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解题复习总结解题四品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2249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解题复习总结解题四品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诗歌解题复习总结解题四品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诗歌解题复习总结解题四品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诗歌解题复习总结解题四品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诗歌解题复习总结解题四品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解题复习总结解题四品篇.docx

《高考诗歌解题复习总结解题四品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解题复习总结解题四品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诗歌解题复习总结解题四品篇.docx

高考诗歌解题复习总结解题四品篇

2011高考诗歌解题复习总结【解题四品篇】

(品形象 品情感 品语言 品手法)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

“四品”之“形象”

Ⅰ形象

一、形象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包括广义文学形象和狭义文学形象。

广义的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

狭义的文学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角色、典型人物、主人公、抒情主人公等含义相同或相近。

我们在平时的诗歌鉴赏中,应采用广义的形象概念。

  

1.人物形象:

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2.景物形象:

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1)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2)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

  

3.动作形象:

就是通过动作进行描摹刻画,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鉴赏依据——人物的动作行为。

  

(2)鉴赏角度——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行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意象  

古诗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形象上,从而使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形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1.题目类型: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

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2.分析方法  

①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掌握常见意象的特殊意义  

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代表民族和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

如:

梅、莲等  

②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了解诗人惯用手法  

一个出色的诗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如屈原常用美人、香草、凤凰等,李白的诗中多黄河、大鹏、明月、剑侠等意象。

折合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

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诗人也会给予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义,要注意结合诗句辨析。

如:

陶渊明《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归去来兮辞》: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李商隐《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③准确理解修饰词  

如: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令、“秋思之祖”。

意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意境:

萧瑟苍凉;情感:

沦落天涯之人的孤独之感,思乡之情;)  

3.答题步骤  

①什么形象?

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

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概括形象特点。

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

思乡之情。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

“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如李商隐《无题》:

“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  

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如阅读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东篱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如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南浦屈原《楚辞河伯》:

“送美人兮南浦。

“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

白居易《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  

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如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鸿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

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

如吴潜《八声甘州》:

“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如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

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落花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

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

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

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流水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

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捣衣”和“砧声”  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

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李白《捣衣》)“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杜甫《捣衣》)“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晏几道《少年游》)。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古典诗歌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

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十国南唐。

李煜《捣练子》)“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

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

”(林景熙《夜意》)  

船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购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青山古人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

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唐。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

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

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

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

昨夜月同行。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

谁知离别情?

”(宋。

林逋《长相思》)青山的绵延不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象空间。

诗人们很早就学会一项技巧,在诗的前半部分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而把“青山”意象安放在结尾。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

“四品”之“情感”

Ⅱ思想感情

一、意境  

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是一首诗所有意象共同构成的艺术境界具有整合性,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或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写出了XX景象的什么特点?

2.答题步骤

 ①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

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华美壮丽、清新自然等③具体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3.形式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如:

雄浑壮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悲壮苍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幽美恬静:

“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园乐》)/缠绵凄切: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  

4.情景方式  

①以意胜:

直抒胸臆  

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②意与境浑:

情景交融  

a触景生情:

面对某种特定的景物产生某种特定的感情。

如《春夜洛城闻笛》  

b缘情布景:

先有了某种情感,再想象一些与这种情感相一致的景物来渲染。

如《闻雁》: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c寓情于景:

描绘一种景象,感情寄寓在写景文字里。

如《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待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③以境胜:

以景为主,较少

二、品味方法  

①知人论世:

“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

诗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往往有所流露。

  

②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

  

③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联想画面。

用联想去感受诗人那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

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体验的结晶,是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

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诗:

“一雨池塘水上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  

④体味:

象外之象、韵外之致、言外之音  

a象外之象:

“象”是实象,即是诗中直接呈现出来的情景;“象”是虚象,即读者从诗人所提供的情景中所想象的不确定的境界。

  

b韵外之致:

“韵”指诗歌形象中所包含的情致和感情,“致”是读者通过形象的思索和体悟所得到的情致。

  

C言外之音  

三、思想感情  

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

  

1.忧国忧民  

①战乱离散的痛苦:

杜甫《春望》②同情人民的疾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④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⑤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

陆游《示儿》⑥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2.建功报国  

①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②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③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

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④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①天涯羁旅的愁思:

温庭筠《商山早行》②思亲念友的孤独: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③边关征夫的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④闺中怨妇的怀人:

王昌龄《闺怨》⑤依依惜别的深情: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⑥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超尘脱俗  

①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②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

陶潜《归园田居》  

5.感时伤逝  

①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

刘禹锡《乌衣巷》②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

“四品”之“语言”

Ⅲ语言

一、语言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