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语文复习资料整理.docx
《初一上册语文复习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上册语文复习资料整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上册语文复习资料整理
●河中石兽
1.全文译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个讲学家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应该是石头的特点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疯狂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石下的坑洞)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洞里。
像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然则:
这样那么)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2.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
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
老河兵:
有实际经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5.写法探究
1、层层铺垫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6.
●《论语》十二章
1.“四书五经”
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也叫易经)》《春秋》。
2.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3.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出仕,即“出来做事”。
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4.
其中,第六则是安贫乐道的代表句,第八则重点则落在最后两句。
5.全文译
1、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说:
通假字)的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朋:
古今异义)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愠:
生气,发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替别人谋划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信:
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思德修养。
)
3、我十五岁就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情(立:
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
哪些是)有些石不能为人力所支配(?
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做事情)不越出规矩。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
)
4、(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
可,可以;以,凭借)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5、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
6、贤德啊,颜回!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从来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
贤德啊,颜回!
(本章赞扬了颜回好学乐善、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
7、(本章阐述了学习对于兴趣的重要性。
)(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与权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的精神品质:
安平乐道。
)
9、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焉:
兼词,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应当(跟随他)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本章讲学习态度:
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
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后人多用于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
)
11、(夺:
强行改变)军队可以(被夺去)强行改变主帅,男子汉不可以(被夺去)强行改变他的志向。
(对于一个人来讲,他因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
作为个人他应当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
12、子夏说:
“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教育方法。
修德进学的门径:
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
要恳切地提问,多考虑现实问题。
)
6.“而”字的用法有:
表转接(转折)(可是,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表顺接:
表并列(可不翻译“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承接(顺承)(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修饰(曲肱而枕之)
7.文中的成语?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博学笃志
三省吾身
8.归纳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以后一定要花时间进行巩固。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一定要学思结合。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向,既要
多提问题,又要多想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
)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
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实际上是劝人们要珍惜时光。
)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高尚的个人修养:
自求长进,提高修养。
)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古人治学非常重视
品德的修养,“德才兼备”,每天自我反省。
)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高度赞扬颜回
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提倡“安贫
乐道”的思想,认为真正有道德、有理想的君子,不会为物质享受而奔波忙碌。
并
且认为不凭道义而获得的富贵,就像虚幻的浮云一样。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一定要有志气、品格。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
●智子疑邻《韩非子·说shuì难nán》
1.全文译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他儿子说:
“(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将会有小偷(来偷东西)。
”他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其:
指示代词,这,这个)家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邻居的老汉(偷了他家的东西)。
2.
寓意
●塞翁失马《淮南子·人间训》
1.全文译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
(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
人们都来安慰他,那个老翁却说:
“这怎么就不是好事呢?
”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人们都去祝贺他,那个老翁(却)说:
“这怎么就不是祸害呢?
”(老人)家里有很多(富:
多。
文中译为“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人们都来安慰他,那个老翁(却)说:
“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
这个人(儿子)唯独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性命(父子一起保全了性命)。
2.寓意
坏事可以变为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祸福相倚。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3.拓展
破釜沉舟-项羽负荆请罪-廉颇(以及蔺相如)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皇帝的新装
1.作者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
他的160余篇童话
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
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
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
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2.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3.梗概
第一部分(第1段)皇帝喜欢穿新衣服。
(故事发生的缘由)
第二部分(2至4段)两个骗子向皇帝行骗。
(故事的发生)
第三部分(5至22段)大臣和皇帝受骗、骗人。
(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23段至末尾)皇帝裸体参加游行大典。
(故事在高潮中结束)
(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笑新装)
4.课文解析
△“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骗子胡说那衣服具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皇帝为什么会相信骗子的话?
骗子先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抓住了皇帝爱好新衣的特点,针对这个特点行骗,投其所好;又说用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
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抓住了皇帝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击中要害因而能够诱使皇帝上当。
揭露了皇帝的愚蠢、懒惰、虚荣心十足。
△第一部分写出皇帝的什么情况?
表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用夸张手法表明了他的心思兴趣都在穿漂亮衣服上,爱慕虚荣,奢靡无度,昏庸懒惰,荒废朝政,这就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留下了有力的伏笔。
他还喜欢“显耀一下他的新装”,这又为后文写他穿着那套“新装”——裸体游行预作了伏笔。
△皇帝为什么要派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去了解骗子织布的情况?
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织造的情况,但一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新衣时,心里未免害怕,所以决定先派最有理智、最称职的老大臣去看。
接着又派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他想,这样比较稳妥。
表现出他很心虚,害怕自己看不见这布。
这是由于“愚蠢”和“不称职”而产生的心虚。
△皇帝在看骗子织布时心里想的是什么?
皇帝听见两位官员这样说,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看见。
“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
”一想到这一点,他十分恐慌,不知所措,只得说道:
“哎呀,真是美极了!
”“我十分满意!
”并且装模作样地“仔细地看着织布机”,表明他在观赏布料。
这位皇帝为了保住尊严,维持专制统治,也只能这样自欺欺人,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头衔,还封他们为“御聘织师”。
进一步揭露了皇帝的崇尚虚荣、愚蠢无知,口是心非。
△分析皇帝在换上新装时的动作细节描写。
皇帝在换上“新衣”以后,“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赤身裸体作出又“转”又“扭”的丑态,意在表明他在端详那“新衣”是否合身、好看,确实看到了、穿上了“新衣”。
表现了皇帝的自欺欺人,装模作样的丑态。
△裸体游行的皇帝听到老百姓真话以后的反应为什么却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态?
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只好故作姿态掩饰自己内心恐慌。
在已经识破骗局的老百姓面前,装作确实穿着美丽的新衣,硬把裸体游行的丑剧表演下去来保住皇帝的尊严,维持住专制统治。
这篇童话也就在皇帝裸体游行的丑剧高潮中结束。
表现了他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
△皇帝性格特点总结:
爱慕虚荣,荒淫奢侈,昏庸无能,愚蠢可笑,口是心非,自欺欺人。
△大臣:
虚伪透顶,愚蠢可笑,阿谀奉承。
△皇帝赤裸全身游行老百姓的反应如何?
老百姓起先都说:
“乖乖:
皇帝的新装真是漂亮!
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
”好像他们都看见了皇帝穿着的“新衣”,说了假话。
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
”说的是实话。
老百姓私自低声地把这孩子的话传播开来,最后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也都说了实话。
△为什么老百姓刚开始不敢说真话后来又敢说老实话?
在封建专制下,老百姓怕触犯皇帝,又怕受人讥笑,因而不敢讲真话。
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们那样严重,比大臣们要少点私心,。
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因而最终能把真话传播开来。
表现了老百姓的胆小怕事。
△哪些地方写出百姓的胆小怕事?
从“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表明百姓的胆小怕事。
△骗子的骗术为什么能得逞?
狡猾阴险,抓住了人们的心理,用“箝口术”——谎称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
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把所有的人的口都封住了。
★(重点)这场骗局由一个小孩儿说出真相,说明了什么?
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这一笔,作者用孩子的眼光来感受、描绘,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故事之中,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重点)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热衷权力和无知、虚伪、愚蠢的本质。
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重点)本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告诉人们(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5.写作背景
18世纪末代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的民间故事改编,创作了本文,揭露了贵族阶层的阿谀奉承和虚伪透顶,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的社会的病状。
●春
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第一部分
(1):
盼春
是盼望春天的到来。
第二部分(2~7):
绘春
具体描绘春天到来时自然的不同景物。
第三部分(8~10):
颂春
写的是作者赞美春天。
3.朱自清先生以急切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细腻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
其中:
“盼春”是本文的开端,作者满怀期待与喜悦,采用拟人化手法,描绘春天在“东风”吹拂下姗姗来到人间。
“绘春”主要是作者全面而精细地观察和描绘了春天到来时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得生动有趣。
“颂春”是本文的结尾部分,以三个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深化题旨,归结全文。
4.(总写)第2自然段是春来图。
第3自然段是春草图。
第4自然段是春花图。
第5自然段是春风图。
第6自然段是春雨图。
第7自然段是迎春图。
这几幅图画为我们描绘出了
浓郁的春色。
每幅图画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角度都不同,但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融入另外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
●鉴赏古诗的方法
1、在鉴赏的过程中,要读题,有些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
2、要读人,了解作者经历、背景、思想;
3、要读注,注解往往提供一些帮助理解诗词的信息;
4、然后要读诗,析词义、析句义、析意境、析形象、析写法。
5、试题往往从词义、句义、思想内容、人物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设题,所以我们了解一些诗歌基本特点外,还要积累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包括典故、传说,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诗义。
●观沧海
1.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
善诗歌,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
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观沧海》:
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2.全文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的。
庆幸得很,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3.诗中哪几句是虚写?
你从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写出了作者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
4.诗中展现了哪些景象?
用文中的话回答。
(动)水何澹澹(无风三尺浪的大海),山岛竦峙。
(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动)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惊涛拍岸,响彻云霄的大海)
5.本诗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抒发了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
1.古代诗歌,于南朝又有了新的发展,至唐初成熟,称为律诗和绝句。
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
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
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
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按字数分:
五言绝句及七言绝句。
2.作者在赶路的途中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看到: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还未消净,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残夜,夜将尽未尽。
)
想到: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家书寄到哪里去呢?
让北归的大雁向远在洛阳的亲人捎回我的问候吧。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
3.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生”和“入”使海日和江春拟人化,赋予了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表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
这里,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钱塘湖春行
1.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以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
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
唐朝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
这首诗写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当时作者任杭州刺史。
描写春天骑马游西湖的情景。
2.
3.总结
首联先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的山光水色。
颔联和颈联分别从早莺、新燕和乱花、浅草来描写春天的景色,最后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天净沙·秋思
1.马致远:
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杂剧作家、散曲家。
“元曲四大家”之一,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2.这首散曲描绘了一幅悲凉的游子思归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悲苦和思乡之情
3.
找出这首曲当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4.这首曲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侧面描写,动景与静景相应,侧面烘托出主人公的内心的悲愁.
简约与深细相依,其文字的精炼,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
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
情景交融,妙合无痕。
曲中的每一样景物都与作者的心情有关,情景的结合天衣无缝。
●小圣施威降大圣
1.大圣为什么不直接变做一个最厉害的?
万物相生相克,没有什么是最厉害的。
大圣的每一次变化,都是根据打斗时的战况和周围环境因地因时的,这些变化顺应了古诗情节发展的需要,表现出大圣和小圣的法力无边,势均力敌,同是也可以表现出作者大胆超长的想象,使故事情节充满神奇色彩。
2.大圣见了,搜的一翅飞起去,边做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
二郎见了,急抖翎毛,摇身一变,变做一只大海鹤,钻上云霄来嗛。
大圣变作大鹚老的这个情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搜的一翅飞起去,变做一只大鹚老”,写出了大圣逃跑躲避和变化的速度之快,表现了大圣的机智聪慧,神通广大。
大圣变作大鹚老,真君便“变作一只大海鹤,钻上云霄来嗛”,说明二郎神本领高强,能识破大圣的各种变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