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1苏教版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总结笔记多版本结合.docx
《高一化学必修1苏教版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总结笔记多版本结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化学必修1苏教版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总结笔记多版本结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化学必修1苏教版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总结笔记多版本结合
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知识点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纯净物
混合物
①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无固定组成和结构
②有一定的熔、沸点
无一定的熔、沸点
③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
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化学性质
(1)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反应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
化学性质
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稳定性等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实质:
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
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
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
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 + 还原产物
氧化性:
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Br2I2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
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
KMnO4>MnO2
(5)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
2Fe+3Cl2=2FeCl3Fe+S=FeS可得氧化性Cl2>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
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
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
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
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
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
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
Fe2+、Fe3+、Cu2+、MnO4-
2、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3、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4、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H+和OH-,OH-和HCO3-等。
5、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如Fe3+与S2-、I-,Fe2+与NO3-(H+)等
6、发生络合反应:
如Fe3+与SCN-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
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
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
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2、1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
3、1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单位mol-1。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5.、数学表达式:
n
摩尔质量
1、定义:
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
符号:
M表示,常用单位为g/mol
2、数学表达式:
n=m/M
3、数值:
当物质的质量以g为单位时,其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物质的聚集状态
1、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
微粒的数目、微粒的大小和微粒间的距离。
固、液体影响体积因素主要为微粒的数目和微粒的大小;气体主要是微粒的数目和微粒间的距离。
2、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符号:
Vm表达式:
Vm=;单位:
L·mol-1
在标准状况(0oC,101KPa)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即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
补充:
①ρ标=M/22.4→ρ1/ρ2=M1/M2
②阿佛加德罗定律:
V1/V2=n1/n2=N1/N2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
mol/L
(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液
注意点:
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与其溶液的体积没有任何关系
②溶液稀释: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
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1、检验是否漏水.
2、配制溶液
○1计算.○2称量(或量取).○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所需仪器:
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容量瓶
注意事项:
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误差分析:
可能仪器误差的操作
过程分析
对溶液浓度的影响
m
V
称量NaOH时间过长或用纸片称取
减小
——
偏低
移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的水
不变
不变
不变
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少量流出
减小
——
偏低
未洗涤烧杯、玻璃棒或未将洗液转移至容量瓶
减小
——
偏低
未冷却至室温就移液
——
减小
偏高
定容时,水加多后用滴管吸出
减小
——
偏低
定容摇匀时液面下降再加水
——
增大
偏低
定容时俯视读数
——
减小
偏高
定容时仰视读数
——
增大
偏低
物质的分散系
1.分散系:
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溶液(小于10-9m〉、胶体(10-9~10-7m)
浊液(大于10-7m)
(1)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溶液
胶体
悬、乳浊液
分散质粒子大小/nm
<1
1~100
>100
外观特征
均匀、透明、稳定
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
能否通过滤纸
√
√
×
能否通过半透膜
√
×
×
能否有丁达尔效应
×
√
×
实例
NaCl、蔗糖溶液
Fe(OH)3胶体
泥水
2.胶体:
(1)概念:
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用聚光手电筒照射胶体时,可以看到在胶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
②凝聚作用(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质点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热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注意:
电泳只是胶粒定向地向电极运动,并没有凝聚而沉淀。
凝聚——胶体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凝聚”。
能促使溶胶凝聚的物理或化学因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
3、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将饱和的FeCl3溶液逐滴滴入沸水中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化学实验安全
1、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
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分离的物质
应注意的事项
应用举例
选择范围
过滤
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
①要“一贴二低三靠”
②必要时要洗涤沉淀物(在过滤器中进行)
③定量实验的过滤要“无损失”
如粗盐的提纯
固体与液体分离
蒸馏
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
如石油的蒸馏
利用沸点不同以分离互溶液体混合物
萃取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
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
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
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
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的分离
蒸发和结晶
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余热蒸干
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分离溶于溶剂中的溶质.
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
A
ZX
表示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要求掌握1——20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素)互为同位素——会判断
氯气的生产原理
(1)工业制法——氯碱工业
2NaCl+2H2O====2NaOH+H2↑+Cl2↑
负极正极
(2)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
MnO2+4HCl(浓)=△=MnCl2+2H2O+Cl2↑
反应仪器:
圆底烧瓶、分液漏斗
除杂:
HCl气体(用饱和食盐水除)、水蒸气(用浓硫酸除)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排饱和食盐水法
尾气处理:
NaOH溶液
氯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
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有毒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
化学性质:
1.Cl2与金属反应(一般将金属氧化成高价态)
2.Cl2与非金属反应
现象:
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3.Cl2与碱的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84消毒液成分为NaCl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CaCl2、Ca(ClO)2为漂白粉的成分,其中Ca(ClO)2为有效成分
氯水Cl2+H2O==HCl+HClO
成分分子:
H2O、Cl2、HClO
离子:
H+、Cl-、ClO-、OH-
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
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点燃)2NaCl2Fe+3Cl2===(点燃)2FeCl3Cu+Cl2===(点燃)CuCl2
Cl2+H2===(点燃)2HCl(现象:
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
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
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氯水的性质
1.酸性2.氧化性3.漂白性4.不稳定性
Cl-的检验:
试剂:
AgNO3溶液和稀硝酸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结论:
溶液中有Cl
次氯酸的性质
1.酸性2.氧化性3.漂白性
4.不稳定性:
单质的物理性质
1.状态:
气态(Cl2)→液态(Br2)→固态(I2)
2.颜色:
黄绿色(Cl2)→深红棕色(Br2)→紫黑色(I2),颜色由浅到深
3.熔、沸点:
液态溴易挥发,碘受热易升华
4.溶解性:
Br2和I2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酒精、苯、CCl4等有机溶剂。
溴水——橙色在苯、CCl4为橙红色碘水——黄色在苯、CCl4为紫红色
I2的检验:
试剂:
淀粉溶液现象:
溶液变蓝色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
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
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八、氯离子的检验:
使用硝酸银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
溴和碘的化学性质元素非金属性(氧化性)强弱顺序:
Cl2>Br2>I2
2KBr+Cl2=2KCl+Br22KI+Cl2=2KCl+I22KI+Br2=2KBr+I2
Br-、I-的检验:
1试剂:
AgNO3溶液和稀硝酸
Ag++Br-=AgBr↓淡黄色——照相术
Ag++I-=AgI↓黄色——人工降雨
2苯、CCl4等有机溶剂、氯水
溴、碘的提取:
(请参照课本)
钠的性质
物理性质:
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质软、熔点低、能导电导热。
保存于煤油中
化学性质1、与O2、Cl2、S等非金属的反应
点燃
4Na+O2===2Na2O(白色)
点燃
2Na+O2===Na2O2(淡黄色固体)
研磨
2Na+Cl2===2NaCl(产生白烟)
2Na+S===Na2S(火星四射,甚至发生爆炸)
2、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浮、熔、游、响、红)
实质:
钠与溶液中的H+反应
2、与酸反应
2Na+2H+=2Na++H2↑
3、与盐反应
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盐反应
电解
制备:
2NaCl(熔融)===2Na+Cl2↑
Na2CO3和NaHCO3比较
碳酸钠
碳酸氢钠
俗名
纯碱苏打
小苏打
颜色状态
白色粉末
细小白色晶体
水溶性
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
易溶于水(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
热稳定性
较稳定,受热难分解
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2NaHCO3=Na2CO3+CO2↑+H2O
与酸反应
CO32—+H+=HCO3—
HCO3—+H+=CO2↑+H2O
HCO3—+H+=CO2↑+H2O
(较Na2CO3快)
与碱反应
Na2CO3+Ca(OH)2=CaCO3↓+2NaOH
反应实质:
CO32—与金属阳离子的复分解反应
NaHCO3+NaOH=Na2CO3+H2O
反应实质:
HCO3—+OH—=H2O+CO32—
与盐反应
CaCl2+Na2CO3=CaCO3↓+2NaCl
Ca2++CO32—=CaCO3↓
不反应
与H2O和CO2的反应
Na2CO3+CO2+H2O=2NaHCO3
CO32—+H2O+CO2=HCO3—
不反应
转化关系
(CO2、H2O)
△(OH-)
Na2CO3NaHCO3
主要用途
制玻璃、肥皂、造纸、纺织等
发酵粉、灭火器、治疗胃酸过多
镁的提取及应用
镁的提取
d
C
海水母液MgCl2
煅烧
a溶液
高温
贝壳石灰乳
高温
CaCO3===CaO+CO2↑
CaO+H2O===Ca(OH)2(石灰乳)
Ca(OH)2+MgCl2===Mg(OH)2↓+CaCl2
Mg(OH)2+2HCl===MgCl2+2H2O
HCl
△
MgCl2·6H2O===MgCl2+6H2O
通电
MgCl2===Mg+Cl2↑
物理性质
镁是银白色金属,有金属光泽,密度较小,硬度较大,质地柔软,熔点较低,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化学性质
点燃
1、与空气的反应
点燃
2Mg+O2===2MgO
点燃
3Mg+N2===2Mg2N3
2Mg+CO2===2MgO+C
2、与水的反应Mg+2H2O===Mg(OH)2+H2↑
3、与酸的反应Mg+H2SO4===MgSO4+H2↑
用途
1)镁合金的密度较小,但硬度和强度都较大,因此被用于制造火箭.导弹和飞机的部件
2)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因此常用来制造通信导弹和焰火;
3)氧化镁的熔点很高,是优质的耐高温材料
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①溶解:
Al2O3+2NaOH===2NaAlO2+H2O
②过滤:
除去杂质
③酸化:
NaAlO2+CO2+2H2O===Al(OH)3↓+NaHCO3
④过滤:
保留氢氧化铝
⑤灼烧:
2Al(OH)3=△=Al2O3+H2O
通电
⑥电解:
2Al2O3(熔融)=4Al+3O2↑
铝合金特点:
1、密度小2、强度高3、塑性好4、制造工艺简单5、成本低6、抗腐蚀力强
铝的化学性质——两性
(1)与非金属:
4Al+3O2=2Al2O3
(2)与酸的反应:
2Al+6HCl=2AlCl3+3H2↑
(3)与碱的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4)钝化:
在常温下,铝与浓硝酸、浓硫酸时会在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不与浓硝酸、浓硫酸进一步发生反应。
(5)
高温
铝热反应:
2Al+Fe2O3===2Fe+Al2O3
铝热剂:
铝粉和某些金属氧化物(Fe2O3、FeO、Fe3O4、V2O5、Cr2O3、MnO2)组成的混合物。
铝的氧化物(两性)
(1)与酸的反应:
Al2O3+6HCl=2AlCl3+H2O
(2)与碱的反应:
Al2O3+2NaOH=2NaAlO2+H2O
铝的氢氧化物(两性)
(1)与酸的反应:
Al(OH)3+3HCl=AlCl3+3H2O
(2)与碱的反应:
Al(OH)3+NaOH=NaAlO2+2H2O
Al(OH)3的制备:
1Al3++3NH3·H2O=Al(OH)3↓+3NH4+
2AlO2-+CO2(过量)+2H2O=Al(OH)3↓+HCO3-
33AlO2-+Al3++6H2O=4Al(OH)3↓
Al3+的性质:
Al3++3OH-=Al(OH)3↓Al3++4OH-=AlO2-+2H2O
Al3++3NH3·H2O=Al(OH)3↓+3NH4+
AlO2-的性质:
AlO2-+H++H2O=Al(OH)3↓AlO2-+4H+=Al3++2H2O
AlO2-+CO2(过量)+2H2O=Al(OH)3↓+HCO3-
铝土矿中提取铝
制取金属铝的流程图如下:
流程图中所涉及到的化学反应:
1.Al2O3+2NaOH=2NaAlO2+H2O2.NaAlO2+CO2+2H2O=Al(OH)3↓+NaHCO3
3.2Al(OH)3
Al2O3+3H2O4.2Al2O34Al+3O2↑
铝的存在
自然界中铝以化合态存在。
铝的主要存在形式有:
铝土矿(Al2O3·nH2O),铝元素占地壳总量的7.45%,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高温
高温
从自然界中获取铁和铜
高温
高炉炼铁
(1)制取CO:
C+O2===CO2,CO2+C===CO
高温
高温
(2)还原(炼铁原理):
Fe2O3+3CO===2Fe+3CO2
(3)除SiO2:
CaCO3===CaO+CO2↑,CaO+SiO2===CaSiO3
炼铜:
1.高温冶炼黄铜矿→电解精制;2.湿法炼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