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一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4660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3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一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一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一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一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一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一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一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一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一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必修一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必修一政治成长历程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政治文明史的主线。

从世界史的角度看,国际社会从无序走向一定程度的有序;从中国史的角度看,中国由古代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由专制制度国家向民主国家过渡。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近代向西方学习:

器物、技术(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政治制度:

英日式(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维新派学习君主立宪制)→美法式(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民主共和制)→俄国式(无产阶级学习苏维埃)→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学习民主科学,无产阶级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导入新课】党的指导思想

【考试大纲】《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

【课程标准】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复习指导】可结合必修Ⅱ第9课,必修Ⅲ第17、23课内容学习理解。

【知识梳理】

一、空想社会主义

(1)产生条件:

19世纪初工业革命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弊端。

(2)空想含义:

没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寄希望于国王或富人。

(3)空想原因:

社会条件不成熟和无产阶级没有登上历史舞台。

(4)理论意义:

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理论基础。

二、《共产党宣言》

1、原因:

①经济基础:

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贫富分化、社会不公正、经济危机等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②无产阶级追求自身解放,渴望改造社会、建立更加理想的美好社会。

2、条件:

①阶级基础:

法国里昂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三大工人运动不仅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而且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②理论基础: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③社会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参加革命实践;④组织基础:

1847年底共产主义者同盟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恩起草同盟纲领。

3、诞生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4、主要内容:

第一次较为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①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②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③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④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⑤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5、意义:

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②为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三、巴黎公社

1、特殊背景:

①民族矛盾尖锐:

法国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失败,普军包围首都。

②阶级矛盾尖锐: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普签约,妄图解除国民自卫军武装,结果被赶出巴黎,巴黎公社1871年3月28日成立。

③是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具有偶然性,突发性。

④没有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没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是新型工人政权,不是社会主义政权,具有自发性。

2、革命措施:

①政治: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专政:

军队代以国民自卫军,以普选产生的公社委员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

②经济:

公职人员最高薪金不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维护工人权利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

③文化:

用世俗教育代替宗教教育,提倡义务教育等。

3、失败:

5月28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血腥镇压了巴黎公社。

4、经验:

①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最大的经验)。

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③公社战士英勇不屈的精神和革命首创精神,为世界无产阶级树立了光辉典范。

?

5、教训:

①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19世纪70年代不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实力,都远未达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资本主义还在上升时期;②公社没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有前人的可供借鉴的经验,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乘胜追歼残敌。

③客观原因: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

【历史概念】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关于自身解放斗争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指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国际:

即国际工人联合会(英语:

InternationalWorkingmen'sAssociation),是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

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实际上的领袖。

由于会名太长,人们取它的第一个单词"International,国际",第二国际成立后,始称"第一国际"。

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欧洲工人运动、民主运动高涨的形势下。

反压迫、剥削的斗争实践使欧洲各国无产阶级认识到,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敌人,无产阶级必须在国际范围内联合起来,用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去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这种意识促进了国际工人协会的产生。

1871年,第一国际法国支部参加并领导了巴黎公社运动,但是随着巴黎公社的失败,组织也日渐衰弱,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

第二国际:

即"社会主义国际"(1889–1916)是一个工人运动的世界组织。

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了第一次大会,通过《劳工法案》及《五一节案》,决定以同盟罢工作为工人斗争的武器。

组织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解散,其后伯尔尼国际成立并作为实体运作。

第二国际所作出影响最大的动作包括宣布每年的五月一日为国际劳动节,宣布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并创始了八小时工作制运动。

今日世界最大的政党组织"社会党国际"实际上为其延续,在二战后的1951年成立,成员均为原第二国际成员。

第三国际,又名共产国际,是一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组织。

1919年3月4日在列宁领导下成立,总部设于苏联莫斯科。

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并于5月25日公开宣布《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声言这是为了适应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便于各国共产党独立处理问题。

5月26日,中共中央发表决定,完全同意解散共产国际。

【知识拓展】

1、巴黎公社与马克思主义有什么关系?

巴黎公社革命从实践上检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正确。

马克思、恩格斯密切关注并及时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丰富了自己的理论。

但不能理解为巴黎公社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

巴黎公社只是一个城市内由于特殊条件而使阶级矛盾一时激化的产物,是偶发性事件。

2、理解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1)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

(2)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3)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3.全面认识巴黎公社

(1)革命爆发的偶然性。

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巴黎公社只是一次特殊条件下的城市起义。

普法战争失败后巴黎的形势,即是马克思所说的“特殊条件”,而并非因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爆发,即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不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具有非常强的偶然性。

(2)失败的必然性。

巴黎公社革命的偶然性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失败的必然性。

公社对于自己建立什么样的政权并不清楚,对自己已经拥有和应尽快攫取的权力也不清楚、不自信。

从它用资产阶级的法令申明自己的合法性,用《马赛曲》作为自己的战歌,可说明他们对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尚未真正自觉。

所以,当时并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社会条件,其失败是必然的。

(3)意义的深刻性。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它给资产阶级以第一次沉重打击,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同时丰富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4)教训的深刻性。

巴黎公社的教训之一是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严重错误,结果导致公社的最后失败;另外一个重要教训是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但是它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将一再表现出来。

 

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导入新课】电影《列宁的葬礼》

【考试大纲】十月革命

【考试大纲】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课程标准】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复习指导】可结合必修Ⅱ第14课,选修Ⅰ第12课内容学习理解。

【知识梳理】

一、革命的原因

1、从根本上俄国为什么要革命?

沙皇统治落后(政治搞沙皇专制,经济有农奴制残余)、反动(参加帝国主义战争)、残暴(阶级压迫剥削),阻碍了俄国的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

2、二月革命为什么能推翻沙皇统治?

(力量对比分析)

有利的客观条件:

①沙皇的统治基础薄弱,经济落后,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②一战的惨重损失,进一步削弱了政府的统治力量;③当时政府的军队都集中在前线,首都及大城市防御空虚;④人民灾难深重,政府却依然疯狂地坚持帝国主义战争,无法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的愿望,导致政治孤立。

强大的主观条件: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无产阶级不仅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并且都集中在大城市,与反动政府的力量形成对比。

3、为什么要进行十月革命?

①直接原因: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继续一战,人民渴望和平与土地,“七月流血事件”镇压人民,导致阶级矛盾激化;②根本原因:

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解决和平与土地问题,探索新的俄国现代化建设道路。

4、为什么十月革命能够成功?

(力量对比分析)

①客观: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力量较弱,立足未稳,首都空虚;②主观:

布尔什维克党政治成熟,能打破理论束缚,从俄国的实际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领导革命;③主观:

列宁《四月提纲》指明革命方向,要解决和平与土地问题,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赢得农民支持,工农结成联盟;④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着武装,并进行了严密的军事部署。

二、革命的过程

1、二月革命:

推翻沙皇,因扫除封建残余,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十月革命: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政权,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3、巩固胜利

(1)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代表由人民民主选出。

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成立,拥有立法权;革命从城市推向农村,在全国取得胜利。

(2)颁布《和平法令》退出一战,颁布《土地法令》分配土地,赢得民心。

(3)苦战三年打退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1918年颁布宪法,简称苏俄(1918-1922年)。

1922年成立苏联(1922-1991年)。

事件

时间

性质

领导和主力

革命任务

结果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工人、士兵

推翻沙皇统治

两个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无产阶级革命

布…党/工人、士兵

推翻临时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特点:

①革命理论: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革命道路:

开创了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张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③革命性质:

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了两个不同阶段性质的革命。

④革命方式: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形式夺取政权。

三、革命的意义

1、性质和地位:

十月革命是人类社会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对俄国:

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里程碑,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对世界:

给世界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新的解放之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

认识:

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待于不断完善。

【历史概念】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

WorldWarI或FirstWorldWar)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

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知识拓展】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①背景都是大规模战争:

普法战争和一战。

②都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夺取政权,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③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

 

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指导

列宁为领导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没有取得农民的广泛支持,只有无产阶级孤军奋战

有广泛的群众支持

没有立即向凡尔赛的资产阶级反革命巢穴发动进攻,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

坚决镇压反革命叛乱,对各种反动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毫不手软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尝试

成功地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思考:

试比较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

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而俄国采取的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可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获得了灵活运用。

总结:

(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革命)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

十月革命的特点(经验):

①理论:

列宁主义。

②道路:

城市中心道路。

③阶段:

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社会主义革命。

④方式:

由和平夺取政权到武装夺权。

⑤领导: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文明史学范式

政治制度创新:

苏维埃体制在苏俄确立

现代化史学范式

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

全球史学范式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鼓舞了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社会史学范式

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和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

革命史学范式

摆脱封建残余束缚和剥削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导入新课】七月一日

【考试大纲】新民主主义革命

【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复习指导】可结合必修Ⅲ第23课内容学习理解。

【知识梳理】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历史条件:

①思想基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的一批先进分子“以俄为师”,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②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③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

④干部基础:

各地出现的共产党早期骨干,陈独秀、毛泽东。

⑤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⑥国际因素: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2、诞生:

①1921年7月23日,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②内容:

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是选举产生的中央局。

3、意义:

①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②标志着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的新型革命政党;③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4、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2、新民主革命四大阶段基本问题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年)

①本阶段也称国民大革命时期;②本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列强和北洋军阀的矛盾;③打倒列强除军阀是革命的主要任务;④革命的领导组织是革命统一战线;⑤革命的主力是国共两党代表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⑥革命的高潮是北伐战争,革命的成果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发生分裂,大革命失败。

⑦意义: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民党一大(1924年)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开始兴起!

【国民革命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

相同点:

①性质相同:

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后果相同:

都获得巨大功绩,前者推翻了清朝反动统治,后者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最终都失败了。

③失败原因相同:

被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镇压。

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

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领导阶级不同:

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革命是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

③革命成果不同: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国民革命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统治。

④群众基础不同:

辛亥革命只靠革命党的力量,国民革命中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

⑤革命纲领方面:

从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封建。

⑥革命武装方面:

由没有自己的军队,发展到建立黄埔军校,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⑦群众觉悟程度不同:

人民觉悟提高,国民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愿望。

⑧斗争方式不同:

辛亥革命是直接通过武装起义方式进行,主要依靠新军和革命党人的力量,国民革命采取工农运动和革命战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依靠军队力量,又依靠工农力量。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

①本时期也称土地革命时期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②本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共产党代表的工人和农民阶级与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③革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④革命主力是工农大众;⑤革命的结果是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和军队,开创出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⑥最终的结局是左倾失误导致长征北上后,国共两党从内战逐步走向民族抗战。

四个转移:

工作重心有城市到农村;最高决策从错误到正确(右倾机会主义-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冒险主义-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逐渐走向国共合作,共同抗日);革命中心区域从南方转移到北方;中国时局由国共两党内战(1927-1936)到共同抗日。

南昌起义(1927年)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第一枪,标志着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八七会议(1927年)结束了右倾的错误领导,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但又出现左倾情绪。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标志着土地革命的开始,共产党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可结合必修三“毛泽东思想”)

遵义会议(1935年)纠正了左倾错误领导,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这是摆脱共产国际束缚、独立解决领导权、并确保了党的团结,是共产党从幼稚转向成熟的标志(独立自主处理问题),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和中国革命,从此革命转危为安。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6年)

(1)背景:

日本侵华,民族危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2)方针: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逼将抗日,和平解决。

(3)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①本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日本法西斯的矛盾;②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打败日本法西斯,争取民族独立;③革命的领导组织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式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配合;④革命主力是整个中华民族,包括国内各阶层、各政党、各团体、各民族和海外华人;⑤革命的结果是与世界诶反法西斯战争结合起来、战国以弱胜强,赢得了近代以来第一次民族抗战的胜利。

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的初期和中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战略,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使抗战进入有利于中国的“持久战”阶段,配合了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开辟。

在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有力地打击了日军,遏制了侵华日军的步伐。

抗日初期、中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后期,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的胜利

过程:

1935年《八一宣言》—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9月《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讲话—1945年抗战胜利。

两条路线:

依据军队和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依据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

三个阶段:

防御阶段(1937.7—1938.10)、相持阶段(1938.10—1945.8)、反攻阶段(1945.8—1945.9)

胜利原因:

①根本原因:

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②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中共的中流砥柱的作用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④国际因素: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⑤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

意义:

①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②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打败日军的决定性力量,中国战场配合了亚洲战场和欧洲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③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战后中国收回了台湾,取消了部分不平等条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密切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4、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①本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美蒋反动派的矛盾;②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③革命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④革命主力是解放区和国统区一切反对内战和独裁的革命力量和民主力量;⑤革命的结果共产党领导人民赢得新民主革命胜利。

两种命运:

民主、和平、联合政府;专制、内战、一党专政。

政治较量:

1945年重庆谈判与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旧政协-新政协1949年)。

人民解放战争:

(1)爆发标志:

1946年进攻中原解放区。

(2)战略防御:

粉碎全面进攻与粉碎重点重攻。

(3)战略反攻:

三军(陈谢兵团、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粟大军)挺进中原。

(4)战略决战: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5)走向胜利:

①北平谈判:

国民党假和谈、真备战;②渡江战役: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③南京解放:

标志国民党统治(1927-1949)的覆灭④追剿残敌: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⑤新中国成立: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1921年一大纲领脱离中国国情:

1922年二大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