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的起因和影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1895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克兰危机的起因和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乌克兰危机的起因和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乌克兰危机的起因和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乌克兰危机的起因和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乌克兰危机的起因和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乌克兰危机的起因和影响.docx

《乌克兰危机的起因和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克兰危机的起因和影响.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乌克兰危机的起因和影响.docx

乌克兰危机的起因和影响

2013年11月爆发的乌克兰危机“事出有因”,这一危机的原因既与外部力量的干预有关,也与乌克兰东西部地区的隔阂密切相关。

而这一隔阂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

  1654年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结盟

  早在4万多年前,在今天被称作乌克兰的这片土地上就有人居住。

据说马就是在那里被驯化的。

“乌克兰”一词的含义是“边界地区”。

  公元9世纪下半叶,东斯拉夫人的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在以第聂伯河流域为中心的广阔地区崛起,并迅速成为欧洲地区地域面积最大的国家。

然而,在交通不便和信息不畅的条件下,要把如此辽阔的土地长期保持在一个政权的统治之下是极为艰难的。

因此,进入12世纪后,基辅罗斯出现了封建王公割据的局面,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各罗斯公国分别形成了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及白俄罗斯族。

  12世纪期间基辅罗斯的内乱使这个有着近400年历史的欧洲大国走上了衰落之路,而13世纪30年代蒙古鞑靼人的武力入侵则进一步加速了它的灭亡。

蒙古人击败基辅罗斯后,建立了金帐汗国。

但在14世纪初立陶宛成为东欧大国后,金帐汗国统治下的一些王公开始投靠立陶宛大公国,最终使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被纳入立陶宛的统治之下。

  1569年波兰与立陶宛合并为一个国家后,波兰人成了乌克兰的统治者。

波兰人不仅限制那里的乌克兰人的经济活动,而且还推广天主教。

当时的规定是,波兰贵族必须信仰天主教,因此,一些乌克兰贵族只好改变宗教信仰,甚至改换姓氏和教名,而农民则依然信仰东正教。

这是今天乌克兰西部地区居民信仰天主教、东部地区居民信仰东正教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日后不断发展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的根源之一。

  波兰统治者的民族压迫终于促使第聂伯河流域中部地区的哥萨克人在1591年揭竿而起。

经过多次起义的洗礼,哥萨克人的力量不断壮大。

1648年春,哥萨克人在赫麦尔尼茨基的领导下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起义。

  为对付气势汹汹的波兰,赫麦尔尼茨基曾试图寻求外部力量的帮助,但未成功。

面对岌岌可危的形势,乌克兰被迫向强邻俄罗斯求助。

1654年,乌克兰与俄罗斯在乌克兰的佩列亚斯拉夫达成了《佩列亚斯拉夫协议》。

根据这一协议,俄罗斯可在乌克兰与波兰的边境地区驻军,以保障乌克兰的安全;与此同时,乌克兰可享有较高的自治权,也可保留贵族的权力和财产。

  尽管国际史学界对《佩列亚斯拉夫协议》的真实内容及其影响有着不同的看法,但1654年常被视为乌克兰与俄罗斯重新实现民族联合的起点,也是乌俄关系的转折点,并对此后两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1954年,苏共中央发表的《乌克兰与俄罗斯重新合并三百周年提纲》称,乌克兰人民曾长期渴望与俄罗斯重新合并,因此,如果没有合并,乌克兰民族就不可能得到拯救。

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一些历史学家认为,1654年的结盟是乌俄的双赢,因为俄罗斯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出海口,并在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加强了与欧洲的联系,乌克兰则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文化交融不断深化。

但也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不能美化沙皇有意吞并乌克兰的野心。

“小俄罗斯人”的“俄罗斯化”

  赫麦尔尼茨基去世后不久,乌克兰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的权力之争和内讧为俄罗斯干预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

为抵御俄罗斯的影响力,乌克兰在1658年与波兰签订了《加利奇协定》。

根据该协定,乌克兰与波兰和立陶宛组成一个具有联邦性质的国家。

毫无疑问,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见异思迁极为不满。

1659年春,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并获大胜。

1660年,波兰与俄罗斯为争夺乌克兰而开战。

1667年,两国达成停战协定。

根据该协定,乌克兰被瓜分。

俄罗斯获得了第聂伯河以东的地区,波兰得到了第聂伯河以西的地区,这也为日后乌克兰东西部地区的隔阂埋下了伏笔。

  但沙皇俄国“蚕食”乌克兰的步伐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在加快。

至18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终于成功地用各种手段控制了乌克兰的大部分地盘,并逐步取消了乌克兰的自治地位。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叶卡捷琳娜二世具有一种天生不喜欢乌克兰人的情感。

因此,俄罗斯必须加大对乌克兰实施“俄罗斯化”的力度,使乌克兰人尽快放弃其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从“小俄罗斯人”变为真正的俄罗斯人。

  当然,乌克兰人并没有听之任之。

1805年,乌克兰的一些贵族创办了哈尔科夫大学,该大学为培养乌克兰知识分子、开展文化教育和传播乌克兰文化作出了贡献。

此外,乌克兰的知识分子还撰写了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以培养和传播乌克兰的民族意识。

  自19世纪中叶开始,在乌克兰知识分子的影响下,乌克兰出现了以反对民族压迫、废除农奴制和争取乌克兰独立为宗旨的民族运动,该运动在推动文化启蒙和强化民族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传入乌克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随之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小组,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乌克兰的民族运动,增强了他们反对民族压迫的决心和意志。

  1917年爆发的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

此后,乌克兰出现了三种政治力量并存的局面。

3月,来自乌克兰各地的一百多位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倾向的各界人士成立了“中央拉达”(代表大会)。

6月23日,“中央拉达”发表了告乌克兰境内外乌克兰人民书,称乌克兰将成为“自由的乌克兰”,在不与俄罗斯决裂的条件下“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和安排自己的生活”。

  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但乌克兰“中央拉达”却谴责这一起义,并先下手为强,在11月20日宣布成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

  列宁希望用政治手段改造乌克兰“中央拉达”,并在乌克兰建立一个由布尔什维克领导的苏维埃政权。

1917年12月5日,列宁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我们绝对赞成乌克兰人民有完全的和无限制的自由……我们对乌克兰人说,你们乌克兰人可以按照你们的愿望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只有各国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联盟才会消灭民族迫害和民族纠纷的一切根源。

  1917年12月24日,第一届全乌克兰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哈尔科夫举行。

会议宣布在乌克兰建立苏维埃政权。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其成员包括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在苏联时期,乌克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1932年至1933年期间爆发的“大饥荒”在不少乌克兰人心中留下了可怕的阴影。

此外,苏联时期的民族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乌克兰民族的特性。

  1990年7月16日,乌克兰最高苏维埃通过《乌克兰国家主权宣言》。

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脱离苏联,宣布独立。

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就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约90%的选民赞成乌克兰脱离苏联完全独立。

  独立后,乌克兰致力于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并在世界格局中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20多年来,乌克兰不仅成功地以独立主权国家的身份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而且还对其所继承的原苏联时期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但是,与沉重的历史遗产息息相关的东西部地区隔阂始终是乌克兰政治和经济发展面临的障碍。

乌克兰危机自2013年11月发生以来,愈演愈烈,对周边地区政治经济形势乃至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乌克兰危机究竟源于哪些内、外原因,其调解前景如何,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把乌克兰危机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反对派通过街头抗议活动夺取政权、克里米亚危机、东南部地区局势动荡,分别论述了每个阶段危机的演变过程、内部原因以及俄罗斯与西方在乌克兰的竞争,在此基础上评估了乌克兰危机的调解前景。

一、反对派通过街头抗议活动夺取政权阶段(2013年11月21日—2014年2月22日)

  

(一)演变过程

  2013年11月21日,亚努科维奇政府宣布暂停签署《欧盟联系国协定》,恢复与俄白哈三国关税同盟加强经济合作的谈判。

反对派(“祖国”党、“打击党”、“自由”党等)随后在基辅独立广场举行抗议示威活动,乌克兰危机由此发端。

当时,抗议者人数少,仅有1000人左右;抗议的内容是政府暂停与欧盟一体化进程,提出的要求是政府签署《欧盟联系国协定》。

  以11月30日凌晨乌克兰政府动用“金雕”特种部队驱赶独立广场示威者为转折点,抗议示威活动急剧升级:

抗议者人数大增;范围由基辅向其他州蔓延;抗议人群的诉求不再限于签署《欧盟联系国协定》,而是直接要求亚努科维奇政府下台,提前举行总统选举。

12月1日,地区党主导的乌克兰议会通过禁止在基辅举行抗议活动的法令,使形势火上浇油,抗议者占领基辅市政府大楼和数个州政府大楼。

2014年1月底,亚努科维奇总统接受总理阿扎罗夫的辞职请求,并提议由反对派政党“祖国”党的议会党团领导人亚采纽克出任政府总理;乌克兰议会通过由地区党提出的大赦法案,该法案规定,在示威者撤离其占领的政府办公楼的条件下不追究其刑事责任。

这两个步骤是亚努科维奇政府向反对派做出的让步。

2月16日,抗议者撤离基辅市政府大楼,乌克兰总检察院宣布大赦法从17日生效。

乌克兰紧张局势朝着缓和方向发展。

  2月18日,数千名抗议者向乌克兰议会进发,要求议会恢复2004年宪法修正案[1]。

抗议者与维护秩序的内务部队发生激烈冲突,造成数百人伤亡。

19日,乌克兰安全局宣布在全国展开反恐行动,在基辅内务部队与反对派武装分子展开激烈枪战。

据乌克兰卫生部公布的信息,截至3月11日,在抗议活动中的死亡人数为102人[2]。

  2月21日,在欧盟和俄罗斯代表的斡旋下,亚努科维奇总统与“祖国”党、“打击党”、“自由”党的领导人签订《乌克兰危机调解协议》。

其主要内容是:

在两天之内恢复2004年宪法修正案;在9月之前完成宪法改革;在12月之前举行总统选举[3]。

但是反对派违反该协议,就在当天强行执掌乌克兰议会领导权,亚努科维奇出走哈尔科夫。

22日,乌克兰议会宣布亚努科维奇“放弃总统职责”,随后任命议长图尔奇诺夫担任代理总统。

至此,反对派终于实现了夺取政权的目标。

  

(二)内因

  1.乌克兰东、西部地区间的巨大分歧

  

(1)历史文化差异在东、西部乌克兰人之间构筑了精神上的“鸿沟”。

东、西部地区走的是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

东乌克兰在1654年《佩列亚斯拉夫协议》签订后逐渐被纳入沙皇俄国的统治之下,这部分乌克兰人生活在高压政治体制下,因此更加俄罗斯化。

西乌克兰先后处于波兰—立陶宛大公国、奥匈帝国、波兰的统治之下,由于政治环境相对宽容,所以西乌克兰人能够保留乌克兰族的语言、文化和习俗,民族意识更加强烈。

苏联在二战期间通过占领西乌克兰、外喀尔巴阡乌克兰等地区,完成了东、西部乌克兰的领土统一,但是一直没能消除地区间,特别是乌克兰族同俄罗斯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精神差异。

乌克兰东部地区更多地讲俄语,西部地区讲乌克兰语。

东部地区居民信奉东正教,西部地区居民大多信奉天主教。

历史文化差异使乌克兰东、西部地区和人民在精神上分别亲俄罗斯和亲欧洲。

  

(2)经济因素则使乌克兰东南部地区面向东方,西部地区面向西方。

在苏联时期,乌克兰分为三个经济区。

顿涅茨—第聂伯河流域经济区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是原苏联的大型重工业区之一,煤炭、钢铁、重型机械、化工、电力、水泥、玻璃等重工业部门发达,同时也是原苏联集约化水平较高的农业区之一。

南方经济区位于乌克兰南部,是原苏联的加工型工业区之一,机械工业、食品工业、轻工业、海运业和旅游业发达。

西南经济区位于乌克兰西南部,是农业区,工业发展水平较低。

这样的产业布局,使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地区在经济上同俄罗斯形成相互依存关系。

苏联解体以后,乌克兰长期处于政治转轨和经济衰退状态,产业结构及其布局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因此,在对外经济合作方面,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地区倾向于俄罗斯,而西部地区则倾向于欧盟和波兰等邻国。

(3)在对外政策取向上也是东部地区亲俄罗斯,西部地区亲西方。

由于上述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因素,东、西部乌克兰人在对外政策取向上截然相反:

东部地区希望加强与俄罗斯的关系,而西部地区则主张发展与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强烈地反俄。

  因此,乌克兰的东、西部地区分歧是现实的、深刻的,有时甚至称得上分裂的。

正如乌克兰作家安德烈?

库尔科夫所说:

“在乌克兰,没有一个胜利是双方都会庆祝的。

”[4]这就是2004年“橙色革命”时期橙色和蓝色阵营泾渭分明的社会基础,也是这次乌克兰危机中亚努科维奇政府和反对派都有大量的支持者的主要原因。

  2.乌克兰两大对立政治力量的权力斗争

  从2004年“橙色革命”起,乌克兰国内政治中正式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势均力敌的政治力量:

亲西方派(橙色)和亲俄派。

亲西方派当时包括季莫申科联盟、“我们的乌克兰”联盟和社会党等,现在主要是“祖国”党、“打击党”、“自由”党;亲俄派包括地区党和共产党。

两派在内外政策方面的主张存在重大的分歧。

以政治体制为例,亲西方派主张实行议会总统制,而亲俄派则主张实行总统议会制[5]。

在这一轮政治危机中,两派围绕要不要回到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同时,季莫申科和亚努科维奇的个人恩怨加剧了两大阵营的权力斗争。

在2004年的总统选举中,季莫申科和尤先科通过“颜色革命”使本来已经获胜的亚努科维奇最终败北。

在2010年的总统选举中,亚努科维奇以微弱多数战胜季莫申科[6],当选为乌克兰总统。

2011年10月季莫申科因为在2009年越权签署乌克兰与俄罗斯天然气购销合同,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

季莫申科认为这是亚努科维奇总统对她的政治报复,因此两人怨仇越结越深。

欧盟曾以亚努科维奇政府准许季莫申科出国就医作为与乌克兰签订《联系国协定》的前提条件,亚努科维奇始终没有同意,除了因为二人结怨甚深之外,就是他知道一旦释放季莫申科,在2015年总统选举中又多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

  3.权力和资本的关系没有理顺

  乌克兰独立后也经历了私有化过程,产生了一批寡头。

寡头一方面通过权力寻租将大量公共财富积聚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又通过经济资源影响甚至控制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

但是寡头遵循的法则是利润,往往为了获得高额利润而不择手段,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街头抗议斗争的白热化阶段,正是寡头的倒戈将亚努科维奇置于困境:

寡头费尔塔什利用他所掌握的电视频道播放独立广场的血腥画面;平丘克、波罗申科等寡头支持反对派;一直支持亚努科维奇的乌克兰首富阿赫梅多夫因为害怕西方制裁而抛弃了他……亚努科维奇和季莫申科本身就是寡头,他们又和其他寡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只要乌克兰不理顺权力和资本的关系,动荡的局势就难以停息[7]。

  4.经济凋敝,民众不满

  乌克兰独立20多年,经济仍然没有恢复到1990年水平。

2012年乌克兰实际GDP相当于1990年的69.5%,由于人口的逐年减少,人均实际GDP相当于1990年的81.1%[8]。

1990年,乌克兰人均GDP为1570美元,略低于白俄罗斯的1705美元;2012年,乌克兰人均GDP仅仅增加到3867美元,而白俄罗斯已上升到6685美元[9]。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乌克兰经济再次陷入危机,至今没有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

2013年乌克兰预算赤字已经逼近GDP的5%,经常账户赤字则逼近GDP的8%[10]。

持续数月的政治危机使乌克兰经济雪上加霜,2014年2月乌克兰经济濒临崩溃:

国库亏空,外债高达750亿美元,仅有的178亿美元外汇储备不足以满足两个月的进口,乌克兰货币格里夫纳不断刷新历史最低币值,居民退休金已经有一个多月没能足额发放[11]。

  在这种经济形势之下,乌克兰普通民众生活艰难,很多居民对腐败、两极分化等问题怀有不满情绪。

2014年4月进行的一项对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八州[12]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在这些亲俄的地区,也有41.7%的受访者认为独立广场抗议活动是“公民对腐败和专制的抗议”[13]。

民众渴望变革,期盼通过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来改善生活。

  (三)俄欧竞争因素

  乌克兰政治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亚努科维奇政府决定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但是深层次原因是乌克兰选择与欧洲一体化,还是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一体化的矛盾。

这不仅是乌克兰的发展战略选择,而且关系到欧盟和俄罗斯在乌克兰竞争的结果。

  1.俄罗斯对乌克兰政策目标与影响

  俄罗斯致力于将乌克兰保留在自己的势力范围。

(1)极力吸引乌克兰加入欧亚经济联盟。

乌克兰工农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拥有4555多万人口的市场,是独联体地区大国,俄罗斯建立的任何地区性一体化集团都需要它的参与。

普京总统曾经与乌克兰共同成立统一经济空间,在这一任期他决心重点打造欧亚经济联盟[14],因此希望乌克兰一心一意地加入欧亚一体化进程。

(2)需要乌克兰作为其实现大国复兴的地缘战略伙伴。

乌克兰位于俄罗斯与北约之间,处在俄和欧盟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

对俄罗斯来说,乌克兰至少具有两个地缘战略意义:

充当俄罗斯与北约的缓冲地带;作为俄罗斯黑海海军强国的支轴。

2013年2月普京总统批准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15]强调优先发展与乌克兰的战略伙伴关系。

(3)需要乌克兰作为俄罗斯的意识形态伙伴。

在普京总统的第二个任期,俄罗斯与西方围绕俄国内民主和独联体地区“颜色革命”问题进行了激烈的外交博弈,因此普京推行新斯拉夫主义外交[16]。

普京总统在《2012年国情咨文》中强调,“俄罗斯民主是俄罗斯人民的政权,它具有自己的人民自治传统,完全不是外部强加的各种标准的实施。

”[17]由此可见现在俄罗斯与西方的意识形态斗争仍然相当尖锐。

乌克兰与俄罗斯拥有民族亲缘、共同的历史和宗教,如果选择与俄罗斯联合发展的道路,那么两国有可能建立一条具有东斯拉夫特色的发展道路。

相反,如果乌克兰接受西式民主并加入欧盟一体化,就将大大削弱普京所维护的俄罗斯独特发展道路的价值。

  为了阻止乌克兰签署《欧盟联系国协定》,俄罗斯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乌施加影响。

(1)政治施压。

俄罗斯多次警告乌克兰,如果它加入欧盟自由贸易区,俄罗斯将取消俄乌自由贸易协定,并将在关税同盟范围对乌实施反制措施。

(2)使用贸易惩罚手段。

2013年俄罗斯多次暂停进口乌克兰生产的奶制品、钢管等商品,8月14—19日甚至全面停止了乌克兰商品的进口。

这些贸易惩罚措施使乌克兰的出口遭受重创,据乌克兰方面的估计,乌方贸易损失为25亿美元。

(3)用“胡萝卜”,主要包括财政援助、优惠的关税政策和天然气价格等等,吸引乌克兰加入关税同盟。

2013年7月普京承诺,只要乌克兰加入关税同盟,其国内生产总值就能提高1.5%—6.5%。

  2.欧盟对乌克兰政策目标与影响

  欧盟对乌克兰政策目标主要有两个。

(1)营造东部毗邻地区的安全环境。

2008年8月发生俄罗斯与格鲁吉亚武装冲突后,在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和东欧国家兴起新一轮恐俄、反俄思潮,这些国家极力主张欧盟继续东扩,以此巩固本国安全。

在这种形势下,欧盟认识到主动营造东部毗邻地区安全环境的必要性,于2009年5月启动“东部伙伴关系”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实施经济援助、促进民主政治改革等方式,为独联体西部六国[18]与欧盟的政治协调和经济一体化创造条件。

(2)将乌克兰纳入欧洲一体化进程。

欧盟也对乌克兰市场颇有兴趣,此外,欧盟和美国不愿意看到乌克兰再次与俄罗斯及其主导的关税同盟发展一体化,担心俄罗斯以此“恢复苏联”。

《欧盟联系国协定》本身含有欧盟与乌克兰开展经济合作的内容,与该协定配套的还有欧乌自由贸易协定。

也就是说,如果这两份文件获得签署,就意味着欧盟将乌克兰纳入到欧洲一体化进程,从而使之脱离俄罗斯主导的欧亚一体化进程。

欧盟最初主要凭借其体制魅力和参与欧盟一体化的种种潜在收益来吸引乌克兰签署《联系国协定》,同时还为乌克兰规定了一些签约前提条件,比如亚努科维奇政府允许季莫申科到德国就医等。

在乌克兰迫于俄罗斯的压力,宣布暂停签署《联系国协定》之后,欧盟不仅不再在季莫申科问题上坚持己见,而且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数十亿美元贷款,以补偿乌克兰与欧盟签署协定后造成的经济损失。

3.俄欧竞争的初步结果

  俄罗斯在乌克兰签署《联系国协定》问题上取得外交胜利。

11月29日在欧盟“东部伙伴关系”维尔纽斯峰会上,亚努科维奇总统没有签署《欧盟联系国协定》。

这表明,亚努科维奇政府推迟在与欧盟或者欧亚进行一体化的选择,继续奉行与俄、欧平衡交往政策。

俄罗斯加大对乌克兰经济援助力度,以鼓励乌进一步向俄靠拢。

2013年12月普京宣布:

俄罗斯政府将购买150亿美元乌克兰政府债券;从2014年1月起将俄对乌出口天然气价格从每千立方米约400美元降低到268.5美元。

俄罗斯的援助将大大缓解乌克兰的财政困境,而天然气价格优惠相当于每年俄给予乌70亿美元补贴。

  俄欧竞争并没有停止,在欧盟和美国片面支持乌克兰反对派的情况下,独立广场抗议活动不断升级。

当乌克兰政治危机发展到双方暴力对抗时,欧盟又采取声援反对派、压制亚努科维奇政府的立场,使得反对派有恃无恐,而乌克兰政府在维持社会秩序时束手束脚。

俄欧在独立广场危机上竞争的结果,是乌克兰反对派夺得政权,亚努科维奇逃亡俄罗斯。

二、克里米亚危机阶段(2014年2月22日—4月6日)

  

(一)演变过程

  2月22日反对派夺取乌克兰政权之后,在俄罗斯族人聚居的东部地区相继爆发反对基辅新政权的抗议活动,而在俄罗斯族人占多数的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分离主义倾向逐渐占据上风。

25日亲俄罗斯的团体在辛菲罗波尔组织抗议集会,将俄罗斯国旗悬挂在克里米亚议会大厦上。

26日亲俄罗斯的抗议人群把俄罗斯国旗悬挂在哈尔科夫市政府前面的旗杆上。

自28日起,俄罗斯黑海舰队部队开始占领辛菲罗波尔的军用机场等战略设施。

3月1日俄罗斯议会上院授予普京总统对乌克兰动武的权力,2日普京就向辛菲罗波尔增派兵力;同时俄军攻占克里米亚乌克兰边防军司令部,完成对乌驻克里米亚多处军事基地的包围。

加上克里米亚政府倒向俄罗斯,整个半岛已经处于俄罗斯的实际控制之下。

3月6日,克里米亚议会通过关于在3月16日举行克里米亚全民公决的决议。

公决内容包括两个问题:

“是否赞成克里米亚在享有俄罗斯联邦主体权利的基础上与俄罗斯重新合并?

”“是否赞成恢复克里米亚共和国1992年宪法并赞成克里米亚作为乌克兰的一部分?

”简单地说,就是决定克里米亚是并入俄罗斯,还是继续留在乌克兰。

16日克里米亚举行全民公决,公决结果显示:

96.77%的投票者支持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

18日普京总统与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市领导人共同签署《关于接受克里米亚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和建立两个新的联邦主体的条约》。

20日和21日俄罗斯国家杜马和联邦委员会分别批准与该条约有关的法案,21日普京总统签署法案,从而单方面地完成了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的法律程序。

3月24日,乌克兰过渡政府开始撤出驻扎在克里米亚的军队,标志着接受乌军失败的现实。

  

(二)内因

  1.东部地区的俄罗斯族人不承认乌克兰过渡政府的合法性

  在基辅独立广场抗议活动期间,乌克兰东部地区主要城市经常举行支持亚努科维奇政府的集会游行。

在反对派掌权,亚努科维奇逃亡俄罗斯之后,东、南部地区的俄罗斯族人不承认反对派政党的“和平”夺权,他们仍然视亚努科维奇为合法领导人。

2014年4月一项对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八州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2%的受访者承认现在的乌克兰议会是合法的,而50%的人认为代总统图尔奇诺夫和过渡政府总理亚采纽克是不合法的[19]。

对基辅新政权合法性的质疑,引发了东部地区俄罗斯族人的抗议活动。

  2.乌克兰过渡政府的内外政策刺激了克里米亚的分离主义倾向

  克里米亚半岛面积2700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20万,其中俄罗斯族人150万,占总人口的68%;乌克兰族人35万,克里米亚鞑靼人约30万[20]。

俄罗斯族人有强烈的亲俄倾向,乌克兰独立初期他们与岛内其他民族一道曾经争取到很大的自治权利,但是不久就被乌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