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06147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docx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docx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

港南新塘龙兰小学黄芳珍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涌向城市。

大量的民工的产生,在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城市也因为这些农民工的进入,发展得更加迅速。

但是,随着这一事业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子女的问题却更加突出。

这些外出务工的父母希望通过打工来改变家境,为孩子提供更加富足的物资生活保障,为孩子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这本是无可厚非的。

但事与愿违的是在这些父母外出后,孩子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者被寄宿在亲戚家甚至自己独自在家,往往出现“家教抛荒”的现象。

孩子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里,因此容易出现一系列的“留守综合症”。

大多数留守农村的儿童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亲情缺失现象严重。

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长期头痛和思索的教育思考的问题。

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十分严峻,重视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开展学校心理教育已是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是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理障碍。

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多数农民工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

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

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亲子分居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

如一位初一女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妈妈,你知不知道,自从你和爸爸、妹妹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有多么寂寞,有多么伤心,从你们走后,我几乎从来没有笑过,天天一个人在家里哭,回想着以前咱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

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

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2、是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行为偏差

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

虽然大多数孩子在家里都有一些别的相关系的人进行照顾,但是他们只能是在物质和在他们看来视为怜悯的“爱”中生长着,甚至有些孩子在学校附近租房子而单独地生活。

由于他们失去了家长的监督,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

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

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有的留守孩子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也定位为打工挣钱,因此从不把学习放在心上,课时也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也不积极,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认真完成,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老师们反映,班上的“双差生”多数是留守学生。

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是留守孩子面临的最大潜在危机。

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将带来影响,从父母那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流行的东西就很容易钻空子。

留守孩子的成长之路一旦走偏,纠正起来的代价和精力是难以估算的。

3、是安全感缺失造成的正常人格发展障碍。

留守儿童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他们不爱说话,平时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对人冷漠、缺乏热情、有自卑感,形成孤僻、焦虑、自私、抑郁等心理。

4、是社会环境复杂造成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

可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同时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两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他们普遍过早的成熟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抚。

 

以上孩子们的这些表现,我们怎样才能让他们和大多数同学融合在一起,对他们该怎样进行心理教育呢?

我认为,开展学校心理教育有如下几条途径: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利用集体活动进行心理教育。

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

留守学生由于心情抑郁,所以教师可利用班队、团队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心理教育。

如用班队中每个同学发言,说说自己现在的想法;“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等交流讨论。

让他们觉得生活在大集体中,人人都相互关心,相互理解。

使他们从心理上少一些抑郁和依赖,可以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使学生进入特定情境,有更充分的情感投入。

二、是对留守学生进行个别教育。

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

教师在平时适当时机对其进行思想工作,让他们知道自己现在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思想行为,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同时教师也能通过一些反馈了解学生所遇到的困难,思想状况,便于和学生交流。

在交流中多运用同感的态度和交流的技巧加深对学生的理解。

“透过学生的眼睛看世界”,把对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东西都说出来。

注意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

教师不便要了解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别性,差异性;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才真正了解一个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

三、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唱主角”。

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师从旁协助,提供建议。

在辅导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办法。

教师应避免说“我告诉你”之类的话,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说话。

如“我能体会”“我能理解你的处境”等语言和学生交流。

使他们能真正感到教师对他的关爱。

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孩”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

四、是利用学科教育进行相互渗透,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正确处理好各学科之间、心理教育和德、智、美育的关系,侧重于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如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性、逻辑性等;记忆的持久性、正确性等;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性等。

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

心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对各门学科的渗透作用自然已是不可言喻的。

将心理学知识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科教育为主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

心理因素无疑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

学科教育要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水平、特点,利用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使学生能积极接受学科教学的影响,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在进行学科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将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个性的形成、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学科学习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在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受到心理教育的熏陶。

五、是对“留守”学生进行“调节”“适应”能力的培养。

这对他们非常重要,调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

教给他们学会调节自已的现状,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亲为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们的情绪。

确立自己合适、正确的理想,保持轻松的精神,“适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健康的人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和同学们共同进步。

六、是对“留守”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辅导相结合的方法。

帮助留守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身体上、智力上、人格上的有利和不利方面,扬长避短,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还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他们在学科学习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策略,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同时形成积极进取而又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

对日常生活辅导,指导他们养成整齐清洁、有序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自理能力,注重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改掉不良行为习惯。

七、是净化育人环境

  环境可以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留守儿童在监护人的家庭生活,临时家庭环境的健康与否直接对留守儿童产生影响。

所以,首先,要做到临时家庭环境的积极向上,肃清吃喝嫖赌的陋习,以及打架斗殴、滋事扰民的恶习,给孩子以改良好的模范导向,防止孩子沾染上这些不良习惯。

其次,作为学校,要进一步转化教育观念,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观念,把如何提高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期抓下去。

第三,学校附近的社区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隐形的、不易察觉和潜移默化的。

学校附近的游戏机室、网吧等,对孩子的诱惑力极大,容易使儿童误入歧途。

公安、司法、法院、文化等部门要协同力管,加强校园周边的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政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源对孩子的毒化,严防关口前移,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传,采用以案说法、现身说法形式,进行警惕教育,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还有,留守儿童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准的问题,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

但不少人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

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往往会适得其反。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非常细致同时又是需要我们运用大量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结合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通过教育的各种途径,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意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简易的心理服务,也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时刻都需要思考运用的新的教育技巧。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整个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的下一代。

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旦形成畸形心理,进行矫正型教育要比教育更难。

整合学校、家庭、政府教育合力:

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社会各界的支教助教,把强大的教育合力渗透到留守少儿的生活、学习、成长的各个方面,让“留守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关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