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教学教学导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21325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25 大小:29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基础》教学教学导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5页
《经济学基础》教学教学导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5页
《经济学基础》教学教学导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5页
《经济学基础》教学教学导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5页
《经济学基础》教学教学导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基础》教学教学导案.docx

《《经济学基础》教学教学导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基础》教学教学导案.docx(2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基础》教学教学导案.docx

《经济学基础》教学教学导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

课程名称:

经济学基础

适用专业:

经济类专业

规定学时:

48学时

开课学期:

大一上学期

任课教师:

周扬程

第一讲学时2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明确什么是经济学,了解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掌握经济学十大原理,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含义与运用,经济学十大原理的含义与理解。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经济学

一、经济学的定义

导入案例1—1:

关于水资源短缺问题——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学的重要性

水,一个沉重的话题。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300吨,为全球人均拥有量的1/4。

城市贫水状况更为严峻:

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380座城市缺水,128座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城市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由此损失的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缺口也越来越大。

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城市年缺水量将达200亿立方米。

几乎全世界所有主要城市在进入21世纪时都将面临水危机。

素有"东方水都"之称的上海,三面临水,头上还顶着"一盆"太湖水,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可近些年由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一些河段受污染,导致该城市水厂取水口"节节败退"。

每到枯水季节,太湖流入黄浦江的水减少,加上受潮水顶托,黄浦江下游的污水和东海咸潮上溯,造成向江浙两省"借水"吃的窘境。

导入案例1—2《南柯一梦西》——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选择性的关系

终日奔忙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天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

若要使人心理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问题1:

空气、水、食物、钻石任你选择你最喜欢哪样?

分析:

据说,人如果3分钟不呼吸就会憋死,3天不喝水会渴死,7天不吃饭会饿死,对于人的生存来讲,空气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水和食物,没有钻石照样能好好活着。

那么现在假如让你选择,你会要哪个?

勿容置疑,当然会是钻石了,是不是你的价值体系出现了错误?

如果你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不要付出任何代价,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所有资源十分充裕,丝毫不存在“稀缺”那么你还有偏好吗?

你还能够作出选择吗?

当然事实并非如此,没有资源的稀缺就不会有经济学,因此经济学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欲望所需的资源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无论社会还是个人,稀缺性都是普遍存在的。

任何社会和个人都无时不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稀缺性问题,经济学正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正因为存在稀缺性,满足不了人们所有的欲望,才会产生研究它分析它的意愿以便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经济学的研究目标也正是由这种稀缺性决定的。

问题2:

如果给你一个小时时间你将用来做什么?

时间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如果给你一个小时时间,你可以用来学习,或睡眠、娱乐,或打工赚钱。

俗话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

在此时间是宝贵的,你必须将你的时间作最合理的安排。

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和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提高,结果企业赚到的利润减少了,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降低了,出售产品的价格提高了,最终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了。

因此,这就面临一个抉择的问题,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稀缺性所引起的选择问题。

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如何进行分配的一门学科。

经济学即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也是一门比较年轻的科学。

说它古老,是因为人类一开始就面临着经济问题;说它年轻,是因为在亚当·斯密以前,经济学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关思想或理论往往是哲学、法学或其他什么科学的副产品。

如果把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作为经济学形成的标志,那么至今经济学不过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然而,由于经济生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和经济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困扰,致使经济学成为近代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

经济学的定义后隐含了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率地利用他们的资源。

1.稀缺性(scarcity):

资源稀缺与无穷欲望的基本经济矛盾,是前提,决定价格。

稀缺性指社会资源的有限性,相对于人们无限的需要而言,社会提供的再多的资源也是不够的。

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的,相对与人们无限的需要,资源总是稀缺的。

但这并不否认人类的无穷欲望。

没有无穷的欲望人类社会和文明就不会进步,但是也造成了很多问题,如污染,过度开发等,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

基本假设:

(1)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

需要wants:

就是人们想要得到的任何东西,包括物品、劳务、娱乐、旅游和某种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必须被满足的需要层次,其范围从基本的生理要求到爱、乃至尊重自我实现。

需要的有限性limit:

同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对同一种物品(如牛奶或面包)的需要是有限的,但从整体看,人类需要是无限的。

“欲壑难填”,“贪心不足,蛇吞象”

(2)资源是有限的。

资源:

生产要素即投入要素,用来生产满足需要的物品的东西和劳务。

可分为经济资源economicgoods和免费资源freegoods.

经济资源:

劳动labor、土地land、资本capital和企业家精神和才能Enterpriumship。

①劳动:

由人类提供的所有努力,包括体力和脑力

②土地:

一切自然资源的简称。

包括由大自然提供的一切,诸如土地本身、空间场所、矿产、森林、水域。

土地和劳动常称为“初级生产要素”。

③资本:

由劳动和土地生产出来、再用于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

包括厂房、机器、设备、道路、原料和存货等。

是一种投入品。

④企业家才能,这是指企业家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努力创新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总和,有时将之简称为“企业家”或“管理才能”。

以上四种经济资源又被称为“生产四要素”。

2.资源配置:

经济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资源的稀缺性和欲望的无限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就是经济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资源配置问题。

即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最多的产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需要。

这个定义与经济学的定义比较类似,因为经济学研究的就是资源配置问题。

(1)选择(Choice):

资源的多用途性muliti-purpose与需要的轻重缓急:

如:

土地可以生产粮食,又可以作为建筑基地,还可以作为交通用地和绿地。

资源的稀缺性,用于生产某一种物品多了,生产其他物品的资源就会相应减少。

因为稀缺,人们不能得到所有想要的东西,不得不在有限的资源下做出选择。

这是稀缺的结果。

(2)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

在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学就是一门关于如何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做出最佳选择的学问。

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

一旦某一选择已定,便会招致机会成本。

因此,机会成本是用所失去的最佳选择来度量的成本或收益。

经济学研究就是使决策者在现有信息的情况下,如何使机会成本更小一些。

我们将上述讨论总结图1.1之中

有限的资源

无限的欲望

稀缺性

选择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用所有的选择中的最佳选择的价值来度量的;或者用所失去的最佳选择的价值来度量。

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这是选择的结果。

3.经济学要解决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经济学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或曰选择要解决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1)生产什么

生产什么问题实质上包括了生产什么品种、生产多少、什么时间以及什么地点生产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何谓生产呢?

生产是将投入转为产出的活动。

一个经济系统必须决定产出的水平和构成:

生产什么和多少。

一吨钢铁生产什么,汽车还是飞机?

若生产飞机,生产多少最好?

所谓资源配置就是将生产要素按一定比例进行组合用于生产的活动。

主要是有两种调节资源配置的方式:

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

(2)如何生产

一个经济系统必须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方法或资源配置方式来生产预期水平和构成的产品,如何生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由谁来生产;其二,用什么资源生产;其三,用什么技术生产;其四,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生产怎样生产。

如蔬菜,用大棚生产还是传统的生产?

是资本密集型生产,还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生产?

也要做出选择。

(3)为谁生产

为谁生产是指谁来享有生产出来的商品的问题。

商品的分配取决于收入的分配。

收入高的就比收入低的人可以消费更多、更好的商品。

为谁生产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消费问题。

效率与最优化

要想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最多的产品,在生产时必须做到有效率:

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这项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率的,称帕累托效率。

二、经济体制和两个基本的经济模型

1、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如何解决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1)生产什么的问题是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所决定的。

消费者选择购买某种商品,就是用货币投入这种商品及其商品生者一票。

同时,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又成为该企业支付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来源。

2)企业之间的竞争决定着如何生产的问题。

对生产者来说,迎接价格竞争、实现利润极大化的最佳方法就是采用最为有效的生产手段使之成本极小化。

3)为谁生产的问题是由生产要素的价格所决定的。

要素市场的供需联合决定着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它们被称作为生产要素的价格。

将所有的要素收益加总便得到了总收入。

因此,人们的收入分配取决于所拥有的要素数量、质量以及要素的价格。

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中最重要的就是价格体系。

在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看来,价格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协调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及其活动。

市场机制之所以会使经济活动有序地进行,就在于价格在市场经济中有两大相关的功能。

第一,价格提供了信息。

价格的相对高低在市场经济中反映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它为消费者、生产者以及中间商提供了各自所需的信息。

第二,价格提供了激励。

正是价格所提供的信息,加上企业的利润动机,生产者便需决定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

由此可见,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

如果价格扭曲,便会出现资源设置失当。

计划经济制度——由中央计划来安排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依靠计划来实现。

混合型经济:

以一种经济制度为主,辅助以另一种经济制度。

一方面是市场机制或者说是由一保看不见的手无意识地协调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另一方面,政府也在对一些经济活动进行有意识地干预(即一只“看得见的手”),这势必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

这种由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经济便是一种混合经济。

2、两个经济模型——生产可能性边界和市场运行图

(1)?

生产可能性边界与资源配置

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资源既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要素最大产量的组合。

0

A

B

大炮

黄油

从图象上看出,生产力可能性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且凹向原点的曲线,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第一,生产可能性曲线揭示了稀缺法则。

任何经济不可能无限量地生产。

图1.2中的W点便代表着在现代条件下不可能实现的产量组合。

第二,任何一个经济必须做出选择。

但不可能有同时选择二个不同的点。

同时,决定了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某一点进行生产就意味着决定了资源的配置。

第三,选择就要付出代价,选择就有机会成本。

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意点的斜率就代表着该产量水平上X的机会成本,其斜率为负表明要增加一种产品的生产势必要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量。

第四,具有凹性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机会)成本递增法则”。

它是指随着黄油(x)的产量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的黄油产量所需放弃的枪炮(y)产量呈递增的趋势,或者说,黄油的机会成本随其产量的增加而递增。

第五,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说明资源配置的效率。

某种资源配置是有技术效率的,如果增加某种产品产量的同时不可能不减少其他产品的产量的话。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隐含着资源配置是有技术效率的。

这一效率的定义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Pareto)首先提出的,因此,技术效率亦可被称为帕累托效率。

(2)市场运行图

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配置经济资源的体制,它由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机制构成

市场:

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

市场主体:

市场上从事各种交易活动的当事人

市场客体:

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的交易对象

市场机制:

是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有机系统。

其核心是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

课堂小结:

总结经济学的含义;两大经济体制和两个基本模型

作业布置:

1.预习、复习新科内容

2.画一张市场经济运行图,确认模型中对应于下列每种活动的物品与劳务流向和货币流向的部分。

张博向店主支付3元买了250毫升牛奶。

余丽在快餐店工作,每天赚40元。

王益花10元看了一场电影。

胡宾从他在A公司的10%股权中赚到了10万元。

第二讲学时2

课前复习:

1、什么是经济学?

2、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资源配置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什么?

4、计划和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解决三个基本问题?

5、两个基本经济模型是什么?

第二节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导入新课: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的技巧,以及分析问题的工具和方法。

学习经济学是为了学会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

当然,正如你不能在一夜之间成为一个数学家、心理学家或律师一样,学会象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也需要一些时间和努力。

一、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

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理论和模型;假说和检验

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

实证与规范(放在第三节中讲述)

1、理论或模型

象其它科学一样,经济学利用理论(或模型:

理论的表达方式)解释经济现象。

第一、理论是一组内在逻辑一致的假设和假说构成的解释系统。

如厂商理论包含利润最大化假设,市场和成本约束条件的假设。

第二、理论或模型是对经济现象及其关系的简化描述。

对于“厂商难道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吗”这样的批评有两点回答:

任何科学总是简化的,“1比1地图是取消地图”;简化的模型有可能增加对经济现象和变动规则的理解。

例如:

生产可能性边界模型;市场经济运行模型。

2、假设

假设的作用:

如果你问一位物理学家,一块大理石从十层楼的顶端掉下来需要多长时间?

她会通过假设这块大理石在真空中落下来回答这个问题。

假设可以使解释这个世界更容易。

例如经济学家为了研究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假设世界只有两个国家组成,而且每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

一旦我们理解了只有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这种假想世界中的国际贸易,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中的国际贸易。

3、检验

虽然经济学家像其他科学家一样引用理论和观察,但在经济学中做实验是非常困难的。

研究万有引力的物理学家可以在实验室里扔下许多物体得到检验他们理论的数据,却不允许研究通货膨胀的经济学家仅仅为了得到有用的数据而控制一国的货币供给。

经济学家和天文学家与进化论生物学家一样,通常不得不使用这个世界碰巧向他们提供的数据。

由于不能创造实验环境,统计和计量分析对于检验经济学理论假说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对于需求与价格负相关假说,对于制成品(如数码相机)、服务产品(如理发劳务)和资源性产品(如石油、粮食)价格不同走势的假说,都可能在设立相关模型和观察实际数据基础上,通过统计和计量分析技术来检验。

二、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

无论我们谈论的是洛杉矾经济,美国经济,还是全世界的经济,经济只不过是一个在生活中相互交易的一群人而已。

由于一个经济的行为反映了组成这个经济的个人的行为,所以我们的经济学研究就从个人作出决策的四个原理开始。

原理一:

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关于作出决策的第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

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交替关系。

典型的交替关系是“大炮与黄油”之间的交替。

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海岸免受外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个人物品的消费(黄油)就少了。

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人水平之间的交替关系。

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

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

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人减少。

社会面临的另一种交替关系是效率与平等之间的交替。

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

平等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

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

在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认识到人们面临交替关系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

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的学习。

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

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了他们。

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交替关系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假如美国投入1个劳动力,能分别生产衣服5件,或电子产品10件,而中国同样投入1个劳动力,能分别生产衣服3件或者电子产品5件,从中可以看到,无论制衣与电子加工,中国的效率都赶不上美国,但这决不意味着在国际竞争中,中国的制衣、电子行业均会被美国同行挤掉。

仔细算一下大家才发现,在美国多生产一件衣服,必须放弃2件电子产品,而在中国多生产一件衣服,只须放弃5/3件电子产品。

也就是说美国生产衣服的机会成本比中国要高,或反过来说,美国人生产电子产品的机会成本比中国人要低。

聪明的美国人会发现,对美国最有利的战略不是凭借技术优势将中国所有的行业都挤掉,恰恰相反,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对美国最有利的做法是集中生产自己机会成本低的产品,而将机会成本高的产品交给别国去生产,这样做,于双方都有好处。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当作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每一种可能的行动而来的机会成本。

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

那些上大学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

他们往往如此决定:

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收益。

这一点儿也不奇怪。

原理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生活中的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

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来作出最优决策。

例如,假设一位朋友请教你,他应该在学校上多少年学。

如果你给他用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生活方式与一个没有上完小学的人进行比较,他会抱怨这种比较无助于他的决策。

你的朋友很可能已经受过某种程度的教育,并要决定是否再多上一两年学。

为了作出这种决策,他需要知道,多上一年学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和所花费的额外成本。

通过比较这种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他就可以评价多上一年学是否值得。

再举一个考虑边际量如何有助于作出决策的例子,考虑一个航空公司决定对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价格。

假设一架200个座位的飞机横越国内飞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0万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0万美元/200,即500美元。

有人会得出结论:

航空公司的票价决不应该低于500美元。

但航空公司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而增加利润。

假设一架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0个空位。

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买一张票。

航空公司应该卖给他票吗?

当然应该。

如果飞机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

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汽水的成本而已。

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钱大于边际成本,卖给他机票就是有利可图的。

正如这些例子说明的,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作出更好的决策。

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四: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

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例如,当苹果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就决定多吃梨少吃苹果,因为购买苹果的成本高了。

同时,苹果园主决定雇佣更多工人并多摘苹果,因为出售苹果的收益也高了。

对设计公共政策的人来说,激励在决定行为中的中心作用是重要的。

公共政策往往改变了私人行动的成本或收益。

当决策者未能考虑到行为如何由于政策的原因而变化时,他们的政策就会产生他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原理五: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也许你在新闻中听到过,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在某些方面,这是真的,因为美国和日本企业生产许多相同的产品。

福特公司和丰田公司在汽车市场上争夺同样的顾客。

康柏公司和东芝公司在个人电脑市场上争夺同样的顾客。

但在思考国家之间的竞争时,这种想法很容易成为误导。

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并不像体育比赛一样,一方赢而另一方输。

实际上,事实正好相反:

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为了说明原因,我们考虑贸易如何影响你的家庭。

当你的一个家庭成员找工作时要与也在找工作的其他家庭成员竞争。

当各个家庭购物时,他们也相互竞争,因为每个家庭都想以最低的价格购买最好的东西。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

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过得更好。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自己做衣服,盖自己住的房子。

显然,你的家庭在与其他家庭交易的能力中受益匪浅。

无论是在耕种。

做衣服或盖房子方面,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

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国家和家庭~样也从相互交易的能力中获益。

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很多的各种各样物品与劳务。

日本人和法国人、埃及人与巴西人一样,既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又是我们在世界经济中的伙伴。

原理六: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的崩溃可能是本世纪后半期世界上最重要的变化。

共产主义国家运行的前提是,政府的中央计划者能在最正确的位置上指导经济活动。

这些计划者决定生产什么物品与提供何种劳务,生产多少,以及谁来生产和消费这些物品与劳务。

支撑中央计划的理论是,只有政府才能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

现在大部分曾经是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已经放弃了这种制度,并努力发展市场经济。

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

企业决定雇佣谁和生产什么。

家庭决定为哪家企业工作,以及用自己的收人买什么。

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

乍一看,市场经济的成功是一个谜。

千百万利己的家庭和企业分散作出决策似乎会引起混乱。

但事实并非如此。

事实已经证明,市场经济在以一种促进普遍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方面非常成功。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Smith)在他1776年的着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全部经济学中最有名的观察结果:

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