的藤萝,想起逝去的弟弟,由眼前蓬勃的紫藤萝联想到生命长河,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花、---------花、--------花。

4、梳理文章结构:

分成三段。

第一段:

从开头到"想摘一朵"。

写作者偶见一树茂盛的紫藤萝。

第二段:

从"但是我没有摘"到"流向人的心底"。

写作者睹物释怀,心上的焦虑和悲痛化为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第三段:

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到完。

写作者由此感悟到生命的永恒。

小结本文结构思路:

欣赏眼前的花-----回忆心中的花-------花和人的相似性-----感悟生命哲理。

三、再读课文,把握美景------瀑布般

重点阅读1—6节

1、朗读,找出描写紫藤萝如瀑布般的特点的句子,体会描写的生动性。

2、研读,结合关键词句体会紫藤萝所具有的生命特点。

(生动鲜活,旺盛繁茂、热情奔放、积极欢快)。

3、品读,结合我的动作及观察紫藤萝时的感受,体会“我”对这番美景的情怀。

例: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好不活泼热闹!

我凑过去,想摘一朵。

四、美读课文,情感体味-----“我”之悟

1、自由朗读第7节,了解作者心中的悲痛?

2、为什么作者会感到别的什么都没有,只有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3、自由朗读第8节,作者回忆的花是稀落、伶仃的,联系全段,揣摩一下其中的原因。

4、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花和人都会遭遇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

5、作者为花而停步,又在花中加快了脚步。

这种呼应,矛盾吗?

你从本文感悟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为一篇状物抒情散文,作者从紫藤萝蓬勃的生命气象中联系今昔,感悟着生命长河的生生不息,勉励自我要惜时而作,自我砥砺。

给读者以很好的生命启迪。

附:

板书设计:

紫花

色:

上浅紫、下深紫

藤形:

帆一舱一舱内

香:

嗅一视一幻(通感)

萝状:

流动、欢笑、挑逗、推、挤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瀑情:

-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理: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布悟:

自我砥砺,奋发有为

状物抒情寓理散文

教后感:

用姜之芸老师的教法在6班上,学生比较轻松。

用我的教法在5班上,学生很忙碌。

我在梳理线索分段上不宜耗时过多,应一带而过两分钟内即可。

重点都放在“赏花”的语言品读上。

对于哲理的思考,我在学生力不从心的情况下进行了引导和阐释,降低了难度。

希望学生在《报秋》的阅读理解上能学以致用。

马说3月4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实虚词用法;

2、理解文意,弄懂千里马遭埋没命运的原因;

3、分析文章,体会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实虚词用法及意义;

2、弄懂千里马悲剧命运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作者借“千里马之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说,一种文体,可以议论,也可以说明事物的道理。

马说,说马,说什么马,它怎么样,作者为何要说这样的马?

一起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杂文。

2、简介韩愈

二、初读,了解内容:

1、齐读,正确停顿、正确读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指名朗读,再次提醒上述问题。

3、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按如下结构:

------------马因-----------而----------------,作者对此表示----------------------------------。

3、4、概括各段内容:

1)、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3)、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5、写作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中唐时期)。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诵读课文:

(一)、疏通文意,积累字词用法。

1、找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二)、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骈死于槽枥之间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不能通其意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

字词解释: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尽粟一石

执策而临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三、理解文意。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结合千里马的遭遇和时代背景,想一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明确: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托物寓意)

3、再读体会情感:

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

仔细体会一下这三个也所包含的感情。

明确: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既有痛切又辛辣讽刺)

4、本文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写千里马遭遇终身不幸的是哪一句?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7、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马”。

五、讨论交流:

学了本文,有同学认为:

既然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那么我们今天是否努力学习就并不重要了。

对这种观点,你是怎么看的?

请说一说。

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如果不努力学习,自己没有才能,即使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