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教案及各课后教学反思概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07172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教案及各课后教学反思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湘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教案及各课后教学反思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湘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教案及各课后教学反思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湘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教案及各课后教学反思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湘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教案及各课后教学反思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教案及各课后教学反思概要.docx

《湘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教案及各课后教学反思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教案及各课后教学反思概要.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教案及各课后教学反思概要.docx

湘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教案及各课后教学反思概要

第1课请到绿色商店来

教学目标:

了解绿色食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尝试为一种绿色食品做一个合理的包装设计。

掌握商品广告设计的基本要素和设计方法,为喜欢的产品做一个广告设计。

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艺术、生活的热爱及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教学重点:

认识了解绿色食品,并对喜欢的物品做一个广告设计,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难点:

设计食品包装的方法。

教学准备:

素描纸、水粉颜料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了解包装重要性。

1.情境导入,了解包装的重要性。

小明和小强到超市里去买零食吃,超市新进了许多好吃的新品种,你猜猜,他们会选哪些呢?

为什么?

(学生回答)

2.老师小结:

物品包装非常重要,它不仅仅可以保护物品,还可以让我们了解物品的名称、内容、属性以及与其他物品的区别。

图片展示并介绍:

许多种商品摆在货架上.有无包装、普通包装和绿色食品包装三类。

观察分析,认识绿色商品。

3.教师小结:

有绿色标志的为绿色商品,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商品,有利于人类的健康。

4.认识了解绿色食品标志和中国环境标志。

说说标志中的形状,图形和象征意义。

5.举例欣赏一些绿色食品和物品。

6.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你喜欢的绿色物品设计包装。

欣赏书中图片:

普通包装的物品和绿色物品包装两类,绿色标志明显。

二、自主探究,掌握设计、制作方法。

1.基本要素

  

(1)小组讨论绿色食品包装应呈现的内容,每组代表总结。

  

(2)教师小结。

绿色食品包装应呈现的内容:

品名和产地等文字及相关图像、商标以及绿色标志等。

2.制作过程:

  

(1)构思:

确定广告宣传对象(可以是学习用品、食物、服装等你所熟悉的物品),构思图画、文字内容和编排形式。

  

(2)构图:

用铅笔准确地在图纸上设计底稿。

  (3)绘制:

选择上色工具,描绘制作。

四、创造表现。

1.出示作业要求。

2.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品展示。

教师分析典型作品,解决疑难问题。

  

(1)版画形式的合理。

  

(2)文字大小、颜色、字体与画面的协调。

  (3)图形、内容、颜色与商品的匹配。

六、教学反思

 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当堂作业当堂完成,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在理论知识和绘画技能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习习惯也将在教师的严格要求和督促下进一步改善,同时亦希望学生进一步建立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第2课城市灵光

教学目标:

  能了解身边城市大家普遍认可的标志性建筑,对建筑艺术有初步的了解。

  能结合课外调查,画出自己喜爱的标志性建筑。

能进一步认识城市建筑艺术的魅力,培养感受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抓住特征表现标志性建筑。

教学准备:

素描纸、铅笔、擦头、水粉颜料等。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

  1.欣赏书中图片:

香港和上海的城市建筑,问:

在这些画面当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各种各样的城市建筑。

  2.导入课题。

建筑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它见证了人类社会漫长而伟大的发展历程。

优秀的建筑往往能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甚至象征,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灵光”。

板书课题:

城市灵光。

  二、交流感受:

  1.讨论交流:

小组介绍自己喜爱的建筑,说说建筑的造型特点。

  2.交流欣赏:

每一组推选一位代表来介绍自己喜爱的建筑。

强调抓住建筑的造型特点。

  三、绘画体验

  1.提出作业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建筑进行描绘。

  

(2)注意抓住建筑最有特点的部分。

  (3)以记忆画为主,也可适当加入学生自己的构想。

2.方法

(1)构图,突出主体。

(2)修改。

  (3)上色。

  (4)整理完成。

  四、学生自由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

  将优秀作品展示到黑板上,让同学欣赏。

六、教学反思:

 

  让学生了解身边建筑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流程中做了如下安排:

预习感受——反馈交流——绘画体验——展示评价。

教学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试着描绘自己喜爱的建筑。

在绘画练习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所画建筑最有特点的部分大胆表现,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多数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涂色能力均有很大提高。

但部分学生作画时还不够细致耐心,教师还须分析原因寻找方法,力求使每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

  

  

  第3课俯瞰山川

 教学目标:

  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

抒热烈情怀。

  教学重点:

改变视觉角度,并能学会俯视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俯视的表现方法。

  教学准备:

素描纸、铅笔、擦头、水粉颜料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生看课本,体验俯视角度拍的图片。

  师生交谈俯视感受,了解俯视角度和平视角度的区别。

  二、感受欣赏

  结合教材和课件,对比欣赏、分析评述祖国各地的航拍美景。

  1.欣赏《中国地形图》,了解俯视在地图绘制和运用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2.欣赏《黄河弯道》的整体与局部,感受俯瞰全局的大气磅礴,再近观局部的细节变化。

  3.对比欣赏江南小山与大西北的群山,感受江南小山的隽秀可爱以及大西北群山的雄伟险峻。

  4.对比欣赏自然地貌和农田,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工地貌的壮观景象。

  三、对比分析

  结合教材中的小训练,对比分析对同一组石头不同角度的观察效果和感受,加深对平视和俯视现象的认识和了解。

 景物特征:

景物整体缩小了,单个物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

  四、创作评析:

  1.学生作业:

创作一幅俯视现象的画。

先用铅笔构图,修改好再上色。

  2.作业观赏交流,展开自评、互评

教学反思:

 学生总习惯于从一个相当固定的位置看待事物,俯瞰山川一般得到的印象总是相似的。

但如果有意识地改变视角,重新审视眼前发生的变化,俯瞰山川即使平常一般的形象,也可能由于视觉方式的改变而展现出崭新的景象,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本课俯瞰山川从视觉艺术的语言运用介入,抓住从俯视到平视的变化,选择祖国的美丽山川作为学习内容,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视觉思维,建构和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俯瞰山川增强和激发热爱故土的思想感情。

     

 

第4课画坛巨匠

  教学目标:

  1.了解画坛巨匠齐白石、毕加索相关生平故事及艺术风格。

  2.能让学生自主地从多角度欣赏、感受其代表作品。

  3.培养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齐白石和毕加索的生平及其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评述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

课本、笔、纸等。

  教学过程:

  一、出示作品,学生欣赏。

  提问:

仔细观察作品,画家画了些什么?

请你描述。

看了作品你有什么感受?

(分组讨论,指定学生说一说。

  二、了解画家及生平。

  1.讲讲有关齐白石的故事。

  齐白石画虾。

《群虾》

  最初,齐白石画的虾,长臂和躯干变化不多,长须也大多画成平摆的6条长线。

他自己很不满意。

于是,他在家中案头摆了一只大海碗,碗里养着几只活蹦乱跳的小虾。

齐白石每天都在碗旁仔细观察小虾的活动。

从此,他画的虾就更加神态多变,活灵活现了。

河虾与对虾的结合,创造了艺术中的“虾”。

  2.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再次欣赏作品。

  尝试用一句或几句话对画家或作品做出评价,也可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或收获。

  3.齐白石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

  他所画花鸟虫鱼虾蟹,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炼质朴,色彩鲜明热烈;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结合,神态活现。

论画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篆刻布局奇特有力。

  4.分组研究(欣赏、学生模仿分析)

  

(1)书中其他作品的特点(意境、表现方法、画面效果等)

  

(2)选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谈谈它给你的感受。

   2.欣赏齐白石的其他作品。

  

 三、欣赏感受:

  1.赏画导人

  2.出示毕加索的作品,学生欣赏。

  教师小结:

毕加索是世界画坛巨匠,是20世纪世界画坛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3.揭示课题:

画坛巨匠——毕加索

 四、欣赏评述:

  1.出示作品《格尔尼卡》,引导学生欣赏,进行直观描述。

  2.引导学生围绕“毕加索是怎样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

  问:

画面的形象是完整的,还是支离破碎的?

为什么要这样画?

画面为什么没有色彩?

画家想表现什么?

画面不同的形象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

牛代表什么?

马的嘶鸣象征什么?

地上的战士为什么手执断柄的剑?

你能找出画中哭泣的母亲和从楼上跳下的人吗?

画家借此表现什么?

  3.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再次欣赏作品。

 五、模仿、体验:

  尝试将静物、动物、人物形象进行分解,重新组合成一幅画。

 六、教学后记

   本节课通过观察、感受、交流,学习,学生对画坛巨匠——齐白石和毕加索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从传记的角度,从历史的角度等来认识了齐白石和毕加索,了解中国水墨画和立体主义绘画的艺术风格。

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体验作品,从而提高了审美的能力。

   

  

 第5课音乐会

  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一首诗、一幅画、一段音乐可以融入人生命的节奏,展现人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的不同排列与组合将产生不同的效果。

  2.怎样将线条、形状、色彩的不同排列与组合更有艺术性。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

  一、尝试作业

  1.一段节奏有起伏变化的乐曲中,学生随意用纸简进行排列组合,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拼一拼,摆一摆,看一看,使学生在制作中感受创作的乐趣。

  3.学生提出创作难点,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运用什么方法来制作。

  难点:

纸筒怎样组合,才能既有起伏又美观?

怎样将纸筒黏合牢固?

  (录音机播放乐曲。

  二、方法指导

  1.教师示范

  

(1)基本形的制作:

将方形纸卷成纸筒。

  

(2)把准备好的基本形摆一摆,摆出有秩序、有规律的变化。

  (3)黏结方法、插接方法的演示。

  2.学生小结制作步骤

  

(1)制作单体数个。

  

(2)根据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

  (3)黏结要牢固。

  三、拓展思路

  1.出示三组用硬纸板切割制作成的立体构成作品。

  

(1)一个基本形呈单一方向的反复排列。

  

(2)基本形像围棋盘一样呈上下左右方向反复排列。

  (3)堆本形根据一定的数理比例的变化造成渐变的韵律感。

  2.师:

你觉得以上作品有什么相似之处?

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3.小结:

单体一致,但排列方式不同。

  4.拆掉一个作品,让学生重新排列。

  四、观赏教材

  1.把教材中的七幅图片分到七个小组。

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该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2.学生评述。

还可以让学生大胆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该作品配上一段乐曲,哼一哼,感受艺术上的交融。

  五、再次作业

  1.播放《茉莉花》的乐曲,学生利用纸筒或纸片制作立体形,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六、评析作业

  1.欣赏、评析作品。

  2.学习迁移。

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如:

有节奏感、韵律感的场面和画面。

多米诺骨牌,申奥会上的扇子舞,古人的书法等等。

  3.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图片欣赏。

六、教学后记

由深到浅的一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们的学习效果骤然得到了提升,也让我自己也得到了进步。

相对自己之前《自画像》一课,觉得自己在与学生交流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没再纠结在班级纪律上面,而是用了一些小小的奖励方法就解决了这个难题。

当然整个教学设计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

对于孩子们的想象力发挥的牵引方向,对于歌曲的选择等等都是我需要再次改进的地方。

 

 第6课瓶花与水果

学习目标:

能够探究发现美就在你的身边,体验了解美的文具用品。

1、用画笔表达美的文具用品。

2、逐步养成美好习惯,用审美眼光观察身边的物品。

3、培养在美的探究中自主、分析、理解,表达美的物品。

教学准备:

素描纸、铅笔、擦头、文具用品。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引出课题:

身边的物品——文具用品(线造型、写生)。

2、揭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绘画内容,让学生探究文具用品,去感悟文具用品的生命存在,体现自己情感。

3、让学生观察文具盒,看造型、结构、色彩、材质及利用情况。

学生相互比较、对照,分析文具用品之特点。

4、摆放文具用品成一组静物,注意摆放时的构图,前后关系等。

5、教师与学生相互表达交流文具用品特点,注意奖励评价修正学生观点。

6、学生开始动笔。

7、注意不同工具不同表现方法。

8、同学间相互交流,注意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合作能力。

各学生可不同构图、画面,其个性要有发展。

9、学生作画时,文具用品画多少,可以根据自己能力逐步完成。

10、注意捕捉形体结构。

加强文具用品的立体感。

11、教师巡回指导,在绘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课后反思:

进一步了解学习生活,身边的物品——文具用品的特点,结构,形状,表达时的疑点。

引导学生从理性到感性。

探究美在生活中,美在身边,美在书包里。

同时也要拓展学生视野。

强调作画时的造型明了,简洁。

 

第7课兵马俑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十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造趣、交流导入

  1.师生对话:

  师:

有谁认识这个字——“俑”?

它是什么意思?

  生:

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像,如:

陶俑、女俑等。

  2.导入课题

  1974年3月,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寂的沙石地上挖井,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接着轰动中国、震撼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与世人见面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一项气势磅礴的艺术创举。

(板书课题)

  二、观察分析研究讨论

  1.了解考古工作的一般流程、分工以及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

  

(1)学生观看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大厅结构,以及考古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

  

(2)学生讨论:

大厅各处有什么性能?

考古任务艰巨,队员非常辛苦。

根据考古任务,可以将考古队员分成哪些工种?

  (3)展示铜车马的全图,并简要地演示出土的铜车马复原的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考古队员工作的艰辛。

  教师小结:

考古人员发掘了许多艺术珍品,为我国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展示出土的各种物品

  

(1)学生讨论:

这些艺术珍品分成几类?

各有什么特点?

  

(2)学生总结:

有陶俑、陶马、兵器三大类。

  3.观察陶俑

  

(1)学生讨论:

陶俑分为哪几种?

分别有什么不同的神态、服饰、姿势?

(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骑兵鞍马俑、御手车左车右俑。

  

(2)分析陶俑形体结构。

  学生总结:

陶俑由头、颈、躯干、四肢几个部分组成。

  播放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考古工作细节。

展示出土的各种物品、让学生参观秦陵的一号坑和二号坑.重点从各个角度展示不同的陶俑。

  三、尝试制作、创造表现

  1.仿照陶俑的大体形状,学生尝试做一个陶俑。

  2.学生相互评价作品,交流心得。

  3.教师示范。

  

(1)团泥。

  

(2)整体捏塑脖子与头。

  (3)捏塑躯干和下肢。

可以把躯干和下肢作为一个整体来捏。

  (4)把头与躯体黏结起来形成大体造型。

  (5)黏结上肢部分,调整陶俑的姿势,添加、刻画、装饰各部位。

总结制作要点:

先做大体的形状,在做细部的修饰。

  4.出示造型生动的陶俑作品给学生欣赏,启发学生捏制神情生动,各部分装饰精细的陶俑作品。

  5.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姿势不同的几种陶俑(将军俑、跪射俑、说唱俑、歌舞俑)供学生参考。

  四、探讨研究、学习借鉴

  1.展示四羊方尊(青铜器)、汉墓T型帛画(染织品)、玉凤(玉器)、彩绘陶鼎(陶器)等代表不同材质的珍品图片。

  2.学生分组,结合课前查询的相关资料观察研究,分析每一种艺术瑰宝的历史年代、尺寸大小、造型设计、纹饰特点、材质用途以及艺术感受。

  3.开小型报告会,小组长汇报各组的研究成果。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公斤,“尊”是一种盛酒器。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尊的腹部四角铸有4只大卷角羊,其形象在宁静中有威严感。

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

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体现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

  T型帛画:

画面呈“T”字形,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长205厘米。

帛画可分上、中、下三部。

整个画面布局对称,线条流畅,描绘精细,色彩绚丽,显示了西汉高超的艺术水平。

  玉风:

高13.6厘米,厚0.7厘米。

黄褐色,晶莹洁净。

体扁,侧身回首状。

可系绳佩带,造型优美传神,制作古朴简练,饰剔地阳纹,在商代玉器中罕见。

  彩绘陶鼎:

河南省三门峡市出土灰陶轮制,子母口上承覆钵形盖.平底下附扁柱状足,通体以灰、红、白三种色彩绘三角纹、弦纹、圆点纹。

色彩艳丽如新。

  课件展示各种艺术瑰宝的图片。

 五、观摩交流、相互评析

  1.各组把四种艺术瑰宝的纹饰描下来,要求精细美观。

  2.学生相互评价,师生一起讨论各种纹样的特点并列举代表作品。

  

 六、教学后记 

两节课欣赏,还是有可思考的地方,教师备课不仅仅要备课程,还要注重对学情的分析,每个班级的学生情况不同,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也应有所调整。

所以说学情分析十分重要,教学的预设与生成需要教师依靠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调整,只有师生互相了解,才可能更好地上出高效的课。

  

  第8课光影变幻

  教学目标:

  1.掌握光影变幻下形体的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和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探索光影下的各种美妙效果。

  2.感受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形体美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十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课题

  1.展示色彩斑斓的光影图片《热闹的船舶交易市场》、《玻璃杯》。

  2.揭示课题——《光影变幻》。

  二、尝试表现探究方法

  1.提出思考,观察图片上的物体存在着哪些明显的明暗变化,怎样用线条来表现明暗效果。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用笔轻则淡、重则浓;线条疏则弱、密则强。

  4.学生尝试用铅笔皴线。

板书,图片、铅笔、纸等。

  三、深入感知、巧妙联想

  1.教师引导学生联想有一些什么样的几何形。

  2.小组讨论:

你会想像画出哪些几何形,并如何重叠、穿插。

  3.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学生轮流上台画一个几何形,并组成完整画面。

  四、赏析作品、拓展思路

  1.讨论评议:

请大家一起评议这幅集体创作的作品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

记录评分记录卡。

  2.发散思维:

生活中变化着的几何形和明暗变化的效果。

  五、表现创作、总结评价

  1.学生独自创作一幅作品,画一组几何图形,运用铅笔皴线的方法,想像画出几何形的明暗效果,表现层次感。

评析作品:

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后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2.教师总结评价:

肯定学生的精心绘画,赞扬学生的大胆表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光影变幻下形体的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和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探索光影下的各种美妙效果。

  2.感受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形体美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立方体、铅笔、纸。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

  1.展示《沙漠之鸽》等描绘建筑物的画,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建筑物是由哪些立体形构成。

  2.每小组分发积木玩具,分小组自由活动,用积木建房子,教师提出要求:

  

(1)建筑物要美观,有特色;

  

(2)建筑物要有稳定性;

  (3)给建筑物取一个名字;

  (4)观察建筑物各个方面的明暗变化。

  3.请小组派代表介绍“建筑物”。

  二、看一看

  1教师出示~个石膏立方体,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能画出几个面及其透视变化。

  2.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自主总结。

  3.展示几何形体在光影中的塑造方法。

  4.教师总结:

成角透视、明暗变化。

  三、画一画

  1.让学生尝试画出一立方体,按照左图的顺序,用铅笔皴线画出不同面上的明暗变化,将图例中三个图形对照,看看立方体的立体感有什么不同。

  2.教师总结:

明暗变化能突出立体感。

  3.让学生画一组立方体构成的建筑物,在每一块面上运用由弱到强、由淡到浓的明暗画法绘制,表现出建筑物的立体感。

  四、说一说

  1.同学相互交流在绘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体会与经验。

  2.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说说生活中的光影变幻。

  五、想一想

  1.提问:

物体的明暗、光影是由于什么变化而产生的?

物体的形体会不会发生变化?

  2.演示,用一盏灯从不同角度照一个圆球,观察其明暗变亿。

  课件演示圆球在不同角度光照下的明暗变化。

六、教学后记

学生通过学习,都对素描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加上有部分学生本生已经学习过素描绘画,因此,作业效果不错,很多同学在原来我要求的简单形的基础上,能自动提高作业难度,表现出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9课走向明天

  教学目标:

  1.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制作母校纪念留言板,设计毕业留言册页。

  2.在设计活动中能表现出创意,能有意识地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

  3.体验即将毕业时与母校、老师、同学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憧憬。

  教学重点:

  能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集体制作班级留言板。

  教学难点:

  能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表现出独到的创意。

  教学准备:

  手工树、胶水、剪刀、水粉、教师名字设计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十六课时)

  教学过程:

  一、畅谈感想讨论方案

  1.播放歌曲《上学歌》、《友谊地久天长》,引导学生回忆六年前刚入学时的情景,谈谈即将毕业的想法、感触。

  2.讨论:

母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