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导读.docx
《列宁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导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列宁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导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导读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导读
【本文提示】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是列宁在1916年上半年完成的。
1915年12月,在彼得格勒成立的孤帆出版社准备出版一套《战前和战时的欧洲》的通俗丛书,委托巴黎的米·尼·波克罗夫斯基编辑这套丛书。
波克罗夫斯基约请列宁为本套丛书撰写带导言性质的“帝国主义的一种”。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即是列宁接受约请而写的一篇论著。
他的这篇论著,分析了《资本论》出版半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对帝国主义作了深入全面的考察,创立了完整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一节中,列宁主要论述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
这一论点是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核心。
他在前六节揭示帝国主义的各个经济特征的基础上,在这一节总括地、集中地论述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特征,并批评了考茨基的有关错误观点。
列宁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划分为一般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两个历史阶段。
一般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帝国主义是一般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由一般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在经济上的主要特征就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为垄断所代替因此,要了解帝国主义,就必须认识什么是“垄断”。
接着,他概括了帝国主义的五大基本经济特征,并明确指出,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第一点即垄断代替自由竞争。
在“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一节中,列宁重点论证了帝国主义阶段特殊性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即帝国主义特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他指出,垄断是帝国主义最根本的经济特征,是它的最深厚的经济基础,也是帝国主义寄生性和腐朽性的根源。
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有多种表现,但最主要的是生产和技术的停滞趋势。
然而这种停滞不是绝对的。
列宁并不否认在垄断条件下生产和技术仍会有一定发展。
在“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一节,列宁总结本文关于帝国主义经济实质的全部论述,得出结论:
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垂死的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和最后阶段,它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
帝国主义垂死性的根源在于它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同时,他又指出,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要经历一个历史时期,作为一个世界经济体系,它不可能立即消亡。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在我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早在1929年,上海启知书店就出版过由刘野平翻译的中文本。
1949年7月,解放社按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47年出版的中文本翻印,作为解放第一版,列为“干部必读”之一,由新华书店在全国发行。
同年11月、12月先后印行第二版和第三版。
1951年4月,解放社又按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49年出的最新中文本翻印,作为第四版发行。
1953年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五版。
中央编译局的中译本收进《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2卷中。
在1963年经过毛泽东审定的“干部选读马恩列斯著作目录”(“三十本书”)中就有这一本。
当前,学习列宁这篇著作,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矛盾,进一步增强反对世界霸权主义的信心,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尽管“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但列宁的这篇著作仍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当代帝国主义经济和政治的指导思想,它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节选)导读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级》(以下简称《帝国主义论》)是列宁于1916年春天在瑞士苏黎世写成的。
该书对帝国主义作了全面系统的科学分析,剖析了帝国主义的实质、特征和基本矛盾,揭示了帝国主义形成、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充分论证了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并彻底批判了考茨基等人在帝国主义问题上所散布的种种谬论。
在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一系列新变化的今天,重温列宁的这篇著作,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历史背景
《帝国主义论》是列宁研究帝国主义最重要的著作,是适应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反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斗争的产物。
(一)《帝国主义论》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条件下产生的
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顶点。
此后,随着70年代以来在美、德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以电力的使用与重工业和化学工业部门的出现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科技革命的兴起;同时,随着从1825年以来平均每隔十年爆发一次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危机尤其是空前剧烈的1873年经济危机的强烈推动,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最基本的特征是自由竞争逐渐为垄断所代替。
于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分割完毕”的阶段,即资本主义进入到它的最新阶段——帝国主义阶段。
这时,新的物质生产条件一方面要求作为观念形态的理论去反映它;另一方面也为与它相适应的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自由竞争变为垄断,这个现实生活中的巨大转变,是列宁研究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点、创立科学理论的最主要条件。
正是由于有了这个条件,才使得认识帝国主义的发展规律在实际上成为可能。
只有在新的历史实践中,才有可能进一步促进理论的新发展。
列宁正是在帝国主义时期,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最先对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进行深刻剖析并且做出卓越贡献的伟大导师,而《帝国主义论》则是全面系统地揭示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特征和矛盾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
(二)《帝国主义论》是在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社会矛盾斗争空前激化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条件下产生的
19世纪末期,随着垄断资本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经济危机频频爆发,在阶级关系上导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起来,无产阶级反对垄断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和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夺取世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后,终于在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帝国主义战争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了空前深重的灾难,从而迅速地唤醒了民众,促进了人民群众革命情绪的高涨,为无产阶级夺取革命胜利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帝国主义战争使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彼此削弱,出现了帝国主义统治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已经成为直接实践的问题。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
“在战争造成的全世界的经济破坏的基础上,世界革命危机日益成熟,这个危机不管会经过多么长久而艰苦的周折,其结局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并且获得胜利。
”
新的历史条件给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
揭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根源,阐明战争和革命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在理论上武装工人群众,为即将到来的革命作好准备。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正是适应了这一迫切需要,为无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制定了正确的理论、路线和策略。
他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在对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本质及其基本矛盾进行了精辟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这次战争的社会经济根源和性质,提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的科学论断。
《帝国主义论》是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与垄断资产阶级之间进行激烈斗争的产物。
(三)《帝国主义论》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马克思主义与机会主义特别是“考茨基主义”的斗争中产生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当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垄断阶级,历史的进程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的时候,机会主义作为国际思潮在欧美工人运动中泛滥起来了。
在关于帝国主义理论问题上的严重分歧,最终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大分裂,逐渐形成左、中、右三派。
左派以列宁为代表,和列宁站在一起的有卢森堡等人;右派以伯恩斯坦为其代表;考茨基则以“中派”面目出现。
工人阶级中的机会主义派别,打着批判帝国主义的旗号,回避、掩盖帝国主义的深刻矛盾。
作为机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当时正处于第二国际领导地位的伯恩斯坦和考茨基等人对帝国主义阶段出现的新现象作了歪曲的解释,借口情况变化,修正和篡改马克思主义,掩盖帝国主义的本质和深刻矛盾,宣传改良主义与和平主义。
作为右派代表的伯恩斯坦早已公开地提出“修正”马克思主义,他的真面目已经充分暴露,群众比较容易识破。
而自称“中派”的考茨基,是更加隐蔽的机会主义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考茨基回避帝国主义垄断统治的本质,提出了错误的、虚幻的“超帝国主义”论,宣扬社会和平主义和改良主义,客观上阻碍着无产阶级革命进程。
作为一股国际思潮,“考茨基主义”是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主要的思想和行动上的障碍。
它的信奉者遍布于欧洲各国的社会民主党内,在工人群众中间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引导无产阶级革命走上正确的轨道,列宁对“考茨基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斗争。
《帝国主义论》一书,通篇都贯穿着对考茨基这个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批判,特别是批判了考茨基关于帝国主义本质和内容的错误观点,阐明了“考茨基主义”思潮回避帝国主义矛盾的深刻性和帝国主义产生革命危机必然性的根本危害性。
因此,《帝国主义论》是在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中产生的。
二、内容提要
(一)法文版和德文版序言内容要点
列宁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于1920年7月为本书法文版和德文版写了序言。
在这篇序言中,列宁再次重申本书的主要任务是“说明20世纪初期,即第一次世界帝国主义大战前夜,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国际相互关系上的总的情况”。
同时,还对正文的内容作了以下“最必要的补充”。
第一,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与其深刻的经济根源,进一步证明了“在生产资料私有制还存在的这种经济基础上,帝国主义战争是绝对不可避免的”。
第二,说明了帝国主义战争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相互关系,指出战争必然引起革命,“其结局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并且获得胜利”。
第三,论述了同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思潮斗争的必要性。
列宁联系“考茨基主义”这个国际机会主义思潮产生的历史条件,着重强调了在全世界日益发展的共产主义运动进程中,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就必须同这种机会主义思潮作斗争,以便教育人民,“把受资产阶级愚弄的小业主和程度不同地处在小资产阶级生活条件下的千百万劳动者从资产阶级那里争取过来。
”
第四,阐述了机会主义的经济根源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危害性。
他深刻指出了20世纪初期国际工人运动出现分裂的经济基础就是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少数极富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掠夺全世界人民获得了巨量超额利润,从中拿出一部分来收买工人领袖和工人贵族这个上层,从而培植机会主义。
机会主义者是“第二国际的主要支柱,现在则是资产阶级的主要社会支柱”,是“改良主义和沙文主义的真正传播者”。
因此,反对帝国主义必须要与反对机会主义结合起来。
第五,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明确提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这个极其重要的政治结论。
(二)《帝国主义论》第七章的要点
第七章是《帝国主义论》前六章的总结。
在这一章中,列宁阐明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科学定义,指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批判了考茨基的帝国主义“定义”和“超帝国主义论”,说明了帝国主义战争的不可避免性。
1.对帝国主义五大经济特征的理论总结
列宁首先对前六章所分析的关于帝国主义的五大经济特征作了总结。
主要阐明了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垄断的资本主义和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列宁指出:
“帝国主义是作为一般资本主义基本特性的发展和直接继续而生长起来的。
但是,只有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的、很高的阶段,资本主义的某些基本特性开始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的时候,资本主义才变成了资本帝国主义。
”表现在经济上,就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为资本主义的垄断所代替。
”帝国主义的五大经济特征,都反映了垄断代替自由竞争这一基本事实。
由于资本主义具有了以上新的特点,因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表现出阶段性,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
第二,帝国主义的历史过渡性。
在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统治造成了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而生产资料却愈来愈集中到少数金融寡头的手里,从而产生了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大大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由此而引起的各种矛盾,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因此列宁说,“从资本主义到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那个过渡时代的特点已经全面形成和暴露出来”了。
“垄断是从资本主义到更高级的制度的过渡。
”
2.关于帝国主义的三个定义列宁在上述科学总结的基础上,接着给帝国主义下了三个定义。
第一个定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
”这个定义是包括最主要之点的“尽量简短的定义”。
它表明了:
金融资本的垄断统治,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是帝国主义最根本的经济特征。
纵观帝国主义的五大基本经济特征,我们不难看到它们都是以垄断为基础,都是垄断的不同表现形式。
因此,垄断统治是五大基本经济特征最本质的内容,是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
第二个定义: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这个定义是包括了帝国主义五大基本经济特征的比较详尽的定义。
帝国主义就是具备了这五大基本经济特征的资本主义。
五大基本经济特征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关系:
垄断组织是随着生产的高度集中,在工业部门中首先形成的;工业的集中和垄断引起了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使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在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互相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不仅建立了对国内的统治,而且也要建立起国际统治;它的国际统治的基础是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必然引起资本家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由此又导致列强对世界领土的直接瓜分。
在瓜分完毕之后,又在力量对比变化的基础上重新瓜分世界。
由此可见,帝国主义五大基本经济特征是历史与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它们之间的顺序决不是随便排列的,也是不能任意颠倒的。
列宁指出,上述定义只“注意到基本的、纯粹经济的概念”,如果能注意到帝国主义在整个资本主义发展中所占的历史地位和帝国主义同工人运动中两个主要派别的关系,那就应给它另下一个更完备的定义。
第三个定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关于这个定义,列宁在同年12月发表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一文中进一步作了深刻的阐述: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
这个特点可分三方面来谈:
(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
(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
(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注: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4页。
)上述这个完备的定义,虽然在本章中没有这样叙述,但在后面第十章中,列宁分别指出了它的三个方面,并且全面地阐明了它的内容。
另外,从本书的整个结构来看,它实际上也是按照这个定义的内容而组成的。
3.对考茨基帝国主义“定义”的批判
列宁还彻底批判了考茨基给帝国主义所下的定义。
考茨基认为:
“帝国主义是高度发达的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物。
帝国主义就是每个工业资本主义民族力图吞并或征服愈来愈多的农业区域,而不管那里居住的是什么民族。
”列宁逐字逐句地驳斥了考茨基的定义中的谬误,指出它的错误在于:
第一,把帝国主义仅仅归结为力图兼并,并片面地只强调了一个民族问题,而没有说明“在政治方面,帝国主义总是力图施用暴力和实行反动”的。
第二,从根本上抹煞了金融资本的垄断统治是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
帝国主义的特点并不是工业资本而是金融资本,所以不应该单纯地把帝国主义和工业资本联系起来;帝国主义力图兼并的不只是农业区域,而是到处伸手,甚至还力图兼并工业极发达的地区。
第三,列宁还进一步指出,“关键在于考茨基把帝国主义的政治同它的经济割裂开了”。
考茨基“把兼并解释为金融资本‘比较爱好的’政策,并且拿同一金融资本基础上的另一种似乎可能有的资产阶级政策和它对立。
”这在理论上是非常荒谬的。
一定的政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金融资本垄断统治的结果,必然是政治上的全面反动。
考茨基把帝国主义说成是一种政策,是一种可以随意改变的政策,就从根本上否认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殊阶段的历史事实。
考茨基“定义”的实质,在于掩盖帝国主义的深刻矛盾,宣扬改良主义与和平主义。
考茨基要人们只同帝国主义的政策作斗争,而不去触动这种反动政策的经济基础,不去揭露帝国主义的内在矛盾,而是掩饰、缓和这些矛盾。
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
列宁深刻地指出:
只“同托拉斯和银行的政策‘作斗争’而不触动托拉斯和银行的经济基础,那就不过是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与和平主义”。
4.对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批判
考茨基在其帝国主义“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谓“超帝国主义”的错误理论。
考茨基认为:
从纯粹经济观点看来,金融资本有可能把卡特尔政策应用于对外政策上,用彼此联合共同剥削世界代替相互斗争,使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一个“超帝国主义”的阶段,也就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消除战争、达到永久和平的阶段。
列宁在这里从经济方面对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谬论进行了彻底批判。
指出:
仅从“纯粹经济的观点”看来,“超帝国主义”论也不过是十足的“超等废话”。
如果考茨基所说的“纯粹经济”条件是指20世纪初的具体历史时代,那么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事实材料说明金融资本的统治大大加剧了世界经济内部不平衡和矛盾,这样,被考茨基当作“超帝国主义”的胚胎的国际卡特尔,只不过是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由和平瓜分转为暴力瓜分、再由暴力瓜分转为和平瓜分的一个例子。
因为既然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有用实力来解决矛盾,就必然展开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它们之间根本不可能消除竞争以及实现永久和平。
考茨基的所谓“超帝国主义”论完全是一种虚构。
最后,列宁引用关于铁路的统计材料,进一步说明了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发展的速度极端不平衡。
因为世界领土是按“资本”按“实力”进行瓜分的,所以,经济实力迅速膨胀而占有殖民地很少的一些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必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可是经济实力相对衰落而拥有广阔殖民地的那些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又不肯让出地盘。
这个矛盾只能用武力来解决。
列宁由此得出结论:
“试问,在资本主义基础上,要消除生产力发展和资本积累同金融资本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瓜分这两者之间不相适应的状况,除了用战争以外,还能有什么其他办法呢?
”在这里,列宁阐明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原理:
帝国主义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三)第十章的要点:
第十章是全书的总结。
在这一章中,列宁从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是寄生或腐朽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这三方面集中地论述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阐明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
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它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列宁指出:
“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
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因为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而且正是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结构的过渡。
”接着他剖析了作为帝国主义经济实质的垄断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科学地揭示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垄断了生产与市场,垄断了原料,垄断了银行,垄断了殖民地,支配了一切。
金融寡头们的垄断统治贯穿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
垄断统治促使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空前尖锐化。
垄断的国内统治,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激化,也加剧了垄断组织和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矛盾。
由于疯狂地争夺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掠夺殖民地,不仅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的矛盾激化了,而且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也尖锐化了。
在分析垄断与各种矛盾的关系的基础上,列宁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
“这种矛盾的尖锐化,是从全世界金融资本取得最终胜利时开始的过渡历史时期的最强大的动力。
”社会矛盾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革命,推动着社会前进。
垄断造成的矛盾尖锐化便决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可避免性。
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
垄断统治是帝国主义时代一切社会现象的总根源。
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就是由垄断决定的。
“垄断,寡头统治,统治趋向代替了自由趋向,极少数最富强的国家剥削愈来愈多的弱小国家,——这一切产生了帝国主义的这样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使人必须说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
”
帝国主义的趋势之一,即形成为“食利国”,这时资产阶级愈来愈脱离生产,成为“食利者”,并且严重地阻碍着技术的进步。
但是,这一腐朽的趋势并不排除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可能性。
列宁指出:
“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但是这种发展不仅一般地更不平衡了,而且这种不平衡还特别表现在某些资本最雄厚的国家(英国)的腐朽上面。
”在这里,列宁再次阐明了他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即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有可能在一国或少数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基础。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或少数几国胜利的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帝国主义基本特征进行全面而科学分析所得出的革命结论。
列宁这一理论的伟大意义在于,它不仅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具体地给各国无产阶级指明了革命的前途,鼓舞了他们的战斗意志。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就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取得胜利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进一步证明了列宁的光辉思想的伟大意义。
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列宁指出:
“根据以上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的全部论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这就是说,垄断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垂死性和过渡性,它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这是垄断统治促使帝国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列宁特别着重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在帝国主义时代,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以与之相适应;垄断促进了生产社会化,但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而是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愈加尖锐化,“私有经济关系和私有制关系已经变成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外壳了”。
尽管资产阶级力图把这个外壳继续保持下去,但是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的规律,这个外壳迟早总是会被消灭的。
帝国主义时期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必然导致和表现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尖锐化。
在所有这些矛盾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三大矛盾,即:
(1)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3)殖民地、附属国人民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这三大矛盾特别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从根本上动摇了资本主义统治的基础,加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
所以,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综观该章内容可见,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通过对垄断——矛盾——革命的分析,指出了20世纪初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由于垄断统治的形成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的尖锐化,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三、应把握的重点问题
(一)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列宁于1917年发表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它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帝国主义论》是继马克思的《资本论》之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又一部经典性著作。
列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