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李清照读懂已是不惑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9568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少不懂李清照读懂已是不惑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年少不懂李清照读懂已是不惑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年少不懂李清照读懂已是不惑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年少不懂李清照读懂已是不惑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年少不懂李清照读懂已是不惑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少不懂李清照读懂已是不惑年.docx

《年少不懂李清照读懂已是不惑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少不懂李清照读懂已是不惑年.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年少不懂李清照读懂已是不惑年.docx

年少不懂李清照读懂已是不惑年

年少不懂李清照,读懂已是不惑年

中国几千年文学史上,试问谁为千古第才女,李清照当之无愧。

在理学当道,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宋代,李清照凭借数量不多的作品,从男人的世界里脱颖而出,与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大文豪齐名,稳坐婉约派宗主之位,其才气可见一斑。

提起李清照,要先从她的父母说起。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李格非自小聪慧机灵,十分爱读书,但属于大器晚成型,三十一岁那年才考上进士。

考中进士后,先被安排到冀州当了一个七品芝麻官,不久转做了学官,官职是一个小小的郓州教授。

宋代的教授与现在的不同,那时教授这个头衔就是一个穷教书的,没什么地位,薪水自然也少的可怜。

郓州郡守和李格非关系不错,看他的日子过得实在太清贫了,就想给他安排几个兼职,多赚点钱贴补家用,周围好多人都这么干。

李格非听后却断然谢绝了,连连摇头:

“不能占国家的便宜。

”李格非不仅清廉,还嫉恶如仇,他在江西做官时,当地有个道士妖言惑众、到处骗取钱财,有一次那道士的马车正好和李格非相遇,李格非命人将道士从车上拖下来,痛打一顿驱逐出境。

由此可见,李格非不仅品格高尚,还是个血性汉子。

做学问之余,他还特别喜欢给人讲课,吸引了许多粉丝。

凭借着人品和才华,李格非渐渐地受到朝中一些官员的青睐。

其中有一个人叫王拱辰。

王拱辰十九岁到京城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因为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脱颖而出。

皇帝很高兴,立刻将他定为第一名,并把考生召集到大殿,当场宣布了前三名。

其他两个书生都赶紧磕头谢恩,王拱辰却站出来说:

“陛下,小生不配当状元,请您把状元判给别人。

”大殿上的人都很诧异,到手的状元却不要,这不是傻子吗?

皇帝也很纳闷,就问:

“为什么不配,说来听听。

”王拱辰不疾不徐道:

'陛下,我也是十年寒窗苦读,做梦都想中状元。

但是不巧,这次考试的题目不久前我刚好做过,所以算是侥幸。

如果我默不做声,就是个不诚实的人,但我不想为了当状元,就败坏自己的节操。

'皇帝听了非常感动:

“你敢于说真话,能够诚信做人,这才是一个堂堂状元应该具有的品质,你就不要再推辞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诚信状元。

王拱辰有个孙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文章写的也很好,是个才女。

他看李格非品质高洁,超凡脱俗,长的更是英俊潇洒,越看越顺眼,干脆就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李格非。

李格非和王氏都喜欢读书,家里的藏书堆满了好几间屋子,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冰心曾说,想造就一个文学家,纵剖面是遗传,横剖面是环境。

父母倘若有些近于文学性质的嗜好,有绵密沉远的心胸,纯正高尚的信仰,或是他们的思想很带有诗情画意的,他们的子女,更容易在文学上取得成就。

这样一对爱读书的父母,潜移默化中为李清照的才女之路埋下了种子。

1084年李清照出生时,李格非已经三十九岁了,算是老来得女,加上小清照聪颖过人,活泼伶俐,因此李格非和王氏格外宠爱她,经常亲自教导她音律棋法、读诗写文。

别家女子只读读《列女传》、《女戒》之类约束女德的书就停下了,李清照则熟读了四书五经和诸多诗词歌赋。

李格非思想开明,眼看着小女儿读书写文十分有天赋,灵气十足,胜过许多男子,不好好栽培实在是可惜了。

于是他和朋友切磋学术时,常常把小清照带在身边。

此时李格非已官升几级,是宋代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教授了,并且拜了大文豪苏轼为老师。

能和他一起切磋学术的,都是些很牛逼的大人物,比如老师苏轼、师兄黄庭坚、秦观等等。

在这样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的环境熏陶下,李清照吸收了许多文学养分。

除了李格非之外,苏轼还有四个诗名远盛的学生——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这四人并称为“苏门四学士”,有一次,张耒外出游览,看到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诗人元结的诗作《大唐中兴颂》亲刻的石壁,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诗纪念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

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

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

金戈铁马从西来,郭公凛凛英雄才。

举旗为风偃为雨,洒扫九庙无尘埃。

元功高名谁与纪,风雅不继骚人死。

水部胸中星斗文,太师笔下蛟龙字。

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磨苍崖。

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

百年废兴增叹慨,当时数子今安在。

君不见,荒凉浯水弃不收,时有游人打碑卖。

此诗备受好评,广为传颂。

传到李清照耳朵里,她灵感一来,随即附了一首《和张文潜浯溪中兴颂二首》,一日,山东老乡晁补之来李格非家里蹭饭,李格非就像获了宝贝一样,把此诗拿给晁补之看,只见清隽飘逸几行小楷: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记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

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张耒的诗主要在歌颂感叹,李清照则认为还要找出安史之乱的原因,且功德自在天地之间,无需刻意歌颂。

此诗大气磅礴,写的极好。

晁补之惊喜不已,立刻将李清照的诗作传了出去。

朱熹先生读了也啧啧称奇:

'这样的心胸气度,哪是女儿家能写出来的?

'晁补之与李格非本是老乡,如今又一起在国子监做同事,两人惺惺相惜,关系自不必说,便认李清照当了学生,经常指点一二。

晁补之出生文学世家,是个全才,被人称为“集彼众长,共成胜事”。

他17岁时写了一篇描写钱塘江风景的文章《七述》,拿去拜访苏轼,苏轼看后赞叹道:

“我可以搁笔不写了。

”有这样的老师教导,李清照的进步神速,诗文、音律、画画无所不通。

李格非家教开明,李清照虽然生的娇弱,可实际上却是个半假小子,心底里有着一股叛逆的劲儿。

大家闺秀行不露足,笑不露齿那一套,哪能束缚的了她。

写诗文要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生活亦要快乐有趣呀!

于是天真活泼少女李清照就写了这样一首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和友人们一起出去游玩,心情好的都不想回家了。

天快黑了才依依不舍的乘着小船回家,喝多了酒,晕晕乎乎的竟然把船划到了荷花池里。

哎呀呀,这下好玩了,大家你争我抢的去划船,吵吵嚷嚷,池子里的白鹭鸟都被吓飞了!

这首《如梦令》婉转上口,读之如一阵清风扑面而来。

老师晁补之拿着得意门生的词到处招摇,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整个文坛,人人称妙。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清照再接再厉,一气呵成写下了《词论》,什么是词?

就是民间唱的曲子配的歌词呀。

写诗和写文章讲究语调,写词讲究音律。

那么什么样的词算是好词呢?

(1)高雅;柳永的词现在很火呀,名气很大。

他的词虽然符合音律,可惜太艳俗了。

(2)浑成;张先、宋祁等诸家,留下了很多精妙的语句,可惜零零碎碎,拼凑感太强。

(3)协乐;要分别五音六律和清浊轻重,晏殊、欧阳修、苏轼这些大牛学问极高,写文章鬼斧神工,但是填的词不怎么样,音律不通,读起来很怪,让人笑倒。

(4)典重;贺铸的词缺乏故事感,无法引起共鸣。

(5)铺叙;晏殊的词没有铺垫,少了一些味道。

(6)故实;秦观的词很深情,但是内容太空洞;黄庭坚写的倒是不错了,但还是有些瑕疵。

总之呢,词不同于诗,不同于文章,它是另一种全新的表达形式,应:

别是一家。

这区区数百字,激起了千层浪,连师祖、师叔都敢批评,少女李清照可以改名叫李胆大。

这篇文章成了热门,有人觉得此文论点新颖,颇有道理。

但多数人却不能相信这竟是出自一个女辈之手,如此狂妄,简直不知羞耻。

李清照对外界的议论不以为然,谁规定只有男子可以学富五车,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做女工和相夫教子上,自古文有蔡文姬,武有花木兰,巾帼也可以不让须眉。

要活在自己的意愿里,而不是别人的眼光中,是李清照年少时最早的觉悟。

不管好评差评,李清照的名声算是传出去了,人人都知道李格非家有个女儿,文采出众。

有一个太学生叫赵明诚,拜读过李清照的词后既佩服又赞赏。

恰逢那年元宵节,汴京大相国寺赏花灯热闹非凡,赵明诚偶遇了随兄长外出赏灯的李清照,只是在人群中远远看了一眼,便倾慕不已。

赵明诚回家后茶不思饭不想,冥思苦想后得出一个结论:

得把李清照娶回家。

他没有直接开口让父亲去提亲,而是耍了个小心眼,赵明诚告诉父亲,自己做了个十分奇怪梦:

他午睡时在梦中看到一本书,醒来记住这么几句:

“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这是什么意思?

求父亲解梦。

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一听,这还不简单,“言语司和”,就是词,“安上已脱”,就是女,“芝芙草拔”,就是之夫,连起来就是词女之夫嘛!

原来你小子是想娶媳妇了,还想娶个才女。

整个汴京城,最有名气的才女就是李格非家的女儿了。

李格非官任礼部员外郎,并且是苏轼门下的得力助手,李清照名气盛,儿子能娶到她,也很有面子。

赵挺之如意算盘一打,就上门提亲了。

赵明诚虽出生官宦之家,却和其他纨绔子弟不同,他为人谦和沉稳,酷爱收集金石碑文,小小年纪就在士大夫中有了一定名气,显然和他的父亲赵挺之不是一类人。

重要的是他和李清照志趣相投,很般配。

李格非考虑再三,同意了这门亲事。

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依着“媒妁之言”,嫁给了二十一岁的赵明诚。

好的婚姻,不仅仅是家庭背景的门当户对,更应是精神学识的势均力敌。

任何时候,都应该做最好的自己。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婚后李清照和赵明诚情投意合,琴瑟和鸣。

新婚不久,赵明诚出远门求学,正值重阳佳节,李清照十分思念他,于是提笔写了一首《醉花阴》寄给赵明诚。

赵明诚读后又喜又叹,想和李清照一较高下,于是闭门不出,整整三天三夜,一口气写了五十首词,他把李清照的词抄下来夹在自己的诗词里,拿给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认真看了许久,说:

“这里面只有三句绝了。

”赵明诚忙问:

“哪三句?

”陆德夫回答: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不就是李清照写的那首词吗?

赵明诚自此心服口服,对李清照的才华更加佩服。

清朝徐士俊在《古今词》里说:

“余谓正宗易安第一,旁宗幼安第一。

二安之外,无首席矣。

”幼安是指辛弃疾,易安就是李清照。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从小就喜欢跟着士大夫寻访各代金石刻词,酷爱收集拓片碑文,古玩字画。

收藏可是件烧钱的事儿,赵明诚立下志愿,即使节衣缩食,也要走遍四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搜集起来,他经常把衣服当掉,到大相国寺市场里买古玩,夫妻俩对着买回来的碑文反复研究,一起欣赏,自嘲就像回到了远古时期,那时的人们物质虽不富裕,但精神上却自由快乐。

有一次,一个人拿来一幅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价二十万钱。

李清照和赵明诚实在太喜欢这幅画了,但要筹备二十万铜钱,谈何容易啊!

只好欣赏了两天就恋恋不舍的还给了卖家,还为此惋惜了好几天。

李清照和赵明诚家里有些亲戚和老朋友,掌管着国家图书和编修史志,因此两人经常沾光,能读到一些佚诗和野史,还有孔子等人的古文经传和竹简文字,他们反复抄写学习,觉得比任何事情都有趣。

虽然李清照和赵明诚身为世家子弟,却没有富贵病,两人对物质的要求很低,食可粗茶淡饭,衣可荆钗布衫,唯有书,是万万不可缺的。

如今人人追逐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给自己定的目标是:

今年要赚多少钱,要买什么样的房子,要买什么车,要出国旅行……我们生怕跟不上周围人的节奏,遭人耻笑,终日活在焦虑中,被各种知识付费追赶着,像只无头苍蝇一样茫然乱撞,恐慌感像是一个无底洞,一点点填补,却依然郁郁寡欢。

李清照和赵明诚告诉我们,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

盲目的追赶别人的脚步不是幸福,能遇到自己喜欢的事,并将其做到极致,才是千金难求。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幸福生活只持续了一年,灾难就悄悄来临。

北宋朝廷当时的皇帝换的很频繁,政治环境颇为复杂。

出现了支持改革的新党和反对改革的旧党两个势力。

新党代表人物是王安石,主张变法。

旧党代表人物是司马光,反对新法。

大文豪苏轼呢,不站队,只看事情对错,是个实干家,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压。

因此许多苏轼的拥趸者也受到了牵连。

有一次,朝廷有个要职空缺,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很想上任,就去应聘。

黄庭坚曾与赵挺之在一起工作,他告诉苏轼,赵挺之在德州实行新法十分激进,另当地百姓穷困潦倒,苦不堪言。

苏轼认为赵挺之这个人,无论是学识还是人品都不行,只知道搜刮钱财,是个“聚敛小人,不堪以重任”,因此拒绝了他。

赵挺之知道后对苏轼怀恨在心,三天两头找机会给皇帝写奏章给苏轼泼脏水。

后来新党得势,苏轼被流放。

许多苏门人氏被划为元佑党,李格非作为苏轼的学生,与苏门关系亲厚,自然不能幸免。

朝廷先后下诏书,列出所谓的元祐党籍黑名单。

第一张黑名单里,李格非排名第五。

朝廷规定,黑名单中的元祐党人及其子孙都不得在京城居住、做官,也不能与宗室官员联姻。

赵挺之乘机而上,趋炎附势,大力打压旧党,自己稳步上升,还当上了右丞相。

自己的父亲被罢官,赶出京城,而公公却是始作俑者之一,换做一般妇人,除了默默流泪,也无可奈何。

但李清照爱憎分明,她对公公的行为感到不齿,大笔一挥,讽刺赵挺之:

“炙手可热心可寒。

”赵挺之恼羞成怒,对李清照和赵明诚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极为冷淡。

别人劝李清照给自己留些余地,她态度坚决:

“道不同者,不与同流。

”一个人值不值钱,要看他的原则值不值钱。

立场坚定,是李清照一生坚持的原则。

党派争斗无止无休,好景不长,赵挺之被蔡京赶下台,气的一命呜呼。

赵明诚兄弟被罢官,和李清照一起回到老家青州隐居。

从繁华的京城迁到偏远一隅,李清照没有失落,反而有一丝小确幸。

汴京相府里金堂玉马、灯火楼台,但怎能比得上内心的丰盈和平静。

她真正向往的不是锦衣玉食、富贵荣华,而是像陶公一样淡泊明志,归隐田园。

她给青州的住处起名“归来堂”,取意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而自封“易安居士”,也是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即使住在小小的陋室,只有容膝之地,但是远离了政治争斗,世俗纷争,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饮酒作诗,内心满足,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

宁愿粗衣蔬食,终老是乡。

青州一隐,就是十年。

赵明诚和李清照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研究古书文物的校勘和刻写上。

每次得到书画和古玩,他们就一起仔细欣赏,指出存在的不足,直到蜡烛都烧完了,还舍不得睡觉,干脆继续点灯,把得到古玩的经过和心情写下来记录成册。

李清照知识渊博,天生记性好,每次吃完饭,她和赵明诚就坐在归来堂,烹好茶,两人对着堆成小山一样的史书,互相提问某一典故在哪本书的第几页第几行,猜不中的人就罚饮茶一杯,结果两人经常乐的哈哈大笑,把茶都笑倒在衣襟上了,一口也没喝着。

生活上虽然困顿,理想却从没有被忘记。

李清照说:

“这种乐趣远远超过追逐歌舞女色斗狗走马的趣味之上,多希望能这样生活一辈子。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却不可缺少精神的追求。

见过最好的,依然能承受最差的,青州的隐居生活让李清照明白:

空洞的繁华生活抵不上内心的知足,喧嚣的人情世故抵不上知己的珍贵。

平平淡淡才是生活的真谛。

北宋后期党派争斗激烈,朝廷严重腐败,1126年,金兵趁机举兵南下,攻陷了京城汴京。

皇帝宋徽宗急忙把皇位传给了儿子,自己先跑路了。

谁知儿子宋钦宗也是个不中用的,前脚当上皇帝,后脚就追随亲爹跑了,结果两任皇帝均被俘虏,后宫妃嫔、皇亲国戚、朝臣等三千多人也被抓到金国,金兵烧杀抢掠,一夕间汴京城被洗劫一空。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难”。

李清照和赵明诚听到消息,忧心忡忡。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李清照茫然四顾,这些年辛辛苦苦收集的书籍文物,或许将保不住了。

恰逢此时,赵明诚的母亲病逝,赵明诚急匆匆赶到建康奔丧,把转运藏书的重任交给了李清照。

李清照左看右看,各种舍不得,只好拣重要的先装了十五车,一路上历经洗劫,辗转运到了建康。

青州的归来堂藏书甚富,剩余的书籍竟占据了十几间屋子。

不曾想,还没来及再次转移,金兵就攻下了青州,一把火烧掉了屋子,两人十几年的心血一时间化为灰烬。

国破,家亦飘零。

南下后,赵明诚被任命为江宁知府,一日,下属李谟察觉有个叫王亦的御营统治官有叛变之心,立马报告给了赵明诚,赵明诚一听,十分淡定:

“知道了”。

李谟很懵,知道了是应该怎么办呢?

左等右等也没等到赵明诚的任何指示。

眼看王亦都要行动了,李谟只好自己指挥布阵,在夜里击败了王亦。

天亮时,李谟去找知府赵明诚汇报,谁知赵明诚竟然悄悄地用绳子从城墙上逃跑了!

众人都惊呆了。

赵明诚因此被革了职,随着众人向江西方向继续逃亡。

行至乌江,看到国破流亡,想到自己的丈夫竟然临场当了逃兵,李清照感到失望至极。

面对浩浩江水,想起西楚霸王项羽昔日的遭遇,李清照吟出了《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赵明诚听后羞愧不已,无论在学识上还是气节上,他都输给了李清照。

做人要顶天立地,面对死亡亦要坦荡无惧。

士可杀,不可辱,敌人面前,宁死也不能苟且偷生。

乱世之中,李清照选择原谅了赵明诚的懦弱,两人商量着,要么从此就彻底隐居吧,不再当官了。

不曾想,因为缺乏人手,赵明诚又被重新任命为湖州知府,按照惯例,赴任前需要拜见新皇帝。

赵明诚一路纵马疾驰,正值酷暑,途中得了痢疾,病倒在建康城。

李清照闻讯急忙乘船前往,一晚上走了三百里,赶到建康。

不出所料,急性子的赵明诚病急乱投医,狂吃柴胡、黄芩等寒性药,病情反而更加严重。

没过多久,赵明诚便重病不起,撒手离去。

命中无子,中年丧夫,流离失所,不惑之年的李清照悲痛不已。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廖一梅曾说:

人生在世,遇见爱、遇见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见了解。

李清照与赵明诚年少时牵手,一起走过了人生中二十多年岁月,他们既是同甘同苦的夫妻,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纵然天人永隔,悲伤逆流,生活却不会因此停下脚步。

李清照选择了放下悲痛,用自己的生命延续赵明诚的梦想,将亡夫未完成的事业进行到底。

人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功成名就的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的那天。

重生后的李清照将赵明诚未写完的《金石序》补充完整,整理汇编成册,自己还撰写了《金石录后序》。

这两本著作发扬了金石证史的治学传统,在金石研究上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更为后世研究留下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随着金兵的不断追击,南宋皇帝赵构不敢正面迎敌,而是一路东窜西逃。

孤立无援的李清照想去投靠弟弟李迒,途中被居心不良的人恶意中伤,散布谣言说她想把文物送给金国,李清照打定主意,把收藏的青铜古器全拿出来,准备捐给国家。

她跟着皇帝的路线逃亡,一路艰难辗转,却仍然没追上,租住的房子还被房东凿了个洞,将床底下藏的画卷偷走了,一路上被掠被夺,损失严重,赵明诚多年的心血所剩无几。

就在李清照精神脆弱,病重卧床时,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出现了,张汝舟对李清照关怀备至,嘘寒问暖,他用尽了花言巧语,还传来求婚的文书,信誓旦旦的说要照顾李清照后半生。

恍惚中,李清照感觉自己有了依靠,可以不用再独自颠沛流离。

她相信了张汝舟,顶着世俗之风,嫁给了他。

不曾想,张汝只是觊觎李清照手里的字画收藏,并不是真心对待她,婚后就立马露出了可憎面目。

他发现李清照的收藏所剩不多,一边逼着李清照交出来,一边频频殴打羞辱她。

被命运捉弄后,李清照再次做出惊人之举——离婚。

要知道,宋代只有丈夫可以休掉妻子,从来没有妻子主动离婚的,即便离婚成功,女子也要受牵连坐牢。

李清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不仅要离婚,还打起了官司,她告张汝舟的官职是靠行贿得来的,并带着手铐脚链在朝堂上与张汝舟当面对质。

最终,以张汝舟入狱,两人离婚收场。

这场婚姻仅仅持续了一百天。

贵族中人人嘲笑李清照,家丑不可外扬,婚姻不幸默默忍受就好了,怎么能张扬呢?

可李清照就是这么倔强的人,她内心坦荡,不怕议论,她不愿将就,犯了错,就要懂的及时止损。

没有意义的纠缠,纯粹浪费生命。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选择逃避生活的真相,拒绝审视错误。

李清照毅然决绝的冲出桎梏,解救了自己。

李清照一生打破了许多规则:

文学上,她将古典诗文转化为口语化的形态,作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生活上,她没有遵循理学家们定下的种种约束妇德的规矩,她爱赌博,流亡途中写下《打马赋》、《打马图序》两篇著作,堪称博弈鼻祖。

她爱喝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汉子。

她爱逛古玩市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乐趣与美丽。

她再婚又离婚,冲破所谓的道德准绳,一生都在追求自我和自由。

她不是多愁善感、娇气柔弱的大家闺秀,而是活泼开朗,富有抱负的独立女性。

作家巴斯马诺夫在自己翻译的《李清照》“序言”中写道:

“继柔美的萨福之后,不仅中国,而且世界古代和中世纪诗歌史,恐怕都不曾有一位女性可与李清照相比。

”宋代王灼认为她:

“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

”明代杨慎认为她:

“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

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子闺阁也。

”清代沈谦认为她: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她的词风胆大,女儿家神态一览无遗,被一些人评价为荒淫,她的再嫁风波一直被人诟病,被称为晚节不保,李清照在《渔家傲》中称赞梅花:

“此花不与群花比。

”或许她并不在乎自己被如何定义,就如同梅花,不盲目从众,不畏惧寒冬,自顾自的傲然绽放。

有一种成熟,是能接受生活的不完美,也经得起世事的颠簸。

这才是生命的本质。

1133年,李清照听闻韩肖胄和胡松年出使金国,她写下《上枢密韩胄诗》为二位践行,殷切地希望朝廷能反击侵略,收复失地。

然而,宋高宗听信奸臣秦桧,残害岳飞,南宋与金兵对抗中节节败退,屈辱求和,她的愿望再次落空了。

李清照长叹:

“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

”若不是已经年迈,她多想自己拿起刀枪,上阵杀敌呀!

如今国不像国,家不像家,梦里的故乡遥遥无期。

一日,朋友携了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来探望她,李清照看着小女孩很有灵气,就想收她当学生,传授生平所学,岂料孙氏小女孩摇摇头拒绝,说“才藻非女子之事也。

”李清照听后像被当头敲了一棒,许久无语。

她一生无视束缚女子天性的礼教,天不怕地不怕,然而童言无忌,却让人感到深深地悲哀,多么希望有一天,女子也可以像男子一样,施展抱负,活出自我。

此刻,唯有一首《声声慢》能抒发心中的郁结: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155年,李清照带着世人的嘲讽和误解,独自在临安去世,她或许不曾想到,自己的诗作能穿越千年,一代一代传下来,更不曾想,还有许多人穿越时空,去拥抱她散落的孤独。

伟大的灵魂,总是孤独而倔强,但往往能胜过一切,直抵人们的心灵。

年少不懂李清照,读懂已是不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