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求管仲》译文荐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1118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桓公求管仲》译文荐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齐桓公求管仲》译文荐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齐桓公求管仲》译文荐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齐桓公求管仲》译文荐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齐桓公求管仲》译文荐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齐桓公求管仲》译文荐doc.docx

《《齐桓公求管仲》译文荐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桓公求管仲》译文荐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齐桓公求管仲》译文荐doc.docx

《齐桓公求管仲》译文荐doc

《齐桓公求管仲》译文

齐桓公求管仲

选自《国语》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

“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

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

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桓公说:

“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

”鲍叔牙解释说:

“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

”齐桓公问:

“那怎么办?

”鲍叔牙回答说:

“到鲁国去邀请他。

”齐桓公说:

“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

”鲍叔牙说:

“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

‘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

’那么就会给我们了。

”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

“臣,君之庸臣也。

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

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

“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鲍叔对曰:

“夫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桓公曰:

“若何?

”鲍子对曰:

“请诸鲁。

”桓公曰:

“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

若之何?

”鲍子对曰:

“使人请诸鲁,曰:

‘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

“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

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

”鲁庄公问:

“那怎么办?

”施伯回答说:

“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

”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

“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

”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

“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庄公曰:

“若何?

”施伯对曰:

“杀而以其尸授之。

”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

“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

请生之。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齐桓公求管仲》

2002/11/11

齐桓公求管仲

选自《国语》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

“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

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

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桓公说:

“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

”鲍叔牙解释说:

“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

”齐桓公问:

“那怎么办?

”鲍叔牙回答说:

“到鲁国去邀请他。

”齐桓公说:

“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

”鲍叔牙说:

“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

‘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

’那么就会给我们了。

”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

“臣,君之庸臣也。

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

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

“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鲍叔对曰:

“夫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桓公曰:

“若何?

”鲍子对曰:

“请诸鲁。

”桓公曰:

“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

若之何?

”鲍子对曰:

“使人请诸鲁,曰:

‘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

“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

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

”鲁庄公问:

“那怎么办?

”施伯回答说:

“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

”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

“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

”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

“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庄公曰:

“若何?

”施伯对曰:

“杀而以其尸授之。

”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

“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

请生之。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齐桓公求管仲》

2002/11/11

齐桓公求管仲

选自《国语》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

“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

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

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桓公说:

“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

”鲍叔牙解释说:

“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

”齐桓公问:

“那怎么办?

”鲍叔牙回答说:

“到鲁国去邀请他。

”齐桓公说:

“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

”鲍叔牙说:

“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

‘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

’那么就会给我们了。

”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

“臣,君之庸臣也。

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

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

“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鲍叔对曰:

“夫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桓公曰:

“若何?

”鲍子对曰:

“请诸鲁。

”桓公曰:

“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

若之何?

”鲍子对曰:

“使人请诸鲁,曰:

‘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

“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

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

”鲁庄公问:

“那怎么办?

”施伯回答说:

“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

”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

“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

”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

“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庄公曰:

“若何?

”施伯对曰:

“杀而以其尸授之。

”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

“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

请生之。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齐桓公求管仲》

2002/11/11

齐桓公求管仲

选自《国语》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

“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

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

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桓公说:

“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

”鲍叔牙解释说:

“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

”齐桓公问:

“那怎么办?

”鲍叔牙回答说:

“到鲁国去邀请他。

”齐桓公说:

“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

”鲍叔牙说:

“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

‘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

’那么就会给我们了。

”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

“臣,君之庸臣也。

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

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

“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鲍叔对曰:

“夫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桓公曰:

“若何?

”鲍子对曰:

“请诸鲁。

”桓公曰:

“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

若之何?

”鲍子对曰:

“使人请诸鲁,曰:

‘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

“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

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

”鲁庄公问:

“那怎么办?

”施伯回答说:

“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

”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

“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

”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

“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庄公曰:

“若何?

”施伯对曰:

“杀而以其尸授之。

”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

“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

请生之。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齐桓公求管仲》

2002/11/11

齐桓公求管仲

选自《国语》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

“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

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

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桓公说:

“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

”鲍叔牙解释说:

“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

”齐桓公问:

“那怎么办?

”鲍叔牙回答说:

“到鲁国去邀请他。

”齐桓公说:

“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

”鲍叔牙说:

“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

‘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

’那么就会给我们了。

”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

“臣,君之庸臣也。

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

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

“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鲍叔对曰:

“夫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桓公曰:

“若何?

”鲍子对曰:

“请诸鲁。

”桓公曰:

“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

若之何?

”鲍子对曰:

“使人请诸鲁,曰:

‘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

“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

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

”鲁庄公问:

“那怎么办?

”施伯回答说:

“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

”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

“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

”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

“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庄公曰:

“若何?

”施伯对曰:

“杀而以其尸授之。

”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

“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

请生之。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齐桓公求管仲》

2002/11/11

齐桓公求管仲

选自《国语》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

“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

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

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桓公说:

“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

”鲍叔牙解释说:

“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

”齐桓公问:

“那怎么办?

”鲍叔牙回答说:

“到鲁国去邀请他。

”齐桓公说:

“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

”鲍叔牙说:

“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

‘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

’那么就会给我们了。

”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

“臣,君之庸臣也。

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

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

“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鲍叔对曰:

“夫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桓公曰:

“若何?

”鲍子对曰:

“请诸鲁。

”桓公曰:

“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

若之何?

”鲍子对曰:

“使人请诸鲁,曰:

‘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

“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

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

”鲁庄公问:

“那怎么办?

”施伯回答说:

“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

”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

“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

”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

“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庄公曰:

“若何?

”施伯对曰:

“杀而以其尸授之。

”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

“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

请生之。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齐桓公求管仲》

2002/11/11

齐桓公求管仲

选自《国语》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

“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

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

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桓公说:

“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

”鲍叔牙解释说:

“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

”齐桓公问:

“那怎么办?

”鲍叔牙回答说:

“到鲁国去邀请他。

”齐桓公说:

“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

”鲍叔牙说:

“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

‘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

’那么就会给我们了。

”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

“臣,君之庸臣也。

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

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

“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鲍叔对曰:

“夫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桓公曰:

“若何?

”鲍子对曰:

“请诸鲁。

”桓公曰:

“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

若之何?

”鲍子对曰:

“使人请诸鲁,曰:

‘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

“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

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

”鲁庄公问:

“那怎么办?

”施伯回答说:

“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

”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

“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

”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

“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庄公曰:

“若何?

”施伯对曰:

“杀而以其尸授之。

”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

“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

请生之。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齐桓公求管仲》

2002/11/11

齐桓公求管仲

选自《国语》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

“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

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

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桓公说:

“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

”鲍叔牙解释说:

“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

”齐桓公问:

“那怎么办?

”鲍叔牙回答说:

“到鲁国去邀请他。

”齐桓公说:

“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

”鲍叔牙说:

“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

‘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

’那么就会给我们了。

”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

“臣,君之庸臣也。

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

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

“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鲍叔对曰:

“夫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桓公曰:

“若何?

”鲍子对曰:

“请诸鲁。

”桓公曰:

“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

若之何?

”鲍子对曰:

“使人请诸鲁,曰:

‘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

“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

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

”鲁庄公问:

“那怎么办?

”施伯回答说:

“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

”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

“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

”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

“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庄公曰:

“若何?

”施伯对曰:

“杀而以其尸授之。

”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

“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

请生之。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齐桓公求管仲》

2002/11/11

齐桓公求管仲

选自《国语》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

“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