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怀乡病赏析实用word文档 23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3029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怀乡病赏析实用word文档 23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推荐怀乡病赏析实用word文档 23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推荐怀乡病赏析实用word文档 23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推荐怀乡病赏析实用word文档 23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推荐怀乡病赏析实用word文档 23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怀乡病赏析实用word文档 23页.docx

《推荐怀乡病赏析实用word文档 2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怀乡病赏析实用word文档 23页.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怀乡病赏析实用word文档 23页.docx

推荐怀乡病赏析实用word文档2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怀乡病赏析

篇一:

古代诗词鉴赏

专题六古代诗词鉴赏

1.【201X·开封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①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②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

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

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

②黄华:

菊花。

(1)诗人“把酒不知厌”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价“秋风发上生”用语生新奇警,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答案】因为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3分);被贬的失落惆怅难以排解,所以诗人病后频频把盏,借酒消愁(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借酒消愁愁更愁,酒不醉人人自醉。

结合情境,作者病后独在异乡、思乡心重,加之被贬的失落心情,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登亭作诗,自然把酒不厌。

(2)本来是秋风吹动人的头发,诗人却用比拟方式形象地说秋风是从头发上生出(3分),这样就不仅指秋风萧萧,而且指年华逝去,白发新生,暗示了诗人凄冷落寞的情怀(3,意思对即可)。

【解析】秋风发上生:

暗指头发凋零或始生白发。

李贺《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风白。

”秋,这里可喻指白色,答题时应该首先指出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再结合语境回答修辞的效果。

【诗歌赏析】

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

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

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

“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

蝉之踌躇满志,正是因为它既得时、又得地。

言下已隐含人不如蝉的况味。

二句由“听”转向“见”:

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

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

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

平日里世事纷扰,或可抑制一时,一旦除去世务的羁绊,那潜在的意念又会立即浮现。

当此病后偷闲、偶尔登临送目之际,思归之念便又油然而起。

三四两句极写归思之深、之切。

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

这里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

病前早已借酒浇愁,病中被迫停饮;仿佛欠了的债要加倍偿还,故病后愈是贪杯,愈可见病中难以消停的情状。

使诗人最受煎熬的是怀乡病,所饮之酒,实在是满含辛酸强咽下的苦酒。

百病之中,唯心病难治。

清醒时固然为其所苦,即在睡梦中也不曾解脱。

这里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

梦中可以千里回乡,则梦醒后愈是归思难忍,正如汉乐府《悲歌》所说: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这天长日久郁积的乡愁,这梦中犹且萦绕的归思,俱化为一含情凝睇之人,呼之欲出。

至此,诗人的登临之意,已神气毕现了。

下两句又从忆想回到现实。

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又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

晚唐的温庭筠即多以夕照飞鸦写此情调,如“鸦背夕阳多”(《春日野行》),如“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开圣寺》)等。

贺铸或有所取法。

天色向暮,自然界的飞禽均有所托,而人的归宿却不知在何处。

暮霭之中,唯见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

第六句系从白居易的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化出,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用行道上“更行更远还生”的草色喻示思念之殷切;不同之处则是白居易着眼于枯而复荣的春草,借喻别情之“满”、之盛;贺铸这里写的却是荣而复枯的秋草,其中暗寓失意之恨。

诗人于怀乡思乡之中,又寄托了自己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遂使全诗的思致更见深入、意蕴更见丰厚。

一年一度的秋风,最能动人归兴,诗人此时滞留他乡,无计归去。

眼见得梦想成空,徒然催人早生华发而已。

“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生新奇警,不落陈腐。

唐代李贺诗说:

“秋野明,秋风白。

”秋风和白色始相钩连,至苏轼又用“霜风”形容须发皆白,如“白头萧散满霜风”、“白须萧散满霜风”等。

贺铸点化成句,自铸新词。

这里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

因此这一新奇的用语,也便暗示着作者凄冷的情怀。

贺铸多病早衰,又因喜谈世事,每忤权贵,屡受排抑,悒郁难平。

他在徐州任上曾多次吐露了这种幽冷不平的情怀,如“我已困摧辱,壮心如湿灰”(《寄杜仲观》)、“三年官局冷如水,炙手权门我未能”(《留别张白雪谋父》),这些都可作为这首诗的注脚。

3.【201X·河南八市二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①梦回

②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①梦回:

梦醒。

②林景熙:

号霁山,宋末诗人。

有气节,宋亡不仕。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最后两句的表达技巧。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眼应该是:

“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

此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分)第一句,描写了梦醒时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来的景物描写个人的感情抒发作铺垫。

(3分)

【解析】本诗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愁”字,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愁。

第一句交待时间、地点、环境,自然引出下文梦醒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2)【答案】①最后这两句在艺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中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欧鸟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

(3分)②衬托手法,用未眠鸥来衬托作者辗转反侧、长夜难明的愁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寓情于鸟,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悲苦之情。

(3分)

【解析】一动一静,形成对比。

“无风”是静,“莲叶响”是动。

“水寒”之下的“未眠鸥”,衬托出未眠的还有人。

同一句诗,可能多种手法并用,注意要点是否答全。

【诗歌赏析】

《梦回》是宋末爱国诗人林景熙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叙写诗人大梦初醒后的精神状态和对周围事物的独特感受,借以抒发郁积心头的离愁别恨。

这首诗虽以“梦”为题,却不同于一般的纪梦诗。

以“梦回”衬托幻境旋灭,极言异乡漂泊之苦。

“梦回荒馆月笼秋”,首句即破题,描写了梦醒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野宿在外的心中感受,为后来的景物描写、感情抒发作铺垫。

次句“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此诗的诗眼。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最后这两句在艺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中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鸥鸟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

——以未眠鸥来衬托作者的辗转反侧,长夜难明的愁苦,含蓄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愁苦思乡之情。

这首诗描写秋夜景色的孤寂,不直接写梦,而梦在诗中;不直接写情,而情溢言表,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4.【201X·河北百校联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南柯子吴潜

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

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

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

秋千庭陇小帘拢,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

(1)“手把一枝杨柳系弃风”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本词的内容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阕前两句和下阕描绘了三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开始的春恨引出“系春风”,又由系不住的春风而引出下片的失落。

(2分)②“系春风”化虚为实,(1分)突出主人公的惜春之情,以及对光阴、青春的眷恋等闲情闲绪。

(2分)

【解析】

(1)承接前一句“有人独立画桥东”惜春女子,有意捕捉春光。

用杨柳来“系春风”。

但毕竟留不住,为下文写春去作铺垫。

选择杨柳来留春,可以想见这女子有多少柔情。

写出女主人公痴情的留春举动。

(2)①池水凝碧,花老残红的暮春景象。

②鹊飞落游丝,蜂触花蕊落的衰残画面。

③庭院中,春雨蒙蒙,秋千闲置,人立帘拢的凄迷景象。

(每点2分)

【解析】

(2)在读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上阕前两句写出了池水凝碧、花残枝头的暮春景色。

下片写鹊绊游丝、蜂拈落蕊,小院烟雨蒙蒙的画面。

【诗歌赏析】

词人通过春光中的各种景物描写,表达了一位妙龄女子的惜春之情。

这是一个常见主题。

在美人惜春的背后,也表达对光阴、青春的眷恋。

“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二句,写的是暮春的景色。

新雨之后,池水凝碧,花栏内,残红萎顿在枝头。

春天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这二句不仅写出阑珊的春意,也传出了人情的不堪和沉抑。

下面带出了惜春人,“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

”场景从庭院转移到“画桥东”,似乎这女子也禁受不住那小天地的沉闷,走到这“大天地”里来捕捉春光。

用杨柳来“系春风”很有情趣。

杨柳与春天关系最为密切。

在春风中,是它第一个睁开娇眼;在春天离开时,它又以绵绵的飞絮相送。

选择杨柳来留春,可以想见这女子有多少柔情。

“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这行动是天真可爱的,然而又是十分美丽的,春风中“十五女儿腰”的柔柳和“独立画桥东”的女子相互映衬,令人陶醉。

起二句透出的沉沉春恨,此时已化解了许多。

读者所玩味的春愁已注入了不少甜蜜的味道。

女主人公的惜春表现在痴情的留春举动上。

但春天毕竟是要悄然离去的。

“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

”鹊绊游丝是无意的,蜂拈落蕊是有意的。

春天不管人和物的有情与无意,它走了,留下一片空无走了。

“秋千庭院小帘栊,多少闲愁闲绪雨声中。

”又一次转换回到庭院,天气也由晴和转入风雨。

这是一种心情的转换。

在从庭院回到小窗之下,女子又要品尝充满愁绪的风雨之声了。

雨中秋千富于含蕴,那

“秋千”里包含着春光下的几多欢乐、几多红情绿意!

许多惜春词都写到这情景:

“隔墙送过秋千影”(张先)、“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正可互相发明。

“秋千”正给读者的联想指示了一个方向,到底还有哪些“闲情闲绪”,读者自可再发挥。

“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那淅淅沥沥、不绝如缕的雨声正表达了她飘忽不定,玩味不尽的春愁。

词以听雨结束,饶有余味。

5.【201X·洛阳统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

(2)题。

癸巳除夕偶成

①[清]黄景仁②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惠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早行

[宋]陈与义③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黄景仁(1749~1783):

清乾隆年间诗人,科举屡挫,一生未仕,为生计四方奔波,目睹“盛世”表象下的种种社会疮痍。

此诗为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年)作者自安徽归家后所作。

②物外:

世俗人情之外。

③阑干:

纵横交错,参差错落。

(1)郁达夫说黄景仁的诗“语语沉痛,字字辛酸”,这在《癸巳除夕偶成、》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体现?

请简要赏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说明。

(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诗句以乐景衬哀情,除夕之夜,万家灯火,笑语喧腾,诗人内心却是积郁难排:

漂泊之感、命途之悲,更兼对盛世衰象的敏锐感知。

这份深沉的忧患和孤独的清醒,在千家欢笑举世沉醉的氛围衬托下,倍显沉痛和辛酸。

(共5分,写法2分,分析3分,答“对比”或“反衬”也可)

【解析】诗人选定的时间是除夕,此时众人皆欢,而作者却感到孤独寂寞。

这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2)【答案】黄诗中,除夜孤星衬托了诗人的孤寂。

千家笑语之时,诗人悄然忧思,无人理解,只得把一颗明星当作知音来痴痴凝望。

陈诗中,满天明星衬托了环境的黑暗,显示黎明尚未到来,以此视觉景象点扣题旨,表现诗人出行之早。

(共6分,每处分析3分)

【解析】结合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经历去分析相同意象的不同作用。

描写刻画景物形象,答题时,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第三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

【诗歌赏析】

《癸巳除夕偶成》江水分流终又回转,你走了,无法再属於我;无法属於我的你,必定会后悔万分!

江水中央有孤独的小岛,你走了,无法再与我相守;无法再与我相守的你,必定会痛苦无比!

江水歧流分岔连去,你走了,无法再与我相会;无法再见到你的我,如今只能狂歌当哭啊!

这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公元1749—1783)的著名诗篇。

黄景仁字仲则,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著有《两当轩集》。

此诗格调凄婉,含义深沉。

除夕团圆,千家笑语,恭祝多了一岁,然而作者的“漏迟迟”说时光为什么过得很慢,伤感低沉,将欢快的气氛一扫而光。

自然而然有了“忧患潜从物外知”。

物外,即外物,指“千家笑语”。

人家到除夕而乐,可作者到除夕而忧。

究竟作者的忧患为何忧患,忧患程度如何,作者不明说,只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寄情。

不言而言,愈感深沉。

人们过年,唯作者悄悄地一个人站在小桥上,对着天上的一颗星,寄托其对仕途的不满和愤慨,凝结着他满腹心酸。

黄景仁这首短短的七绝,读来让人回肠断气,感慨顿生。

黄景仁的诗风与郑燮在乾嘉时期,虽不能完全归于性灵派,但很接近。

他们的诗歌内容和风格虽有不同,但所作大都能直抒怀抱,不求格调。

黄景仁家庭贫困,但他能自学成才,年未弱冠,即有诗名。

因长期飘泊江湖,寄人篱下,怀才不遇,贫病交加,形成一种多愁善感的感情伤调。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表现了他的落拓生活和孤寂心情。

在他的全部作品里,都贯穿着这样的精神和情调,使人体会到在封建社会中,诗人们所受到的压抑和悲苦的遭遇。

《早行》第一句,不说“鸡唱”,不说“晨起”,不说“开门”,不说“整车”或“动征铎”,而说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

“行”得特别“早”,既不是用“未五更”之类的语言说出,又不是用“流萤”、“栖禽”、“渔灯”、“戍火”、“残月”之类来烘托,而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

“驼褐”,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

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第二句,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

“星斗阑干分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

“阑干”,纵横貌。

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如“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之类。

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终(即所谓“晦日”)的夜晚。

此其一。

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

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细致。

此其二。

更重要的还在于写“明”是为了写“暗”。

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

第三句“寂寞小桥和梦过”,可以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以梦与“寂寞小桥”结合,意象丰满,令人玩索不尽。

赶路而作梦,一般不可能是“徒步”。

独自骑马,一般也不敢放心地作梦。

乎此,则“寂寞小桥”竟敢“和梦过”,其人在马上,而且有人为他牵马,不言可知。

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觉,写寒意袭人,这是耐人寻味的。

联系第三句,这“味”也不难寻。

过“小桥”还在做梦,说明主人公起得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

及至感到有点儿“寒”,才耸耸肩,醒了过来,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驼褐”。

睁眼一看,“星斗阑干分外明”,离天亮还远。

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

既进入梦乡,竟知道在过桥,那是因为他骑着马。

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在过桥,于是略开睡跟,看见桥是个“小”桥,桥外是“稻”田,又朦朦胧胧,进入半睡眠状态。

第一句写感觉,第二句写视觉;三四两句,则视觉、触觉、听觉并写。

先听见蹄声响亮,才略开睡眼;“小”桥和“稻”田,当然是看见的。

而“稻田深处草虫鸣”,则是“和梦”过“小桥”时听见的。

正像从响亮的马蹄声意识到过“桥”一样,“草虫”的鸣声不在桥边、而在“稻田深处”,也是从听觉判断出来的。

诗人在这里也用了反衬手法。

“寂寞小桥和梦过”,静中有动;“稻田深处草虫鸣”,寂中有声。

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静中之动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寂寞”。

“寂寞”所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因身外“无人”而引起的孤独感。

而“无人”,在这里又表现天色尚“早”。

“寂寞”所包含的又一层意思,就是因四周“无声”而引起的寂寥感。

而“无声”,在这里也表现天色尚“早”,比齐己《江行晓发》所写的“鸟乱村林迥,人喧水栅横”要“早”得多。

6.【201X·豫晋冀二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南乡子

佚名

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敌仇。

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

苏武争禁十九秋?

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

万里归来夸舌辩,村牛!

好摆头时便摆头。

[注]洪迈出使金国时被锁禁,在金人威胁下,洪迈向金主跪拜称臣。

后被遣还。

其父也曾被金禁留15年。

(1)此词的语言有何特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词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全词运用口语、俗语,风趣幽默,生动活泼,(2分)辛辣地讽刺了一个没有骨气的南朝官吏,无情地批判了南宋统治者在金人面前奴颜婢膝的丑态。

(3分)

【解析】

(1)语言通俗易懂,运用口语、俗语达到很好的批评讽刺效果,这又何止是对洪迈一人轻易投敌叛国的批评与讽刺呢?

(2)白描手法,抓住人物的本质特点,勾勒形象;对比映衬,将洪迈与苏武、洪父对比,突出洪迈没有节操;运用讽刺手法,冷嘲热讽,嬉笑怒骂。

(每点2分)

【解析】

(2)对洪迈进行简单勾勒属白描手法;将洪迈与苏武对比;运用讽刺称其“牛”。

塑造人物形象可能多种方法并用,答题时要点要全。

【诗歌赏析】

洪迈在宋高宗末年出使全国。

他刚到那里时,颇能表现一点堂堂使臣的气派,不肯低声下气,要求用平等的礼节与金主相见。

可是,金人蛮横地把他关在使馆之中,从早到晚不供给一点食物。

就这么轻轻一压,洪迈就这样关了三日才见到金国的君主。

金大都督怀中提议将洪迈扣留,因左丞相张浩认为不可以,乃遣还。

本词开头两句所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拘留”即关押。

“稽首”就是磕头。

“垂哀”就是乞怜求饶。

“敌仇”,即仇敌,这里指金国。

头两句画出了洪迈的丑态,下面三句便讽刺他道:

一天的饥饿都忍受不住,就屈服了,实在可耻!

汉代的苏武在匈奴十九个春秋又是怎样坚持过来的呢!

“争禁”,即怎禁,如何经得起的意思。

苏武是汉武帝派到匈奴去的一个使臣,匈奴单于逼他投降,他不肯,被流放在北海牧羊,餐风宿露,受尽折磨,始终不屈服,坚持斗争了十九年,后来终于回到长安。

苏武成为坚持民族气节、不辱使命的光辉典型,所以这首词拿他来与屈辱的洪迈对比。

两相对照,软骨头的洪迈不就显得更可耻了吗?

词的下片进一步对洪迈回国后的装腔作势进行揭露和讽刺。

下片的意思是说:

洪迈的老子当初被扣在金国一筹莫展,又怎能指望洪迈能为国解忧呢?

可是他出使归来还要吹牛,夸耀自己的辩才,真是个不要脸的蠢家伙。

他这种人是一得到机会就喜欢摇头摆尾,装腔作势的。

“厥父”即“其父”,指洪迈的父亲洪皓。

他也曾出使金国而被扣留,在那里呆了十五年才被放回。

“无谋”是形容洪皓在金国束手无策的样子。

“厥子”即“其子”,指洪迈。

这两句的意思是:

老子尚且无用,儿子又哪里能够为国解忧?

“村牛”,也就是“蠢货”、“笨蛋”的意思。

“好摆头时便摆头”,是说洪迈得着机会就喜欢摇头摆尾。

这首词的讽刺意味是很强的。

因为它揭露的不仅是洪迈一个人。

在南宋朝廷中,象他这样在敌人面前胆小如鼠、而对人民却威风如虎的官员,又何止洪迈一个呢!

7.【201X·云南名校统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甲辰八月辞故里

①张煌言

国破家亡欲何之?

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③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④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注】①张煌言:

是与郑成功齐名的南明抗清人物。

抗清兵败被俘,慷慨就义。

此诗作于被俘后。

②于氏:

于谦。

③一枝:

喻栖身之所。

④鸱夷:

皮制口袋。

史书上说伍子胥死后,吴王取其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灵异录》说子胥魂怒,驰水为钱塘江潮,“常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

(1)请简析首联的作用。

(5分)

答:

(2)这首诗写了诗人自觉走向死亡时的哪些心态?

请结合诗句作分析。

(6分)

答:

(1)【答案】①首联点题,诗人于国破家亡之际,决意以死明志。

②为下文写对两位英雄的景仰及向英雄学习的意志作铺垫。

③为全诗奠定了慷慨悲壮的感情基调。

(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自己被俘,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何去何从?

于谦、岳飞是我学习的榜样。

首联点题,表明志向,为下文写英雄作铺垫,同时也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2)【答案】①首联,表明自己为国为民而英勇不屈、蹈死不顾的决心。

②颔联、颈联,既表达对民族英雄于谦和岳飞二人的景仰之情,又为自己能为国家民族利益献身而感到自豪。

③尾联,表达自己虽死,但抗清的精魂永远不会泯灭。

【解析】一是表明自己以死报国,向英雄学习的志向;二是为自己能向英雄学习而自豪;再次表明自己慷慨报国的决心。

注意结合具体诗句内容来分析。

【诗歌赏析】

首联点题,述及辞故里、向杭州之行,且表明欲效民族英雄于谦、岳飞,魂归西湖。

二三两联承此而展开,于谦的功绩可以和日月同辉;岳飞曾经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朝廷终于在杭州西湖建立了他的祠庙。

自己抗清复明大业未成,手无寸功,却要和岳飞、于谦同葬于西湖;诗人凭借一颗赤诚的心,在西子湖畔找到一块安息之地。

既表达对于、岳二人的景仰之情,又为自己能够为国家民族利益而献身感到自豪。

尾联写自己抗清之志不灭,死后必效仿忠臣伍子胥,化为浙东的钱塘江的怒涛。

为全诗情感发展的高潮,慷慨悲壮之气震撼人心。

8、【201X·郑州一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江城子病起春尽

[注]陈子龙

一帘病枕五更钟。

晓云空,卷残红。

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

添我几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

恋芳丛,绕游蜂。

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

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注]陈子龙:

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