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企工作十年的心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0141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外企工作十年的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在外企工作十年的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在外企工作十年的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在外企工作十年的心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在外企工作十年的心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外企工作十年的心得.docx

《在外企工作十年的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外企工作十年的心得.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外企工作十年的心得.docx

在外企工作十年的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在外企工作十年的心得

  篇一:

职场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

  职场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外企的部门经理,我也是从一名青涩的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奋斗,用五年的时间做到现在的的位置,期间有很多的酸甜苦辣以及更多的经验经历,希望能将自己的感悟现今的大学生分享,希望大家能为今后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打好基础。

五年的经历一言难尽,这里总结了几个关键点,虽是老生常谈,但都是心得体会,也都是周边成功人士的真实写照,与君共勉!

  1、工作态度

  我曾经在一个上千职工的私人集团公司做总经理助理,在你们眼里除了处理文件及协助老板处理一些相关事务就够了。

可那时只要公司存在的工作我都有可能被派去。

记得有一次为了赶货,我和办公室的所有职员都到车间包装产品,整整做了三天三夜,老板并没有向我们说声谢谢,更不用说加班工资了;还有公司驾驶员因出事故被吊销了驾照,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我又成为了驾驶员长达三个月,还有一次,老板自己接了个现金生意的单子,但必须货到付款,于是我又变成了业务员,跟着货车颠簸了两天把货送到了对方,直到把款结回来等等。

  也许是因为当时太单纯,没有想得太多,老老实实地当牛做马,没有觉得委屈,也没有想过凭什么要我去做那些工作。

但现在想想,我觉得真是憨人有憨福,我不下过车间,体会不到在车间工作的职员的辛苦,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在当驾驶员的三个月里,我的驾驶本领突飞猛进,通过送货结款我考验了自己能力。

我不知道大家刚工作时是什么心态。

是不是觉得自己是个大学生却做这些活。

但我当时坚信我付出的心血不会白流,这些都将成为我的经验,叫你兼职文件打印,也许在你认为,你跟本不屑去做这些事,可你知道吗,在做这份工作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从你手里出来的那份文件是不是很精致,很优美,让人看了是不是耳目一新!

  我还记得在老板把我的工资翻了几翻我还是要离开时,老板那种可惜的眼神。

我如果做得不出色,他凭什么挽留我呢!

由于我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后来公司老总把我当朋友看

  待,在我后来的工作中给了我我不少的帮助。

相信市场是公平的,当回报不平衡时,自然有人出局,不是你,就是老板。

  2、坚持学习

  在外企的压力是不用多说了,你比别人慢一点,就意味着机会的流失。

专业知识是一定要熟练的,这也是你份内的事;其次你应该坚持外语学习,扩大知识面。

这点无庸质疑,在外企,英语是一把利器,广博的知识有利于人际的沟通。

我大学毕业时的英语是六级,考了60分,这样的水平想在外企长足的发展显然不够的。

当初我的资历在外企还不够和国外人对话,但看懂相关的英语文章是迫在眉睫的事,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阅读上,因为网站有庞大的信息库,涉及的范围很广,从体育、美容到管理,非常适合enlargeyourvision,所以我那时是利用午休和晚上的时间各阅读半小时,并一直坚持了下来。

后来后悔如果大学期间就有这样的积淀,也许进步会更快的。

  3、敬业精神

  一个人的工作是他生存的基本权利,有没有权利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看他能不能认真地对待工作。

能力不是主要的,能力差一点,只要有敬业精神,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没有天赋,虽不能做到卓越,但可以努力做到优秀。

而如果不敬业,应付工作,最终失去的是同事与领导的信任,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再找别的工作、做其他事情都没有可信度。

如果认真做好一个工作,往往还有更好的、更重要的工作等着你去做。

这就是良性发展。

敬业不是在为老板卖命,而是在为自己前途作铺垫。

  4、关于跳槽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

我个人认为在找一份工作之前,肯定都会考虑到这几个方面:

  一、公司的这份工作是否适合我;二、我能否胜任这方面的工作;三、我能不能接受公司给我的待遇及一些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

不敢保证刚毕业的大学生都这样想,但都是用脑袋想问题的人。

也许在进公司以后,与你想的是天壤之别,但如果你在重新另找公司的话,是否就保证跟你的要求与理想接近了呢!

用两个月的时间找工作,用三个月的时间适应这份工作,再用两个月的时间去体会你是否该换工作,再用两个月的时间决定你是否跳槽,你的一年的

  工作时间就这样毫无结果的度过了。

所以,只有当公司的环境已经限制了你的发展外,你才能考虑到这一点。

跳槽只有在原有基础上越跳越好,而不是越跳越糟!

  5、待遇的问题

  做为老板与职员不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这点很实际。

在他付给你报酬的同时,你应该给他很好的回报,这是经济社会的游戏规则。

所以,企业在招聘销售人员的时候,都采用他认为我应该付给他多少工资。

oK!

在此基础上最低限度是我给你的工资必须你给我赚回来,因为外企不是慈善机构!

假如你做得很好,老板一般不会轻易减工资。

  如果把你工资降下来的话,很有可能这是公司辞退一个员工的方法,让你不能接受后自动离开。

呵呵,我只是把自己这几年的工作经验和大家分享下,另外我还有几个词语要送给一些浮躁的大学生:

踏实、信心、责任、坚持。

  篇二:

45岁以后在外企

  45岁以后,外企的人都到去哪里了呢?

  岭南一梦

  标题中问及的问题,已经萦绕在我心里好久,总想就这个话题写点什么,一则是为自己十年的外企生涯做个阶段性的总结,二是想跟天涯上的同仁们交流一下外企的话题,以及服务于外企的大陆中国人的前途。

  一、我为什么要加入外企

  算起来,我服务于“外”字头的各种企业已经有十个年头了,现在也基本人到中年了。

回想起加入外企的动机,还要回到十年前。

  1999年,我还在某省会城市的一个设计院工作,由于项目的关系,跟一些外企公司的员工有过很多打交道的经历。

每次设计联络,他们都西服革履地从北京飞来,住在我们这个城市最高档次的酒店,拿着笔记本电脑,以及写满外文的资料,跟我们侃侃而谈。

当初我是一个毕业将近十年的工程师,对这些人除了羡慕还是羡慕,羡慕他们出差的待遇,羡慕他们流利的外语,羡慕他们开阔的眼界,给自己立下了志向,以后一定要加入外企!

  加入外企的过程其实很偶然,也很简单,现在混在外企久了,知道进外企其实就是一层纸,更多的是靠运气。

过程我就不细说了,总之我如愿以偿地加入了曾经仰视的外企,然后就是不断地跳槽,现在供职于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彻底地圆了自己十年前的梦,成了每天北京地铁十号线国贸站蚂蚁搬拥挤的人流中的一员。

  二、外企十年,我得到了什么?

  这个问题,也是我最近考虑许久的问题,弹指一挥间,在外企十年了,我得到了什么?

我学到了什么?

我还能得到什么?

我还能接着学到什么?

  经过不断的思考,我给出了十年后的答案。

  外企十年,我得到的包括:

  一份看起来不错的薪水但是绝对中等偏下的生活质量;

  我学到的主要包括:

  供职公司生产的设备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将它们销售出去;

  看起来还可以的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

  外国人是如何想事情的。

  还能得到什么?

  答案:

面对更年轻人竞争朝不保夕的饭碗!

  我还能学到什么:

  答案:

除了吃当年设计院的老本,真的没有什么能学到的了。

  三、我对外企的理解和外企供职人的出路

  其实,国内的写字楼外企,跟现在的制造业,没有本质的不同。

制造业那些血汗工厂,是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跟自然资源,生产出产品销往海外;国内的写字楼外企,也是利用廉价的大学毕业生以及从国企跳槽人员的人力成本,把国外的高价产品销往国内(产品或者服务)。

  所以,中国的外企,其实就是一个卖产品的公司,而不是开发产品的地方,它所需要的,仅仅是能够帮助它卖东西的人而已,换句话来讲,外企的人其实都是销售人员,只不过岗位不同而已。

  那么,销售团队需要多高的知识能力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外企,绝大多数的所谓“技术”人员需要做的,就是了解本公司产品的性能(无法全部了解,总有许多黑匣子是无法破译的),然后千方百计地把他放在给客户做的技术方案中,然后就是忽悠客户接受你的方案。

  如何忽悠客户呢?

很重要的是包装。

  外企的人出行都乘飞机,都住高档宾馆,这是公司形象;

  外企的人都能讲点哪怕中国式的外语,时不时带几个老外出去,证明自己的东西跟国内的不同;

  外企的人,办公室助理都是年轻的小姑娘,人称officeLady,出去的男士大多西服革履,提着电脑包。

  有时我真想撕下这些人的画皮,那些年轻的助理们,干的是什么活呢?

接电话,发传真,给老板泡茶,给出差的人订机票。

当青春离你们远去,久了不说,就35岁,在这之后,如果升不上个行政主管什么的,办公室还能看见这些大姐(候补阿姨)们的影子吗?

脸蛋如青苹果一般的小女孩儿们每年都从校门踏入这个社会,端茶倒水的活计是不需要资历的,能干的人总是社会上一招一大把。

  还有,那些年轻的“工程师”们,干的是什么活呢?

所有的技术方案都是为了卖出自己的产品,一次次地拜访客户,一次次地谈价钱,天上飞地下跑。

为出售产品而设计的技术方案不会有太高的技术含量的,但你年过四十,当你跑不动的时候,眼睛亮晶晶如星星的小伙子们又从校门出来了,他们有的是青春,有的是干劲,要的是业绩,不讲究的是工资。

这时你跑不动了,工资却是人家的两三倍,老板要的是谁,还用问吗?

  在我每天上班的写字楼里,几乎很难看见年龄在45以上的男人。

  人到中年的我,很想知道自己未来的去向。

天涯上的同学们呀,谁能告诉我,45岁以后,外企的人都去哪里了呢?

  看来大家的回帖,觉得自己有如下的路可选择:

  1)自己创业。

但是我不是搞纯设备销售的,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设备可以代理。

我是出技术方案的,所以很难找到客户,这条路似乎走不通,除非回到家乡开个小超市什么的,但是老天保佑别哪天周围开个家乐福沃尔玛什么的巨头,那就死定了。

  2)回到国企。

暂且不论能否回去,这是个很尴尬的选择,昔日的同事都是领导了,你回去跟人抢位置还是甘心受比你小不少的人领导?

但是如果就是想找个饭碗,什么都是可以忍受的。

  3)移民。

现在加拿大的技术移民的路已经基本堵死了,就是找顾问公司做包装出去了,也要至少奋斗十年才能站稳脚,十年后,头发都白了,这辈子就算贡献给孩子了。

  4)职业炒股,估计我没有那么高的财商,手里真的没有什么余钱。

  除了上述的几类,我真的想不出还有什么了,大家帮我想想?

  楼歪成这个样子,很遗憾,衷心希望今后大家理性讨论。

  在我看来,外企做到40岁以上,职位大概可能是:

  1)中级经理层,头衔可能是销售经理或者是技术经理。

说实在话,外企的经理头衔算是满大街了,刚毕业的也能给个市场经理或者销售经理的头衔,就是为了出去唬人方便。

真正做到中级经理层的,都是能带领一个团队的人物。

这些人要是无法升到总监阶层的话,45岁就到顶了。

做销售的人还能存点人脉,做技术的,只能给人打技术零工了。

  2)高级工程师,一般都是技术岗位。

不过外企的头衔跟国内的职称是两回事,45岁下岗了,可能有机会去监理公司之类的地方做个技术苦力,挣点辛苦钱,但是需要撇家舍业了。

如果有可能,最好能考个注册证书什么的,以后肯定有得用。

  3)高级行政职位,比如行政经理或者人事经理什么的。

这个感觉最难办,因为年纪大了,哪个公司都不缺非技术岗位的领导。

出路如何,我真的不知道。

  其实,感觉老了去私企也不是不行,只要有技术,但是一大把年纪被年轻人呼来喝去,真的不是滋味,不过为了生存,应该能忍得住。

  以上不论是哪个出路,都貌似有点凄凉。

  看来要扶楼了,先讲讲自己的职业经历吧。

  我的经历

(1)

  我先前供职的设计院是早先冶金部的部属大院,曾经也是中直单位,要说我现在的这点本事,更多地是吃设计院的老本。

想当年刚出校门,不知道恋爱为何物,一心

  向往工作,在各大现场出差都是以半年为单位,处理现场问题,出设计变更,拜老同志为师,每天吃完晚饭后呆在设计队办公室看图纸。

说实话,我大学专业成绩一般,但是在现场工作的几年,算是彻底实现了从书本到实践再回到书本的第一个循环。

不知道现在的毕业生经历如何,我们90年代初毕业的那一批人,技术底子一般都是这么打下来的。

  我的经历

(2)

  时光如梭,转眼到了上个世纪末,我所在的设计室承接了一个国外政府贷款的项目。

圈内的人应该知道,政府贷款需要指定采购贷款国的设备,于是一些做工程总承包的外资公司蜂拥而来,作为主要设计负责人,我开始了跟外资公司的零距离接触。

最开始是做可行性研究,我们出了技术方案后,跟北京来的一家欧洲公司代表处一遍遍地开设计联络会议,以保证设计跟设备唱的是一台戏。

十年前跟现在是不一样的,那时候国内还是缺钱,贷款方很牛,对贷款申请的项目审查很严,所以那些外资公司也毫无例外地很牛。

  要说十年前的部属设计院,也是够含酸的,cAD处于刚起步的状态不说,外语流利的设计人员是奇缺的。

好在我们面对的是代表处的人,不过人家的文件都是e文,而且跟我们开会,记笔记也是e文,真的让我们佩服。

每次开完会,我们都会招待他们吃顿饭,有一次喝多了,送他们回旅馆,又受到很大的刺激,人家飞来住的是商贸(香格里拉旗下),我们出差,还是要住肮脏的招待所。

  至于技术,记得有一次跟我们开联络会的先生在会议中拿出笔记本电脑,现场敲了几个数,就把我手算一周的数据重算了一步。

那时真的是羡慕呀,现在明白了,任何设备厂家都是自己的计算模型,他其实不过是输入几个原始数据而已,现在我打电话都能指挥人干这个活计。

  外企呀外企,那时在我心里真是个nb的地方,以至于随后的一两年,我对外企的感觉就像邓丽君唱的“初恋的地方”一样,我立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找到它。

我的经历(3)

  盼望着,盼望着,机会来了,外企的脚步近了。

  我所在的省上马了一个国外技术援助项目,出资方是某国际组织(名字不提了,圈子太小),由于中方项目经理是我的朋友,我于是借调到了那个项目,跟国外的咨询公司一起工作,但是还不算他们的雇员。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说设备制造业,外企就是一个销售跟售后平台的话,咨询行业外企应该有更多的技术含量,毕竟是一个玩脑子跟经验换钱的地方。

在这里,我系统地学到了很多设计院没有的知识跟技能,但是也明白了一个残酷的瓶颈,就是你的护照决定了你在国内咨询业的地位,要想当国际咨询专家,就要先换护照。

  虽然明白这个瓶颈,但是当时就是作为国内人员,收入的空间上升也是很大的,所以我舍弃了原来的设计院,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这个行业。

由于老婆当时在国外,我中间有两三年去陪她,还顺便读了个文凭,毕业后正式加入了一家美资咨询公司。

就这样,从接触,过渡到正式加入,我花了四年时间,从此开始了正式的外企生涯。

  我的经历(4)

  外企的日子开始还是很阳光的,相信每一个在外企工作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

作为咨询行业,我们的客户遍及全国各地,所以就会有无休止的出差,开始很是陶醉飞机跟星级酒店带来的舒适跟便利。

我跟公司里面年轻的人不一样的是,我有着超过十年的工作经验,所以不用人带,直接就投入各个项目,也很是有成就感。

  时间就这么过去了三年,中间我换过两家公司,都是通过猎头挖过去的,薪水基本维持不变,但是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危机,那就是咨询公司很难找到活儿了。

  了解这个行业的都知道,外资咨询公司的客户大都是国外公司或者国际组织,国内对咨询这个行业还是不接受、不信任的,这也是由于国内的体制所决定的。

  在国外,咨询公司最多的国家是英国,由于市场饱和,近些年倒闭与被并购的不计其数,为了开拓市场,这些欧美咨询公司拼命想打开中国大门,造成中国国内咨询

  公司的竞争异常惨烈,往往一个招标有超过20家来投,八仙过海,各自拆台。

  咨询公司的人员是靠简历吃饭的,一旦没有了项目,就没有了新的工作经验,简历也就不值钱了。

更要命的是,咨询公司的人都要填Timesheet,这个东西像一条枷锁牢牢地套在你的脖子上,一旦一年你投入在项目上的时间少于50%,公司就有理由开掉你,因为你连自己都无法养活。

  压力呀,压力,不在压力中爆发,就要在压力中逃亡!

  我的经历(5)

  应该说我加入外企的年代,赶上了国内所谓黄金十年的尾巴,这其间也是国际经济泡沫泛滥到破灭的时候。

不过随着竞争的加剧,国内外资咨询行业开始了新的一轮洗牌,很多外资咨询公司开始逃离中国市场,而且都是那种突然死亡法,实现没有任何征兆的

  行业里的两家外资公司,都遭遇到了被突然关闭的命运。

也就是在某个工作日的早晨,突然从总部来了群由人事财务跟律师组成的团队,带着打印好的补偿合同,召集大家开会,宣布马上关闭xx办公室,解除所有人的劳动合同,然后在n+1(或者更多点)的补偿合同上签字,然后任命留守团队,把现有项目的尾巴处理完后关门。

每一个这样的消息传来,我都感觉像冬天的风吹在脸上,刀割似的。

难以想象某天我们遭遇到这样的命运,等待我们的将会是什么?

  我的经历(6)

  感谢老天的眷顾,我终于在几年前成功逃离了咨询业的泰坦尼克号,登上了另一艘行业内的巨轮,角色也从高级工程师变成了技术部门的管理人员,虽然手下也没有几个人。

公司的情况就不介绍了,因为圈子很小。

  这是一个对于我来说比较新的行当,简单说就是为市场开发准备技术方案。

时间久了,就像我在开篇中说的那样,技术方案实际上就是为了推销自己的成套技术产品。

  我们的产品在技术上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作为技术人员,我几乎看遍了所有的资料,也能跟客户侃侃而谈我们的东西有这个那个的优点,但是深入了解这个产品的机会少之又少。

渐渐地,我惶恐了,这么做下去,一个刚出道的工程师,如果改行做市场的话,不出三年,就能把我的工作全部接下来,这就是行业里面的技术吗?

时间在消逝,我还在吃着当年的老本,如果不吃技术饭的话,我还能干什么?

  我的经历(7)

  我曾经费了很大力气,从宏观经济层面上检讨自己的职业前途。

  我觉得,外资在中国的黄金时代渐渐远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昂的人力跟土地成本正在一步步地将制造业外企逼出这个地区,剩下的将只有服务业外企,加上制造业外企的总部。

每个人的职业前途都跟自己的行业和国家的经济状况相关,我离开咨询行业,是因为这个行业没有太大的前途。

  中国的经济,靠外资外贸拉动已经貌似到了极限,需要调整。

国家正借助国企的那只手,来体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力。

我们有很多国企的客户,日子过得其实比我们外企的人员好多了,至少不要上那么高的税,绝大多数外企,呵呵,中秋节连盒月饼都讨不到的,都打到工资里面了。

国进民退,国有化在收回民营行业的生计的同时,也正逐渐将外资挤出中国。

未来的十年,是国有企业大发展的十年。

  外资外资,能否大行其道首先要看国家是否缺资金。

目前的中国,其实是不缺钱的,国家借助外资,其实也完成了国家层面上的原始积累,现在到了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那么,在我这个不尴不尬的年纪,是进还是退呢?

  我的经历(8)

  我曾经想到过离开外企,回归国企。

毕竟我当年在设计院干了很多年,还是有不错的口碑和人脉的,但是回去就那么简单吗?

  物是人非,其实一点都不简单。

  首先是要不要你的问题。

现在的部属大型设计院,有人托关系花十万八万都进不来,能让你回来首先是天大的面子了。

  其次是回去干什么?

四十多岁的人画图拼体力能拼得过刚毕业的年轻人(:

在外企工作十年的心得)吗?

国企也许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主任什么的职位。

  另外就是家怎么办?

老婆已经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回去了一片茫然,都需要重新开始。

对于她来讲,不亚于下岗再就业。

她在事业单位,为了我丢掉了目前的工作,对她公平吗?

  所以,退,说说很容易,做起来很难下决心的。

  我的经历(9)

  如果不回到体制内的话,就只有暂时在现在的公司做下去了,问题是,如何做?

在外企,国籍决定了你所能上到的最高位置。

如果外企是五层楼的建筑的话,每层楼的人依次是:

  五楼:

(跨国公司注册国家的)本国人

  四楼:

其它国家的外国人

  三楼:

东南亚华人

  二楼:

有总部工作经验的海龟或者有政府关系及客户背景的中国人,所谓外企的中国高管

  一楼:

一般中国本地雇员

  我现在就老老实实地蹲在一楼,相信未来也不会有机会上到二楼。

看到这个帖子的外企人士,估计大部分都跟我一样,呆在没有花园的底楼。

  外企其实是很讲血统论的,你的肤色决定了你哪怕再笨,到了中国也会舒舒服服地呆在3、4楼,只要不在市场开发,怎么混日子都可以。

  但是呆在一楼的本地雇员就不一样了,没有别的肤色,手里要是没有多的资源的话,估计出局的年龄在40-45岁左右,女的大概是35-40左右,君不见一楼的大门外面,还有无数的毕业生挤着要进来吗?

就跟春节火车站买火车的长队似的。

  这也就是我痛苦之所在。

  升值到高管的空间理论上确实有,如果真的是幸运儿,可以将你的职业空间延长到50岁,50以后铁定出局。

如何升为高管,需要你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介入外企外国人高管之间的政治斗争,不要以为外企不需要站队,站错队跟国企一样惨。

那么,无法升职的,为了有限地利用45岁之前的那段时光,需要做什么呢?

我的想法是:

  尽量让自己显得年轻一些。

别笑,这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年过四十,脸上饱经风霜,像五十岁人似的,保准你老板会找个借口让你早走,而且你呆在一群年轻人中间,自己心里也不是滋味。

  以上是针对男人而言,对女人不用提醒,在任何年龄段(70之前)都是她们首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我最近压力大,老得比较快,心里很愁。

说不好听的,有点以貌事人的口吻了,但是别笑话我。

外企的助理们,其实吃的更是青春脸蛋饭,所以在她们年轻的时候,千万要睁大眼睛,嫁个有潜力的男人,否则到35岁了真的很难。

  另外就是学会打理自己的财富。

我到四十岁了从来没有买过股票,但是我觉得Ray99说的其实没错,应该开始打理自己财富了,但是作为一个技术出身的普通人,达到他所说的财商估计是不可能了。

  还有就是考证书吧,注册证什么的,老了也许挂个证一个月能混碗面条钱。

不管怎么样,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是正常走到45岁的前提条件。

  45岁以后呢?

我真的不知道,这也是我发帖寻求答案的原因。

  作者:

soho的猫回复日期:

20XX-10-2315:

16:

01

  耐着性子看贴,挺不容易的。

因为自己也是到了这种不尴不尬的境地。

希望获得启发和交流。

  我是北京的,生于斯长于斯,明年35。

女人

  篇三:

外企机械工程师的二十年职业感悟

  外企机械工程师的二十年职业感悟

  外企机械工程师的二十年职业感悟时间:

20XX-04-3018:

44来源:

cm-4作者:

robot[留言--加好友]

  89年毕业,国企4年,民企2年,港企7年,意企5年,日韩合资企业2年,经历非标设备、玩具、电子、自动化设备行业。

在珠三角亲历了“中国制造”的繁荣壮大,也感受到目前金融海啸带来的凛冽气息,对“中国制造”有一些管窥之见,结合本人的经历,在此写下几点感悟,供各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本人情况:

  木易春,江南人氏,姓杨,春天出生。

职场老将(本人身心还较年轻),社区新兵,从中增长不少见识。

  89年毕业,国企4年,民企2年,港企7年,意企5年,日韩合资企业2年,经历非标设备、玩具、电子、自动化设备行业。

  在珠三角亲历了“中国制造”的繁荣壮大,也感受到目前金融海啸带来的凛冽气息,对“中国制造”有一些管窥之见,结合本人的经历,在此写下几点感悟,供各位同行参考。

文章分8个章节,有以下小题目:

  一、

  1、求职难并不是近年才出现

  2、四年存的钱不如一天多

  3、新知识只能从头学起

  4、感受外企的活力

  5、本领是个人最好的依靠

  6、意国的人生活真潇洒

  7、设备国产化的困惑

  8、感受高效的设计制造

  请各位选择感兴趣的章节阅读,也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来各位同行各抒己见。

  1、1、求职难并不是近年才出现

  89年毕业,被分配到内地小城一小军工企业(当时包分配)。

说是军工企业,其实那几年,除了出口了两套做子弹的专机去肯尼亚、乌干达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