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平面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3136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香港平面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香港平面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香港平面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香港平面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香港平面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香港平面设计.docx

《香港平面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香港平面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香港平面设计.docx

香港平面设计

1.2回顾二十世纪后半叶香港平面设计师的发展历程

1.2.1第一代:

初露端倪的香港平面设计师

20世纪下半叶的后40年,是亚洲设计在世界崭露头角的年代。

长期的封建主义社会和封闭的文化系统,决定了亚洲的国家和地区在现代设计发展上,与开放的先后、工业化的程度、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

香港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充分验证了这一规律。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则是香港平面设计师立足的根基。

60年代初的香港,西方设计处于绝对优势。

这一时期的香港年轻的平面设计师因为缺乏专业教育,也未能秉承中国传统设计,转而追求西方设计风格,中国本土设计处在青黄不接的状态。

但是60年代也是香港平面设计的萌芽期。

其中有受德国包豪斯设计风格的影响,创立香港平面设计基础教育的王无邪、留学德国的钟培正等,他们创办学校,培养了例如靳埭强、吕立勋、韩秉华等香港第一代杰出的海报设计师。

香港第一代平面设计师主要有靳棣强、石汉瑞、何强、吴文炳、钟培正、吕立勋等。

60年代的香港地区经济开始起飞,发达的商业社会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人才,设计和设计教育成为支持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香港政府也意识到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专门派送负责教育的官员到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进修和考察,这些人回来后成为设计教育的重要力量。

其中艺术设计家王无邪对香港第一代设计师的培养和兴起作出了重要贡献。

60年代他于美国学成归国后,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开设艺术设计课程。

著名香港设计师靳棣强当年也是因为报名参加了王无邪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设立的应用设计课程后,才真正接触到平面设计这一领域。

靳棣强对王无邪的评论是:

“在那些致力于香港现代设计教育的开拓者之中,王无邪先生是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他最先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策划设计文凭课程。

他以德国包豪斯学院的美学思想为基础,编写了一套以理性分析造型美学的论著,风行世界。

王氏后来在香港理工大学任主任讲师,主理基础设计学科,他对香港新一代设计师有深远的影响。

”另一位对香港设计教育产生影响力的人是钟培正,他从德国留学回香港工作,他开设了恒美商业设计公司,属于香港最早的设计事务所之一,同时也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外部教授设计课程,对香港设计贡献非常大。

他的公司里面就有靳棣强,张树新、张树生、吴文炳这几个很重要的设计家,因此钟培正可以说是这些人的启蒙人。

而60年代,影响力最大的是被香港人称为平面设计之父的石汉瑞(HenrySteiner)。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他把设计理念带入香港。

石汉瑞是从美国来香港的,并不是中国人,但是他喜爱东方文化,虽然深受欧美现代设计思想影响,却执着于探索东西方文化融合,并以自己创造性的实践为香港设计业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香港最早把东方文化融入平面设计的设计师。

“他堪称对早期香港平面设计影响力最大的人,也就是20世纪60年代时期。

20世纪80年代,香港设计师将这一影响力带到了中国大陆。

作为香港设计界的先驱,石汉瑞的设计作品需要经常涉及跨文化的主题。

”“他在跨文化设计领域的探索和文章影响了一代中国设计师。

石汉瑞(HenrySteiner)是奥地利人。

1934年生于维也纳。

5岁迁住纽约。

先在纽约市立Hunter学院学习设计,又往耶鲁大学攻读艺术硕士课程,师从保罗·兰德(PaulRand),后获奖学金往巴黎深造。

他长期迷恋东方艺术,特别注意它对西方美学的影响,奠定其日后设计的特色。

1961年到香港,出任“AsiaMagazine”设计总监。

1964年创建国语设计有限公司(现是石汉瑞设计公司)。

开香港图像专业设计先河。

他的作品对太平洋圈的设计有重大的影响,并获得世界的承认。

自1961年移居香港,多年来,他创作无数作品,包括机构形象、建筑图案、广告、海报、书籍、纸币、银币、邮票等,为香港多间大机构设计形象及年报。

使得香港的平面设计提升到与国际对话的水平。

石汉瑞对亚洲风味独特的视觉语言有深入的研究,也是他作品创作的最大灵感。

他善于应用中国文字和形体来进行海报创作。

如为汇丰银行做的年报,一面是自由女神,另一面是京剧名伶;其他年报上展示各种人人皆知的纽约和香港的符号:

一边是大苹果,另一边是“东方之珠”(如图1)石汉瑞的设计反映了对“跨文化”

设计的关注,即如何在一种异族传统的体系中演绎一种价值。

(如图2)中国古代仕女与美国式的朋克头同时出现在这张海报中,在当时的年代,石汉瑞的作品让人感到非常的新颖与独特。

(图1)这张海报是1993年石汉瑞为个人展览而做的。

选用了清朝画匠的老照片,而上面悬挂

的都是他在各个时期创作的海报作品,黑白与彩色的强烈对比,也体现了设计者“跨文化”的设计情结

(图2)中国古代仕女与美国式的朋克头同时出现在这张海报中,在当时的年代,石汉瑞的作品让人感到非常的新颖与独特。

六十年代香港受到西方设计的影响,加上政府对设计教育的重视,以商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并且在第一代平面设计师的带领下,以国际化路线为主,并尝试探索中西文化在设计上的表达。

在表现方式上,手法也多样化,有摄影、拼贴、绘画等,注重

编排与形式。

香港第一代平面设计师于六十年代开始起步,到七八十年代逐渐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

1.2.2第二代:

崭露头角的香港平面设计师

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第二代设计师开始崭露头角,主要有韩秉华、陈幼坚、莫康孙、黄健豪、余奉祖、蔡启仁、等等,他们出道早,眼界开阔,因此有比较好的商业机会,大部分都非常成功,其中一些还成为香港设计界的中坚人物。

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的香港设计,崇尚西化,作品呈现国际化的特征,但是还缺乏对本民族的文化之思考。

当时一些年轻的设计师,已经开始对本地文化的元素进行反思,也开始尝试加入一些中国传统的元素,并且在文字上,抛弃纯英文的表达方式,加入了中文的表达,中英文并用的设计开始慢慢流行。

七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初的十年间,这样的设计也开始受到国外注目,并赢得国际奖项。

七十年代的香港经济快速发展,工商业出现繁荣景象,也催生了香港海报设计的商业化进程。

现代主义国际风格在七十年代也面临挑战,这也是个在任何艺术上的纯粹主义受到质疑的年代,波普概念装置艺术、后现代建筑、装饰艺术及工艺美术及曼菲斯家具设计、朋克及日本服装设计、异域异族发型和首饰设计、人体工程学、环保工业设计、街头拼贴、涂鸦平面设计等等的涌现,使得设计界有大量可供借用的资源,冲破了以前的概念枷锁。

日本现代设计发展的过程对七十年代香港的设计师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战后日本的设计师并没有对西方的设计亦步亦趋,而是在国际风格、流行的西方风格与日本的民族设计中寻找结合点。

七十年代的香港也开始有类似的探索,因为经历了大量西方设计占据设计界之后,香港一群心态接近的设计人,不约而同在本土文化寻找出路,形成一股寻根的趋势。

很中国、很东方风格的作品陆陆续续出现,香港设计基本形成了自己的面貌。

在道教、儒教、佛教等各类文化中,在壁画、写意山水、工笔人物、传统手工艺的表现手法上,只要是与中国传统有关的,都是设计师想要去挖掘的。

他们开始将这些传统元素与简洁的西方设计相融合。

他们借鉴传统商业美术,并且吸收西方新的设计观念加以发挥。

设计与水墨画、现代与传统、西方或国际风格与东方或本土特色如何对抗、沟通、融汇,是那一时代香港平面设计师所面对的命题。

香港的平面设计不再沿袭单纯的模仿,而是开始有了属于本土的新风格。

韩秉华,香港著名设计师,在国际获得多项大奖包括香港设计师协会金奖、美国创作力金奖、被纽约Phaidon出版社选为国际100平面设计师等。

曾获选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及香港艺术家年奖,并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评委及设计修改人之一。

1997年获香港各界庆祝回归活动委员会委任为回归吉祥物中华白海豚之设计师,并担任上海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设计顾问。

他的海报创作,有以文字为概念元素,也有以图形造型为主,有以自然界之事物为题材,也有以中国文化哲学中的儒道精粹为基础,并以国际视觉语言表现。

但是这一切都透露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表达,引起观者的共鸣。

例如他为香港正形设计学校海报展创作的海报中(如图3),他就用了手来体现“掌握设计”这一概念。

在图形表现上,他采用中国民间传统的掌相图案为视觉构成,把掌相图上的文字用有关美学和设计的字句进行替代,象征设计均掌握在学员手中。

(图3)韩秉华香港正形设计学校海报展

香港作为殖民地,一直重洋轻中,大部分的设计都以英文为主。

直到七十年代中期,在香港市民的争取下,设计中才开始了中英文并用。

由于中英文个性迥异,要想并排对于设计师实属难题,但是设计师们不断地进行实践与探索,慢慢在设计中使两者和谐并存。

1977年,余奉祖为菲律宾贸易展览做了一张海报(图4),以菲律宾的国旗为创作元素,经过图形化处理,加上立体的阴影,形成货箱的形状,表示贸易和货物的流通。

主题是“菲律宾贸易展览会”用中文老宋体表现,而香港则用“HONGKONG”的英文来表达,显示双方的贸易往来,尤其是英文字体的选择上采用类似打在贸易箱上的印章,加强了海报主题的表达。

中英文字体在这样的海报中看不到任何的冲突,相反,成为海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图4)1977年余奉祖菲律宾贸易展览

到八十年代,香港的平面设计正处在黄金时代,甚至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这时候的香港已成为全亚洲不可忽视的重要平面设计中心。

香港中西融汇的风格也在这十年中逐渐走向成熟,并开始影响大陆和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设计。

七、八十年代,是香港第一代第二代设计师在平面设计领域里各显神通的年代,也是石汉瑞、靳棣强、陈幼坚等这样的设计师的辉煌期。

他们同样是利用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风格相结合的创作理念,但是各人在创意表达与图形风格上又是非常不同的。

石汉瑞的严谨、陈幼坚的巧妙和靳棣强的灵气,共同丰富了七、八十年代香港的设计潮流,香港风格日渐明显。

1987年,陈幼坚创作了《hello香港》(如图5),是为香港产品做推广活动的宣传海报。

80年代中期,电脑已经开始作为海报设计的工具出现,这张海报以中国书法作为龙尾,渐变成电脑图案中的龙头,象征着香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了一个高科技的发达商埠。

(图5)1987年陈幼坚《hello香港》

中文字体的设计一直是香港海报设计师们所关注的重点之一,尤其是如何把汉字这样具有民族特色又有别于拉丁文字的特点更好的在设计上展现,是香港海报探索中的难点。

这张1980年由蔡启仁设计的个展海报(如图6),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在字体上的结合。

他运用基督教中头带荆棘冠的神的儿子—耶稣,替世人做赎罪祭这样一个故事为文化背景,以中国老宋体为图形元素,巧妙的表现了宝盖头(荆棘冠)与子(神的儿子),也点出了海报的主题“字体与创作一一蔡启仁之基督教作品设计”。

(图6)1980年蔡启仁个展海报设计

在70年代兴起到80年代的寻根热浪中,民俗文化受到极大的重视。

同时,第二代香港设计师也受到西方人对东方看法的影响,开始留意那些在中国人眼里习以为常的物品,并且站在西方人的角度考虑设计。

设计师认识到中国的设计要推向世界,首先必须要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有深切了解。

一民间艺术是最能反映大众生活的文化。

于是,中国民俗中的多彩元素,例如鸟笼、旗袍、算盘、戏曲脸谱、文房四宝、竹棚、木凳、点心蒸笼等,在这一时期的海报中粉墨登场。

陈幼坚的平面作品《豪舍》(如图7),采用用中国古锁象征豪舍在香港开幕,海报中“h”字母采用镂空的方式,表现豪舍是一家室内家具及装饰的商店。

香港海报设计在西方设计思潮和本土寻根运动的双重影响下,东西融汇、中西合璧的风格在80年代得到长足发展。

(图7)陈幼坚豪舍

香港的平面设计在七、八十年代开始成长,在第一代与第二代代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下,平面设计上重视西方国际主义风格与中国传统元素的结合、英文字与中文字结合的设计,注重创意与表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港式风格。

1.2.3第三代:

各显神通的香港设计师

九十年代的香港设计己经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的时期,而且新人倍出,设计内容也更加开阔与广泛。

受香港前两代设计大师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设计师更加关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结合。

他们在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同时,也在研究西方的文化,因此他们的设计更为国际化。

同时,字体设计娴熟应用也在海报设计上有所体现。

很多海报都涉及研究中文字体的结构与设计这一主题。

这个年代也涌现了不少杰出的平面设计师,他们的设计是对第一代第二代设计师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更关注欧美日本及本地的流行文化与都市文化符号,在设计上的表现更是信手拈来。

代表人物有李永锉、刘小康、黄炳培等。

同时老一代设计师们的风格也日臻成熟。

九十年代的香港平面设计,新老设计师们各显神通。

在第三代香港平面设计师中,李永铨以作品大胆见称,创作数量惊人。

他近年得奖己超过450多项,曾一次过夺得纽约美术总监年奖共4个奖项,第一、二届全球华人设计大赛分别共获37及48奖项,为得奖之冠。

李永铨也有不少作品是运用中国传统元素在进行创作的,但是他更多的作品是采用强烈的摄影效果,以真实和刺激感官的设计语言来造就视觉冲击力。

例如他为99年上海国际海报邀请展所做的平面设计(如图8),主题为“互动”。

这张平面设计采用一只手作为设计元素,在手掌纹上,有一道触目惊心的手术缝合线。

其标题是“结合井互动”。

通过这样的设计表达了设计师对于中西文化,以及各类文化互动的思考,如果生硬拼凑,并达不到真正的互动,就如手一样,虽然被缝合了,但是动起来却是非常困难的。

(图8)1999年李永铨上海国际海报邀请展

刘小康是土生土长的香港设计师,他的思维和艺术创作完全根植于香港社会文化。

80年代初毕业香港理工大学。

之后受到靳棣强的邀请,成立“靳与刘设计顾问”。

在他创作的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物与椅子。

椅子代表了一个人权力和身份的象征。

特别是香港97年前后主权过渡的时刻,他的作品也表现了当时香港人对“位置”的敏感性,如香港在中国的位置、城市在国家的位置、个人本体在社会中的位置等。

这是对香港作为英国的一个殖民地以及香港历史的一种思考。

此外,很多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东西方文化冲击所带来的影响。

因此在不少香港设计师的作品会带有这种现象的创作。

例如刘小康1999年为在伦敦举办“香港东西展”为主题的海报创作中(如图9),就以港人的生活习惯为元素。

中国人与英国人同样是嗜茶的民族,因此香港人可以自由选择他们喜爱的茶类,这张海报以游泳这样反复来回的动作,正表达这一独特的文化背景,也表达香港人悠游在两种文化之间,寻求平衡与融合。

(图9)1999年刘小康香港东西展

黄炳培,又名“又一山人”,他曾在香港多间国际广告公司任职,后应邀加入英国BartleBogleHegarty(亚洲)广告公司,成为该公司首位华人在新加坡的地区创作总监。

他的平面设计及广告作品曾获香港、亚洲及国际三百多个奖项。

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他创作了系列海报《新希望,新纪元》(如图10),其中的一幅用一个“或”字来表达,仔细观看此海报可以发现画面的上方和下方各有一把尺,上方的尺是中国传统的刻度,写着“中国制度”,下方的尺标着的是西方刻度,写着“香港制度”,传达了在回归之际港人对“一国两制”政策的心态与思考。

在这张海报中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中文字体设计,使这样一个历史性话题用中国文字的根源为基础得到了很好的表达。

黄炳培是一位极富创意的设计师,他擅长利用身边不起眼的事物来表达非凡的创意。

鸡笼是很具中国特色的产物,很少有人把它作为海报设计的图形元素,但是黄炳培的这件为香港七位平面设计师联展做的海报《香港东西》(如图11),却采用了一群在鸡笼左顾右盼的公鸡来表达了香港设计师的独特状态,尤其是那句副标题“东张西望动奔西跑东拉西扯……”,非常精彩地表达了香港“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

(图10)1997年黄炳培新希望,新纪元(图11)1997年黄炳培《香港东西》

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以后,香港特区的第三代平面设计师在第一、第二代平面设计师的带领下,更加注重挖掘中华文化的丰富资源,同时融合世界设计发展的信息,把民族性与世界性融合在设计之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2.4第四代:

彰显个性的香港设计师

跨入21世纪至今,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数码高科技社会,信息的传递经由平面媒介、影像、互联网等多方面进行。

平面设计所起的角色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被这些更富效率的新媒体所替代。

但是简洁、强烈、直接的视觉元素依然是海报无可匹敌的魅力所在,它的感染力超越文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今天,平面设计己成为独特的视觉媒介,是设计师发挥创意相互交流的设计形式。

21世纪的平面设计正面临着一个全球化时代,全世界的视觉语言,无论是广告、海报、包装等各种平面设计都日益趋同。

跨入新世纪,平面设计师们思考的问题更加宽泛了,不会仅仅局限在民族和国际的问题争论上。

同时,加上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目前经济的高速发展,实际上己经出现了很多新的状况。

己经不能简单的应用东西方的元素来解决设计方案的问题。

新世纪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也影响了这个年代年轻的设计师们。

资源全球化,互联网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也促进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设计文化的综合与混合,东方的西方的、南部的北部的,在地球村里频繁的交往,日益得到交融。

这样的发展,一方面使设计更加国际化,另一方面也造成平面设计往多元化发展。

在设计的表现上,更多的是个性上的张扬以及自我推荐。

个人风格的发展并没有因为国际交流的增加而减弱或消失,而是在新的情况下以新的面貌得到发展。

第四代香港平面设计师是21世纪至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平面设计师,他们主要集中在70和80年代出生的这一群人中。

他们大多毕业于高等院校的设计专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后成长起来的,除了中国传统文化,他们还受到各种外来文化和思潮的影响。

他们的信息量、教育背景与兴趣让他们自己能够平等地在更多不同领域进行尝试与表达,就如同一块海绵,不断吸收融合世界的时尚风潮与本土民族文化,以西方的思维思考东方的传统,所以在他们的平面作品中,中国传统元素不再只是几滴水墨、几个传统纹样,而是带着自我思考与个性的文化集合的表达。

受日本动漫的影响,这一代的设计师在表达设计时候经常会应用到动漫插图,无论是简单或复杂,实现了卡通与现实的虚构,寻找对现实重新的解释。

矢量图是他们热衷采用的方式,对字体研究也抱有极大兴趣,平面设计中的字体设计丰富多彩,与英文字体之间的表现更加融合,也有把字体以纯图形化的方式来展现,体现了更加自由的设计风格(如图12)。

很多作品中搀杂着“装饰运动”、“达达主义”、“波普艺术”的影子,也有老上海月份牌,文革海报对他们的影响。

总之,他们对传统文化带着新鲜和惊喜的态度,也不拒绝西方的各种风格,以复古带出他们对各类文化的综合性思考,然而最终表达的更多是他们这一代人自我个性与情绪的宣泄。

很显然,多元文化对这一代平面设计师是有很深影响的。

他们不停地寻找对中国文化表达的新方式。

基于这一点,他们所追求的风格超越了时尚的概念而上升到新一代对文化的要求。

他们的作品减少了大众与文化艺术的距离,从而进入了消费经济系统。

他们的平面作品中包含了对生活的幽默,传统在当代的重构,漫画与生活的互混……他们利用文革经典图像与现代生活的重组,使它的社会功能与政治意义发生了转变,于是成为对现代生活的幽默调侃。

(图12)香港slxstation的海报设计

在香港,70,80后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师是高少康、毛灼然、林伟雄、朱力行等,他们被称为香港第四代设计师。

毛灼然,香港平面设计师及Milkxhake成员之一。

04年获应邀加入意大利贝纳通传讯研究中心FABRICA。

负责项目包括FAB杂志美术指导工作。

05年回港后与互动设计师WilsonTang成立Milkxhake,主力从事平面和互动设计。

作品曾入选东京字体指导协会奖(04/06)、香港设计师协会奖(05/07),06年获得由纽约美术指导协会颁发ADCYoungGuns5奖项。

07年作品入选86届纽约ADC年奖及英国D&AD年奖,作品曾多次见于国际设计杂志及出版刊物。

毛灼然的代表作品《HongKong》(如图13),通过简单类似字体设计与插图的表达方式,展现了“HK”这两个英文单词的美丽,HK是香港英文的缩写,也是拥抱和亲吻的缩写,把心的图形旋转,巧妙的转化为嘴唇。

这是由两张海报组成的系列海报,用拥抱和亲吻表达对香港的热爱之情。

蓝色和玫瑰红两种颜色也是新一代设计师最爱表达的搭配之一,年轻、时尚。

(图13)毛灼然的代表作品HongKong

出生日期

香港著名平面

设计师

作品

第一代

1934年

石汉瑞

1993个人展海报

香港中信泰富集团标志

1942年

靳埭强

1999年《服饰与文化》

1996年《自在》系列

第二代

1949年

韩秉华

香港正形设计学校海报

香港海报展设计的海报

1950年

陈幼坚

《东情西韵》

2006年《oneoutoften》

第三代

1958年

刘小康

香港东西展海报

椅子戏系列

1960年

黄炳培

1997年《香港东西》

1997《新希望,新纪元》

第四代

1979年

Bennyluk陆国

CD封套设计

《京》

1981年

许振邦

《horse》

《Hat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