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写作 《怎样选材》详案.docx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写作 《怎样选材》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写作 《怎样选材》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怎样选材》详案
《怎样选材》教学详案
学习目标
1.在阅读教学资料和展示既有写作积累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2.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体会选材对于写作的意义,学习选材的方法。
3.写作实践,指导学生在写作时从生活中选材,围绕中心选材,并努力做到真实、新颖。
重点难点
1.帮助学生认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2.训练选材能力,学习选材方法。
3.审清题目,确定立意,再从生活中选材,围绕中心选材。
教学资料
一、直接材料与间接材料
直接材料来源于日常生活经历,包括各类人、事、景、物等。
作者对这类材料有切身感受,因而运用到写作中时便会得心应手,更利于表达真情实感。
例如《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写自己双腿瘫痪后种种暴怒无常的行为,写母亲的体谅、宽容、默默忍受乃至发病离世,取材于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
这种经历与体验刻骨铭心,所以写得格外真切,读来催人泪下。
除了直接材料,我们还应学会运用间接材料。
间接材料来自他人叙述、报纸杂志、影视节目、博客空间等。
这类材料广而杂,有利于丰富写作素材。
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文章写于贝多芬逝世一百多年后,作者在充分阅读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艺术地构思并呈现了客人对贝多芬的一次访问,成功地表现了贝多芬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所选皆为间接材料,但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都是写作所需要的。
二、从生活中选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从生活中选材,首先要善于观察。
法国作家莫泊桑初学写作时,一次想把听来的几个故事写成小说,就去请教老师福楼拜,福楼拜听后,劝他不要写听来的故事,出去转转,把所见所闻记下来。
莫泊桑按老师所说,花了很多时间外出观察,终于创作出成功的作品。
善于观察,就要有观察的习惯并做到细致、深入。
其次,要用心感悟。
莫怀戚与家人散步,体会到肩头的责任;冰心凝视雨中荷叶护莲,感悟到母爱的无私伟大;泰戈尔由金色花,联想到母爱的圣洁与人类天性的美好。
用心感悟,在对生活的体验中,发掘人、事、景、物蕴含的深意,获得启迪。
再次,要学会筛选。
身边的人谁更有特点,哪件事最使你难忘,生活的地方哪处风景最独特,生活中人眼入耳入心的东两很多,要在脑海中过滤,从中选取印象清晰、感受深刻、触动心灵的片段写进文章,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
三、围绕中心进行选材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需要通过材料来支撑与表现。
围绕中心选材,就要选取最能突出中心的典型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
例如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前半部分选取修改文章、送客、复信等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的美德;后半部分则从作文与做人两方面选材,表现其严于律己的品质。
选材很好地突出了中心。
文章的中心决定着材料的取舍,也决定着详略的安排。
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要详写,对表现中心起辅助作用的材料应略写。
如魏巍的《我的老师》,共写了七件事,前五件事从“面”上略写;后两件事,给“我”印象最深,也最能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与依恋,从“点”上详写;点面结合,有详有略,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文章结构疏密有间。
此外,围绕中心选材,还要注意材料使用的切入角度。
明代画家董其昌说:
“山行见奇树,须四面取之。
树有左看不入画,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
”取材入画如此,选材成文
亦然。
四、注意材料的真实与新颖
中学生写作,取材强调亲历,以突出真实性。
马克·吐温说真实的事情不必考虑其可能性:
,因而有时候比虚构的故事更稀奇;冈察洛夫主张写作要写白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
起的东西;契诃夫认为扯谎在小说里比在谈话里还要乏味得多。
这些都强调真实对材料的重要性。
道听途说或无中生有,多催生虚情假意,并让写作变成一种粗制滥造。
取材新颖,要做到选别人所未选,写别人所未写,或者就平常素材翻出新意,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惰。
例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写自己小时候一次冒险爬悬崖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成功脱险的经历,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所写事小,也并非新奇,但以小见大,感悟深刻,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励导入
看破千道题,其实一文章。
考场上,时间短,写作要得高分就得一气呵成。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就要苦练功夫,在看透题目、确定立意的基础上,学会选择自己身边的素材,用真实又新颖的材料写出优秀的作文。
二、素材积累
海明威说:
“如果一个作家停止观察,那他就完蛋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写作时只能“望纸兴叹”。
观察就是为了积累素材。
那么,同学们平时作文里的素材都是通过什么途径得来的呢?
学生交流,探讨平时写作时自己的思路,谈谈自己观察的途径是什么。
从途径看,通常有以下两条:
(1)直接观察。
就是到生活中去,看、听、闻、尝、摸、踩、想。
(2)间接观察。
就是通过阅读书籍,听他人转述,收看收听影视广播,浏览互联网,获取第二手信息。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需要细致、勤勉、善思。
从内容看,和“我”有关的素材十分宝贵,它们可以给人真实感、亲切感;和“我”无关的素材同样重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视野更开阔,境界才更高。
直接观察到的素材也就是直接材料,直接材料来源于日常生活经历,包括各类人、事、景、物等。
作者对这类材料有切身感受,因而运用于写作时便会得心应手,更利于表达真情实感。
另外,我们还应学会间接地从他人叙述、报纸杂志、影视节目、博客空间中等获取间接材料。
这类材料广而杂,同样有利于丰富写作素材。
三、精准审题
1.同学们在写作中常常出现的毛病是:
没有进行正确的审题,对题目的思考不准确,就难以选择合适的材料来体现主题。
考场作文要想拿高分,首先要破题!
请同学们就几个常见的中考作文题目来突破审题关。
《沟通》《老师》《陪伴》《走近________》《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2.指导:
首先要抓住“题眼”!
所谓“题眼”就是作文题目的关键之处。
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题眼”。
审题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
重点。
(1)单词语题目,题目即“题眼”,如《沟通》《老师)《陪伴》等。
这三个题目在审题上难度不大,但是难在如何出新。
比如《沟通》这个题目,是不是只能写语言沟通呢?
《老师》这个题目是不是只能写学校的老师?
审题准确了才能选择鲜活生动的材料。
命题作文题目越长越容易迅速确定立意与选材。
当题目是一个词时,选材的范围很宽,确定写什么就显得困难,这时你可以采取给题目添枝加叶法迅速化大为小,化虚为实。
如《陪伴》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先想想自己的亲身体会,在其前添加某些词语,主题可变为“妈妈的陪伴”“书籍的陪伴”“至理名言的陪伴”等,或在其后添加“是歌”“是幸福”“是船”等。
这种添枝加叶是在心中进行的,千万不要调换题目!
有人认为选材不应放在审题中进行,其实审题与选材应是同步完成的,它们可以相互印证。
(2)词组型题目中,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或者动词是“题眼”。
如半命题作文《走近________》,题目就是动宾短语,写作时要抓住动词做文章。
(3)如果题目是句子,写作时要强调谓语并顾及限制性、补充性词语。
如《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文章重点要写“养成了”,包括怎么养成?
其过程如何?
其间有什么动人的故事或耐人寻味的波折?
四、病文会诊,聚集选材问题
1.收集病文,适当分类、筛选。
翻阅学生近期作文、随笔等,挑出在选材方面存在问题的作品,按素材失真、脱离中心、详略不当、取材陈旧等进行归类,从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习作各二二篇。
2.会诊病文,诊断选材问题。
要求:
分组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浏览病文。
(每组若干类,每类一两篇)组内会诊,找出选材方面存在的问题,推测出现问题的原因。
3.交流总结:
各组轮流发布会诊结果,教师点拨。
师生共同梳理写作中选材容易出现的问题。
五、头脑风暴,学习选材方法
1.投放活动任务“写作实践”一。
如果围绕你熟悉的某条街道写篇作文,你准备表达什么中心?
选择哪些能反映街道特点的材料?
仔细思考,写出你准备表达的中心,列出需要选用的材料,并注明详略安排。
提示:
(1)可以为你熟悉的街道做素描,要注意选取能反映街道特点(幽静、热闹、环境优美,有地方特色等)的事物作为材料,如街道的环境、两旁的建筑、街上的行人等。
(2)也可以记叙在这条街道上发生的事,记事时要写出街道的特色,展现事情发生的环境,这样才不会跑题。
2.个人构思,列出要点。
学生思考,按要求列出要点。
3.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指导。
学生发言,谈对习作的中心、选材及详略安排的想法。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选材方法。
4.小组交流,修改完善。
组内交流,相互借鉴,对选材出现的问题,互相提出建议。
然后,修改并完善。
教师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六、课堂小结:
取舍加工典型化
对于同学们存在的选材问题,首先要引导他们去伪存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间接得来的材料,有可能鱼目混珠,真真假假;即使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说不定也会被假象蒙蔽,因此,一定要甄别素材,确保真实。
其次要去粗取精。
如果某个材料与文章中心搭不上边,即使它再怎么催人泪下,千古难觅,就这篇作文而言,你只有一个选择——忍痛割爱。
只有那些最有代表性、最典型、最
能反映本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才是真正的“精华”。
7、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的一篇作文,从选材的角度进行修改。
第二课时
一、他山之石,体会取材艺术
1.回顾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明确什么是直接材料,什么是间接材料,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二者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都要求材料的真实与新颖。
2.阅读佳作,体会取材艺术。
晒晒我的“麻辣鲜师”
上了初中,日子变得不一样了,换了一个容量更大的书包,换了一批意气风发的同学,当然也换了一批资深好老师。
说起老师,我总是嘴角上翘,忍不住笑出声来。
嘿嘿,下面就容我向你晒晒我的“麻辣鲜师”。
在众多老师中,人气最高的当属教语文的“柳”老师。
“柳”老师不姓“柳”,也不“刘”。
在我们班,她的雅号很多,我和一帮哥们儿喜欢叫她“柳”老师。
因为她这个人与她的课,时常带给我们如春日里柳枝拂面的惬意。
这位“柳”老师三十余岁,身材苗条,长发及肩,白皙的脸上常挂着温和的笑容。
那笑容明媚如春日的阳光,看一眼你就会被她感染。
她的课有着淡淡的诗意与哲理。
鉴赏古代诗歌《题破山寺后禅院》时,她说,中华文化讲究曲折之美,来,和着悠远的晨钟,闭目遐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一起学习普希金名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她说即便生活真的欺骗了你,也可以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之旅。
她分享自己创作的小诗《假如生活重新开始》,并要求我们用同样的题目也写一首。
没人有勇气读自己的拙作,她却说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是诗人,愿意为我们的作品喝彩。
掌声中,一个又一个同学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也懂得了如何面对生活。
如同柳絮因风起,“柳”老师,其人其课,带给我们无穷的美好与意蕴。
若说走进教室,最震撼我们视听的,非教历史的“睿爷”莫属。
“睿爷”这称号由来已久,已没有人能说清该追溯到哪一届。
天才的灵魂总自甘栖居低矮的陋室,“睿爷”个儿不高,但历史知识非“渊博”不能形容。
他讲课时嗓音有些沙哑,语速有时快得像马力全开的跑车,有时慢得像饿着肚子的蜗牛;那调子有时高亢如激昂的交响乐,有时低沉如伤狮的怒吼。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语调,他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格外静,我们听得格外仔细,仿佛一不小心就会漏掉什么。
尽管“睿爷”讲课的嗓音与语调很特别,但他也绝不是单靠这来撑门面的——他到底是有两把刷子的。
记得有一次,他让我们班的“历史学家”周洋背一遍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周“专家”这次马失前蹄,支支吾吾,最终耷拉了脑袋。
“睿爷”清了清嗓子说:
“我来一遍!
”接着就目视前方,流畅地背诵起来。
当他清晰地背完最后一个字时,全班响起了山呼海啸般的掌声。
课下,同学们都佩服地说:
“历史老师还真不是打酱油的!
”自那以后,很少有人在历史课上背不出重点内容了。
一个班级,“潜伏”得最深、最不易被掌生看透的老师,往往是班主任。
我们班的这位舵手,单看名字“泰斗”就知道他有过人之处。
有天下午,我抱着一摞作业本去“泰斗”的办公室,无意间看到他新排的座次表。
只一眼,我就看出了端倪——班上那一对小情侣竟坐得如此之近,竟然是同桌。
天啊,这是有意凑成,还是巧合?
危险,实在危险!
正当我大惑不解时,一只大手覆在了我的头上,接着“狠狠地”按了一下我的脑袋。
我下意识地想辩解什么,“泰斗”先开口了:
“别那么紧张,你们那点事儿,我早就知道……”他脸上的笑在我眼中瞬时高深莫测起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火眼金睛啊!
“既然知道,这座次表……”我仍疑惑着。
“你们这个年龄,我又不是没经历过,小样儿!
情呀爱呀,都不过是内心萌生出的小心思罢了!
距离产生美,一旦距离没了,美也就没了。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懂吗?
”
我有些呆愣,这与我以往听到的大道理截然不同。
看到我的迟疑,“泰斗”又说:
“不信等着看,用不了多久,那些所谓的情侣就会分道扬镳了,呵呵……”
一个月后,果然如他所说,那些自以为掩藏得很好的小秘密因暴露在了众目睽睽之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萎败、枯槁,最后灰飞烟灭了。
班里掀起了学习的热潮,没有人谈恋爱,大家都知道,在“泰斗”面前,我们都是“透明人”。
搁下笔,闭上眼睛,伸个懒腰,一张张脸再次浮现在我眼前,一个个精彩的记忆片段再次掠过脑海……哦,我的“麻辣鲜师”,我多味的初中生活!
借鉴:
老师,学生应该非常熟悉。
本文的亮点不仅在于新颖的题目、细致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更在于素材的匠心取舍、叙写安排的恰到好处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文章围绕“麻辣鲜师”为老师画群像,小作者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精心选取了在学生中人气较高的三位老师来写,选材很有代表性。
具体到每位老师,又选取了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典型素材加以表现,而且叙写有详有略,可谓匠心独运。
例如,写语文老师,突出她的笑容和其语文课的吸引力,重点写诗歌鉴赏课上的情节,表现语文课堂上的诗意与哲理;写历史老师,抓住其讲课的语速语调和课堂上示范背诵重点内容表现其个性与形象,详略得当;写班主任老师,详写其“别有用心”排座位,重点突出其在班级管理上的老道。
文章读来,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3.小结。
素材毕竟只是作文的原始材料,要成为“题材”,还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更好地“为中心服务”。
二、全文写作,提升选材能力
从“写作实践”二、三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1.学生写作
2.展示点评
晒晒我们班的“牛人”
我们班的牛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谈起他们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
①
他们就是我们学校鼎鼎有名的“三yi”:
吴佳益、施奕鑫,当然也少不了我——吴俊逸。
绘画“牛人”吴佳益②
说起吴佳益,我不得不恭敬地叫上一声“师父”。
记得那次,佳益画完画走到我身边,飞快地抢过我手中的毛笔:
“让你看看,什么是徐悲鸿转世,马良附体!
”③说完,佳益在纸上挥毫泼墨,一条龙便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面前。
我看过后,自愧不如,说了一声:
“厉害呀,师父!
”
当然,佳益不仅绘画有一手,他的光荣事迹更是数不胜数。
其中最令他骄傲的是他编的科普报曾荣获市里比赛一等奖,还被发布到网上,张贴在画馆里供人欣赏呢!
④
这学期,他仍然是绘画界的佼佼者。
今年学校举行了现场绘画比赛,佳益过五关、斩六、将,顺利通过了校级的绘画比赛,摘取了桂冠!
进入镇里,他更是一鼓作气,经验不多的他又在高手如云的情况下,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魄冲出重围,拿下了一等奖。
⑤
比赛结束后,他说了一句至理名言:
“平静地面对画画,你将觉得很简单!
”⑥
泥工“牛人”施奕鑫
想必大家都知道捏泥人是一件挺难的事,必须有耐心并且细心,才能做出精致的泥工作品来。
但是平时看起来贪玩、调皮,属于“急躁型”的施奕鑫,却能用他的巧手创造出一个个近乎完美的杰作。
⑦
说起来也许大家不相信,其实平时好动的施奕鑫是个十分刻苦的人。
记得开学初,镇里举行了一场泥工比赛,他跃跃欲试,决心夺下第一名。
练习时,他是那样认真,那样投入。
就在参赛的前两天晚上,施奕鑫那双原本稚嫩的双手,已经裂开了一条一条沟壑,有的地方甚至脱了皮。
但是不怕苦、不怕累的他,仍然坚持不懈地练习。
当然,付出了努力,就会有收获,施奕鑫如愿以偿地在镇里的泥工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为学校、为老师、为自己赢得了一片掌声。
⑧
书法“牛人”吴俊逸
从现在开始,该说一说我自己了。
说起来,我的书法生涯也不算长,虽然才短短6个月,可竟然在镇里的书法比赛中拿下了一等奖,还准备送一份作品到市里展览。
而这一切跟我的勤奋练习和老师的鼓励是分不开的。
⑨
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
付出多少努力,就会得到多少回报。
怎么样,看了我们班的“牛人”,你一定收获不小吧?
写法点评
①开篇点题,直截了当。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竖起大拇指”,足见其“牛”。
②运用小标题,形式上整齐划一,内容上点明“牛人”的不同特点,行文上更加严谨。
③典型的动作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凸显其“牛”。
④紧扣小标题,选取具体事例,印证其“牛”。
⑤详写学校、镇里绘画比赛的情况,突出吴佳益的绘画才能。
⑥“牛人”牛言,颇具哲理韵味。
⑦介绍第二位“牛人”,点明其“牛”在泥工。
⑧详写泥工“牛人”施奕鑫不怕苦、不怕累,终于取得佳绩的过程。
⑨略写“我”的“牛”。
说明“我”的“牛”是与自己的勤奋练习和老师的鼓励分不开的。
教师总评:
本文列举了班里的三位“牛人”,性格各不相同,各有其“牛”。
选材典型精当,语言诙谐幽默,风格独具。
叙述过程中有详有略,很好地突出了中心。
同时,注意了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完整。
3.修改提升自己的作品
三、结篇师语,总结提升
中心和材料是作文的两个重要的构成要素。
没有中心,材料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材料,中心就无所依附。
所以,我们写作时不仅要重视立意,还要重视素材的积累和题材的选择。
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是否“言之有物”正是评定作文档次的重要标准。
最后,归纳一下我们学到的选材技巧:
技巧一:
直接间接,素材积累多元化。
技巧二:
苦练审题,突破难关精准化。
技巧三:
学习选材,取舍加工典型化。
技巧四:
全文写作,修改提升个性化。
四、布置作业
给另外一篇“写作实践”中的题目列出提纲,注意中心明确、选材精当。
五、板书设计
技巧一:
直接间接,素材积累多元化
技巧二:
苦练审题,突破难关精准化
怎样选材技巧三:
学习选材,取舍加工典型化
技巧四:
全文写作,修改提升个性化
6、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