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资料.docx
《科技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馆资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技馆资料
国外科技馆相关资料
(邓帆搜集整理)
一、美国科学博物馆和科学中心
美国有7,000多所博物馆,其中科学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占1/5左右,有科学中心300个以上。
利用博物馆获取科学信息的人数比例为61%,仅次于收看电视新闻的情况。
美国的科学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在开展科普活动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博物馆可以分成水族馆、海洋生物博物馆、航天航空博物馆、植物园、自然保护区、工业历史博物馆、海事博物馆、海军博物馆、医学健康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天文馆、天文台、汽车—铁路博物馆、动物园等等。
许多博物馆在开展科普活动方面十分踊跃,如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弗兰克林学院科学博物馆、芝加哥科学工业博物馆、波士顿科学博物馆、旧金山加里福尼亚科学院、俄勒冈科学工业博物馆、布法罗科学博物馆、匹兹堡儿童博物馆等,难以尽数。
科学中心是20世纪后半期出现的新型博物馆,一般认为旧金山的探索馆资格最老,是弗兰克·奥本海姆在1969年创建的。
科学中心一出现,就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美国的科学中心讲究动手操作,重在观众与展品的互动关系,特别为少年儿童所青睐。
美国科促会举办科学节每次都有一定的科学中心参与,如发现科学中心、奥斯汀自然科学中心、卡内基科学中心、奥兰多科学中心、圣路易斯科学中心等。
与科学博物馆的作用可以等量齐观的还有各种科学节和科学博览会。
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震动了世界。
先进的工业成果琳琅满目,显示出科学的力量。
1858年美国仿效英国,在纽约首次举办了美国的世界博览会。
此后的10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共举办了近30次世界博览会,展示了科学技术所创造的奇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博览会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科学展示,也是一种科学普及。
二、英国科技博物馆和科技中心
科技博物馆和科技中心是英国开展非正规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在科普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一)英国科技博物馆和科技中心发展概况
1683年世界第一座科技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在英国牛津大学创立。
18世纪60年代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在英国掀起的科技教育运动以及本世纪7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的迅速成长,推动着英国科技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科技博物馆在英国相继应运而生,其中有些是世界闻名的科技馆,如伦敦科学博物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
近十几年来,以交互式展览为特色的现代科技馆——科技中心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迅速发展。
英国迄今已建立起30多座独立的科技中心,如布里斯托尔探索馆、威尔士技术探索馆和哈利法克斯尤里卡儿童科技馆等。
英国政府从立法和资金保障两方面大力扶持科技馆事业。
早在18世纪末,英国政府就制定了博物馆法,对包括科技馆在内的博物馆给予法律保护,确定其公益法人的地位。
英国政府不仅斥巨资建立科技馆,而且每年为科技馆划拨大量经费,保证其运营。
例如,伦敦科学博物馆每年的活动经费支出约为1,700万英镑,再加上两个连锁馆,共支出经贵2,300多万英镑,其中85%以上为英国政府拨款。
为向公众普及空间科学知识,英国千年委员会投资2,300万英镑,在莱斯特兴建英国空间科学中心。
中心将设展示、动手操作等活动,还有一个行星馆和挑战者号学习中心(这一项由美国航空航天局支持)。
(二)英国科技博物馆和科技中心的科普特点
总的来看,英国科技博物馆的科普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1.日益重视高新技术和时事科技展览。
过去英国的科技博物馆主要是收藏、展示各个历史时期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作用的科技文物,如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阿克赖特发明的纺纱机、斯蒂芬森的火箭号蒸汽机车等。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英国科技博物馆的展教品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今更加重视反映当代高新技术、前沿科学和时事科技的展示,并经常更换。
例如,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即于1996年7月新开了地学馆,设立了模拟地震振动的展室,同时播放日本地震现场录像带,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盛况空前。
1997年5月,伦敦科学博物馆为适应学科的发展,把原钢铁、玻璃展馆撤掉,开设“材料的挑战”展馆,用来展示材料科技的研究、利用和未来发展。
克隆羊多莉是1997年世界最轰动的科技新闻,伦敦的科学博物馆在1998年3月英国科技周期间即展出了用“多莉”羊毛纺制的羊毛衫,引起参观者及世界传媒的极大兴趣。
2.交互式展览日益成为主要展览方式。
近年来,以交互式展览为特色的科技中心在英国迅速兴起。
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短短十几年里,英国就建立了30多个科技中心。
这些中心注重观众的参与、动手操作和演示活动,展览中大量采用声像等高技术手段,以此加深观众对科技原理的理解,收到了非常好的科普效果。
在科技中心大行其道的同时,传统的科技博物馆也一改往日静态展览方式,越来越多地引进交互式内容。
伦敦科学博物馆1986年率先开设了“发射台”常设交互式展馆。
该展馆共有55件交互式展教品,每件展教品都可动手操纵,趣味性很强,活动内容包括实验、演示、猜谜等,非常吸引人。
在这之后,伦敦科学博物馆在1995年又分别为3—6岁、7—11岁和11—19岁青少年儿童开设了“花园”、“事物”和“广播”等交互式展馆,与此同时伦敦科学博物馆的当代科技系列展室等也开始采用交互式展教品。
3.科普活动日益多样化。
每年英国的科技博物馆都为配合全国科技周、英国科促会科技节和爱了堡国际科技节举办科普活动。
此外一些科技博物馆也根据自身的条件,开发有影响的科普方式。
除为公众举办自然知识讲座外,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常年组织各种了解大自然的活动,它的“寻找化石”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对有兴趣更深入探索自然科学者,自然历史博物馆为他们组织在英国或到国外的野外考察。
伦敦科学博物馆为儿童举办“科学之夜”晚会,让参加活动的儿童在博物馆留宿。
晚会安排了很多动手操作和演示活动,目的是让孩子们体会科学的乐趣,让他们感到科学博物馆是有吸引力的地方,该博物馆还举办科技巡回展览,也从事科学普及研究活动。
三、澳大利亚科技馆建设与运营
澳大利亚各级政府把科技馆建设列入了政府投入的议事日程,每个州都建有本州的科技中心(科技馆),目前全国共有14个科技中心,几乎覆盖了全国。
在科技馆建设中,政府财政除了在科技馆兴建时予以拨款支持外,在科技馆建成以后,仍然保持每年拨专款维持科技馆的正常活动。
下面从澳大利亚国家科技中心和鲍尔豪斯动力馆的运行就足可以看到澳大利亚科技馆的运营情况。
澳大利亚国家科技中心每年的预算为1,600万澳元,其中800万元为国家财政拨款,其余主要依靠企业赞助和业务收入。
鲍尔豪斯博物馆在兴建时州政府拨款9,000万澳元,近几年每年预算3,000万澳元,其中2,500万澳元来自州政府拨款,其余来自业务收入。
澳大利亚国家科技中心(Questacon)创建于1980年,在1988年澳200周年国庆之际正式对公众开放。
该中心为联邦通讯和艺术部下属机构,属于联邦文化与遗产项目的一部分。
由联邦通讯和艺术部长任命的由大学、企业和金融界人士组成的理事会负责管理。
该中心的宗旨是促进全澳国民对科学技术的信任、理解和正确态度,从而推动澳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目标是提供世界一流的公共科普教育活动,扩展其在国内科普方面的领导地位和加强与亚洲国家合作,增强与工商部门的联系以支持科普活动的开展。
该中心举办的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大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在中心本部举办的永久性展览和活动,中心6个展室定期举办展览,此外在中心还举办公共讲座和各种研讨会,在学校假期为堪培拉附近中小学生举办各类活动。
第二类为巡回展览,通过“澳全国科技展览中心网络”组织,国家科技中心每年组织一些展览到澳大利亚其它城市的科技中心和博物馆巡回展出。
第三类是为边远地区和社区举办小型流动展览,如SHELL科学马戏团、科学剧院和行星实验室等。
Questacon意识到并非所有的澳大利亚人都有机会访问在堪培拉的中心,因此他们发展了面向澳大利亚全国广泛地区的流动展览,以使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的人们包括土著居民都有机会观看展览。
该中心虽然建在首都堪培拉,但他们的许多科普活动都在全国范围、甚至在附近的一些国家去开展。
该中心的流动展项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一个流动科学展览,是由一个有15名科学表演人员组成,包括满满一辆半拖挂车的精彩的互动展品在内的科普马戏团运营。
每年科学马戏团都把这些互动的展品带给生活在澳大利亚农村或是边远地区的孩子和家庭。
壳牌科学马戏团是一个由澳大利亚壳牌公司,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Questacon联合发起的项目。
参与该项目的表演者是在国立大学学习科学传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该研究生项目学制一年,目标是培养学生有效进行科技传播的技巧。
参与科学马戏团的活动是实践课程的一部分。
科普马戏团一般雇用15人,其中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学传播专业选派的10名硕士研究生,其余为项目经理、协调、工作人员、司机等5人,雇用的费用由科技中心提供。
科普马戏团共分成5个演出小组,每2人组成1个小组。
科普马戏团的成员不仅要负责所有的展览,担任讲解员,还要负责为所到地区培训年轻的科普志愿者,以利于他们到当地电视台上去做科普节目,扩大科普传播范围。
1997年该中心还曾在泰国、文莱和几个南太平洋岛国举办巡回科普展览,深受这些国家公众的欢迎,几十万人参观了展览。
为了科普马戏团外出有效开展科普活动,该中心于1987年研制完成了科普大篷车。
科普大篷车得到了澳大利亚SHELL公司的赞助,大篷车队拥有一辆大的拖车,每次活动还要租用一些小车,甚至在特殊情况下还租用小型运输机。
科普大篷车一般可以装载50多件各类展品和演出道具,每3年更新这些展品中的10件。
这些展品主要集中在基础科学方面,展品一般比较简单。
有些需要用电或计算机控制的展品,在应用飞机运输时一般只带去模型。
在一些中学作基础科学的演示,如光电子技术、机器人演示等对中学生非常有益,学生也非常感兴趣。
科普马戏团一般每年要出巡5—6次,每次4—5周,覆盖4—5个科技中心。
每次出巡时,一般在大城市停留4—5天,在小城镇停留学校1—2天,对特偏远的地区往往要乘飞机去,就只能停留1天。
科普马戏团白天为中小学校演出,晚上布置展览为社区公众表演。
科普马戏团每3—5年回访1次。
出行计划在2年以前就已确定,并提前给学校和社区预定。
科普马戏团的演出收费标准为学生3澳元/人、成人4澳元、家庭15.5澳元。
科普马戏团每年的经费预算约120万澳元,其中科技中心支持50万澳元,企业赞助40万澳元,收费30万澳元。
鲍尔豪斯动力馆(PowerhouseMuseum)是澳大利亚最大和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它是在一个建于120年前、专门为悉尼市电车供电的、当时决定废弃的发电厂房基础上,由州政府投资9,000万澳元(其中5,000万澳元用于厂房的改造、4,000万澳元用于展品设计安装)于1988年建设完成的。
馆内工作人员450人,除展教人员外,还设有自己的展览开发部,配备了展品设计、加工制作、标牌、声像、互动、摄影等专业人员。
鲍尔豪斯博物馆把科技放在了大的文化背景下来考虑,主要进行文化保存、设计工艺展览、科普展览等,是悉尼市内重要的旅游景点。
馆内收藏了许多能够代表科技发展进程标志的实物,目前该馆收藏有38万件,覆盖社会历史,音乐,科学,技术,设计,工业,装饰艺术,交通和空间探索等广泛的领域,内容独特。
有些收藏品的历史可追溯到1880年。
目前从网址上可观看的展品只是其中的100件,展厅内一次可展出的展品仅是总量的3%。
展品中3,830号火车头是最重的,达200吨,而体积最大的是卡特琳娜飞艇。
该馆除在悉尼市情人港的馆址外,还包括一个历史性的悉尼天文台。
鲍尔豪斯博物馆展览面积2万多平方米,有22个常设展厅,以及5个临时展厅,250多件互动式的展品。
表现手段涉及了触摸电脑屏幕,音频电话,科学实验,模拟三维剧院,演示,经典电影,讲演和公共项目。
博物馆还有全面的教育服务以及会员组织。
目前每年接待公众50多万人(最多一天曾接待过3,000人),一些面向全国的外延项目的观众达到102.95万人。
鲍尔豪斯博物馆在科普展品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如在儿童展品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展品对儿童的安全性,避免展品对儿童的一切伤害。
在科技教育方面,还为学校提供教具材料,如计算机、实验材料等。
在IBM公司的赞助下,建立了计算机教师,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设计工艺、音乐设计等教学,学生收费仅为6澳元/3小时。
四、日本民间的主要科普机构
博物馆协会:
协会旨在推进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终身学习,指导并支持有关振兴博物馆的调查和研究开发,促进日本的文化发展。
具体工作有调查国外博物馆、出版博物馆白皮书、制作展览资料、出版《博物馆研究》等。
全国科学博物馆协会:
是综合博物馆、科学馆、水族馆、植物馆等科学类博物馆的网络组织,成立于1971年。
主要事业是研究开发“巡回展”的模式;召开“研究成果发表会”;举办博物馆馆员研修活动;对博物馆现代化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推进科学类博物馆信息网络化等。
全国科技馆联盟:
宗旨是促进地区科普场所科技馆等的合作,振兴科技馆事业。
主要负责信息交流和特别展览等的中介、巡回展、培养人才、召开演讲会以及其他振兴科技馆事业所必需的工作。
日本科技场馆。
目前日本有各类科技馆605个,其中1984年启用的横滨儿童科学馆是日本近年来兴建的最有代表性的科技馆之一。
据1999年统计,日本博物馆共计1,045个,其中科学博物馆有105个,综合博物馆126个,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首推国立科学博物馆,创建于1872年,已有100多年历史。
此外日本青少年教育设施共计1,264个,其中少年自然之家311个,青年之家405个,儿童文化中心75个,其他473个。
可以看出日本的科普教育设施相当完善,在科普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在日本经常举办的各类科普展览会与博览会也是日本进行科普工作的重要形式与场所。
五、韩国
韩国的科普工作是分散的、民间的。
韩国科学文化财团、中央国立科学馆等许多科学技术文化团体组成相互协助的体系,专门开展科普事业。
为了树立企业的社会形象,韩国企业常常参与到科普事业当中。
韩国的企业较早地自发参与到科普事业中,其形式具有多样性,例如在职培训、设立文化财团、开办私立科技馆等。
六、国外科普经验
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对科技馆建设十分重视,特别注重利用科技馆来开展科普教育,近年来国际上兴起了新一轮的科技馆和科学中心建设高潮。
美国现有7,000多所博物馆,其中科学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占1/5左右(科学中心达300个以上),利用博物馆获取科学信息的人数比例为61%,仅次于收看电视新闻的情况。
英国迄今已建立起30多座独立的科技中心,如布里斯托尔探索馆、威尔士技术探索馆和哈利法克斯尤里卡儿童科技馆等。
美国的科技馆讲究动手操作,重在观众与展品的互动关系,特别为少年儿童所青睐。
(一)增加对科技馆的经费投入
科技博物馆是进行日常科普活动的重要场所,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科技馆发展全靠政府支持,而政府的财力有限,导致科技馆的发展不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由于缺乏相应的法规约束,科技场馆又大部分被用来搞招待所、会议厅、商品展销场所,甚至开办公司和出租。
近年来,政府加强了对科技馆的管理,使这种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要真正规范科技馆的行为和活动,还必须借鉴国外的做法,制定相关的《博物馆法》或《教育法》,从中明确科技馆的公益法人地位,对科技馆的建设、活动内容、社会赞助等作出法律规定。
长期以来,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科技博物馆事业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些人士提出了科普场馆经营市场化的主张。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个别科普场馆自负盈亏是不成问题的,但整个科技馆事业市场化是不现实的。
不过,用经营的理念来指导科技馆的科普工作,倒有可能有助于开创出一个新局面。
在发达国家,不仅政府大力支持科技馆的建设和运营,民间机构和个人对科技馆的资助也是相当可观的。
在国外,政府向科技馆提供资助并不局限于财政拨款单一渠道。
英国议会建立的国家彩票基金会就支持了众多的科技馆项目,为英国科技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例如,该基金会拿出600万英镑(1,000万美元)支持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更新地学展览,提供4,100万英镑(6,600万美元)支持布里斯托探索馆和一野生动物中心办展览,与韦尔科姆基金会共同出资4,550万英镑(7,300万美元)在伦敦科学博物馆建设“韦尔科姆侧馆”等等。
可见,利用国家公益事业彩票基金是发展科技馆事业的一条很好途径。
在很多国家,企业及个人赞助科技馆相当踊跃,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法律规定,企业与个人赞助公益事业,只要不超过税前总收入的一定比例,就可享受减免税收的待遇。
与此同时,科技馆也积极争取公司等的社会赞助。
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从1991年起设立了“公司伙伴关系计划”,鼓励公司向本博物馆捐款。
迄至1998年5月,博物馆已有24个公司伙伴。
美国旧金山探索馆和日本科学技术馆的年经费支出中,有40%~50%是来自企业赞助。
个人赞助科技馆也不乏其例,1998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学教授DanielKoshland捐资2500万美元,拟在科学院总部兴建一个以其亡妻MarianKoshland命名的面向公众的科学中心,冀使MarianKoshland毕生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事业延续下去。
他妻子也是科学家,曾经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微生物学系主任和免疫学系主任。
又如,美国房地产开发商KennethBehring近年向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捐赠了2,000万美元。
博物馆为表示感谢,打算将一座陈列大象标本的圆形大厅命名为Behring厅。
澳大利亚人口不足2,000万人,全国拥有现代化的、展览设施完备的科技中心(科技馆)14个,平均140多万人就有1个科技馆,完善的科普设施为澳大利亚国民科普提供了先决条件。
为解决偏远地区公众接受科普教育的条件,他们还组建了科普马戏团,定期在全国各地巡回展示和演出。
我国科普设施数量严重不足,目前全国真正符合标准的科技馆不足10家,我国公众的80—90%没有机会到科技馆接受科普教育。
要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加快科技馆建设步伐,完善科技馆展览设施。
要借鉴澳大利亚鲍尔豪斯动力馆的经验,充分利用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后,许多关、停、并、转企业的厂房、车间等设施,进行改造,兴建科技馆。
这不仅可以解决这些设施闲置的问题,节约国家资金,减少资金浪费,而且可以节约兴建时间。
要把科普大篷车研制和配置作为我国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切实改善我国县级以上科普工作的条件和手段,为偏远地区公众接受科普教育提供条件,提高我国公众的科普受益面。
要吸引具有科学背景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加入到科普大篷车下乡的宣传队伍中来,这样既很好地解决了科普队伍人力不足、智力不足、表演人才不足等实际问题,同时也给大学生以更多的实践和锻炼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