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精品教育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4817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精品教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精品教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精品教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精品教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精品教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精品教育doc.docx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精品教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精品教育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精品教育doc.docx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精品教育doc

古代商业的发展

1.《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

晋师将攻楚,隋武子进行劝阻,陈述不可伐楚的理由之一是“商农工贾不败其业”。

这说明(  )

A.商业对一个诸侯国的重要性

B.当时已经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私人工商业得以兴起

D.这一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2.《史记》载: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这段记载说明(  )

A.汉代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工商业成为汉代社会基础

C.国家统一促进商业发展

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浙江某地农民每逢三、八日都到中心集镇赶集,这种交易的风俗是由古代的“草市”发展而来,“草市”形成于(  )

A.春秋战国B.秦朝

C.南北朝D.宋朝

4.唐代坊市制度严格,《唐律疏议》规定:

“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

”这说明唐代(  )

A.坊市制度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B.法律仅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C.坊市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D.实行较为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

5.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形容某一都城商业繁荣时有这样的描述:

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此都城是下图中的(  )

A.①B.②

C.③D.④

6.1024年,宋仁宗将交子的发行权收归政府。

后来宋神宗坦言:

“行交子,诚非得已,若素有法制,财用既足,则自不须此,今未能然,是以急难不能无有不得已之事。

”这表明,北宋政府发行纸币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白银大量外流B.加快全国商品流通

C.缓解财政上的困难D.使货币制度法制化

7.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

在欧洲国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愈来愈高,人口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小农经济发展B.新航路开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D.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8.右图是“万里茶路”示意图,一条弥漫着茶香的曲线从中国福建的武夷山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

这便是由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清代200余年,长达万里的中国“茶叶之路”。

这反映出清代(  )

A.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过程

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被打破

C.地域商帮崇尚逐利进取精神

D.工业文明推动了商品化浪潮

9.[2019·湖北联考]自秦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以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

但是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他货币,广为流通。

这一现象被史学家们称之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

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C.对外贸易和商业活动的推动

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

10.1684年,康熙帝颁布“开海”命令:

“今海内一统,出洋贸易,得旨允行。

”1717年,又以南洋地区“西洋泊船之所,藏匿盗贼甚多”,恐其结成反清势力为由,下令禁止南洋贸易。

下列对上述现象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

A.平定噶尔丹叛乱是“开海”的政治前提

B.“开海”“禁海”都是有限制的对外贸易

C.欧洲列强联合反清是“禁海”的重要原因

D.康熙帝时期清朝政府开始推行海禁政策

11.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

“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2.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  )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①④

13.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岢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14.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15.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16.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

17.“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18.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尝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9.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20.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21.社会经济困境特别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

管子认为:

人君应“视国羡(剩余、丰富)不足而御其财物。

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

唐朝宰相刘晏也认为,“灾沴之乡,所乏粮耳……(政府)多出菽粟,恣之粜运,散入村闾”。

他们共同强调(  )

A.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

B.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

C.调节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

D.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

22.下列现象与下图中“市”的发展不符的是(  )

A.“市”突破时空限制

B.“市”有庙会集市

C.“市”出现繁荣的商业街

D.“市”始设专门管理机构

23.宋代王得臣《尘史》中记载:

“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以至上自百官贵族,下至士人庶民,“衣冠之制,上下混一”。

材料说明宋代(  )

A.理学兴起对等级制度的冲击

B.放松了对大众服饰所反映的等级制度的监管

C.崇尚个性的人文思想的兴起

D.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

24.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竟只有9%。

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

A.清朝经济的衰败B.小农经济的影响

C.市镇经济的发展D.坊市制度被打破

25.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商场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

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

(他们)虽然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他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

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

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

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

“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

“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北宋商税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

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

有何具体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

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27.“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在历史学习中经常运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曾指出:

“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

”历史教授杨渭生先生也认为:

“两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占领先地位。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也认为:

“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曾说:

“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认定: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

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

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

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

”宋朝的文明深深的影响了世界。

请运用这三个要素对“宋代时的中国”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解答。

(要求:

依据材料所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答出“史实”“史论”“史识”三部分,结合材料,紧扣主题)

28.在农业社会,农村市场既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依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

“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负贩”。

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三 明清江南市镇的起源,早的可以追溯到宋代。

明中期到清前期是传统江南市镇发展的高峰期。

从宋以来,直到明清,市镇是体制外的产物。

它是政治行政体制外自行生长出来的东西,是农村商品经济、市场贸易发展的产物。

市镇具有乡村商贸市场“中心地”的性质,衬托并支持着城市的生存与发展。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的“市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草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古代农村市场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商业。

从材料中隋武子把“商”放到

“农”与“工”的前面可知商业对一个诸侯国的重要性,故A项正

确。

其他三项材料没有涉及。

2、答案 C

解析 汉代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

D两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础,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

信息可知,汉代实现了国家统一,关卡取消了,开发山泽自然资源的

禁令取消了,所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商品交换没有不通的,故C

项正确。

3、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草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故C项正确。

4、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国家加强对度量衡的监管,有助于维护商

业秩序,促进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

5、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景象。

根据地图所示可知,

②是北宋都城东京。

因此符合题意的是B。

6、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北宋发行纸币的目的。

材料关键信息“财用既

足,则自不须此”说明北宋当时财政亏空,想通过发行纸币缓解财政

上的困难,故C项正确。

7、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城市化进程。

题干材料说明明清

时期的城市发展不同于欧洲国家和宋元时期,城市人口和城区规模缩

小许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

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C项正确。

这不是明

清时期小农经济发展或新航路开辟的结果,排除A、B两项。

资本主

义萌芽只在个别地方出现,不具备普遍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项。

8、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帮的发展。

材料中“中国晋商开辟的

绵延清代200余年,长达万里的中国‘茶叶之路’”反映了清代地域

商帮的开拓进取精神,故C项正确。

9、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主要讲述的是商业的发展,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的加

强,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白银矿藏资源大量开采在材料中

没有体现,故B、D两项错误;明朝时期对外贸易和商业经济得到发

展,从而促进白银逐渐代替其他货币,故C项正确。

10、答案 B

解析 材料“出洋贸易,得旨允行”“下令禁止南洋贸易”说明

清初“开海”“禁海”都是有限制的,故B项正确。

11、答案 B

解析 该铜版可以证实宋代发行了纸币,①正确;该铜版可以反

映宋代的印刷技术,②正确;纸币铜版拓片不是纸币交子本身,不能

视为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③不正确;纸币的发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

结果,该铜版见证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④正确。

故B项符合题意。

12、答案 A

解析 “16世纪”“典型徽商”“经营棉布、粮食”等信息表

明农产品大量投放市场,故①正确;由徽商积累巨额财富后“购田置

地”可知,农本思想仍占主导地位,故②正确;由徽商在“获得政府

许可”后才转而从事食盐贸易可知,政府并未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

制,故③错误;题干反映了一个徽商发家致富的过程,并未反映商人

社会地位提高,故④错误。

故本题选A项。

13、答案 B

解析 注意审题:

“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

”A项中的“九

市”是城市中的商品交易场所,与商业经济直接关联,排除。

B项反

映了丝织业的发达,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符合题意。

C项中的“经

游(营)”和D项中的“贾客”都与商业经济直接关联,排除。

14、答案 B

解析 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国家政治上是统一的,故A项错误;

中国古代自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了江南地区,因此迁都北京,必

然会促进南北间的商品流通,从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故B项

正确;区域性商帮在明朝时形成,故C项错误;D项夸大了该举措

的作用,错误。

15、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唐都长安的商业店铺基本集中于东市、西

市,且对商铺的设置有严格规定。

南宋时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

内各处,由此可见此时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故本题选B项。

16答案 C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有官员请求皇帝禁止岭南地区村落里的小

贩在当地设摊贩卖,并下令让他们在城邑交易,而皇帝认为这一举动

是扰民行为,拒绝了这一请求。

从材料可以看出,政府对乡村地区自

发形成的市场持默许态度,因此本题选择C项。

A项在材料中没有

体现;B、D两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不选。

17、答案 A

解析 唐宋以后,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

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被称为“瓷路”,A项中的时间错误,符合

题意。

18答案 A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私为券”“争讼数起”的含义。

材料中“券”“不能尝所负,争讼数起”表明交子是一种兑换券,在

“富者”不能兑付时可作为诉讼依据,体现出其具有民间交易凭证的

功能,故A项符合题意。

“蜀民”造交子是为了方便贸易而非解决

民间的商业纠纷,故B项错误;材料只提到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后

因不能兑付而官司缠身,不能说明富商社会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

误;材料缺乏对当时不同地区经济状况的比较,故不能得出D项的

结论。

19、答案 C

解析 茶、桑、药材等属于经济作物,茶户、桑户等称谓的出现

说明种植这些经济作物的农户增多且形成一定的规模,这反映出农业

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

20、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唐朝前期只有“州县之所”才能设置市;

唐朝后期,三千户以上的县设市令、史,加强对市的管理,但三千户

以下的县不设市官,如果是重要的交易地区,依照三千户以上的方法

设置。

可见唐朝后期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故答案选A项。

朝前期就规定州县之所可以设市,后期只是不满三千户的县不设市

官,B、D两项明显与材料不符,排除。

唐朝时市的交易仍受官府监

管,排除C项。

21、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管子认为,国君应根据国内市场物资的余缺状况来控制国内市场的财物。

粮食贱就将货币投放于粮食,布帛贱就将货币投放于布帛。

刘晏也认为,受灾的地方,缺乏的只是粮食……(政府)可以多支出粮食,让商人贩卖,分散进入村镇。

据此可知,二人都强调通过调节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故C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提供补贴”,排除A项;B项中的“消灭经济危机”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强调了市场调节的作用而非增加粮食生产,故D项错误。

22、答案 D

解析 图中的夜市、瓦肆、商业繁华区主要沿街道而设,可以知

道坊市的界限已经被打破,体现“市”突破时空限制,故A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图中有瓦肆,体现“市”有庙会集市,故B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图中商业繁华区,主要沿街道而设,体现“市”出现繁

荣的商业街,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市”始设专门管理机构

是在汉代,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23、答案 D

解析 理学强调等级制度,故A项错误;“以至上自百官贵族,

下至士人庶民”“衣冠之制,上下混一”说明等级制度受到冲击,故

B项错误;崇尚个性的人文思想的兴起是在明清时期,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消费观念变化的原因是

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24、答案 C

解析 清朝经济相对于唐宋时期有较大发展,故A项错误;清

朝时农产品商品化,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扩大了消费

市场,也会引起城市人口增多,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城市人口的

增长是由商业发展而带动的,由于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中国古代市

场份额是一定的,清朝时新兴市镇经济的发展分割了一部分市场份

额,从事商业的人口也向市镇转移,因而大城市的人口比例下降,故

C项正确;坊市制度在宋朝时期即被打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

项错误。

25、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商帮。

中国古代的商帮主要涉及商品的流

通,由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商帮发展缺少有

利的产品的支持。

因此,商帮的消失主要由于他们没有根植于生产领

域,故D项正确。

A、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B项材料未涉及。

26、答案 

(1)态度:

孟子:

农商平等;商鞅:

重农抑商。

认识:

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背景:

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措施:

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目的:

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举措:

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3)状况:

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

政策:

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4)认识: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

解析 第

(1)问“态度”和“认识”,根据材料一中“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得出孟子认为农商平等;“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体现出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认为“农为‘本富’,商为‘末富’”。

分析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政策的背景,应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考虑,如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及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状况。

(2)问,根据材料二中“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告缗’”可得出措施。

回答“目的”,应注意汉武帝这样做的背景,即“商人势力迅速膨胀”,得出答案。

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归纳出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第(3)问,“政策”根据材料三中“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可以看出宋代对商业的限制放松,对商业的征税有适当减免;“状况”通过对北宋商税情况简表的分析,可以看出,北宋的年商税额呈上升趋势,体现出宋代商业有了很大发展,商税成为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归纳出北宋商业繁荣,商业地位重要。

第(4)问,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应综合三则材料,既要看到重农抑商这一基本经济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又要认识到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也会放松对商业的限制,鼓励商业发展。

27、答案 史实:

在工业化上,制瓷业发展,出现定窑、汝窑、官窑、

哥窑、钧窑五大名窑;纺织业发展,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在商业化上,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

商业街;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货币化上,北宋出现了

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

在城市化上,出现了汴京等商业大

都会。

史论:

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

的地区或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等。

史识:

根据宋代发展的状况我们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