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文摘深入解析浏览器的幕后工作原理解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5156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63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端文摘深入解析浏览器的幕后工作原理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前端文摘深入解析浏览器的幕后工作原理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前端文摘深入解析浏览器的幕后工作原理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前端文摘深入解析浏览器的幕后工作原理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前端文摘深入解析浏览器的幕后工作原理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前端文摘深入解析浏览器的幕后工作原理解读.docx

《前端文摘深入解析浏览器的幕后工作原理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端文摘深入解析浏览器的幕后工作原理解读.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前端文摘深入解析浏览器的幕后工作原理解读.docx

前端文摘深入解析浏览器的幕后工作原理解读

前端文摘:

深入解析浏览器的幕后工作原理

本文链接:

  这是一篇全面介绍Webkit和Gecko内部操作的入门文章,是以色列开发人员塔利·加希尔大量研究的成果。

在过去的几年中,她查阅了所有公开发布的关于浏览器内部机制的数据(请参见资源),并花了很多时间来研读网络浏览器的源代码。

她写道:

在IE占据90%市场份额的年代,我们除了把浏览器当成一个“黑箱”,什么也做不了。

但是现在,开放源代码的浏览器拥有了过半的市场份额,因此,是时候来揭开神秘的面纱,一探网络浏览器的内幕了。

呃,里面只有数以百万行计的C++代码...

  塔利在她的网站上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们觉得它值得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所以我们在此重新整理并公布。

  作为一名网络开发人员,学习浏览器的内部工作原理将有助于您作出更明智的决策,并理解那些最佳开发实践的个中缘由。

尽管这是一篇相当长的文档,但是我们建议您花些时间来仔细阅读;读完之后,您肯定会觉得所费不虚。

保罗·爱丽诗(PaulIrish),Chrome浏览器开发人员事务部

  网络浏览器很可能是使用最广的软件。

在这篇入门文章中,我将会介绍它们的幕后工作原理。

我们会了解到,从您在地址栏输入直到您在浏览器屏幕上看到Google首页的整个过程中都发生了些什么。

目录

简介

1我们要讨论的浏览器

1浏览器的主要功能

1浏览器的高层结构

呈现引擎

1呈现引擎

1主流程

1主流程示例

解析和DOM树构建

解析-综述

1语法

1解析器和词法分析器的组合

1翻译

1解析示例

1词汇和语法的正式定义

1解析器类型

1自动生成解析器

HTML解析器

1HTML语法定义

1非与上下文无关的语法

1HTMLDTD

1DOM

1解析算法

1标记化算法

1树构建算法

1解析结束后的操作

1浏览器的容错机制

CSS解析

1WebkitCSS解析器

处理脚本和样式表的顺序

1脚本

1预解析

1样式表

呈现树构建

1呈现树和DOM树的关系

1构建呈现树的流程

样式计算

1共享样式数据

Firefox规则树

1结构划分

1使用规则树计算样式上下文

1对规则进行处理以简化匹配

以正确的层叠顺序应用规则

1样式表层叠顺序

1特异性

1规则排序

1渐进式处理

布局

1Dirty位系统

1全局布局和增量布局

1异步布局和同步布局

1优化

1布局处理

1宽度计算

1换行

绘制

1全局绘制和增量绘制

1绘制顺序

1Firefox显示列表

1Webkit矩形存储

2动态变化

呈现引擎的线程

2事件循环

CSS2可视化模型

2画布

2CSS框模型

2定位方案

2框类型

定位

2相对定位

2浮动定位

2绝对定位和固定定位

2分层展示

3资源

我们要讨论的浏览器

  目前使用的主流浏览器有五个:

InternetExplorer、Firefox、Safari、Chrome浏览器和Opera。

本文中以开放源代码浏览器为例,即Firefox、Chrome浏览器和Safari(部分开源)。

根据StatCounter浏览器统计数据,目前(2011年8月)Firefox、Safari和Chrome浏览器的总市场占有率将近60%。

由此可见,如今开放源代码浏览器在浏览器市场中占据了非常坚实的部分。

浏览器的主要功能

  浏览器的主要功能就是向服务器发出请求,在浏览器窗口中展示您选择的网络资源。

这里所说的资源一般是指HTML文档,也可以是PDF、图片或其他的类型。

资源的位置由用户使用URI(统一资源标示符)指定。

  浏览器解释并显示HTML文件的方式是在HTML和CSS规范中指定的。

这些规范由网络标准化组织W3C(万维网联盟)进行维护。

多年以来,各浏览器都没有完全遵从这些规范,同时还在开发自己独有的扩展程序,这给网络开发人员带来了严重的兼容性问题。

如今,大多数的浏览器都是或多或少地遵从规范。

  浏览器的用户界面有很多彼此相同的元素,其中包括:

∙用来输入URI的地址栏

∙前进和后退按钮

∙书签设置选项

∙用于刷新和停止加载当前文档的刷新和停止按钮

∙用于返回主页的主页按钮

  奇怪的是,浏览器的用户界面并没有任何正式的规范,这是多年来的最佳实践自然发展以及彼此之间相互模仿的结果。

HTML5也没有定义浏览器必须具有的用户界面元素,但列出了一些通用的元素,例如地址栏、状态栏和工具栏等。

当然,各浏览器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功能,比如Firefox的下载管理器。

浏览器的高层结构

  浏览器的主要组件为(1.1):

4用户界面-包括地址栏、前进/后退按钮、书签菜单等。

除了浏览器主窗口显示的您请求的页面外,其他显示的各个部分都属于用户界面。

5浏览器引擎-在用户界面和呈现引擎之间传送指令。

6呈现引擎-负责显示请求的内容。

如果请求的内容是HTML,它就负责解析HTML和CSS内容,并将解析后的内容显示在屏幕上。

7网络-用于网络调用,比如HTTP请求。

其接口与平台无关,并为所有平台提供底层实现。

8用户界面后端-用于绘制基本的窗口小部件,比如组合框和窗口。

其公开了与平台无关的通用接口,而在底层使用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方法。

9JavaScript解释器。

用于解析和执行JavaScript代码。

10数据存储。

这是持久层。

浏览器需要在硬盘上保存各种数据,例如Cookie。

新的HTML规范(HTML5)定义了“网络数据库”,这是一个完整(但是轻便)的浏览器内数据库。

图:

浏览器的主要组件。

  值得注意的是,和大多数浏览器不同,Chrome浏览器的每个标签页都分别对应一个呈现引擎实例。

每个标签页都是一个独立的进程。

呈现引擎

  呈现引擎的作用嘛...当然就是“呈现”了,也就是在浏览器的屏幕上显示请求的内容。

  默认情况下,呈现引擎可显示HTML和XML文档与图片。

通过插件(或浏览器扩展程序),还可以显示其它类型的内容;例如,使用PDF查看器插件就能显示PDF文档。

但是在本章中,我们将集中介绍其主要用途:

显示使用CSS格式化的HTML内容和图片。

呈现引擎

  本文所讨论的浏览器(Firefox、Chrome浏览器和Safari)是基于两种呈现引擎构建的。

Firefox使用的是Gecko,这是Mozilla公司“自制”的呈现引擎。

而Safari和Chrome浏览器使用的都是Webkit。

  Webkit是一种开放源代码呈现引擎,起初用于Linux平台,随后由Apple公司进行修改,从而支持苹果机和Windows。

有关详情,请参阅webkit.org。

主流程

  呈现引擎一开始会从网络层获取请求文档的内容,内容的大小一般限制在8000个块以内。

  然后进行如下所示的基本流程:

图:

呈现引擎的基本流程。

  呈现引擎将开始解析HTML文档,并将各标记逐个转化成“内容树”上的DOM节点。

同时也会解析外部CSS文件以及样式元素中的样式数据。

HTML中这些带有视觉指令的样式信息将用于创建另一个树结构:

呈现树。

  呈现树包含多个带有视觉属性(如颜色和尺寸)的矩形。

这些矩形的排列顺序就是它们将在屏幕上显示的顺序。

  呈现树构建完毕之后,进入“布局”处理阶段,也就是为每个节点分配一个应出现在屏幕上的确切坐标。

下一个阶段是绘制-呈现引擎会遍历呈现树,由用户界面后端层将每个节点绘制出来。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为达到更好的用户体验,呈现引擎会力求尽快将内容显示在屏幕上。

它不必等到整个HTML文档解析完毕之后,就会开始构建呈现树和设置布局。

在不断接收和处理来自网络的其余内容的同时,呈现引擎会将部分内容解析并显示出来。

主流程示例

图:

Webkit主流程

图:

Mozilla的Gecko呈现引擎主流程(3.6)

  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虽然Webkit和Gecko使用的术语略有不同,但整体流程是基本相同的。

  Gecko将视觉格式化元素组成的树称为“框架树”。

每个元素都是一个框架。

Webkit使用的术语是“呈现树”,它由“呈现对象”组成。

对于元素的放置,Webkit使用的术语是“布局”,而Gecko称之为“重排”。

对于连接DOM节点和可视化信息从而创建呈现树的过程,Webkit使用的术语是“附加”。

有一个细微的非语义差别,就是Gecko在HTML与DOM树之间还有一个称为“内容槽”的层,用于生成DOM元素。

我们会逐一论述流程中的每一部分:

解析-综述

  解析是呈现引擎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要更深入地讲解。

首先,来介绍一下解析。

  解析文档是指将文档转化成为有意义的结构,也就是可让代码理解和使用的结构。

解析得到的结果通常是代表了文档结构的节点树,它称作解析树或者语法树。

  示例-解析2+3-1这个表达式,会返回下面的树:

图:

数学表达式树节点

语法

  解析是以文档所遵循的语法规则(编写文档所用的语言或格式)为基础的。

所有可以解析的格式都必须对应确定的语法(由词汇和语法规则构成)。

这称为与上下文无关的语法。

人类语言并不属于这样的语言,因此无法用常规的解析技术进行解析。

解析器和词法分析器的组合

  解析的过程可以分成两个子过程:

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

  词法分析是将输入内容分割成大量标记的过程。

标记是语言中的词汇,即构成内容的单位。

在人类语言中,它相当于语言字典中的单词。

  语法分析是应用语言的语法规则的过程。

  解析器通常将解析工作分给以下两个组件来处理:

词法分析器(有时也称为标记生成器),负责将输入内容分解成一个个有效标记;而解析器负责根据语言的语法规则分析文档的结构,从而构建解析树。

词法分析器知道如何将无关的字符(比如空格和换行符)分离出来。

图:

从源文档到解析树

  解析是一个迭代的过程。

通常,解析器会向词法分析器请求一个新标记,并尝试将其与某条语法规则进行匹配。

如果发现了匹配规则,解析器会将一个对应于该标记的节点添加到解析树中,然后继续请求下一个标记。

  如果没有规则可以匹配,解析器就会将标记存储到内部,并继续请求标记,直至找到可与所有内部存储的标记匹配的规则。

如果找不到任何匹配规则,解析器就会引发一个异常。

这意味着文档无效,包含语法错误。

翻译

  很多时候,解析树还不是最终产品。

解析通常是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而翻译是指将输入文档转换成另一种格式。

编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编译器可将源代码编译成机器代码,具体过程是首先将源代码解析成解析树,然后将解析树翻译成机器代码文档。

图:

编译流程

解析示例

  在图5中,我们通过一个数学表达式建立了解析树。

现在,让我们试着定义一个简单的数学语言,用来演示解析的过程。

  词汇:

我们用的语言可包含整数、加号和减号。

语法:

11构成语言的语法单位是表达式、项和运算符。

12我们用的语言可以包含任意数量的表达式。

13表达式的定义是:

一个“项”接一个“运算符”,然后再接一个“项”。

14运算符是加号或减号。

15项是一个整数或一个表达式。

  让我们分析一下2+3-1。

  匹配语法规则的第一个子串是2,而根据第5条语法规则,这是一个项。

匹配语法规则的第二个子串是2+3,而根据第3条规则(一个项接一个运算符,然后再接一个项),这是一个表达式。

下一个匹配项已经到了输入的结束。

2+3-1是一个表达式,因为我们已经知道2+3是一个项,这样就符合“一个项接一个运算符,然后再接一个项”的规则。

2++不与任何规则匹配,因此是无效的输入。

词汇和语法的正式定义

  词汇通常用正则表达式表示。

  例如,我们的示例语言可以定义如下:

INTEGER:

0|[1-9][0-9]*

PLUS:

+

MINUS:

-

  正如您所看到的,这里用正则表达式给出了整数的定义。

  语法通常使用一种称为BNF的格式来定义。

我们的示例语言可以定义如下:

expression:

=termoperationterm

operation:

=PLUS|MINUS

term:

=INTEGER|expression

  之前我们说过,如果语言的语法是与上下文无关的语法,就可以由常规解析器进行解析。

与上下文无关的语法的直观定义就是可以完全用BNF格式表达的语法。

有关正式定义,请参阅关于与上下文无关的语法的维基百科文章。

解析器类型

  有两种基本类型的解析器:

自上而下解析器和自下而上解析器。

直观地来说,自上而下的解析器从语法的高层结构出发,尝试从中找到匹配的结构。

而自下而上的解析器从低层规则出发,将输入内容逐步转化为语法规则,直至满足高层规则。

  让我们来看看这两种解析器会如何解析我们的示例:

  自上而下的解析器会从高层的规则开始:

首先将2+3标识为一个表达式,然后将2+3-1标识为一个表达式(标识表达式的过程涉及到匹配其他规则,但是起点是最高级别的规则)。

  自下而上的解析器将扫描输入内容,找到匹配的规则后,将匹配的输入内容替换成规则。

如此继续替换,直到输入内容的结尾。

部分匹配的表达式保存在解析器的堆栈中。

堆栈

输入

2+3-1

+3-1

项运算

3-1

表达式

-1

表达式运算符

1

表达式

  这种自下而上的解析器称为移位归约解析器,因为输入在向右移位(设想有一个指针从输入内容的开头移动到结尾),并且逐渐归约到语法规则上。

自动生成解析器

  有一些工具可以帮助您生成解析器,它们称为解析器生成器。

您只要向其提供您所用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法规则),它就会生成相应的解析器。

创建解析器需要对解析有深刻理解,而人工创建优化的解析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解析器生成器是非常实用的。

  Webkit使用了两种非常有名的解析器生成器:

用于创建词法分析器的Flex以及用于创建解析器的Bison(您也可能遇到Lex和Yacc这样的别名)。

Flex的输入是包含标记的正则表达式定义的文件。

Bison的输入是采用BNF格式的语言语法规则。

HTML解析器

  HTML解析器的任务是将HTML标记解析成解析树。

HTML语法定义

  HTML的词汇和语法在W3C组织创建的规范中进行了定义。

当前的版本是HTML4,HTML5正在处理过程中。

非与上下文无关的语法

  正如我们在解析过程的简介中已经了解到的,语法可以用BNF等格式进行正式定义。

  很遗憾,所有的常规解析器都不适用于HTML(我并不是开玩笑,它们可以用于解析CSS和JavaScript)。

HTML并不能很容易地用解析器所需的与上下文无关的语法来定义。

有一种可以定义HTML的正规格式:

DTD(DocumentTypeDefinition,文档类型定义),但它不是与上下文无关的语法。

  这初看起来很奇怪:

HTML和XML非常相似。

有很多XML解析器可以使用。

HTML存在一个XML变体(XHTML),那么有什么大的区别呢?

区别在于HTML的处理更为“宽容”,它允许您省略某些隐式添加的标记,有时还能省略一些起始或者结束标记等等。

和XML严格的语法不同,HTML整体来看是一种“软性”的语法。

  显然,这种看上去细微的差别实际上却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这是HTML如此流行的原因:

它能包容您的错误,简化网络开发。

另一方面,这使得它很难编写正式的语法。

概括地说,HTML无法很容易地通过常规解析器解析(因为它的语法不是与上下文无关的语法),也无法通过XML解析器来解析。

HTMLDTD

  HTML的定义采用了DTD格式。

此格式可用于定义SGML族的语言。

它包括所有允许使用的元素及其属性和层次结构的定义。

如上文所述,HTMLDTD无法构成与上下文无关的语法。

  DTD存在一些变体。

严格模式完全遵守HTML规范,而其他模式可支持以前的浏览器所使用的标记。

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向下兼容一些早期版本的内容。

最新的严格模式DTD可以在这里找到:

www.w3.org/TR/html4/strict.dtd

DOM

  解析器的输出“解析树”是由DOM元素和属性节点构成的树结构。

DOM是文档对象模型(DocumentObjectModel)的缩写。

它是HTML文档的对象表示,同时也是外部内容(例如JavaScript)与HTML元素之间的接口。

  解析树的根节点是“Document”对象。

DOM与标记之间几乎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比如下面这段标记:

HelloWorld

  可翻译成如下的DOM树:

图:

示例标记的DOM树

  和HTML一样,DOM也是由W3C组织指定的。

请参见www.w3.org/DOM/DOMTR。

这是关于文档操作的通用规范。

其中一个特定模块描述针对HTML的元素。

HTML的定义可以在这里找到:

www.w3.org/TR/2003/REC-DOM-Level-2-HTML-20030109/idl-definitions.html。

  我所说的树包含DOM节点,指的是树是由实现了某个DOM接口的元素构成的。

浏览器所用的具体实现也会具有一些其他属性,供浏览器在内部使用。

解析算法

  我们在之前章节已经说过,HTML无法用常规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解析器进行解析。

原因在于:

16语言的宽容本质。

17浏览器历来对一些常见的无效HTML用法采取包容态度。

18解析过程需要不断地反复。

源内容在解析过程中通常不会改变,但是在HTML中,脚本标记如果包含document.write,就会添加额外的标记,这样解析过程实际上就更改了输入内容。

  由于不能使用常规的解析技术,浏览器就创建了自定义的解析器来解析HTML。

HTML5规范详细地描述了解析算法。

此算法由两个阶段组成:

标记化和树构建。

  标记化是词法分析过程,将输入内容解析成多个标记。

HTML标记包括起始标记、结束标记、属性名称和属性值。

标记生成器识别标记,传递给树构造器,然后接受下一个字符以识别下一个标记;如此反复直到输入的结束。

图:

HTML解析流程(摘自HTML5规范)

标记化算法

  该算法的输出结果是HTML标记。

该算法使用状态机来表示。

每一个状态接收来自输入信息流的一个或多个字符,并根据这些字符更新下一个状态。

当前的标记化状态和树结构状态会影响进入下一状态的决定。

这意味着,即使接收的字符相同,对于下一个正确的状态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具体取决于当前的状态。

该算法相当复杂,无法在此详述,所以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示例来帮助大家理解其原理。

  基本示例-将下面的HTML代码标记化:

Helloworld

  初始状态是数据状态。

遇到字符<时,状态更改为“标记打开状态”。

接收一个a-z字符会创建“起始标记”,状态更改为“标记名称状态”。

这个状态会一直保持到接收>字符。

在此期间接收的每个字符都会附加到新的标记名称上。

在本例中,我们创建的标记是html标记。

  遇到>标记时,会发送当前的标记,状态改回“数据状态”。

标记也会进行同样的处理。

目前html和body标记均已发出。

现在我们回到“数据状态”。

接收到Helloworld中的H字符时,将创建并发送字符标记,直到接收中的<。

我们将为Helloworld中的每个字符都发送一个字符标记。

  现在我们回到“标记打开状态”。

接收下一个输入字符/时,会创建endtagtoken并改为“标记名称状态”。

我们会再次保持这个状态,直到接收>。

然后将发送新的标记,并回到“数据状态”。

输入也会进行同样的处理。

图:

对示例输入进行标记化

树构建算法

  在创建解析器的同时,也会创建Document对象。

在树构建阶段,以Document为根节点的DOM树也会不断进行修改,向其中添加各种元素。

标记生成器发送的每个节点都会由树构建器进行处理。

规范中定义了每个标记所对应的DOM元素,这些元素会在接收到相应的标记时创建。

这些元素不仅会添加到DOM树中,还会添加到开放元素的堆栈中。

此堆栈用于纠正嵌套错误和处理未关闭的标记。

其算法也可以用状态机来描述。

这些状态称为“插入模式”。

  让我们来看看示例输入的树构建过程:

Helloworld

  树构建阶段的输入是一个来自标记化阶段的标记序列。

第一个模式是“initialmode”。

接收HTML标记后转为“beforehtml”模式,并在这个模式下重新处理此标记。

这样会创建一个HTMLHtmlElement元素,并将其附加到Document根对象上。

  然后状态将改为“beforehead”。

此时我们接收“body”标记。

即使我们的示例中没有“head”标记,系统也会隐式创建一个HTMLHeadElement,并将其添加到树中。

  现在我们进入了“inhead”模式,然后转入“afterhead”模式。

系统对body标记进行重新处理,创建并插入HTMLBodyElement,同时模式转变为“body”。

  现在,接收由“Helloworld”字符串生成的一系列字符标记。

接收第一个字符时会创建并插入“Text”节点,而其他字符也将附加到该节点。

  接收body结束标记会触发“afterbody”模式。

现在我们将接收HTML结束标记,然后进入“afterafterbody”模式。

接收到文件结束标记后,解析过程就此结束。

图:

示例HTML的树构建

解析结束后的操作

  在此阶段,浏览器会将文档标注为交互状态,并开始解析那些处于“deferred”模式的脚本,也就是那些应在文档解析完成后才执行的脚本。

然后,文档状态将设置为“完成”,一个“加载”事件将随之触发。

您可以在HTML5规范中查看标记化和树构建的完整算法

浏览器的容错机制

  您在浏览HTML网页时从来不会看到“语法无效”的错误。

这是因为浏览器会纠正任何无效内容,然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