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课本剧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0658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课本剧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村小学课本剧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村小学课本剧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农村小学课本剧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农村小学课本剧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课本剧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

《农村小学课本剧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课本剧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小学课本剧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

农村小学课本剧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课本剧教学实践研究”

校本课程实施三年规划

泰州市姜堰区蒋垛中心小学2012.9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提倡综合性学习,要求我们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2011版语文新课标关于研究性学习指出: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及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然而,作为农村中心小学,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课改十多年,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单一学科教学轻综合性学习的现象,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选择“课本剧教学实践”为突破口,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将综合性学习落在实处。

本课程的核心概念——课本剧。

课本剧编演源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分角色朗读,是师生以语文教材中的有关课文内容或课外阅读中的相关文章为基础,将其改变成能够通过讲台、教室、操场或舞台表演的小型话剧。

它将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多学科有机结合,能同时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课本剧作为一种综合性强的表现形式,为学生开创了一个新的学习天地,深受学生和教师青睐。

正是因为它让学生在“读—思—编—演”剧本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展现个体丰富的创造力,确立了自己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领着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

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再组织演出的活动,这不仅是课堂表演的一种形式,而且已成为取材于语文课本并为语文教学服务和丰富校园文化的一种新型语文实践活动,我国著名作家曹禺指出:

“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我们将利用好课本剧这一有效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谐协调发展。

课本剧编演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

本课题研究的课本剧编演主要指三方面:

一是排演由苏教版文质兼美的课文编写的课本剧;二是排演由课外阅读经典名著和故事性较强的美文编写的课本剧;三是由校园学习生活改编的生活情景剧。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低年级主要指导演课本剧,中年级在排演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写观后感,高年级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自主编写课本剧,自主排演课本剧,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

以课本剧教学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整合多学科的资源,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本课题研究的宗旨。

本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是:

1.通过课本剧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文本理解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2.通过课本剧的教学,使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语文素养、艺术素养等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3.通过课本剧的教学,研究探索综合性学习的基本途径、实践模式,让课本剧教学成为蒋小语文教学改革的亮点。

三、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

根据校情和学情分析,围绕本课程开发终极目标,确定以下三个研究活动:

活动一:

小学低年级学生表演课本剧教学实践的研究

从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全体学生表演课本剧的好奇心;通过课文及剧本的比较阅读,初步认识课本剧的结构和特点;通过台词对白、动作表情的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学会角色表演;通过小组排演、全班展示等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练习舞台表演。

在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中,逐步培养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语言的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角色表演的能力。

活动二:

小学中年级学生写观、演后感的实践研究

继续组织中年级学生开展表演课本剧的实践活动,在提高表演水平的同时,从语文实践活动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践活动中的体验。

指导学生中的“小导演”,记录在组织小组排演课本剧活动中的酸甜苦辣;指导学生“小演员”,记录自己在饰演某个角色的过程中成功的快乐或者失败的苦涩;指导学生“小观众”,记录课本剧表演的精彩瞬间,写下观看课本剧表演的感受。

通过实践活动,调动全体学生参及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课本剧活动的热爱,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活动三:

小学高年级学生编写课本剧教学实践的研究

继续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提高课本剧的表演艺术性,在此基础上,引导高年级学生尝试编写课本剧。

编写课本剧教学实践的研究可从四方面寻找着力点:

一是充分尊重学生阅读和创编的兴趣。

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从课内外阅读中选择故事性思想性都较强的文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改编成课本剧;二是探索课本剧编写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课型。

引导学生学会把文本的叙事语言转换成戏剧语言,精心设计教案,做到一课一得,有重点地指导学生把握课本剧的结构特点、学习根据文本安排剧情和矛盾冲突,学习设计人物台词、学习设计舞台提示及道具、音乐等;三是研究自编自演课本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编写的课本剧雏形到舞台表演的剧本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反复推敲修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功底,让学生在自编——自排——自演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不断增长才干。

四是研究汇集学生编写的课本剧。

教师平时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发现收集学生中有创意的微型剧本,及时指导修改完善,形成电子文档,充实校本教材《课本剧》。

四、课程研究的方法

(一)课程的开发方法:

根据本课程研究的特点和需要,使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行动研究法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在真实、自然的教育环境中开展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模式。

承担子课题的教师可根据研究需要,可以选择“合作模式”(专家及教师一同提出问题,一同制订研究计划,共同进行研究)、“支持模式”(研究动力来自教师自己,专家作为咨询者)或“独立模式”(研究者和实践者于一人,教师独自进行研究),在课本剧教学实践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

经验总结法,就是研究者(可以同是实践者)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某种实践活动进行回溯性的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局部“经验”发掘其普遍意义,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活动。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课题组成员应该加强教科研科学的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研究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课本剧教学实践的经验。

五、课程开发的步骤

本课程研究周期为三年(2011年11月——2014年12月),分三个阶段开展研究。

(一)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4月)

1.成立课程建设小组,研究落实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分工。

——孟运津、陈春生

2.搜集资料,撰写课题可行性报告书。

——严明、刘晓东、刘兴武

3.邀请教科研专家来校,举行课程可行性论证会。

——孟运津、陈春生

4.邀请市级专家来校举行关于课本剧教学的辅导讲座。

——孟运津、陈春生

(二)实施阶段(2012年4月——2014年6月)

1.每月召开课程开发小组例会,对课题实验进行目标管理。

每学期每学年制订课程研究工作计划及实施细则,严格执行计划。

——黄宏宝、严明

2.课程开发小组组织学习教科研理论,分年级段举办课本剧教学的校本培训。

——刘兴武、刘晓东、张桂凤

3.总体筹划,分段实施。

低年级组重点实施“演课本剧”,中年级重点研究“看课本剧”,高年级则重点研究“编课本剧”。

各个小组负责人设计研究活动方案,制订研究计划。

小组一:

小学低年级学生表演课本剧教学实践的研究

——马雅芳

小组二:

小学中年级学生写观、演后感的实践研究

——刘小琴

小组三:

小学高年级学生编写课本剧教学实践的研究

——夏丽

4.按低、中、高年级开展课本剧教学互听互评活动,探索课本剧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模式。

——刘晓东、马雅芳、曹晓慧、夏丽、申月平

5.每学期聘请教育局教科室专家做课程建设顾问,通过经常性的培训、研讨、交流等活动的开展,形成“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成长”的科研氛围。

——孟运津、陈春生

6.组织校园艺术节和“六一”儿童节文娱汇演,集中展示学生课本剧排演的成果。

——严明

7.建立本课程研究成果台账。

鼓励教师撰写关于课本剧教学的研究论文,积极向报刊发表,学校对教科研成果突出的给予适当奖励。

———黄宏宝、严明

8.在校园网建立本课程研究专题网页,及时反映课程研究动态,搜集课程研究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

——严明、尤小军

9.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各个小组写好研究总结报告。

——严明、刘晓东、马雅芳、刘晓琴、夏丽

10.每学期整理本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研究档案。

——黄宏宝、刘兴武

(三)总结阶段(2014年6月——2014年12月)

1.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结题验收工作专题研讨会,落实结题准备工作。

——孟运津、陈春生

2.组织课本剧教学实践研究的汇报课。

——刘晓东、马雅芳、曹晓慧、夏丽、申月平

3.组织课本剧舞台展示回报演出。

——各年级组长

4.整理教师本课程研究论文,汇编成册。

——黄宏宝、严明

5.整理学生编写的课本剧,完善校本教材。

——刘晓东、夏丽、申月平、曹晓慧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

(限5项)

蒋小学生语文素质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论文

刘晓东

2012.6

低年级课本剧排演教学例谈

论文

马雅芳

2013.1

中年级课本剧观赏教学实践研究

论文

刘小琴

2013.6

小学生课本剧编写教学设计

论文

申月平

2014.6

课本剧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理解感悟及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

论文

夏丽

2014.10

最终成果

(限3项)

关于课本剧编演促进教学改革的论文集

论文集

陈春生黄宏宝

2014.9

课本剧汇编

校本教材

刘晓东

2014.10

课程建设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严明

刘晓东刘兴武

2014.12

七、课程研究的组织机构及经费保障

(一)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落实

指导组:

孟运津陈春生刘晓东严明

专家顾问组:

曹沐彬周国欣沙华中曹越

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分工:

总负责人统筹指导、管理本课程的研究,落实人员、经费保障,教科室黄宏宝、严明主任负责本课程的过程管理,教导处刘兴武、刘晓东参及课程建设的管理和研究,备课组长马雅芳、刘小琴、夏丽、申月平带领本备课组全体教师积极实施课程研究。

(二)科研经费落实

本课程有坚强的领导,学校校长、副校长是本课程建设的总负责人,因此,本课程建设经费有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