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100.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3353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1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1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1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1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1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100.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1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100.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100.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10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壶口瀑布

梁衡

⑴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⑵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

“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

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

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⑶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

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

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

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⑷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⑸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

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

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⑹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51.下面对文章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⑴段交待壶口的位置,开篇即扣题;“我曾两次到过那里”总领下文。

B.第⑵段引用临出发有人告诫的话,第⑶引当地人的话,是对雨季壶口的侧面描写,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C.第一次去壶口是略写,第二次去壶口是详写。

D.本文由小小的壶口瀑布概括了黄河博大宽厚的伟大的性格,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由衷赞美。

52.从内容、写法、效果、情感等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53.结合内容,从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手法、结构等方面,赏析选文写法。

【答案】

51.B

52.句子描写了龙槽两边滩壁上散开的景象,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水的声音之美,以及颜色、态势之美,表达出作者的喜悦欣赏之情。

53.

(1)运用了描写、叙述、议论的表达方式:

第四段写河向龙槽冲去。

(2)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

比喻(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排比(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3)运了侧面描写:

引告诫人和当地人的话。

(4)总分的结构:

第一段是总写引起全文,第二、三段的首句是分别引领对雨季和枯水季的描写。

【解析】

【分析】

51.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第⑵段引用临出发有人告诫的话,是对雨季壶口的侧面描写;第⑶引当地人的话,是对枯水季节壶口的侧面描写。

这两处不属于欲扬先抑的写法。

故选B。

52.这道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

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

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

注意题干要求,从内容、写法、效果、情感等方面赏析。

根据语境中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可知,这句话在内容上主要描写了龙槽两边滩壁上散开的景象;从“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从表达效果上看,“交响乐”“写意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水的声音之美,以及颜色、态势之美;从情感上看,表达了作者的喜悦欣赏之情。

53.这道题考查赏析文章写法的能力。

赏析的角度主要有: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文章结构,观察景物的角度等。

表达方式上:

选文综合运用了描写、叙述、议论。

叙述如“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描写如“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议论如“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修辞上:

选文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

比喻如“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排比“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选文以正面描写为主,第二段引用告诫人的话,第三段当地人的话,属于侧面描写,从侧面表现了壶口瀑布的特点。

结构上:

选文运用了总分的结构:

第一段是总写引起全文,从“第一次是雨季”和“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可以看出,正文部分分别从雨季和枯水季对壶口瀑布进行了描写。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节选)

——马丽华

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东,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貌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东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

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东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

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

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

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东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

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

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

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

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

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

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

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

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

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

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

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东的近旁。

54.下面四个选项中的加点词语与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A.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B.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

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秌,光彩夺目。

C.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55.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时的所见所感。

B.到长江源头探险是十分困难的,作者就曾摔倒在冰河上,摔断了尾椎骨。

C.文中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美。

D.在冰塔林的砾石滩上,作者找到了贝壳、植物的化石。

56.选文中作者写到“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这样写是不是显得作者很悲观?

为什么?

【答案】

54.B

55.D

56.参考示例:

不是;作者是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描写冰河、雪域高原给人带来的感受,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解析】

【分析】

54.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例句中结合“白色披风”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A.把“各拉丹冬主峰”比作“金字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结合“巨人”一词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把“冰山”比作“屏风”,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把“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比作“长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B。

5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分析。

D.结合“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可知作者没有找到贝壳、植物的化石。

故选D。

56.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要理解语句含义要与对全文的理解结合起来。

“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这是作者的身处冰塔林时的切身感受,从作者的切身感受,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环境的恶劣,所以本文将客观的描述和自己的感受相结合,是为的是表现生存环境的恶劣的特点,所以这一句并不是因为作者悲观,而是表现生存环境的特点。

阅读《壶口瀑布》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

“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

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

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

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

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57.第一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和___________描写手法,重点写瀑布的狂野和雄壮。

58.赏析下面两个语段,说说它们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2)“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59.《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水的___________(体裁)。

作者梁衡以生动形象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______________。

歌颂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答案】

57.比喻心理描写

58.

(1)使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

通过比喻和“涌”“挤”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细致地描摹了河水的奔涌之态、雄阔之景。

(2)运用了描写、记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先描写俯视沟底时看到的景象,再简要叙述当地流传的一个故事,突出了此处的惊险。

59.游记壮丽的河山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解析】

57.此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对偶、对比、反复等。

常用的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

“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一句中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

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

据此作答。

58.此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的分析。

通常用到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五种,记叙通常是为了叙述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说明用于介绍某事物的特点;抒情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感情;议论通常情况下是发表对某一现象的观点和看法。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运用了描写,“涌”、“挤”、“撞”、“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碎”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的汹涌,有气势。

(2)“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句中“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采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沟底的水流速快、湍急的特点,“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一个例子印证了河水的这一特点。

59.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

《壶口瀑布》是典型的游记散文。

作者用生动优美的笔触和抒情的语句让人身临其境,更让人难忘的是那一份对民族精神的赞美。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水的威武雄壮、奔腾不息展现读者眼前,这不仅仅是祖国的锦绣河山,更是赋予了黄河一种中华名族的精神——无坚不摧、坚韧刚强、勇往直前、压而不弯、百折不挠。

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从“小”的壶口瀑布去见证“大”的壮美黄河,并由此影射出像黄河母亲河般“无坚不摧”、“一往直前”、“决不言弃”、“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据此理解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