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文革新运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01557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docx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诗文革新运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docx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第四节:

宋初的复古思潮

•宋初复古思潮产生的背景:

宋初的文人多由五代十国入宋,他们的诗文多承晚唐五代的余绪,诗风、文风均华艳、卑弱。

柳开、田锡、穆修等人遂于此时开始新倡导文学复古思潮,坚持古文的写作,拉开了宋代诗文革新的序幕。

宋初,第一个在理论上提出复古主张的是柳开。

一、柳开的文学主张:

(一)主张:

1、他标举文统和道统,主张文道合一,自觉地回复韩、柳古文的传统为己任。

其《应责》:

“吾之道,孔子,孟轲、杨雄、韩愈之道。

吾之文,孔子、孟轲、杨雄、韩愈之文也。

”这种文道合一的主张,对后来的欧阳修影响很大。

2、强调明道政用,强调文章的社会功利价值。

因此提倡质朴的文风,而及对文体的华艳;提倡平易自然的文风,而反对艰涩的文章。

(1)《上王学士第三书》:

“代言文章者,取其刻削为工,声律为能。

刻削伤于外,声律薄于德。

无朴无德,于仁义礼知信也何?

(2)《上王学士第三书》:

“文章为道之筌也,筌可枉作平?

筌之不良,获斯失矣。

文恶容之厚于德,不容德之厚于容也。

问恶辞之华于理不恶理之华于辞也。

(3)《应责》:

“古文者,非在辞涩言苦者,使人难读诵之;在于古其礼,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是谓古文也。

(二)柳开的贡献:

其贡献在于一反文坛不良的时尚风气,首先倡导古文复兴,提出了理论主张,成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四库全书总目•河东集提要》:

“宋朝变偶丽为古文,实自开始。

惟体近艰涩,是其所短耳。

(三)柳开理论及文学实践的缺陷:

1、理论缺陷:

(1)过于强调文章中道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文章的形式美。

以这样的理论指导写作,文章容易过于枯瘠,缺乏文采。

(2)他所说的道,仅仅限于“圣贤之道”不包括社会现实,更不包括作家的自我主体情感。

这容易使文章成为道统的附庸,削弱乃至失却文学自身的特性。

2、文学实践上的缺陷:

开一生为官,受朝廷派遣,转徙各州,忙于政务,无暇于诗歌的创作,更不善写诗,故集中仅存三首。

开性情粗豪放诞,文章写得艰涩难读(“体近艰涩”)。

开说:

“老夫能知而不能为之,能为之而不能好之”,故虽大声疾呼,而应者寥寥,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二、王禹偁的理论贡献

继开之后提倡古文写作的是王禹偁,其文学理论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

1、他提出了“传道明心”的文学主张。

要求文章既要传道,又要明心。

即在传道之文中可以表达作家的政治见解,可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做到述事言理与主观抒情的结合。

在“传道”的同时提出“明心”,在“有言”之外提出“有文”,实际上是主张文道合一。

2、他推崇韩愈的古文,但他主张去其奇险,而取其平易,有意继承和发扬“文从字顺”的传统,强调古文的“句之易道,义之易晓”,比柳开更加强调文风的平易。

这种主张对有宋一代平易文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穆修与石介的古文理论:

(一)穆修(979—1032),郑州(山东东平)人。

修提古文不遗余力,他论文尊崇儒道,提倡韩、柳古文。

他家境贫困,曾向亲友募集资金,鸠工刻即其家藏文韩、柳集数百部,亲至汴京相国寺设肆出售,以广流传,他还培养并传授学问于弟子尹洙(师鲁)、尹渐兄弟,还有苏舜钦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古文运动的中坚。

修的古文重说理,文学性差。

存时五十余首稍好于古文。

(二)石介(1005—1045)。

兖州人。

石介推广韩、柳古文,倡导文风改革虽没有穆修时间早,但他推尊韩愈,抨击昆体的态度较修激烈的多。

石介“作《怪说》三篇,上篇排佛老,下篇排杨亿。

于是新进后学,不敢为杨,刘体,亦不敢谈佛老。

”说明石介在文风改革中起到了制造舆论的作用。

石介论文强调文章的社会功利作用。

《上赵先生书》文,“必笨于教化仁义,根于礼乐刑政”,由此坚决反对“以风云为之体,花木为之象”的含义。

石介的理论对矫正、荡涤浮艳之风,起到重要的作用。

但石介的古文理论也有问题:

他把文章看做宣扬儒教的工具,当做政治的附庸,实际上就导致了取消作品文学性的极端功利主义。

 

第二章北宋中期的诗人及诗作(上)

第一节:

北宋中期的诗文革新运动

一、诗文革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持续,它是适应当时政治革新需要而兴起的。

宋建国后半个多实际,到仁宗至哲宗年间(1023—1100),已进入它的中叶。

这时在表面承平的背后,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形成,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政治危机日益严重;辽和西夏不断入侵扩张,农民负担沉重,大量破产,土地兼并严重,政治、经济、军事弊端严重。

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变革更新势在必行。

于是先后发生了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和以王安石为首的“熙宁变法”的政治革新运动。

与此同时,一些政治家、文学家认识到当时流行的昆体诗风和晦涩险怪的文风,无补于政治,为了政治改革的需要,他们遂大力提倡诗文革新。

二、诗文革新的主要内容:

诗文革新的主要内容是,反对绮靡的昆体诗风和艰涩险怪的文风,提倡反映现实生活,平易畅达的新的文学风尚,以使文学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服务。

三、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发展的大致过程

诗文革新运动开辟了宋代文学的一个繁荣阶段。

在这80年当中,散文方面出现了“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六家;诗歌领域出现了北宋的四大诗人:

欧、王、苏、黄(或曰王、苏、黄、陈);词坛上则出现了别开生面的豪放词。

其运动本身的发展,则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或曰三个阶段:

1、复古思潮萌生,舆论性准备阶段:

柳开、王禹偁、穆修、石介;2、倡导革新,型范初具阶段:

欧、梅、苏;3、大家辈出,发扬光大阶段:

王、三苏、黄、陈、张柯山、晁补之等):

第一阶段:

倡导开拓、型范初具的阶段,大致以1023年(仁宗初年)到1063(仁宗后期),这是运动的前半期。

这一时期,革新运动的代表人物是欧、梅、苏。

欧对运动作了多方面贡献,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更重要的是,他用可以与唐代韩、柳鼎足而三的优秀散文,开创了宋代散文的新面貌。

梅、苏不同风格的优秀诗作(梅总体风格是平淡古朴,苏总体风格是豪放雄健)也使昆体相形见拙。

欧、梅、苏关注社会,反映现实的创作态度,和艺术上借鉴前人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对运动中的后起者都有很大的示范和启迪作用。

第二阶段:

是大家辈出,发扬光大的阶段,大致从1063—1100年(即仁宗后期历英宗、神宗,到哲宗后期)。

这一时期,受欧奖掖的影响的大家辈出。

他们发扬广大了欧、梅的创作实绩,在诗文领域创造了更多优异的成就。

苏轼更把革新扩展到词的领域,开创了豪放词派,他是这一时期,也是有宋一代成就最杰出的作家。

而运动从苏轼这一高峰过去后。

又发生了分流的趋向,处于苏门的黄、陈、秦、张、晁,在诗或词的创作上走着与苏不同的道路,他们跨入了北宋后期,在当时和后代文坛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黄、秦。

四、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取得的成果:

虽然两次政治上的革新运动都以失败告终,但文学上的革新却在范、欧、王、苏等人的坚持努力下终于取得胜利。

宋代的诗、词、文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出现了文学创作的繁荣局面,对后代发生了广泛而深邃的影响。

(唐代的古文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晚唐五代走了回头路;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之后的散文,基本就沿着它铺就的道路往下发展,再也没有发生变化了。

诗文革新运动以后,宋代的诗也形成了能与唐诗抗衡的宋调;宋代以后的诗要么宗唐,要么宗宋,再也没有更大的发展了。

宋代的词,经诗文革新运动的影响,成就了一代文学,对明、清,特别是对清代词,产生了重大影响:

清代以陈维松为代表的阳羡派多是苏、辛特别是辛弃疾的面目。

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派,作词多效法南宋姜白石和张炎,字句工丽,韵律和谐。

纳兰性德词既学晏殊的清丽婉约,又学稼轩的慷慨宏阔,当然他学南唐二主的哀感顽艳,凄恻动人。

清中期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派作词学习周美成和辛稼轩的重比兴寄托,学习辛词的离骚旨趣。

五、欧阳修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贡献

欧是北宋中叶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坛领袖。

他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但荡涤了宋初以来至西昆派的浮艳文风,而且确立了北宋诗文的基本面貌,对整个宋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邃的影响。

具体讲,其贡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与政治革新相联系,积极倡导了诗风文风的改革。

欧自幼好韩文,1030年中举后,便一反习俗,与尹洙、梅圣俞等相师友,共同提倡研习古文,唱和诗歌的革新运动。

到了十一世纪四五十年代,他已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文学大家和文坛领袖,联合梅、苏诸人,对昆体影响起了涤荡廓清的作用。

1057年,再知贡举,通过科举考试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排斥继昆体而起的“险涩之文”。

改变了科场习俗,大范围地促进了文风的改变。

继此之后,名家辈出,浮艳、粗鄙、奥涩的前期不良文风无力复振,欧具有涤荡开创之功。

(二)理论的倡导和作品的示范

1、理论的倡导。

欧继承并发展了韩的文学主张。

他主张文以明道,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但更重视文学的特点。

把道的内容具体化为“事实”和“百事”,即周围的社会现实,而不像柳开那样,认为古今之道完全一样。

他不像石介那样认为为了道可以牺牲文。

他不像柳、石那样硬从孔子到韩愈的道统和文统合一起来而拘泥不化。

2、欧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既密切关系时事又用来言志抒情。

发扬韩文平易的一面,其文平易流畅,委曲婉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面目;他用李白、韩愈的雄豪劲健的“气格”,来排斥当时诗风的软、媚。

欧的诗文成就使他成为一代宗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

(三)扶植、奖掖后进人才。

欧利用自己的识见、声望和地位,团结、奖诱、扶植、培养了同事和稍后的一大批有才能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家。

与他同时梅、苏、石曼卿等人,都是由于他的推荐和称誉而见重与世的;王、曾、三苏之所以名重一时,也与欧的称扬提拔分不开。

这些人都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力量,用他们的创作推动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