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5300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doc.docx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doc.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doc.docx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doc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

 

前言课程概述

 

一、学科性质和课程性质

1、学科性质

2、课程性质

 

二、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历程

1、国外的发展历程

2、中国的发展历程

 

三、课程的组成部分

1、第一部分,绪论:

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功能;社会工作的价值

体系;社会工作理论。

2、第二部分,方法: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福利行政。

3、第三部分,实务:

家庭、儿童、妇女与社会工作;青少年与社会工作;老年与社会工作;矫治感化与社会工作;医疗、精神治疗与社会工作;滥

用药物与社会工作;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4、第四部分,教育、实习与展望:

教育、实习与研究;讨论与角色扮演。

 

四、学习方法与阅读的扩展

1、学习方法

2、阅读的扩展

 

第一部分绪论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工作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对作为一个学科/专业的社会工作有基本的概念。

教学重点:

专业的缘起、发展、领域和特质,与其他它社会科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社会工作的领域和特质。

课时安排:

6学时。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缘起和发展

一、社会历史背景

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2、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1、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

2、社会工作的产生

三、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1、专业方法的发展

2、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领域和特质

一、社会工作领域概述

1、社会工作的领域

2、社会问题

二、社会工作领域扩大的原因

1、社会进步

2、生活质量

3、人类认识观念

三、领域的分类

1、按照服务对象

2、按照困难类型

3、按照社会工作的特点

 

四、社会工作的特质

1、整体的人

2、家庭的重要性

3、社区资源

4、督导

5、教育项目:

课程教学及实习,专业实习和督导

6、方法

7、团体

8、“关系、”“网络”

9、精神、心理

10、“社会”

11、与制度的关系(福利制度)

12、基本目标

13、机构雇佣、有薪水

14、发展及利用小组的方法来开展服务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内涵和类型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

1、社会中的不同内涵

2、定义

3、相关概念:

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正义。

二、社会工作的结构

1、社会工作过程图示

2、社会工作的要素

三、社会工作的类型

1、社会工作形态的变迁

2、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类型

第四节社会工作与其它学科

一、与社会学

 

二、与心理学

三、与政治学

四、与经济学、管理学

五、与医学、法学和伦理学

六、与哲学(社会哲学、人生哲学、福利哲学和政治哲学)

 

复习思考题: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简述社会工作领域扩大的原因。

3、社会工作的要素。

4、名词:

社会进步/社会工作领域/心理咨询。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教学目的:

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和社会功能运作,社会工作与助人、维持

社会秩序的关系,以及转型期的特点。

教学重点:

社会工作的本质和社会功能运作,社会工作助人与社会秩序的

关系。

教学难点:

社会工作的本质和社会功能运作。

课时安排:

6学时。

第一节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一、社会工作者及其一般特征

1、社会工作者

2、一般特征

二、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

1、助人过程的特点

2、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功能的含义与类型

二、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三、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的意义

四、社会工作对助人和维持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理解

1、助人和维持社会秩序的一致和冲突

2、如何处理助人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关系

3、社会正义的目标

从柏拉图、查士丁尼、洛克、霍布斯、卢梭、康德、罗尔斯。

从差等正义到契约正义和社会正义,功利主义和集体主义,道义论与功利论。

第三节社会功能运作的问题

一、概述

二、事例分析

 

三、个人的、家庭的和社区(社会)的问题

1、家庭解组

2、滥用药物和酒精

3、老年问题

4、心理疾病

5、学校不适

6、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7、犯罪问题

8、生理疾病和情绪问题

9、贫困

10、先天不足

第四节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一、实施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二、实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三、社会制度对实施的影响

第五节体制转变中的中国社会工作一、体制改革及其影响

二、社会转型及方向

三、路径依赖问题

四、我国当前的社会工作组织模式

 

复习思考题:

1、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

2、用实例谈谈你对社会功能运作的理解。

3、用实例论述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

4、实施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5、名词:

路径依赖。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教学目的:

认识专业价值观的演进、内容、意义以及本土化问题。

教学重点:

专业价值观的演进、内容、意义以及本土化问题。

教学难点:

专业价值观的意义及本土化问题

课时安排:

4学时。

第一节价值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价值的历史演进

1、早期实践中的价值观

2、正式社会工作中的价值观

3、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二、价值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关系

1、价值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意义

2、具体观点

高登斯坦,列维,林德曼,波奈尔的观点;奥登的批评。

3、价值与技术和知识的关系。

4、社会工作中的反价值。

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一、价值体系的基础

1、新教伦理和人道主义

2、社会福利的理念

3、人的尊严、价值、潜能和卓越(至高无上)

二、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矛盾

1、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矛盾

2、不同学派之间的争执:

功能学派与诊断学派的对立。

3、政府、机构与社会工作者之间在价值观上也有矛盾。

4、价值观从理论转向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矛盾。

第三节中国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的建构

一、建构的方法论问题

 

1、原材料

2、方法

二、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建构的内容

1、专业价值

2、专业伦理

三、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教育与强化

1、专业价值的教育要贯穿在课程教学和实务教学中

2、价值观要在实务中强化和巩固

 

复习思考题:

1、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2、价值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3、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

4、中国社会工作价值教育与强化的途径。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教学目的:

认识理论的重要性、发展阶段及逻辑结构,能理解理论流派间

的差异,以及理论的使用领域和解释力。

教学重点:

认识理论的重要性、发展阶段及逻辑结构,能理解理论流派间

的差异,以及理论的使用领域和解释力。

教学难点:

理解流派间的差异,理论的使用领域和解释力。

课时安排:

6学时。

第一节理论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地位

一、社会工作专业需要理论的支撑

1、社会工作理论的涵义

2、轻视理论的误区

二、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

1、确定问题的性质和原因

2、设定工作目标

3、提出有效的实务方法、模式和技巧

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阶段和逻辑结构

一、发展阶段:

调查阶段,精神分析学阶段,精神分析与功能学派并列阶段,获得阶段,盘点阶段,理论统一阶段,理论归类阶段,多元发展阶段。

二、逻辑结构

1、大卫﹒豪的观点

2、皮拉利思等人的结构模式

三、理论模式介绍

1、心理动力模式

2、危机干预与任务中心模式

3、行为学派

4、系统与生态模型

5、社会心理与沟通模型

6、人本主义及存在主义的模式

 

第三节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认知理论

三、行为主义理论

四、社会系统理论

五、标签理论

六、沟通理论

七、人本主义理论

八、激进主义

九、西方马克思主义

十、充权理论

十一、女性主义理论

 

复习思考题:

1、轻视理论的误区。

2、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作用。

3、论述皮拉利思等人的社会工作理论的三层次模型。

 

第二部分方法

第五章个案工作

教学目的:

了解方法的发展,掌握危机介入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心理-

社会模式和行为治疗模式,清楚各自的使用范围。

教学重点:

掌握危机介入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心理-社会模式和行为治疗

模式,清楚各自的使用范围。

教学难点:

清楚各自的使用范围。

课时安排:

6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一、涵义

1、诊断学派的观点

2、功能学派的观点

3、涵义

二、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

19-20世纪

2、专业化与学科发展阶段:

20世纪20年代

3、精神医学的影响阶段:

20世纪30年代

4、多元化发展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以来

第二节理论模式与实务方法

一、危机介入模式

1、危机的含义

2、危机介入的方法技巧

3、所需的理论知识

二、任务中心模式

1、内容及适用范围

2、问题解决的五个阶段

3、技巧

三、“心理-社会”模式

 

1、内容

2、工作框架

3、相关的理论知识

四、行为治疗模式

1、理论基础

2、工作框架

3、相关的理论知识

第三节个案工作

一、中国的个案工作经验

二、以后的发展方向

 

复习思考题:

1、个案工作的涵义。

2、危机介入模式的方法和技巧。

3、任务中心模式的过程与技巧。

 

第六章小组工作

教学目的:

理解小组工作的实质,掌握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和互动模

式,小组的阶段,工作原则和技巧,能初步开展小组工作。

教学重点:

理解小组工作的实质,掌握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和互动模

式,小组的阶段,工作原则和技巧,能初步开展小组工作。

教学难点:

认识和把握小组的阶段,初步开展小组工作。

课时安排:

6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一、小组工作的缘起和发展过程

1、小组工作的缘起

2、小组工作的发展过程

二、中国小组工作的情况

1、辛亥革命后的情况

2、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

3、1978年以来的状况

三、小组工作的涵义

四、小组的特征与分类

1、特征

2、分类

第二节理论和模式

一、理论来源(借用的理论)

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病学、教育学、管理学和医学。

二、实践理论

1、系统论

2、精神分析理论

3、团体动力学

4、人类行为与环境理论

5、互动论

 

二、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

概念,特点。

2、治疗模式(临床、康复模式)

概念,特点。

3、互动模式(居间、互惠模式)

概念,特点。

第三节发展阶段、功能和过程

一、发展阶段

1、准备或酝酿阶段

2、开始阶段

3、形成阶段

4、冲突阶段

5、维持阶段

6、结束阶段

二、功能

1、康复

2、展能

3、矫治

4、社会化

5、预防

6、社会行动

7、问题解决

8、社会价值

以上可以归结为:

参与、团队精神和社会变迁三方面的功能。

三、小组过程中的任务

1、沟通和互动

2、规范建立

 

3、角色承担

4、凝聚力的提升,目标的认同。

第四节原则和技巧

一、应该遵循的原则

1、社会工作价值

2、人类需求

3、文化背景差异

4、小组组成的计划

5、目标明确化

6、专业关系建立

7、个别化

8、引导小组互动

9、民主自决

10、功能组织的弹性

11、活动经验促进成长

12、运用社(区)会资源

13、评价

二、技巧

一)一般技巧

1、建立关系

2、诊断估计

3、系统观察

4、聚散小组

5、干预小组

6、领导小组

7、参与活动

8、运用媒体

9、记录

 

10、资源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