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4793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次鸦片战争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二次鸦片战争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二次鸦片战争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二次鸦片战争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二次鸦片战争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次鸦片战争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docx

《第二次鸦片战争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次鸦片战争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次鸦片战争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docx

第二次鸦片战争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_八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英、法、美三国提出“修约”要求。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英军炮击广州。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天津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

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取得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又一次侵华战争,美俄是英法侵略中国的帮凶。

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次战争不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通过对战争影响,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及其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同时也要看到在近代中国个人的悲剧往往是时代的悲剧。

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它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先后签订了十来个不平等条约,不断地出让国家主权,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地位分析:

鸦片战争后,英国以《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大门,但中国这个广阔市场却不及洪都拉斯对工业品的消费。

英国侵略者为了扩大中国市场,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最终自然经济再难抵御新一轮的经济侵略,中国终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重点分析:

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导致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根源于英法美发动战争的动机。

⑵《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是重点。

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

(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中国近代的大片领土丧失于沙俄之手,沙俄是最凶恶的侵略者之一。

  难点分析:

⑴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

学生还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

⑵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是难点。

我们不能只看到英法两国是直接组成联军出兵侵华的国家,而忽视了美俄两国对中国的侵略。

因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两国在事实上与英法组成了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美俄两国是不折不扣的侵华的帮凶。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⑴通过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其根本原因和实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

(2)教师指导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危害,从而提高学生评价历史的能力。

(3)要求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中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锻炼其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比较能力。

  2.教法分析:

  关于“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建议教师应通过讲授、研读史料等方法,使学生认识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亦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相关历史知识。

  关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关于“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和激情的语言等信息的刺激,让学生认识这一历史事实。

教师结合数据、地图等材料,进行讲解。

  关于“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认识。

突破此难点,其它知识层面上的“继续”亦不难解决。

  关于“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

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并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设计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重点: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难点:

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

  教法设计:

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讨论。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板书设计: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

  2.“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英法的两个借口

  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6.10)

  二、法联军进攻天津

  1.大沽、天津沦陷

  2.《天津条约》(1858)

  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1.大沽之战

  2.北京沦陷和火烧圆明园

  3.《北京条约》(1860.10)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150多万平方公里

  五、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建议教师可以先放一段编辑好的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影像,直观地让学生回忆起旧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

在鸦片战争中,英、法、美等国虽然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是它们并不满足,决定利用中国爆发人民起义、清政府忙于镇压之机,扩大侵略权益,对中国发动了一次新的侵略战争。

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讲授新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

  1854年、1856年,英、法、美等国利用清政府正在倾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机,根据1844年中国未加思索就轻易答应的《望厦条约》第34款的规定,先后两次提出“修约”要求。

其主要内容是:

要求中国全境开放,至少是长江自由航行和沿海各城市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教师要指出这实际上是要订立一个内容极为广泛的新的不平等条约。

为使清政府答应他们的要求,许以帮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交换条件。

“修约”要求的实质是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攫取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这就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2.“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英法的两个借口

  教师强调这是英法两国侵略者为发动侵略战争,蓄意制造的无耻的借口,同时此时英法美俄四国形成侵略中国的联合阵线。

  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6.10)

  1856年10月下旬,以英国派兵舰突然闯进珠江口,炮轰广州,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师在这里可以突出两广总督叶名琛这一历史人物,他不作战守准备,在衙门里梦想请神仙下界的主意,临战又不肯抵抗,甚至下令“敌船入内”也“不可发炮还击”,以至广州很快失陷。

叶名琛也作了俘虏,被解往印度。

时人讥讽他为“六不”总督:

“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如此疆臣,如此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

”到此再深入思考,叶名琛是旧制度下培养出来的杰出的人才,他误身误国的悲剧,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中国的悲剧。

  二、法联军进攻天津

  1.大沽、天津沦陷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随即攻占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

在这个事件中,可以充分体现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的特点。

4月,英法联军到达大沽口外,美俄公使也随英法联军同往。

英、法、美、俄四国公使分别照会清政府。

英法两国通过照会,向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

美俄两国借“调停”之名,伪装“中立”,掩护英法联军做好战争准备。

俄美两国不但和出兵的英法两国一样与中国签定了《天津条约》,而且签约在英法两国之前。

  2.《天津条约》(1858)

  教师一一讲解条约内容及影响。

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问题需要强调公使是一国元首向另一国元首派遣的外交代表,驻节于该国首都,应是正常情况。

但在当时条件下,西方列强要求公使进京,其目的在于更便于影响和控制清政府,使这项原本平等的外交惯例,具有了不平等的实际作用。

关于增开通商口岸问题要强调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除数量上增加了一倍多以外,其明显的危害还有:

①中国的东部沿海从南到北都被迫开辟了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向北方地区扩展;②长江中下游地区被迫开放4个口岸,侵略势力得以深入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地区;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中国的国门被进一步打开,在新开埠的城市中建立的租界,成为以后扩大侵略的基地。

同时,侵略者取得了军舰、商船在长江各口岸的自由航行权和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的权利。

这样,中国的通商、航运等主权进一步地丧失了。

  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1.大沽之战

  英法第二次大沽之战首战受挫,英法侵略者叫嚣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

俄国公使更是在表面保持“中立”,暗中却向英法提供了“北塘毫无戒备,尽可进攻”的情报,协助英法的军事行动。

  2.北京沦陷和火烧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进逼北京。

咸丰逃避承德,奕訢任议和大臣,议和不成,洗掠圆明园,占我北京城。

此处可以思考:

为什么英法在《天津条约》后并没有结束本次战争?

——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冲击,英法是为转移危机,因此卷土重来。

  结合法国文豪雨果的论述痛斥英法两国的侵略暴行。

  历史再次证明,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的特点。

在战前就是英、法、美三国共同提出“修约”要求。

在战争中美俄公使随联军同往,借“调停”之名,伪装“中立”,实际上俄、美是利用其扮演的“调停人”角色从中渔利。

在战争中,俄国人一方面其公使透露北京城防的部署,更是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加紧对中国北方领土的侵占,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事实上受益最大的侵略国。

  3.《北京条约》(1860.10)

  教师一一讲解条约内容及影响。

指出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最终通过战争——条约模式实现了。

强调强迫天津开埠,列强打开了通向北京的门户。

至此,二鸦战结束,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第二次鸦片则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尽管英法两国对华战争中取胜并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但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大的收益者是俄国,因为俄国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北方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19世纪后半期共侵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讲述时应注意:

俄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英法的欧洲国家,但同时又是一个扩张性极强的军事帝国,其对中国的领土野心远大于占领市场的欲望;俄国利用其与中国相邻的便利条件,一般采用趁火打劫的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俄国是近代时期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俄国并不满足于既得利益,还要进一步强占领土和控制中国,由此引起了中国社会与国际关系格局的一些重大变化。

  五、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危害

  回顾、归纳一下条约内容造成的影响。

再着重分析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和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两个现象的出现。

资本主义列强通过战争征服了腐朽的清政府,获取了一系列的权益,认识到清政府的可利用价值;而清政府也在内忧外患的经验教训中发现,可以依靠列强维持自己的统治。

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这就在政治上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一大批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准许华工出国,使列强从更广、更深的范围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便于他们的经济侵略,使中国传统经济受到冲击,中国经济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从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第四节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义和团的兴起、八国联军入侵、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重点和难点:

《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导入新课:

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

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

(板书课题)

一、 八国联军的入侵:

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哪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1、入侵的目的:

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2、八国联军的入侵:

(1)组成:

(2)路线:

大沽-天津-北京

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由西摩尔率领的侵略军,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

乘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侵略者费了四天的时间才走了全程的一半--到达廊坊车站。

6月14日,义和团攻进这座车站,杀死侵略军多人。

几天以后,义和团再向据守在廊坊的侵略军猛攻,歼敌几十人。

侵略军被迫撤退到杨村车站,又遭到义和团的狙击,死伤几十人。

侵略军沿运河向天津逃命,直到26日,才在俄国援军的帮助下,逃回天津租界,死伤三百人。

后来西摩尔回忆这件事说:

”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

则所率联军必全体覆没。

”当西摩尔联军在廊坊受阻时,八国联军30多艘军舰准备进攻大沽炮台,联合舰队向大沽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谍,威迫中国守军交出炮台。

罗荣光严词拒绝。

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起进攻,罗荣光率部英勇抵抗,敌人死伤260多人,击沉击伤敌舰6艘,6个小时之后,大沽炮台失守,天津门户被打开。

侵略军增兵至2万人左右,大举向天津进犯,义和团猛烈的打击敌人,在战斗中,守卫天津的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很快陷落。

大沽炮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后,6月21日清政府被迫宣战。

在北京,义和团民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动猛烈进攻,烧毁比、奥、荷、意四国使馆。

清政府虽然向各国宣战,但是没有真正抵抗的决心。

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击使馆,继而派人给使馆送去米面、蔬菜、瓜果等物品。

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

9月下旬,德国元帅瓦德西任联军总司令,增兵至10万,继续扩大侵略。

二、 八国联军的罪行

1、屠杀:

在天津,侵略者在位于市中心的鼓楼架起大炮,对准逃难群众猛轰,在帝国主义的屠杀下,整个天津城内,”但见死人满地,房屋无存。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进行了更加疯狂的屠杀,很多地方”尸骨堆积如山”,无数家庭”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殓,出户外”,东北地区俄国的屠杀情况见书。

2、劫掠:

除课本所举例子外,补充:

八国联军在占领北京后,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天,钦天监的古铜天文仪器被德法瓜分,他们洗劫了堆满金银翡翠和历朝宝物的皇宫、颐和园、三海,抢劫府衙库款。

各处库款,所失约6000万两。

大量珍贵的文物图书(包括《永乐大典》在内)的各种珍贵的图书损失达4万多册。

侵略军以搜捕义和团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

卧房密室,无处不至,翻箱倒柜,无处不搜。

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掠一空,谓之扰城。

稍有拦阻,即被戕害。

”联军统率瓦德西说:

”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细数目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据估计损失约为10亿。

3、焚烧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各国提出《议和大纲》12条,并声称这些条件无可更改,强迫清政府接受,慈禧太后见对列强不把她当做”祸首”加以惩办,感到大喜过望,为继续保存清政府而感到庆幸,满意地批准了这个条约,并厚颜无耻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 时间:

1901年

2、 内容:

经济上:

赔款

        政治上:

划定……清政府保证严禁……

        军事上:

拆毁……

3、危害: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丧权最多、对中国社会危害最大的条约。

空前巨额的赔款,白银总数竟达10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12倍,这是清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

因此战后清政府为了弥补财政亏欠,不得不大量借外债来偿付赔款。

这些外债往往附有苛刻的条件,从而使中国经济命脉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手中。

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除田赋外,几乎全部被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

这些赔款又被清政府层层转嫁到人民头上。

条约签订后,江苏上交的钱税每年增加250万两、四川增加220万两、广东增加200万两。

关于划定使馆界、拆毁炮台及在军事要地驻兵的规定,使从渤海湾到北京城的通道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直接的军事控制之下,从此北京大门洞开,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实际上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从此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列位,你道今日中国还是满洲政府的吗?

早已经是各国的了。

那些财政权、铁道权、用人权,一概拱手送与洋人。

洋人全不要费力,要怎么样,只要下一个号令,满洲政府就立刻奉行。

中国虽说未曾瓜分,其实已经瓜分数十年了。

章炳麟讽慈禧七十生辰”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

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越南),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

练习:

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倒幕前日本封建统治阶级 西方列强的入侵  倒幕运动  明治维新开始的时间、内容、性质、评价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国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西方列强的入侵,造成幕府封建统治的严重危机。

  ②由于明治维新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强大后迅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3、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明治维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性质和意义

难点:

对明治维新的评价

教学方法:

讲授、启发、讨论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日本是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

标志是什么?

12世纪末日本进入了什么时期?

 2、导入新课:

大化改新后,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此后,幕府统治日本长达600多年,终于在1868年被推翻,那么幕府统治为什么被推翻?

之后明治天皇进行了哪些改革?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

 3、讲授新课:

一、幕府的封建统治

   思考:

倒幕前日本政治、经济状况如何?

   师生分析

   1、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什么幕府统治之下?

(德川幕府)仍是一个什么的国家?

(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哪些人(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的封建统治阶级,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实权却掌握在谁?

(将军)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商人、高利贷者、新兴地主等要求取得政治上的地位,一些大名、武士也对幕府统治不满,要求改变现状。

   3、美国等西方列强的入侵,进一步激化了日本社会的矛盾。

二、武装倒幕

 1、倒幕派的形成

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武士、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等以中下级武士为首组成了倒幕派,积极开展武装推翻幕府的活动。

 2、幕府统治被推翻

1867年,明治天皇继位,倒幕派以他的名义对幕府宣战,1868年,倒幕军队在哪两次战役中取得胜利(伏见、鸟羽战役),一举推翻了幕府统治。

1869年,明治政府迁都东京。

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就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

三、明治维新

  提问:

①明治维新开始的时间、性质是什么?

        ②明治维新有哪些内容?

        ③如何评价明治维新?

 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分析强调:

  1、时间:

1868年。

  2、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改革内容:

     政治方面——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方面——创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技术。

                 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

     军事方面——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

    教育习俗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

   4、如何评价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这次改革不彻底,因为明治维新的领导权掌握在地主阶级的代表—武士集团手中,必然与封建势力有这样那样的联系,因此,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

为了赶超列强,日本实行军国主义,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通过讨论“如何评价明治维新”这个问题,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讨论:

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成功?

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

  学生讨论,并发表个人见解,提高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明治维新是倒幕派利用广大人民的力量,打败幕府建立新政府后实现的,因此成功了。

它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中国戊戌变法是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在不触动清朝反动统治的前提下,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来推行,因而失败了。

布置作业

填空:

1、         、         、          、           构成日本封建统治阶级,实权掌握在         手中。

     2、最早入侵日本的国家是           。

     3、         年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                   性质的改革。

        简答:

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有何历史意义?

附:

板书设计

   第17课  日本明治维新

一、幕府的封建统治

   1、封建统治阶级:

天皇、将军、大名、武士

   2、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改变现状

   3、美国等西方列强的入侵

二、武装倒幕

    1、倒幕派的形成

   2、幕府统治被推翻

      1868年  伏见、鸟羽战役

三、明治维新

   1、时间:

1868年。

   2、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改革内容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军事方面:

      教育习俗方面:

   4、评价明治维新

     A积极性:

走上了…… 摆脱了……

     B消极性:

保留了…… 走上了……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设计:

  

  引用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的论断,“我们……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残余的敌人尚待我们扫灭。

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

”引导学生分析建国初期面临的严峻政治经济形势:

解放战争尚未完成;国内外敌人在进行破坏活动;国民经济严重困难。

复习上节课共产党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是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又为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讲解新课:

  

  一、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

  

  1.教师首先指出:

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趋于全面崩溃,留给中国人民的是一个贫穷落后的烂摊子。

由学生概括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极其落后,人民生活困苦,尤其是工业基础十分微弱。

另外,教师适当补充关于工业基础薄弱、物价飞涨,投机猖獗的内容,为下面内容作铺垫。

  

  2.造成国民经济形势严峻的原因有三点,由学生讨论并举例完成,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后回答,教师做补充。

  

  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