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岳麓版复习特训.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5973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2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岳麓版复习特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岳麓版复习特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岳麓版复习特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岳麓版复习特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岳麓版复习特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岳麓版复习特训.docx

《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岳麓版复习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岳麓版复习特训.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岳麓版复习特训.docx

高中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岳麓版复习特训

高中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岳麓版复习特训

第1题【单选题】

若为右侧漫画的标记处补上文字说明,应写上()

A、克里米亚

B、凡尔登

C、列克星敦

D、巴尔干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一个西方史学家在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说:

“由于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密进行的,最初没有人确知哪些国家是有罪的。

”这种观点()

A、不正确,它忽视了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掠夺的结果,双方都有责任、有罪

B、不正确,它认为两大军事集团发动战争都是无罪的、正义的

C、正确,这场战争确实没有人知道战争的责任在谁

D、正确,这场战争是秘密外交的结果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一战中率先使用下图中的新式武器的国家是()

有误

A、德国

B、法国

C、意大利

D、英国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1919年9月,一位中国学者撰文指出:

中国固有文明虽然不能直接应用于未来世界,然而中国文明也颇有足以证明西洋文明之错误,为未来中国固有文明之指导者。

一些中国人发现“西洋文明之错误”是缘于()

A、辛亥革命无以救治中国

B、一战和巴黎和会的国际矛盾

C、对五四运动的恐惧

D、中国共产党提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纲领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

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先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

这些行为()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一位史学家讨论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说:

政府部门急剧膨胀与男子短缺,使妇女的社会、经济力量突然获得发展。

妇女就业人数增长到297万人,增加了80万人。

过去,他们充当女侍,或待在父母身边,或依附于丈夫;现在,他们离家工作,甚至远离家乡,取得独立的社会地位。

这里描述的历史现象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A、北美独立战争期间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1917年初,中国政府内部激烈讨论对德参战议题。

严复对友人说“兵亊一解之后,国土世局,必将大异于前,而远东诸国,亦必大受影响。

此时中国,如有能者把舵,乘机利用,虽不称霸,可以长存;假其时机坐失,则受人处分之后,能否成国,正未可知。

”据此可知,严复()

A、希望政府能够在对德外交上取得主动权

B、主张政府要静待时机奉行对德中立政策

C、预见到中国在战后只能受列强摆布的命运

D、认为中国应先整顿内政才有条件一致对外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1916年9月15日,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共出动49辆,而实际参加战斗的有18辆,步兵的进攻速度因而有所增加,当天占领了第三道阵地的几个要点。

”这个战斗情景出现在

A、日德兰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马恩河战役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1907年,英国外交部高级职员艾尔·克劳在《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中指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结合时代背景推断,英国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的理由是()

①德国完成统一成为欧洲强国②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

③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④德国大力发展军力,组建三国协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沿着双方战壕的许多地方,一种“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体系逐渐发展起来,双方都清楚,自己无法将对方从战壕中轰打出来。

基于这种共识,双方形成一种默契,既不炮轰厕所,也不在早餐时发动进攻。

这种情况最不利于()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1914年9月,在一场战役后,小毛奇向德皇威廉二世报告:

“陛下,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按:

指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场战役发生在下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宣布对同盟国作战是在

A、1914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8年

【答案】:

【解析】:

第13题【单选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妇女进入了生产部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后,一些欧洲国家的妇女陆续取得了普选权。

这表明()

A、战争改变了社会的结构

B、战争在客观上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C、战争必然促进社会进步

D、妇女的重要作用在战争中被逐渐发现

【答案】:

【解析】:

第14题【单选题】

俾斯麦早就承认:

“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

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取商业收入。

”这里的“两个大国”在一战前最有可能是指

A、俄国和奥匈帝国

B、英国和法国

C、法国和俄国

D、英国和德国

【答案】:

【解析】:

第15题【单选题】

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

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先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

这些行为意在()

A、雪三国干涉还辽之耻

B、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英日同盟的利益

D、谋求世界霸权

【答案】:

【解析】:

第16题【单选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新技术发展的关系正确的有?

()?

①军用飞机、汽车等新交通手段的出现推动了一战范围的扩大

②为了应付敌方封锁,德国等发展化学合成技术,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

③潜艇、坦克的问世使一战具有陆上海上同时进行的特点

④战争使人们不断改进生产流程,保证了战时物资的需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17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科技与战争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武器装备更为先进

B、使作战空间更为广阔

C、为交战双方扩军备战提供了物质基础

D、科学家为战争的爆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答案】:

【解析】:

第18题【单选题】

1898年德国某报纸曾如此报道:

“开足马力前进,从陆上到印度的道路理应掌握在希望战斗、喜欢劳动的德意志手中。

”上述计划()

A、道出了德国对外扩张主要方向

B、反映世界已经连成一个整体

C、说明列强已经把世界瓜分完毕

D、必将导致英德矛盾尖锐激化

【答案】:

【解析】:

第19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二年(1913年)以来,梁公士诒虽非身当外交之冲,然实隐持外交大计。

欧洲大战忽起,各国因地理与利害之关系,纷纷加入,或合纵、或连横。

当民四年,各国驻华公使力劝我国最高当局参加世界大战,并以利害相诱抉。

斯时情势混沌,孰得孰失,何去何从,极难分辨。

且事关中华民族之兴衰,未易于孤注一掷,以贻民族无涯之戚。

设中国永不参加,则战胜国所得胜利品,势不分予中国;设中国明予参加,则无船无械无饷,终至参而不战,必受各国责难。

于是梁公决定明守中立,暗事参加……

──白焦《世界大战中之华工》引梁汝成语

材料二:

“一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在中国政府和协约国政府的安排下,背井离乡,驰援欧洲战场。

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抵达欧洲后,华工立即被送往战况最为紧急的法、比前线,交由英法军队支配,另有约一万名法招华工被美军借用,并有少数华工被送到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

在工作安排上,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后方军工企业或与国防有关的民营企业。

但中国参战后,华工也经常被派往前线;而英招华工则几乎被全部投放到前线。

……但凡战争所需,(华工)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为。

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无休止的苦工、恶劣的生活供应、疾病工伤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刻威胁和剥夺着这些中国青壮的生命。

……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华工一般都是多才多艺而且适应性强大”。

在对所有外国劳工进行正式评估之后,英国陆军部队认为“华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大多数劳工都能熟练地工作或者说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们一直都在铁路、兵工厂和坦克车间高效率地工作”。

──摘编自张建国、张军勇《“一战”华工的足迹》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梁上诒在“参战”问题上主张中国“明守中立,暗事参加”的理由。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参战的有关史实。

战后中国并未享受到战胜国的待遇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解析】:

第20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发人深省的教训是,即使没有人愿意或想要战争,战争仍有可能爆发。

英国、法国以及后来参战的美国都坚信,“普鲁士军国主义”是橄榄枝上的肿瘤。

而德国人相信,他们嫉妒的邻居们阴谋包围并摧毁一个国家,而这个国家唯一的罪责是经济上获得成功,然后,也出现这样的理论:

资本主义制度远非和平的力量,正是它策动了战争。

因为战争有利可图或者是因为存在着对市场和原材料的战争。

……在保卫国家方面,人们越来越有更大的利害关系。

这是民主化和财富增加的必然结果。

尽管结果往往是不完美和不平等的,但是大多数市民都有意愿保卫自己参加其中的政治团体。

1914年证明,当他们想到自己的国家正遭到攻击时,整个欧洲所有国家的群众和阶层都非常激进爱国……欧洲的人们用狂喜而不是悲伤来迎接战争,这一事实在最后的分析中要比所有的外交细节都能更深入地解释战争的到来。

——摘编丹尼斯·舍尔曼著《西方文明史读本》

根据材料,概括作者提出的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战争”给予我们的历史启示。

【答案】:

【解析】:

第21题【材料分析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

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

……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

……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

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

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

李肇星在凭吊一战赴欧华工墓地后表示,许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谊做出贡献。

——摘编自光明网《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

【答案】:

【解析】:

第22题【材料分析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美西战争是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美西战争是美国地缘政治利益扩张之驱动,使其建立起太平洋纵横交错的交通线,构筑东南亚和中国甚或亚太定点连线成面的地缘政治格局,让美国提前2年进入到20世纪。

——摘编自张江河《美西战争与美国向东南亚地缘政治扩张的历史脉络》

材料二:

美西战争是美国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分水岭,把一个19世纪孤立于世界的美国与20世纪活跃于国际舞台的美国划分开来。

美国占领菲律宾的地缘政治扩张意义远大于战争胜负本身……依据后来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地缘政治博弈的史实,其对美利坚民族实现“世界大国意愿”和建立适应于己的“国际新秩序”从理想走向现实、从或然转为必然具有重大意义。

——摘编自杨春龙《美西战争与美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崛起》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西战争爆发的背景。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西战争对20世纪美国的影响。

【答案】:

【解析】:

第23题【材料分析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从1870年起,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德三次兵戎相见,浴血残杀。

普法战争后,统一德国的成廉一世故意选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登基,尽情羞辱法国;于是一战后的议和条约当然也就在凡尔赛宫签订,法国痛宰德国,埋下德国在20年后挑起更大战争的祸根。

二战后,法德在冷战的威胁下,终于出现和解的契机。

1963年,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阿登纳和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巴黎爱丽舍宫签订了《爱丽舍宫条约》。

条约规定:

两国政府就外史政策进行磋商和协调;在防务政策以及教育等方面加强合作;为切实贯彻条约,两国定期举行首脑会议和部长级会议。

这一条约使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标志着“法德轴心”的形成。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德签订《爱丽舍宫条约》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丽舍宫条约》签订的影响。

【答案】:

【解析】:

第24题【材料分析题】

“一战”以来,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部挑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美国的参战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变数。

如果这场战争基本上是一起欧洲争端,那么许多美国人都会认为与美国无关,美国人理应继续享受和平。

可是,随着大战持续进行,这项叫做孤立主义的政策却逐渐变得不切实际。

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照搬了西欧国家的制造业和工业经济,西欧和北美变得越来越像对方。

……其实,早在1915年威尔逊就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咨文,建议增加陆军,扩大舰队和增加海军人员。

美国人看出,如果不适时参战,战后世界将与美国无缘。

——引自【美】费尔南德斯·阿迈斯托《世界:

一部历史》等

材料二:

残酷的战争俄国战前就已表面化的矛盾,战争武装了人民,沙皇政权土崩瓦解。

列宁敏锐地意识到布尔什维克党革命的绝好时机来了。

根据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显然尚未成熟。

但是列宁从理论上和政治策略上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使无产阶级能够在“十月”首先夺取政权,并在1918年退出大战,然后解决国同发展问题。

……孙中山曾言:

“有了俄国革命,世界人类便生出一个大希望。

”从此,资本主义不再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唯一选择。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姚海《俄国革命》等

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不再“继续享受和平”,介入“这场战争”的原因。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列宁为“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在理论上进行的重大探索,并说明俄国革命给“世界人类”带来“大希望”的理由。

【答案】:

【解析】:

第25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分为两个阶段:

1914—1917年为欧洲阶段,1917—1918年为全球阶段。

——摘编自(美)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

——K.M.潘尼卡(印度外交官、历史学家)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将1917年视为一战从欧洲阶段转入全球阶段的主要依据。

""

结合时代背景,评析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