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高三语文晨读材料 18.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3384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高三语文晨读材料 1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高三语文晨读材料 1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高三语文晨读材料 1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高三语文晨读材料 1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高三语文晨读材料 1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高三语文晨读材料 18.docx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高三语文晨读材料 1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高三语文晨读材料 18.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高三语文晨读材料 18.docx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高三语文晨读材料18

晨读材料:

第18期(12.20——12.25)

周二

【风雅诗斋】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品评】

  这首《西塞山怀古》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

诗人把这场历时五个多月纷纭复杂的历史过程全部删去,只截取了王浚发兵和吴国灭亡这两个开始与结束的场面,便集中概括了历史的全部过程。

“下”与“收”二字,连贯而成,相互呼应。

前者表明王浚兵来之迅猛;后者写出东吴政权覆灭之命运,冠以“黯然”,更见惨凄。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

“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

它包含有两层意思:

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浚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代,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浚的楼船。

但王浚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投降。

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东吴,非兵不多,将不广,城不固,地不险。

只因孙皓不修内政,荒淫误国,致使“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三国志·孙皓》),所以必然要导致“铁锁沉”“降幡出”的下场。

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

  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

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哪里去了呢?

  “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

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

  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具有政治家头脑的刘禹锡,对这一点自然理解得很深,所以他积极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团,奋起改革时弊,力求挽救衰败的唐王朝。

可是残酷的现实,使自己的愿望不仅不能实现,反而使自己与集团其他诸人都屡遭迫害与打击。

  所以这里的“几回伤往事”,不仅有对前朝兴亡的感叹,也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

一个“伤”字,确谓痛矣!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全诗的主旨。

诗人对往事的“伤”是根于今世的忧,伤往事是次,忧今世是主。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

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如诗人认为,这种情势若继续维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败,重蹈历史的覆辙。

所以“今逢四海为家日”既是诗人欣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

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

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西塞山怀古》一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真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文言读吧】《岑文本传》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人。

性沉敏,有姿仪,博考经史,多所贯综,美谈论,善属文。

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

遇太宗行藉田①之礼,文本上《藉田颂》。

及元日临轩宴百僚,文本复上《三元②颂》,其辞甚美。

文本才名既著,李靖复称荐之,于是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

文本自以出自书生,每怀撝挹③。

平生故人,虽微贱必与之抗礼。

居处卑陋,室无茵褥帷帐之饰。

事母以孝闻,抚弟侄恩义甚笃。

太宗每言其“弘厚忠谨,吾亲之信之”。

是时,新立晋王为皇太子,名士多兼领宫官,太宗欲令文本兼摄。

文本再拜曰:

“臣以庸才,久逾涯分,守此一职,犹惧满盈,岂宜更忝春坊④,以速时谤?

臣请一心以侍陛下,不愿更希东宫恩泽。

”太宗乃止,仍令五日一参东宫,皇太子执宾友之礼,与之答拜,其见待如此。

俄拜中书令,归家有忧色,其母怪而问之,文本曰:

“非勋非旧,滥荷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

”亲宾有来庆贺,辄曰:

“今受吊,不受贺也。

”又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

“南方一布衣,徒步入关,畴昔之望,不过秘书郎、一县令耳。

而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

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何得更言产业乎?

”言者叹息而退。

          (《旧唐书·列传第二十》)

[注]①藉田:

古时帝王于春耕前亲耕农田的活动,作出鼓励农耕的样子。

②三元:

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旦或元日,古人认为这一天为岁之源、时之源、月之源,故称“三元”。

元:

始。

③撝挹:

谦虚。

挹通“抑”。

④春坊:

指太子宫。

【高考范文】2010年高考福建卷满分作文

材料题:

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两兄弟的假设,他们只是为了证明民间童话和历史是否有联系,最后却求证不了,然后把笔记本束之高阁,后来是他的朋友发现并且出版了这个再印几万次,发行几亿本,被四十几个国家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的《格林童话》。

自己选个角度写,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可是又不得超出材料内容和含意。

我与真善美诗意栖居

当厚厚的一摞《格林童话》印成铅字,成为儿童们手中的珍宝,当慈爱的父母为婴儿朗诵那诗篇般的传说,当童话中善良的公主为孩子五彩斑斓的梦增色……这些传说的真谛,格林兄弟们苦苦寻觅的与人类发展史的联系,于无言处彰显。

那便是亘古以来不变的人之血脉——真、善、美。

这是多少简单的三个字,却总是被数数然的我们轻易忽视。

格林兄弟穷究传说中的字句,希望找到隐藏其中的真理、律条,却忽略了那连邻家孩提都能总结的至真善至美。

我们总是如此,实用性的价值标准成了现代人的鼻环,殊不知科学、技术、修辞终须美感、善念与真诚为线,前来缝合。

没有真善美为信仰的实用主义,只是清寂的旧代朝服,扣子滴滴答答地掉,散落满地。

是的,我们必须有充满劳绩的实用主义来领航,但人之为人,不能缺少信仰指南。

荷尔德林曾说,充满劳绩,人还是要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之上。

若我们只是一味追求实用的劳绩,纵使有丰硕的穗粒、有甜美的饭食,却依旧只是匍匐于地的生灵。

若当真如此,我亦要赞美人类谦卑的神态与丰厚的劳绩,却哀伤于灵魂的羁旅无依。

你可曾听说,灵魂,是大地上的异乡者?

是美,让人的双膝直立行走,傲然挑战烈日!

是真诚,让人之间萌生称之为爱的强韧纽带,让人性溢满芬芳!

是善,让这群大地上的异乡者将根基所向土地深处,却始终向上生长,不生旁枝!

海德格尔说,精神乃是涌向天空、追逐上帝的狂飚。

是真善美创造了人的无限可能!

人对内在生命无数次的重生与再造,无不是以美为明亮的焰火,善为摆渡的舟身,真为手中的柱杖。

当我们翻读《格林童话》,或是《同海经》、《伊索寓言》,我们看到的人类历史前行之指路灯,皆是人性的光芒。

矢志不渝的爱情,星汉为之震慑的母子纽带,抑或是一诺千金的友谊,都建立在无与伦比的人性之上,真善美之上,没有公式的繁琐,亦无关定律的教务,她们真实存在,为人类铺路助行。

实用主义的发展迷惑了我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人崇尚于机件般的冷酷言行,我们忽略了美,遗失了真,摒弃了善,似乎惟有孩童依然未忘记那颗徇霞般的初心。

不,我要依然将根基深扎地下,引体向上接近太阳。

我要同树的主干一般强壮,善是我枝干中的琼浆,我将现实的责难裁成片片绿叶贴于项间额前,真是丰沛的雨水,美是头顶的湛蓝晴空。

【点评】

这是一篇立意新颖,思想深刻的议论性散文,它的脱颖而出彰显出一个写作道理:

文以意为先。

思想成就人的尊严和价值,深刻决定议论的品味和意蕴。

文章开头从材料的引述中得出中心论点,并涉及了一个时代性的困惑:

实用性的价值往往取代审美主义的价值成为主流,实在令人忧思。

文章引述荷尔德林、海德格尔的诗思哲语,对人性的审美价值进行有效剖析,富有象征意味的结尾升华照应主题,结构严谨,韵味悠长。

美中不足是中间论述事例略少,个别语句略显生涩。

【心灵哲学小故事】

1、改变自己

一只乌鸦打算飞往东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相约停在一棵树上休息,鸽子看见乌鸦神情显得和憔悴,关心地问:

“你要飞到哪里去?

”乌鸦忿忿不平地说:

“不知道。

其实,我什么地方都不想去,只是这里的居民太可恶了,老是嫌我的叫声不好听,挖苦我,取笑我,现在居然还轰我走!

”鸽子告诉乌鸦:

“老兄,我劝你别白费力气了!

如果不改变你的声音,你飞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的!

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你无法改变环境,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你自己!

2、礼物

佛陀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

连续好几天,好长一段路,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佛陀转身问那人:

"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

那人回答:

"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

佛陀笑着说:

"没错。

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

那人摸摸鼻子走了。

只要心灵健康,别人怎么想都影响不了我们。

若我们一味地在乎别人的想法或说法,就会失去自主权。

-------------------------------------------------

周四

【风雅诗斋】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品评】

  苏武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被扣留匈奴期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十九年如一日,爱国挚情丝毫未减,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英雄气概。

《苏武庙》一诗是温庭筠在凭吊苏武庙时的临风怀想之作,咏叹了苏武坚贞不屈的壮举,赞颂了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这首诗借凭吊古迹而致慨,遥念先贤,启迪后进,感情极为真挚。

这首诗在写作上的特色如下:

其一,在有关时、空描写方面,诗篇深得纵横捭阖、驰骋自如之妙。

从时间角度讲,第一句落笔突兀,波澜骤起,极写了苏武生前见到汉使时的激动情景;第二句是写其身后的寂寞;第三、四句是追述他在胡地牧羊时心灵和肉体所遭受的磨炼;第五句是写归汉后之所见;第六句是回忆其出使时的装束和年龄;第七、八两句是写归汉后的感叹。

时序上的跌宕转换,既扩展了诗的境界,又使语言显得轻捷活泼,毫无板滞之感。

从空间的角度讲,这首诗的第一句写的是苏武生前胡地最后表现,第二句是写苏武庙的景致,第三、四句是写苏武留胡之北海(第三句写空间的上方,显出苏武“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思国心情;第四句是写空间的下方,显示了苏武所处环境的荒凉。

)第五句写朝廷楼台,第七句把笔触伸到茂陵,这样,苏武生前、身后活动空间场景的大幅度跳跃,就为表达诗的主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而使诗篇扩大了容量,具备了纵横捭阖的悲壮气势。

  其二,灵巧、活泼的用典,使诗歌更加情思永,耐人寻味。

诗歌中活用历史典故,可以增强诗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扩大诗的容量;也可以避直就曲,产生某种暗示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三、四句所用之典,俱见《汉书·李广苏建传》,一则记载: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教使者谓单于: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另一则记载:

“乃徙武北海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当年苏武滞留塞外,目之所见,是“胡天月”,是“塞草烟”,是’云边雁断”,是“陇上羊归”,既是其亲眼目睹之景物,又是见之于史书的典故。

这三、四句的用典在暗不在明,实写与用典达到了难以区分的地步。

“甲帐”、“丁年”等皆是用典。

“封侯印”也见之于史书,说苏武归国后,拜为典属国,至宣帝时始赐爵关内侯。

运用典故,令人毫无生硬堆砌、偏僻艰涩之感,从而收到了形象、含蓄、曲尽其妙的艺术效果。

其三,灵巧的对仗,增加了诗歌的绘画美。

这首诗中间两联对仗不仅工整,而且灵巧奇绝。

三、四两句,主要从空间角度描写苏武留胡时环境的艰难;五、六两句主要从时间的角度突出其留胡时间的漫长。

两联有机配合,便从时、空观方面突现了苏武不可动摇、固若磐石的爱国之志。

其中“甲帐”、“丁年”的对仗更见功力,看似信手拈来,而实有巧夺天工之妙。

【大家文坊】

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

愚茶

20世纪人类最爱说的就是“征服自然”,还爱说:

“……展示了人类的力量”。

征服自然,怎么叫做征服了呢?

爬上去踹两脚,这就是征服了吗?

十几二十个人准备上一年半载,满负物资装备,还得有人为他们打好一个又一个前站营地,惴惴不安地躲避着暴风和雪崩,侥幸爬到了山顶就可以插上旗子说征服高山乃至征服自然了?

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

当她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

当有记者问她在征服沙漠后为何跪下的时候,她极为真诚地说:

“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

同样的道理,登山是可以的,但登山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不是征服了高山,而是应该感谢山允许人的攀登。

其实反过来想想,那么多的人不遗余力地要去爬高山,那么执著那么强烈地要登顶,当他们怀有“壮志”的一瞬间,是不是已经被山的魅力所征服了呢?

至于通过登山来展示人类的力量,更是大可不必。

我们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

几百年长成的大树,人可以只用三分钟就让它倒下;几万年才长成的一片热带雨林,人可以几天之内将其变成一片赤土;大自然要花几百万年才能生成的物种,人可以用几十年就让它消失。

山,可以炸平;湖,可以填满;海洋,可以当作自家后院的垃圾场;天,都可以戳个窟窿……还有什么我们办不到的?

老子说过“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用力量征服别人仅说明孔武有力,靠自知之明和自律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从古猿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我们一直都是在使用自己的智慧而不是力气。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使用自己的智慧来消除自身的贪婪、自大和狂妄的“征服欲”,做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呢?

什么是真正的力量,让我联想起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一个片断。

辛德勒问纳粹军官为什么我们要杀掉这么多无辜的人?

军官回答:

因为我们有权力。

辛德勒说不对,这不叫权力。

军官很惊讶,追问什么是真正的权力。

辛德勒告诉他,有一个小偷犯了偷窃罪,他被带到国王面前,国王本可以处死他,但国王对他说,我赦免你。

这才是权力!

一棵参天古树,本可以用来做家具,但人没有伐倒它;一只珍稀野生动物,可能被投进汤锅,但人保住了它;一片平静的湖水,人没有让推土机隆隆碾过;一座圣洁的高山,人们放弃登顶,而停下来欣赏她神秘且宁静的美丽,并把她的圣洁和神秘代代相传。

这,才叫做力量。

(摘自《课外美文》)

[品评]

好文章不仅给人以美感,更应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本文在“人与自然”方面作了求异思维,其独到的见解在于:

“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使用自己的智慧来消除自身的贪婪、自大和狂妄的‘征服欲’,做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呢?

”也就是在告诉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才能真正显示人类的力量。

作者并未板着面孔说教,而是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穿插引证,对照比较,丝丝入扣,发人深省。

【心灵哲学小故事】

3、猴子的执着

在亚洲,有一种捉猴子的陷阱,他们把椰子挖空,然后用绳子绑起来,接在树上或固定在地上,椰子上留了一个小洞,洞里放了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只能让猴子空着手伸进去,而无法握着拳头伸出来,于是猴子闻香而来,将它的

手伸进去抓食物,理所当然地,紧握的拳头便缩不出洞口,当猎人来时,猴子惊慌失措,更是逃不掉。

没有任何人捉住猴子不放,它是被自己的执着所俘虏,它只需将手放开就能缩回来。

心中的欲念使我们放不下,内心的欲望与执着,使我们一直受缚,我们唯一要做的,只是将我们的双手张开,放下无谓的执着,就能逍遥自在了。

4、缺角的圆

有一个圆,被切去了好大一块的三角楔,想自己恢复完整,没有任何残缺,因此四处寻找失去的部分。

因为它残缺不全,只能慢慢滚动,所以能在路上欣赏花草树木,还和毛毛虫聊天,享受阳光。

它找到各种不同的碎片,但都不合适,所以都留在路边,继续往前寻找。

有一天,这个残缺不全的圆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碎片,它很开心地把那碎片拼上了,开始滚动。

现在它是完整的圆了,能滚得很快,快得使它注意不到路边的花草树木,也不能和毛毛虫聊天。

它终于发现滚动太快使它看到的世界好象完全不同,便停止滚动,把补上的碎片丢在路旁,慢慢滚走了。

你体会出这故事的寓意了吗?

-------------------------------------------------

周六

【风雅诗斋】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徵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此诗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语极沉郁悲愤。

  唐朝末年,朝廷上下,军阀之间,连年征战,造成“四海十年人杀尽”(《哭贝韬》),“山中鸟雀共民愁”(《山中对雪》)的悲惨局面,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

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从这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

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栖身。

  “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抓住“衣衫”、“鬓发”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

简洁的肖像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此处的“纳税”,指缴纳丝税;“征苗”,指征收青苗税,这是代宗广德二年开始增设的田赋附加税,因在粮食未成熟前征收,故称。

古时以农桑为本,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了,田园荒芜了,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

残酷的赋税剥削,使这位孤苦贫穷的寡妇何以为生呢?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只见她不时地挖来野菜,连菜根一起煮了吃;平时烧柴也很困难,燃生柴还要“带叶烧”。

这两句是采用一种加倍强调的说法,通过这种艺术强调,渲染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

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深山有毒蛇猛兽,对人的威胁很大。

寡妇不堪忍受苛敛重赋的压榨,迫不得已逃入深山。

然而,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

“任是”、“也应”两个关联词用得极好。

可以看出,诗人的笔触象匕首一样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

  诗歌是缘情而发,以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

《山中寡妇》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但诗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

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

最后,诗又在形象描写的基础上引发感慨,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不但使人看到了一个山中寡妇的苦难,而且使人想象到和寡妇同命运的更多人的苦难。

这就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残酷的剥削,深化了主题,使诗的蕴意更加深厚。

(阎昭典)

【大家文坊】

为所有动物不受虐待(节选)

莽萍

人有许多种学习的方式,全看他们怎样看待世界。

如果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为人所用,人是一切生物的中心和主宰,就会无视其他生命的价值,就会把任意滥用和伤害能力低下的其他生物视为当然。

如果我们把自己看作地球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就会发现,我们的许多做法都值得检讨。

譬如,在中学阶段就用小动物活体来做所谓实验,就是一个不人道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一种伤害,而不是健康的养料。

这一点,连有的学生都已经意识到了。

可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成人教师却没有反省。

有一位著名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因为反对这种残酷的实验课,跟学校和老师作了多次交涉,恳求老师能不能不要伤害青蛙,或者分成小组,共同解剖一只青蛙,而不是人手一只。

可是,她到底没有劝说成功,于是就决定在那一天拒绝到校上课。

那是她整个学期第一次请假不去学校。

她的勇气有没有引起注意,有没有成为下一次类似实验课的真正有意义的障碍,我不知道,但是,我真心为这个中学生的爱和勇气感到骄傲。

她不因为生命弱小就去欺负,不因为善小就不为。

现在许多国家都取消了小学和中学的动物活体实验。

这是近几十年来环境伦理观念和道德进步的结果。

生物学已经建立很多年了,写作的书籍成千上万,现在还有了各种模型、图谱和视听网络可以用来学习。

而我们却要在赶上“发达国家的实验水平”的口号下,努力设置活体动物实验课。

的确,在以往的历史上,一些西方国家有过名目繁多的残害动物的实验,但是,随着动物保护哲学和生命伦理观念的强烈冲击,动物福利组织的实际抗争得到极大的认同,中学里野蛮的动物实验课逐步被取消,换成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下的生活,或者解剖动物尸体来学习。

为什么我们非要做日渐被别人废除的残酷实验呢?

在中学阶段,有什么知识是非要透过折磨动物来学习的呢?

可能,我们需要赶上的不是生物课的实验水平,而是其他的东西,比如对待动物生命的态度。

香港环保先驱温石麟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以保护自然为己任的道路上来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生物老师——他大学预科的生物教授。

这位外籍老师是他爱护自然的最初的带领者。

一次,他们去香港海边作海岸生态考察。

那位老师站在退潮的烂泥里,告诉正在寻找生物样本的学生们:

你们可以取上来观察,但是,完事后要放回原位,因为他们是属于这里的,我们是大自然的观察者,不应该破坏、扰乱大自然的平衡。

这位赤脚站在烂泥里的教师,一直引导着他的学生走向尊敬生命、爱护自然的生活。

我深信,这就是教育。

善待自然、善待动物是需要学习的,没有人天生具备这种态度。

(原载《中国青年报》)

[品评]

本文开篇即一针见血地指出:

“在中学阶段就用小动物活体来做所谓实验,……+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一种伤害,而不是健康的养料。

”并且通过典型的例证和鲜明的正反对比论证,深入地展开剖析。

由于材料精警动人,议论鞭辟入里,使文章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心灵哲学小故事】

5、印度寓言故事

一个挑水工有两个水罐,一个水罐完好无损,另一个水罐有一条缝隙。

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从远远的小溪运到主人家,而那个破损的水罐到达目的地时只剩下半罐水了。

完好的水罐为自己的完美感到骄傲,可怜的有缝隙的水罐则为自己的缝隙而惭愧。

挑水工对有缝隙的水罐说,“我希望你注意路旁那些美丽的花儿。

我在你这边撒下了花种,每天我们从小溪边回来的路上,你就浇灌了它们。

”那些美丽的花儿,正是在这只有缝隙的水罐漏下的水的滋润下成长,美化了我们这个家园。

努力把自己的水罐罐满,并保持这种完满,没什么不好,可是,如果我们能为身边的花朵们留一点缝隙,给别人一点滋润,我们这个世界也许会色彩斑斓,更加美丽。

缝隙是隙,是间隙,而不应该是漏洞。

如果缝隙发展成了漏洞,那就是一场危机了,这样的裂缝,就像我家漏雨的屋顶一样,需要及时弥补。

我们有太多的手段弥补各种漏洞,难的是,很多漏洞深藏不露。

聪明的工匠在补锅时,并不急于照着裂缝打上扣钉,而是先拿小锤子在裂缝周围轻轻敲打、试探,发现潜在的缺陷,让裂缝更清晰,然后再考虑如何打钉子。

在我们生活的其他领域,我们同样不缺少粘合剂,少的是发现真正漏洞的眼睛。

很多时候,我们将缝隙补上了,而漏洞依然漏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