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1019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2.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2.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

(甲)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乙)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

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颜渊》)

子贡问曰:

“有一言①可终身②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注:

①言:

字②行:

奉行

8.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2)人不堪其忧

(3)于斯二者何先

(4)知者不惑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0.阅读甲乙两部分,说说你分别学到了什么相处之道?

【答案】

8.

(1)通“悦”,愉快

(2)能忍受

(3)这

(4)迷惑,疑惑

9.

(1)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2)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但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10.甲文提出“人不知而不愠”,乙文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学到的相处之道:

宽容。

【解析】

【分析】

8.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堪:

能忍受。

通假字词,说:

通“悦”,愉快。

9.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注意关键词:

夺:

改变。

皆:

都。

信:

信任。

10.考查对文章的阅读感悟与理解。

“相处之道”就是人与人如何相处,甲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谈的是个人修养,要宽容理解别人;乙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

因此学到在与人相处上要宽容待人。

【点睛】

译文

甲文,孔子说:

“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乙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子贡说:

“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说:

“去掉军备。

”子贡说:

“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说:

“去掉粮食。

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子贡问道:

“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

“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孔子说:

“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阅读下面文言文,比较《<论语>十二章》,完成下面小题。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于关尹子。

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②中者乎?

”对曰:

“弗③知也。

”关尹子曰:

“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④关尹子。

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

“知之矣。

”关尹子曰:

“可矣,守而勿失也。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说符篇》 

(注释)①中:

打着。

②所以:

……的原因。

③弗:

不。

④报:

报告。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_______)

②饭疏食(《〈论语〉十二章》)(________)

③请于关尹子  (___________)   

④伯牙鼓琴(《吕氏春秋·本味》)(___________)

12.下列选项中“而”字的用法和“退而习之三年”中的“而”字的用法相同的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二章》)B.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C.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D.切问而近思 (《〈论语〉十二章》)

1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两处停顿。

 人 不堪其忧(《〈论语〉十二章》)

14.翻译下列句子。

(1)知子之所以中乎?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5.列子射中之后,关尹子仍要列子回去练习、思考,这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一文中的哪句话来回答其中的原因?

关尹子教给列子的仅仅是射箭吗?

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答案】

11.①同“悦”,愉快②吃③请教④弹,弹奏

12.B

13.人/不堪/其忧

14.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

⑵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15.原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尹子教给列子的: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本题中“说”是通假字,同“悦”,愉快。

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

12.“退而习之三年”中的“而”:

表顺承。

A.学而不思则罔:

表转折。

B.择其善者而从之:

表顺承。

C.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D.切问而近思:

表并列。

故选B。

13.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

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

据此可断句为:

人/不堪/其忧。

1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这里的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

子:

你。

于:

对于。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列子射中之后,关尹子仍要列子回去练习、思考,这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一文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回答其中的原因。

列子明白了射中的原因后,关尹子让列子牢记射箭的这个道理,因为治理国家、为人处世和射箭的道理是一样的。

原文语句是“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点睛】

(参考译文)列子学习射箭,已经能射中了,就去向关尹子请教。

关尹子说:

“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

”列子回答说:

“不知道。

”关尹子说:

“还不行。

”列子回去继续学习了三年。

又把学习的情况报告了关尹子。

关尹子说:

“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

”列子回答说:

“我知道能射中的缘故了。

”关尹子说:

“可以啦,要牢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掉。

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田也!

”(《雍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

(2)元方入门不顾____

(3)学而不思则罔____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

17.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

B.博学而笃志/人不知而不愠

C.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吾日三省吾身/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18.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学”和“思”的关系,这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

B.客人所说的“尊君”和元方所说的“家君”意思相同,都指陈太丘,在文中互换位置并不影响阅读。

C.古人讲究“仁义礼智信”,元方指责客人“无信、无礼”,这让客人很惭愧。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讲的是有关修身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保持自己的志向的重要性。

1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答案】

16.

(1)约定

(2)回头看(3)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4)以……为快乐

17.C

18.B

19.

(1)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家门。

(2)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解析】

16.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期:

约定。

顾:

回头看。

乐: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17.A.成为、作为/替。

B.表并列/表转折。

C.都是作代词。

D.每天/天。

故选C。

18.B.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

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虽都指陈太丘,但是互换位置就不恰当了。

故选B。

19.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注意关键词:

引:

拉。

顾:

回头看。

省:

反省。

谋:

策划,出谋献计。

传:

老师所授的知识。

【点睛】

译文

甲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文,孔子说:

“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君子吗?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孔子说:

“多么贤德啊,颜回!

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

“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

“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

“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③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B.吾日三省吾身(反省)

C.非宁静无以致远(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D.险躁则不能治性(达到)

21.下列对甲文第⑥句中画横线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B.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句中的“君子”与乙文中的“君子”意思相同,都指有才德的人。

B.甲乙两文都强调了要重视品德修养,治学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要惜时。

C.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诸葛亮认为,学习必须宁静、明志。

D.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是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2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答案】

20.D

21.C

22.B

23.

(1)孔子说:

“光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光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2)吃粗饭喝冷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就在其中了。

(3)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解析】

20.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D.“险躁则不能治性”中的“冶”是“修养,培养”的意思,不是“达到”。

故选D。

21.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的意思是:

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

尧舜都做不到!

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算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故选C。

2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的六则语录并没有谈“惜时”。

故选B。

2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而(表转折)、罔(迷惑)、殆(疑惑)”几个词是赋分点;

(2)句中的“饭疏食(吃粗粮)、曲肱(弯曲胳膊)、亦(也)”几个词是赋分点;

(3)句中的“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意(意志)、去(消逝,逝去)”几个词是赋分点。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甲)

(1)孔子说:

“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4)孔子说:

“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孔子说:

“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6)子贡说:

“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

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

“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

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乙)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

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

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