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对《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的理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1941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对《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的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整理对《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的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整理对《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的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整理对《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的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整理对《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的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对《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的理解.docx

《整理对《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的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对《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的理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对《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的理解.docx

整理对《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的理解

H:

\fanwencaijitwo\上海晋元中学英语教研组实施学校总课题具体方案.doc对《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的理解

 

对《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的理解

《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二条:

当事人对自已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此条是对民诉法第64条的完善,将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与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合二为一,对指导审判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但因传统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谁主张谁举证即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有的法官在民事审判工作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运用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致使以往审判工作中存在的弊端未能得到根除,影响了人民法院公正与效率的世纪主题。

为此作者试从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含义及此条规定的意义和运用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举证责任的含义举证责任通常也称证明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诉讼中所主张的案件事实以证明的责任,以及在诉讼结束之时如果案件事实仍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应当由该当事人承担败诉或不利后果的责任。

具体包括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和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

1、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又叫主观上的证明责任、形式上的举证责任,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就是对其最典型的概括。

这是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的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关于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该原则强调当事人在诉讼中是否实施了举证行为,但未能考虑到举证责任与诉讼结果之间的连接,忽略了举证责任的实体法性质,不能够反映举证责任这个概念的最本质内容且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对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应当对哪些具体事项进行举证没有明确,无法完全解决举证责任分配的问题,对当事人未能尽到举证责任应承担什么后果也无明确规定。

由此而来的问题就是当事人缺乏举证的积极性和诉讼的风险意识,不利于当事人保护也给审判的权威性和公正性造成消极影响。

2、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又称客观上的证明责任、实质上的举证责任,它是指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存在与否不能确定时应当规定由哪一方当事人对不利后果进行负担的一种风险和责任。

它强调当事人的举证后果,它是实体法上的要求,是从实体法的适用原则中派生出来的,由实体法预先设定的不能转移的举证责任。

它是固定于一方当事人对一种对待证事实不可证明或解释时的风险分配形式。

该责任的建立前提是:

法官不能因案件事实不清而拒绝裁判。

国家设立民事诉讼制度对民事争议进行司法裁判其目的是对当事人因其民事权利的争议凭其私力无法得以解决而由国家采取的公力救济。

若允许法官因案件事实不清而拒绝裁判即背离了公力救济的初衷也不符司法权是判断权的法理。

对于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法院受理后法官必须对该案作出裁判。

法官在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的裁判。

何谓案件事实的真伪不明,德国诉讼法学者普维庭教授表述为:

在诉讼结束时当所有能够释明事实真相的措施都已经采用过但争议事实仍然不清楚的最终状态。

二、完善举证责任的意义我国传统民事诉讼制度中仅将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作为举证责任的一般原则,但民事诉讼是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争议为内容,而民事权利是私权,当事人通过国家的公力救济进行诉讼是为了维护私权,应当就争议事实提供相应的证据,但由于受传统的诉讼观念的影响和民诉法规定的过于原则,当事人提供证据和人民法院收集证据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操作中无法很好的把握,故当事人往往不能充分意识到举证责任的后果,更意识不到诉讼的风险,却将此风险转嫁给法院,另外人民法院由于仅凭现有证据无法对案件作出判断而到处调查收集证据,有时也滥用权力,造成个别案件不公,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损害了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心目中形象,此外,由于法官对证据的认定也受其认知水平、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案件的事实真伪不明时很难作出判断,这就使得法官无限期的延长当事人的举证期限,导致大量民事案件的积压,不利于人民法院的工作效率。

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其作了补充使其趋于完善,克服了以往司法实践中的种种弊端。

有利于人民法院公正与效率的主题。

三、审判实践中的运用举证责任它包含两重含义,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和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

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解决的是诉讼中由何人提出主张,何人提出证据加以证明的问题。

它是当事人以主张活动和提证活动推进诉讼发展的责任。

如果当事人未尽到此项责任则诉讼无法开始或无法继续进行。

在这一过程是当事人须提出主张,以一定的证据证明该主张构成具有法律意义的争议同时还要提出相应的证据证明该主张成立。

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与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是统一的举证责任概念下的相对独立的责任。

二者均为举证责任内涵的组成部分,在举证责任外化过程中相继呈现出来,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是根本的和本质的责任,当事人履行前者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或解除后者的责任。

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是程序法上的要求,不提供证据则无法展开诉讼活动。

它在诉讼

 

中随当事人举证程度的变化而可以发生反复,在当事人之间相互转移。

证据法学上根据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的关系将证据分为本证与反证。

所谓本证是指能够证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存在的证据,反证则是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不存在的证据。

在民事诉讼中,当原告按照举证责任的要求提供了使法官确信其主张存在的证据即本证后其已经履行了提供证据的责任,此时提供证据的责任已经移转给被告,当被告提供了意在否定原告主张的事实存在的证据即反证使得法官对本证无法确信时举证责任又移转到原告一方。

因此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是围绕着法官对案件事实的判断而不断地在原、被告双方当事人之间相互转移。

而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是法律预先设定的一种风险责任的分配形式,当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已履行完毕而待证事实仍然真伪不明时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才开始为法官最终的判断提供一种预先设定好的规则,即“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但若双方当事人通过积极地履行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已使案件的事实得以证明,法官完全能够依据现有证据作出判断则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便不发挥作用。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情形及处理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是指行为人实施的某一行为,违反了合同规范和侵权规范,同时具备了违约责任的要件和侵权责任的要件,导致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同时产生的一种法律现象。

它是一种常见的民事责任竞合现象。

两者在构成要件等方面有重大差异,直接关系到当事人以何种诉由及可能获得的结果。

但由于现有的法律对此方面规定甚少,并且过于笼统,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

以下笔者就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出现的形式、当事人对责任竞合的选择权及其限制和怎样审理责任竞合案件等问题作粗浅探讨。

一、产生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情形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现象在任何合同关系中都有可能产生,一般发生在有偿合同关系中,只要合同当事人一方违约,并且侵害了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或者损害其人身的,即行为人实施了违约性的侵权行为或者侵权性的违约行为,均构成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通常发生在下列合同关系中:

(一)买卖合同中的责任竞合现象。

主要有标的物有瑕疵、不符合质量要求、不符合包装要求,造成对方财产、人身损害的,产生的民事责任。

(二)运输合同中的责任竞合现象。

在运输旅客、货物中,因承运人的过失,致旅客受伤、死亡或者致货物损毁、灭失的出现的责任竞合。

(三)租赁合同中的责任竞合现象。

因租赁物瑕疵而致承租人损害或者因承租人过失毁损租赁物的,均可以构成违约和侵权竞合。

(四)雇用合同中的责任竞合现象。

受雇人在履行雇用义务时,人身受到损害或者故意、重大过失造成雇用人损失的,也可以构成违约和侵权竞合。

(五)保管合同中的责任竞合现象。

寄存人交付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有放射性等危险物品未事先告知,造成保管人损害的;或者保管人占有寄存人财产非法使用,造成损毁、灭失的,同样可以出现责任竞合。

(六)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的责任竞合现象。

此类合同在履行中,供方因违约中止供电、水、气、热力,致对方财产、人身损害的,除构成违约责任外,还构成侵权责任。

(七)承揽合同中的责任竞合现象。

主要有交付的定作物不符合质量要求、有瑕疵,或者因保管不善、过错或重大过失造成定作人提供的被加工物毁损、灭失的,既构成违约,也构成损害。

(八)赠与合同中的责任竞合现象。

赠与合同虽然是无偿合同,但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赠予受赠人有瑕疵的赠与物,造成受赠人损失的,也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二、对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处理模式世界各国法律基本上都是采取排斥受害人可以实现双项请求权的制度,均认为受害人只能实现其中一项请求权,加害人不能负双重民事责任。

从立法和判例上看,主要有以下三种处理模式:

1、禁止竞合。

即合同关系当事人不得将对方的违约行为视为侵权行为,只有在没有合同关系时才产生侵权责任。

认为,承担合同义务的债务人不可能对合同关系以外的侵权责任有所预见,其只能对其债务范围及不履行债务的后果有所预见。

2、限止竞合。

即原则上承认责任竞合,但对选择诉讼有一定限制。

认为,只有在被告既违反合同法律规范又违反侵权法律规范,并且后违反侵权法律规范即使在无合同关系下也构成侵权时,原告才有双重诉因的诉权。

同时,两种赔偿责任不得互相排斥。

3、允许和选择竞合。

即原告基于违法行为而产生的两个请求权,既可以提起合同之诉,也可以提起侵权之诉。

并且一项请求权因时效届满被驳回时,还可以行使另一项请求权。

认为,合同法律规范和侵权法律规范不仅适用典型的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也应当共同适用于双重的违法行为。

过去我国采取的是禁止竞合的处理原则,对违约性的侵权行为或者侵权性的违约行为,基本上是按照违约责任来处理的,对一些特殊的责任竞合案件,如产品质量责任、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都是按侵权责任来处理的。

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在司法实践上开始承认责任竞合,并允许当事人选择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沿海地区涉外、涉港澳经济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中规定:

“一个法律事实或法律行为有时可以同时产生两个法律关系,最常见的是债权关系与物权关系并存,或者被告的行为同时构成破坏合同和民事侵害。

原告可以选择两者之中有利于自己的一种提起诉讼,有管辖权的受诉法院不应以存在其他诉因为由拒绝受理。

但当事人不得就同一法律事实或法律行为,分别以不同的诉因提起两个诉讼。

”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

“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正式从立法上明确允许违约责任和侵害责任竞合,并规定当事人有选择权。

三、对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案件的审理虽然我国已从立法上确立了违约责任与侵害责任竞合的处理原则,但就目前而言,无论是从立法上,还是从司法实践上,对此类案件的具体审理还未能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和操作规程。

根据现行法律、司法解释以及司法实践,笔者认为要审理好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案

 

件应当着重注意:

(一)在程序上的问题当事人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案件诉讼过程中,与其他民事案件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基本相同,但由于责任竞合案件的特殊性,当事人享有诉讼权利又区别于普通案件的当事人,主要表现在:

1、起诉时可以选择请求权。

由于被告实施的某一行为,同时违反了合同法律规范和侵权法律规范,具备了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的要件,因此,原告在起诉时,对被告应承担何种责任依法有选择权。

原告要求被告承担何种责任,主要出于这几种目的:

第一,经济上能得到更多的补偿。

原告的人身、财产受到被告损害后,向法院诉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得到经济赔偿。

因此,哪一种请求权依据相关法律能得到尽可能多的经济赔偿,通常是原告的首要选择。

第二,诉讼上的便利。

诉讼上的便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受诉法院在原告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原告参加诉讼活动比较经济、方便,诉讼成本也相对较少。

其二,调查收集证据的地点为受诉法院所在地。

原告在诉讼过程中取证、举证比较方便,对法院支持其诉讼请求的把握相对要大。

第三,心理上的因素。

如,原告担心地方保护主义通常会选择自己信任的法院,不喜欢选择被告所在地的法院等等。

鉴于上述原因,在受理原告起诉时,对原告的选择可以加以必要的诉讼指导,虽然选择何种请求权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权利,但作为当事人对自己的选择能否实现其最终目的,以及怎样达到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最佳目的,因对法律在理解程度上的差异而并不全部真正地了解。

一当选择的不适当,就得不到应得的赔偿,会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同时,这种选择在一定的阶段又是可变的,请求权的变更,会造成诉讼期限的延长、诉讼成本的增加、管辖法院的变化等多种后果,直接影响诉讼的正常进行和诉讼效率的提高。

2、开庭前可以变更请求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三十条规定,债权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时作出选择后,在一审开庭以前又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中规定的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原告可以变更诉讼请求的规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

普通民案件审理时原告变更诉讼请求,对法院已经进行的案件实质性审理没有根本上的影响,只是诉的合并;而责任竞合案件开庭后如原告变更诉讼请求,则可能因正在受理的法院丧失管辖权而对已经进行的实质审理归于无效。

所以,责任竞合案件的原告只能在开庭前有权变更诉讼请求。

3、有权选择管辖法院。

当事人选择法院管辖与其选择请求权是相联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侵权行为地人民法院管辖。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即对被劳动教养的人或对被监禁的人等提起的诉讼,才由原告所在地或者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而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则可以区别不同情况,可以是被告所在地、可以是原告所在地、可以是合同履行地、可以是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所以,当事人在选择被告承担何种责任的同时,也直接决定了受诉人民法院。

当事人可以有两次对受诉法院的选择机会,一次是在起诉时,一次是在开庭前。

起诉时原告选择被告承担侵权责任,依法由由被告所在地或者侵权行为地人民法院管辖。

开庭前如原告变更诉讼请求改被告承担违约责任的,则由合同履行地或者协议约定地等人民法院管辖。

反之,亦然。

要注意的是,原告变更请求权时,法院仍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起诉条件进行审查,发现案件不属本院管辖的,应当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1)被告提出管辖权异议成立的,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三十条的规定,应当驳回原告起诉。

这与普通民事案件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成立的,裁定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相区别。

(2)法院发现不属自己管辖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这与在普通审查起诉时发现不属本院管辖的,动员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或裁定不予受理相区别。

1、举证责任及范围随请求权变化而变更。

原告证明被告侵权与证明被告违约的待证事实,即证明对象是不同的。

要求被告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就必须证明有被损害的事实;有被告实施的违法侵权行为;损害的事实与侵权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

而要求被告承担违约责任,只要证明被告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即可。

可见,前者以证明有实际损失为前提,后者不一定有实际损失,而要以双方约定的内容为前提。

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

(1)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

(2)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3)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4)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5)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等。

就个案而言,原告在开庭前已经选择了何种请求权,举证责任和范围也已确定。

但就整个纠纷而言,原告的选择的一项请求权被驳回后,还可以行使另一项请求权。

所以,原告的举证责任及其范围会因其对请求权的选择的变化而变化。

2、诉讼时效随请求权变更而改变。

因违约和侵权产生的请求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诉讼时效一般为二年。

但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侵权诉讼、出售质量不合格商品未声明的违约诉讼、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违约诉讼、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被损毁的违约诉讼的诉讼时效为一年。

不履行涉外货物买卖合同及技术进出口合同违约赔偿诉讼的诉讼时效为四年。

(一)在实体上的问题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案件在实体处理上,应当针对原告选择的诉讼请求进行举证质证,确认案件事实,适用相应的法律。

不能因为责任竞合案件存在着多种诉因,即两种法律关系和两个待征事实,而混淆两类事实和不恰当地适用法律。

1、正确认定案件事实。

由于责任竞合案件系当事人同一行为造成两种结果,形成两个待证事实,因此,哪一个事实是在审理中要认定的事实必须明确。

根据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原则,原告在请求权确定以后,证明对象就已经明确。

此时,法院只能围绕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认定事实,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决定支持或者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实践中,会出现四种情况:

(1)原告既能证明被告违约,又能证明被告侵权;

(2)原告能证明被告违约,但不能证明被告侵权;(3)原告能证明被告侵权,但不能证明被违约;(4)原告既不能证明被告违约,又不能证明被告侵权。

如果原告请求判令被告承担违约责任,符合上述

(1)、

(2)种情况才能胜诉,其余败诉;如果原告请求判令被告承担侵权责任,符合上述

(1)、(3)种情况才能胜诉,其余败诉。

由此看出,当事人选择何种请求权,就确定了哪一种待证事实,决定着能否实现其诉权。

法院不能根据被告存在侵权的事实而简单地判令其承担违约责任,也不能根据被告存在违约事实而简单地判令其承担侵权责任。

2、准确适用相关法律。

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或者侵权行为,按违约责任处理的案件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有关合同法律规范;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侵权行为或者违约行为侵害自己人身、财产权益,按侵权责任处理的案件只能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及其他有关侵权法律规范。

适用不同的法律将导致不同的处理结果。

侵权责任的处理原则依法不仅可以适用过错原则,还可以适用无过错原则和公平责任,而违约责任,只能适用过错原则。

另外,承担侵权责任的范围不仅限于赔偿财产损失,还可以包括对精神损害的相应赔偿,而违约责任的承担范围则仅限于对财产的赔偿。

四、当事人请求权的选择与限制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纠纷中,法律虽然允许当事人选择,并且没有规定任何限制。

但这并不意味法律完全放任当事人选择请求权。

笔者认为,当事人选择请求权时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一)在责任竞合中选择一个请求权。

当事人只能在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中选择其中一个请求权提起诉讼,不能同时选择两个请求权。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当事人不得就同一法律事实或法律行为,分别以不同的诉因提起两个诉讼”。

(一)在责任竞合中实现一个请求权。

当事人可以选择一项请求权提起诉讼,也可以在选择的请求权被驳回后,行使另一项请求权。

但当事人只要有一项请求权得以实现,另一项请求权即归于消灭。

包括当事人对其中一项请求权内容作出实体处分以后,也不能再行使另一项请求权。

(二)选择之诉当事人必须存在有偿合同关系。

违约责任是以合同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合同便没有约定,违约责任也就无从谈起。

无偿合同通常为单务合同,根据法律规定,此类合同的义务人只有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财产损害的,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三)某些特殊侵权行为不能构成责任竞合。

虽然存在合同关系,但当事人的违约行为造成对方人身伤亡和精神损害的不构成责任竞合。

因为人身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是对世范围的绝对权。

公民的人身权非依法律的规定不得剥夺,也不允许他人非法侵害。

同时,违约责任的承担范围不包括对精神损害的赔偿。

所以只能通过侵权损害赔对受害人进行补救。

(四)事先约定承担或免除某种责任的不得竞合。

当事人通过合同事先特别约定仅承担违约责任而不承担侵权责任,或者免除侵权责任的。

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或者非系当事人故意、重大过失致对方伤亡的,原则上应当从当事人的约定。

(五)法律明确限制选择权的。

如果法律已经对请求权作了限制,当事人则无选择权。

农村刑事案件审理中的法律适用

一、审理好农村刑事案件的意义中国农业人口、面积一直居全国多数,故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否,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的安定。

多年来,农村刑事案件所占比重持续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也直接影响社会治安。

现今,农村的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盗窃案件搅得人心惶惶,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案件的发生,使广大农民群众对自身的人身权产生担忧,黄、赌、毒案件向农村社会渗延,使纯朴乡风遭以破坏,这些案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基层人民法院在审理农村刑事案件时,应立足于审判必须服务于、服从于社会稳定这个大局,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及时、有效、依法惩罚犯罪,这样,才能维护农村自身的稳定与发展,亦可推动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我县农村刑事案件的概况和特点我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长期以来,农村刑事案件历来超过半数以上。

我院20xx年刑事案件共结案228件329人。

在判决的302名罪犯中,农民罪犯198人,占65.5,所触犯罪名依次为盗窃58人次,抢劫27人次,聚众斗殴19人次,故意伤害12人次,破坏电力设备12人次,强奸及奸淫幼女12人次,寻衅滋事10人次,交通肇事9人次,非法制造、买卖、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5人次以及投毒、过失致人死亡、种植毒品原植物等,从对案件的收结、审理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县农村刑事案件具有下列一些特点:

1、多年来,以盗窃罪为主的侵犯财产型犯罪一直是农村刑事案件的主要犯罪形式,且数量居高不下。

20xx年我县盗窃罪犯占农村罪犯的29.3,抢劫罪犯占13.6,在侵财型犯罪中,罪犯的目标不定,只要有用的,均要取得,大到金银首饰、家用电器、通讯、交通工具等高档生活品及生产、电力设备、现金等,小到针头线脑、锅碗瓢盆、1袋盐、1筒挂面,尤其在春节前,是盗窃案件发案的高峰期。

2、农村伤害案件,甚而是恶性案件的发生,多源于邻里琐事或几句玩笑话,但在发生纠纷时,由于当事人双方不够冷静,只想到自己的感受,互不相让,酿出苦果。

20xx年我院审结的14人伤害和1人过失致人死亡犯罪中,大部分是基于此原因引起的。

这对如何在农村中正确处理邻里纠纷,防止矛盾激化,提出了一个值得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

3、农村刑事案件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

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有农闲、农忙之分,在农闲时,违法犯罪案件明显高于农忙时节,特别是春节前这一特定阶段财产型犯罪较多,犯罪分子趁年关大家警惕性不高,手中较为宽裕而大捞一笔。

夏季,由于天气炎热,不少农户开门纳凉,一些妇女疏于防范,从而使一些强奸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4、犯罪的盲目性较大,但近年来,有组织、有预谋地犯罪开始逞上升趋势。

农村刑事案件多盲目性,盗窃案件往往多临时起意或顺手牵羊的犯罪分子,前面提到的伤害案件也有此种因素存在,犯罪分子在冲动之下,情绪失控,导致犯罪。

但在20xx年的刑事案件中,我们发现,有组织地预谋犯罪行为如抢劫,敲诈勒索等犯罪也时有发生。

5、被告人素质较低。

多年来,因农村教育基础薄弱,造成农村人群文化素质低,再加之农村地区是法律宣传的薄弱之处,故该地区的法盲高于其它领域。

6、未成年人犯罪增多。

由于农村中教育未跟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意识淡薄,有相当一部分人读完小学就辍学,造成农村中青少年文化素质偏低。

辍学后,由于年龄尚小,自已缺乏足够的辩识能力,家长疏于管教,自已又无正当职业就游手好闲,结交不良朋友,一旦经人引诱,容易引发犯罪。

三、审判人员在审理农村刑事案件时,应注意处理好下列几个问题:

1、使刑法基本原则在个案审理中得到有效落实。

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是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

这些基本原则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