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9784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docx

《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docx

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基本概况

1.1.1项目名称

**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

1.1.2项目性质

农村公路改造工程

1.1.3项目建设地点

**县境内

1.1.4项目业主

**县交通局

1.1.5可行性研究单位

1.2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过程

1.2.1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范围

本项目为**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工程全长30.0公里。

工程可行性研究围绕原有公路进行改造展开,技术方案主要结合原有公路线型、路基路面、桥涵、防护工程的现状,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四级公路标准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并研究建设条件、技术标准、工程投资等。

1.2.2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1、现有公路运输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现有公路在云南省公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

3、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

4、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特征与建设项目的关系;

5、项目所在地区的公路运输量、交通量调查和发展预测;

6、现状公路技术状况和存在问题;

7、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

8、建设条件和方案拟定;

9、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10、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1、建设安排和实施方案;

12、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综合考虑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成本效益,全面分析其安全、环保、营运等社会效益,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施工可能性及公路等级等方面进行全面比选论证,以科学数据为政府投资审批部门对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1.2.3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过程

1.2.4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任务依据

**市**县交通局委托书;

1.2.5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编制依据

⑴.《水运、公路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编制办法》,交通部,1988.6;

⑵.《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⑶.《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⑷.《农村公路建设暂行技术要求》(交公路发【2004】372号);

⑸.《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⑹.建设部建标【2002】99号《关于发布《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的通知》;

⑺.《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交公路发(1996)61号〕交通部,1997.7;

⑻.现行部颁标准、规范及规程等。

1.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农村公路改造工程项目是**乡各村通往县城的唯一通道**公路沿线覆盖面广,社会效益显著,共覆盖**、**、**、**四个村委会,不仅给**县交通面貌带来较大的改观,而且将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直接受益人口1.6万人。

因此改造**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不仅给**县交通面貌带来较大的改观,而且将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

1.3.1该项目的建设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综合建设,最终目标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时期,全国计划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20万公里,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行政村通公路,这一重大决策为“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今年农村公路建设方面准备安排国债和车购税资金170多亿元,改建、新建乡村公路18万公里。

东中部地区重点是“乡通村”沥青(水泥)路,西部地区重点是“县通乡”沥青(水泥)路。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

农村公路发展了,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可以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农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促进“乡风文明”;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容整洁”。

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既是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既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既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交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们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新时期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重大意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公路建设正面临4个重要的历史性转变。

一是农村公路建设已经由交通行业落实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和支农惠农的重要举措,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向交通部门提出的“新要求”。

二是以往农村公路建设重点是实施“通畅工程”和“通达工程”,而现在,农村公路建设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这是各级交通部门的“新任务”。

三是以往农村公路建设以大规模发展基础设施为主要特征,而新时期农村公路不仅要建设好,更要管理好、养护好,这将开创农村公路建设管养并重的“新阶段”。

四是以往农村公路建设发展主要立足于“通路”,重在基础设施建设,而新时期农村公路建设不仅要“通路”,而且要“通车”,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这为农村公路建设赋予了“新内涵”。

1.3.2是满足交通量快速增长,形成公路网络系统的客观需要

**农村公路改造工程项目作为**乡及沿线地区与连接县城的主要通道,连接省道220线大理祥云~****是大理、**纵向的重要经济干线和旅游路线,也是**县进入滇中的主要通道。

**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川、滇交界处,东北与四川省盐边、盐源、木里县毗连,西与**隔江相望,南与永胜、华坪两县为邻,其路网地位明显,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惟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

故**农村公路的改建,形成公路运输网络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公路等级标准已势在必行。

1.3.3是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交通体系的需要

交通行业要大发展,必须构建更加和谐的行业发展环境,交通行业必须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构建和谐的交通行业,需要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就云南这个多民族边疆地区而言,和谐的交通体系包括国道主干线、县际公路、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要修各等级公路,就是为了让边境地区各族人民摆脱交通闭塞的落后状况,兴边富民,创造一个安定有序的边境经济发展环境。

**乡农村公路改造工程是**县农村公路网络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路的改造,将彻底改善**乡与县城沟通的交通条件,促进信息流通,也有利于受益全乡人民群众的交流沟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奠定基础。

1.3.4项目的建设为相关区域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党中央、省、州、县(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路改建扶贫项目,**县农村公路改建符合各级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规划的指标精神,已列入**市2009年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实施计划,也符合**县农村公路建设目标。

同时**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受益区农业综合开发。

**乡农业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等。

该路的改造,有了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方便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模式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农业生产市场化道路,方便农产品托销商收购、运输农产品,方便农民销售农产品,降低运输成本,增强农产品价格的市场竞争力、给农民带来实惠,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总之,**农村公路改造工程是完善农村干线公路网及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的需要,是**县各级政府和人民的迫切愿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和带动**县及沿线乡镇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脱贫致富的需要,也是促进当地民族大团结的需要。

因此,本项目的实施是可行的、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1.4设计交通量预测

本项目公路由竣工年至预测期内各年年平均日交通量的发展预测见第二章“交通量预测表”,设计年限末年各类机动车组成以及折算交通量见第二章“设计年限末年(2019年)交通量组成情况预测分析表”。

各特征年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为:

基年2007年132辆/日;

建成竣工年2011年144辆/日;

设计年末2019年交通量:

234辆/日。

1.5主要技术指标

表1.1主要技术指标表

名称

单位

指标

备注

公路技术等级

四级

设计速度

km/h

20

路基宽

m

4.5

行车道宽

m

3.5

单车道3.5米

设计汽车荷载

公路—Ⅱ级

地震设防烈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0.15g

圆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m

15

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m

30

最大纵坡

9

注:

表中未列者,应按照现行《标准》、《规范》、《规程》中相应公路技术等级规定值选用。

1.6路线走向

路线起讫点

路线起点:

路线起点位于**县**乡,与S220线K258+400处相接;

路线止点:

**乡。

主要控制点

路线主要控制点:

**乡、小坪子、沙力坪、阿鲁村、三股水、万马因都洛、仰天窝、大干河、**乡。

1.7建设规模

**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全长30.0公里,需要的主要配套工程数量:

路基土石方185千立方米,软基处治2.47千立方米,路基防护工程4.077千立方米,路基排水工程1.166千立方米,沥青砼路面118.44千平方米。

1.8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

投资估算

**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全长30.0公里,估算投资总金额2410.5866万元,平均80.3529万元/公里。

其中:

中央国债和专项资金1200万元,不足部分由**县自筹解决。

经济评价

1、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1.43/1>1;

2、经济累计净现值ENPV=1044万元>0;

3、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13.5%>8%;

4、投资回收期N=7.4年。

从以上指标可知,本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可行,并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2010年5月~2010年8月“工可”、施工图设计;

2010年9月~2011年9月施工期,12个月

1.10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

通过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进行多方论证,在充分尊重地方意见,严格按部颁规范标准的基础上,择优选定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并通过投资评价等,认定该建设项目采用的技术标准合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望能尽快立项实施。

第二章交通量预测

2.1 预测的依据与范围

1、依据本项目影响区范围和主要相关公路,收集调查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和规划趋势,采用定基预测法,数字模型选平均增长率曲线,在综合比较选定基年交通量、交通量平均增长率基础上,预测各特征年交通量。

2、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一2003),公路设计交通量预测年限四级公路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本项目为农村公路改建工程,设计交通量预测年限采用8年,按通车后2011年算起。

3、交通量一般仍采用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一2003)的“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的要求,按交通量车型组成计算出交通量。

2.2 项目影响区内经济发展状况

2.2.1 **县经济发展状况

县域概况

**彝族自治县位于**市北部的川滇交界处,东北与四川省毗邻,地处东经100°22′—101°16′、北纬26°35′—27°56′之间,面积6025平方公里。

辖16个乡(镇),有彝、汉、摩梭人等12种民族。

总人口2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8%。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境内“情、水、山、坝”融为一体,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珠联璧合,与滇西北尤其是玉龙雪山景区既交相辉映,又独树一帜,成为滇西北大香格里拉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居住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还沿袭着原始母系家庭制和走婚习俗,被史学家、民族学家称为“研究人类婚姻发展史的活化石”、“人类母系文化的最后一片净土”、“世界人类社会历史的珍贵遗产”。

以彝族的毕摩文化和摩梭的达巴文化、普米族的韩规文化为主的各民族风俗文化组成了各具特色、相互包容、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全县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海拔高差极大,立体气候明显,是云南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

孕育着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多种动植物。

仅药用价值较高的中药材就有60科155种,藏量达3610.6万公斤;有松茸、木耳、羊肚菌等25种珍惜野生菌;农业以水稻、玉米、荞麦、马铃薯、豆类等粮食作物和苹果、花椒、烤烟、酸梅、油料、香料等经济作物为主,有天然牧场447.15万亩,可载畜5.7万个黄牛单位,是云南省重要的商品牛羊基地县。

全县森林覆盖率43.4%,是金沙江流域的重点林区县。

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境内煤储量约在1.5—2亿万吨左右,已探明储量达3500万吨。

还有丰富的铁、铜、铅、锌、铝土、锰、金、银、钨、钼、镍等金属矿及石膏、石灰石、白云岩、大理石等矿藏资源。

水资源十分丰富,人均占水1万立方米,水能资源藏量仅小水电就达20万千瓦以上,目前尚有8万千瓦未开发,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全县有15个乡1个镇,86个村委会,5个社区,1122个村民小组,32个居民小组。

有12种民族,其中11种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9.99%,彝族占总人口的60.75%;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233327人,按新的脱贫标准计算尚有19.14万贫困人口,其中6.28万人处于绝对贫困境地,占总人口的27%,是个典型的山、少、边、穷县。

经济发展思路

(1)发展思路以扶贫开发为主攻方向,发展为主题,艰苦奋斗,团结建设;打牢基础,调整结构,培植支柱,发展科技,改善生态;把**建设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胜地、云南省重要的畜牧商品基地和以林果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基地,营造文明富裕、山川秀美的小凉山。

(2)主要目标“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6.18%,人均有粮333公斤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下;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

(3)重点建设项目一是农田水利建设。

力争到2005年建成山区人均拥有农田1.95亩,亩产粮食250公斤以上;坝区人均0.9亩,亩产400公斤以上;江边河谷地区人均0.45亩,亩产300公斤以上的保土、保水、保肥的高产稳产田地。

建设以木底箐水库为主的水库工程,完成“五小”水利工程7000件,实现水利化程度达60%以上。

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开发。

实施泸沽湖省级保护区环境保护,460.5万亩天然林保护和563.6万亩坡耕地退耕还林开发生物资源建设工程。

三是旅游开发。

实施泸沽湖景区环湖公路、泸沽湖景区竹地至温泉公路和景区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彝族风情园等建设项目。

力争到200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100万元。

四是交通建设。

建成中(甸)宁(蒗)公路,**县开元桥至吴家堡路段改建工程。

五是电力建设。

继续完成城市电网改造,形成以110千伏为网络骨架,35千伏通往主要乡(镇)的输电网络体系。

六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县城市政建设,15个乡集镇建设。

建设县科技馆、**县人民广播电台1000瓦中波台工程,开通14个乡有线电视节目工程建设等。

七是畜牧产业和异地开发扶贫项目建设。

大力开发山区牛羊资源,发展畜牧业,实施异地开发扶贫,力争到2005年县内安置1.8万人。

2006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七次全会、市委一届六次全会和县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突出抓好扶贫开发、支柱产业培植、新型工业化、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加快平安和谐**建设,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提出了今年**县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

全县生产总申请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6.18%,人均有粮333公斤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下;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

项目名称

备注

国民生产总值(GDP)

年均递增8%

工业总产值

年均递增8%。

农业总产值

年均递增6.18%。

地方财政总收入

同比增长20%

农民人均纯收入

年均递增12%。

社会消费零售总额

年均递增15%。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同比增长30%。

人口自然增长率

7‰

表2.12007年**县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表

 

表2.2(2008~2012年)**县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表

项目名称

未来五年预期

国民生产总值(GDP)

年均增长率12﹪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年均增长率40﹪

地方财政收入

年均增长率3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年均增长率20﹪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年均增长率15﹪

人口自然增长率

年均增长率7‰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全县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要紧紧抓住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认真分析把握当前发展态势,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树立全方位对外开放促发展的观念,创新思维方式,强化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全力抓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要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目标,必须切实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加快发展的中心任务,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生产要素集聚,促进产业升级、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加速培植富民强县的一批群体性的支柱产业、大企业,建成一批大项目来实现大发展。

——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再创发展新优势。

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着力推进市场体系、政府调节机制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坚持科教兴市战略,以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为重点,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开发,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保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注重社会公平,鼓励、支持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良性互动和区域协调发展。

——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节约型社会。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全面实施资源节约战略,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综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

积极创建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和节约型社区,建立起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调节、企业自觉行动、公众积极参与的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构建节约型社会。

2.2.2、沿线各乡镇经济发展状况

**乡

**乡位于**县南部腹地,东接**乡,南连战河乡,西邻西布河乡,北与新营盘乡接壤。

乡政府工作驻地距离县城47千米,处于**县南部的交通要道,是**县通往永胜县、华坪县的必经之路。

居民有彝、汉两种民族。

目前,彝族人口为1101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9.6%,汉族44人,占0.4%。

 **乡辖**、沙力坪、二村、羊场四个村委会,总面积为255平方千米,乡内最高海拔3755米,最低海拔2278米,相对高度1477米,属山区。

是低纬度高原季风影响的气候区域,具有垂直变化的立体气候特点。

气候冷凉,年平均气温9℃,温度低,降雨偏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毫米左右,无霜期220天左右。

农作物除羊场村委会有少量稻谷外,主产马铃薯、苦荞、燕麦、白芸豆、和玉米。

**乡

**乡位于**县东南部,地处川滇两省三县交界,东与四川省盐边县万落乡、温泉乡接壤,南与华坪县永兴乡傈僳族乡相邻,西与本县**乡毗连,北与本县烂泥箐乡相连,总面积250.9平方公里,辖区内最高海拔3500米,最低海拔1900米,全乡总面积250.9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700米,辖区内居住着汉、彝、普米、等6种民族。

2006年全乡总人口6961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左右。

其中农业人口5761人,是典型的农业大乡,全乡实有耕地面积15889.25亩,林业用地233563.25亩,森林集中分布在海拔2800米以上山区,森林覆盖率为57%。

在**乡山区则出产荞子、燕麦、洋芋等。

经济作物有白芸豆、花椒、梨子、苹果等。

2004年,全乡粮食总产量达7960吨,人均有粮从1989年的100千克增加到240千克,平均每年增加3%~6%,大小牲畜存栏达53708头(只),年出栏数14862头(只)。

人均纯收入从1989年的不足200元增加到2004年的690元。

历年来,**乡党委政府换届不换目标,始终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为主要工作来抓,跳整产业促发展,结合实际地走出了一条发展路子,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项目影响区内交通运输状况

2.3.1**县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

交通现状

在铁路、公路、水运、管道及航空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是**县交通运输业中唯一的运输方式,它承担着大宗物资的长途外运和旅客运输,以及城乡之间货物、旅客的运输。

**市2005年接待海内外游客404.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2%,其中海外游客18.2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8.5%,国内游客385.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

实现旅游总收入38.58亿元,增长21.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4931万美元,增长85.2%,国内旅游收入34.47亿元,增长16.7%。

“十五”期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725.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累计达到17086万美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63.5%和95%。

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664.3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18亿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62.5%和1.4倍。

2.3.2规划域区内公路现状

“九五”期间新建**至**三级公路129公里和县城5公里过境公路,修通7个行政村,实现87个行政村通公路,每个自然村都有一条人马驿道,完成战河至天星三级路94公里。

**至泸沽湖现有公路是1964年和1967年经历两次由县委发动全县人民群众按简易公路标准修通县城至红桥石龙堡26公里,石龙堡至泸沽湖67公里毛路。

1967年7月,金沙江会战指挥部和西南林业施工总队按林三级(相当于现行公路标准等外路)标准实施该线改造至1970年全线竣工。

1970年通车以后,曾多次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