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业水平实验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10110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8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学业水平实验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生物学业水平实验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生物学业水平实验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生物学业水平实验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生物学业水平实验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学业水平实验总结.docx

《生物学业水平实验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学业水平实验总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学业水平实验总结.docx

生物学业水平实验总结

实验考点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试剂

成分

实验现象

常用材料

备注

蛋白质

双缩脲

A:

0.1g/mLNaOH

紫色

大豆

鸡蛋

B:

0.01g/mLCuSO4

浓硝酸

HNO3

黄色沉淀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花生

注意酒精作用:

去浮色

苏丹Ⅳ

红色

还原糖

斐林

0.1g/mLNaOH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苹果、梨、白萝卜

注意材料选择

0.05g/mLCuSO4

淀粉

碘液

I2

蓝色

马铃薯

 

【实验原理】(B)

生物组织中某些有机化合物能与某些化学试剂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50~65℃水浴加热

糖类

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约2min

脂肪+苏丹

染液→橘黄色

脂肪+苏丹

染液→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A)

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选材: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

卜等)

制浆

制备组织样液过滤(用一层纱布)

取液

 

呈色反应:

 

结论:

可溶性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加热的过程中生成砖红色沉淀,说明组织样液中有可溶性还原糖。

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方法一:

花生种子匀浆+3滴苏丹

染液→橘黄色

方法二:

(此法需要使用显微镜,因为要在脂肪细胞中找到脂肪油滴)

取材:

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佳,实验前需浸泡3-4h。

将子叶削成薄片

取理想的薄片

制片

滴2~3滴苏丹

染液

洗去浮色(1~2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溶液)

制成临时装片(1滴蒸馏水,加盖玻片)

观察:

先在低倍镜下寻找到已着色颗粒再用高倍镜观察

结论:

圆形小颗粒呈橘黄色,说明有脂肪存在

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选材与制备:

豆浆或蛋清(使用蛋清做实验材料要稀释)

呈色反应:

 

结论:

说明组织样液中存在蛋白质

【实验结果分析】(C)

【小结】①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比较

试剂

斐林试剂

双缩脲试剂

鉴定成分

还原糖

蛋白质

鉴定原理

还原糖中的醛基(-CHO)在加热条件下能将Cu(OH)2中的Cu2+还原成Cu+,从而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双缩脲(H2NOC-NH-CONH2)在碱性溶液中能与Cu2+结合生成紫色络合物,蛋白质分子中含有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

试剂浓度

甲液:

0.1g/mL的NaOH;

乙液:

0.05g/mL的CuSO4

A液0.1g/mL的NaOH;

B液:

0.01g/mL的CuSO4

使用方法

甲液、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

先加A液造成碱性环境,再加B液

使用条件

加热(水浴50~65℃)

不加热,摇匀即可

实验现象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紫色

②溶液颜色的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③脂肪的鉴定可以使用花生匀浆或花生切片来做,后者需要使用显微镜

④鉴定的材料一定要选择白色的

⑤斐林试剂只能证明是不是还原性糖,不能确定是哪一种还原性糖

补充:

甲基绿能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现红色,因此利用这两种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在此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改变膜的通透性,加速色素进入细胞。

实验考点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实验原理: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细胞质)相当于半透膜,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失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会收缩,但原生质层伸缩性比细胞壁大,所以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开,发生“质壁分离”。

反之,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吸水,原生质层会慢慢恢复原来状态,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材料用具:

紫色洋葱表皮,0.3g/ml蔗糖溶液,清水,载玻片,镊子,滴管,显微镜等

方法步骤:

(1)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2)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

(3)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重复几次,让洋葱表皮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4)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液泡大小变化(变小),细胞大小基本不变。

观察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

(5)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清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重复几次,让洋葱表皮浸润在清水中。

(6)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液泡大小变化(变大),细胞大小基本不变观察是否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结果: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注:

1.实验材料选取:

大液泡,有颜色的植物细胞。

2.蔗糖溶液浓度不宜过高,否则引起植物失水死亡。

3.若用G,NACL,KNO3,尿素,乙二醇等做实验,发生质壁分离,一段时间后自行恢复。

4.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之间充满的液体时外界溶液,因为细胞壁是全透的。

总结:

用“内外因法”来理解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原理。

内部原因:

构成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伸缩性,但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较大,这样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才能发生分离和复原现象。

外部原因:

与外界溶液有关。

○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拓展应用于:

(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

①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②证明细胞是否是活的;

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实验考点3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实验原理】(B)

温度或pH等能够影响酶的催化活性,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或pH的升高酶活性升高;越过这一范围酶活性下降,甚至失活。

【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A)

.材料:

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新鲜肝脏研磨液(含有较多的H2O2酶),可溶性淀粉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

.方法步骤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步骤

项目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1

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2

新配置的α-淀粉酶溶液

1mL

1mL

1mL

3

放置在相同温度环境下,混匀

0℃

100℃

60℃

4

完成反应

5min

5

滴入碘液

2滴

2滴

2滴

观察结果

变蓝

变蓝

不变蓝

注:

实验室使用的α-淀粉酶最适温度为50~70℃(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为36℃左右);

由于H2O2不稳定,因此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不选择H2O2作为反应物。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步骤

项目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1

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2mL

2mL

2mL

2

加入蒸馏水

1mL

-

-

3

加入盐酸

-

1mL

-

4

加入NaOH溶液

-

-

1mL

5

滴加肝脏研磨液

2滴

2滴

2滴

6

37℃水浴

5min

5min

5min

7

检验

放入带火星的木条

能够复燃

不能够复燃

不能够复燃

试管内气泡产生量

很少

很少

3.实验结果的分析(C)

产生气泡多的试管中酶活性越高。

只有在适宜PH条件下酶的活性才最高

实验考点4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1、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有机溶剂(如丙酮、酒精等)。

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2、色素的位置和功能

叶绿体中的色素存在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及保护叶绿素免受强光伤害的作用。

Mg是构成叶绿素分子必需的元素。

3、方法步骤:

(1)提取绿叶中色素:

称取绿叶5g→剪碎置于研钵→放入少许SiO2和CaCO3→加入10mL丙酮→充分研磨→过滤→收集滤液(试管口用面塞塞严)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

(4)分离色素:

滤纸条轻轻插入盛有层析液的小烧杯中,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

4、结果分析:

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分布如下图:

(橙黄色)最快(溶解度最大)

(黄色)

(蓝绿色)最宽(最多)

(黄绿色)最慢(溶解度最小)

 

5、注意:

●丙酮的用途是提取(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

●层析液的的用途是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石英砂的作用是为了研磨充分,

●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分离色素时,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滤液细线上的色素会溶解到层析液中;

6、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

a.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

①叶片要新鲜、浓绿;②研磨要迅速、充分;③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以免滤液挥发。

b.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

一是滤液细线要细且直,而且要重复划几次;二是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线。

7、滤纸条上色素颜色太浅的可能原因:

1、研磨时加无水乙醇太多,色素浓度太低;

2、研磨时CaCO3没有加或加量太少,部分叶绿素遭到破坏;

3、选材不够嫩绿;

4、多次划线之间没有注意等到干燥;用绿叶量太少;

5、研磨不够充分;未加入SiO2

★⑤在圆滤纸的中央,点上含叶绿体色素的提取液进行层析,随着层析液从滤纸中央向四周扩散,形成四个同心的色素环,由外到内的顺序依次是:

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实验考点5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微生物,

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将葡萄糖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大量能量,

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释放较少的能量。

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也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可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设计】:

(B)

检测CO2的产生,装置如图所示

【有氧呼吸装置】【无氧呼吸装置】

 

检测酒精的产生:

自A、B中各取2mL酵母培养液滤液注入已编号1、2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振荡并观察溶液中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的分析】(B)

甲、乙两装置中石灰水都变浑浊,且甲中浑浊程度高且速度快→酵母菌在有氧呼吸条件下产生的CO2比无氧呼吸条件下产生的多且快;

2号试管中溶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1号试管不变色→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

【小结】

①将装置甲中NaOH的锥形瓶:

除去空气中的CO2,保证第三个锥形瓶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CO2所致。

②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待酵母菌将B瓶中的氧消耗完毕,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确保产生CO2的是无氧呼吸产生的

④本实验葡萄糖溶液质量分数为5%,不能过高,浓度太高,酵母菌失水不能生长,甚至死亡

⑥啤酒酿制过程中,先通入一定量的空气让酵母菌进行大量繁殖,为发酵提供更多的酵母菌,密闭为营造无氧条件,好发酵产生酒精

⑦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交警检测司机是否酒后开车,并且可以检测饮酒的量

★⑧酒精的检测可使用重铬酸钾溶液,但必须强调在酸性的条件下,重铬酸钾才能与酒精反应,变成灰绿色。

单独的重铬酸钾溶液是不能与酒精反应的

实验考点6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实验原理:

植物体中,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茎尖等分生区细胞。

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可以用高倍镜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根据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变化情况,识别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

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容易被碱性燃料(龙胆紫、醋酸洋红)着色。

方法步骤:

(1)洋葱根尖培养:

实验课前3~4天,取洋葱一个,放在广口瓶上。

瓶内装满清水,洋葱底部接触瓶内水面,置于温暖处,常换水。

待根长5cm时,取健壮的根尖制片观察。

(2)装片的制作:

①解离:

上午10时~下午2时(是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活跃期),剪取根尖2~3mm,立即放入解离液室温下解离3~5min,取出。

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分离开

时间:

3~5min

程度:

根尖酥软

②漂洗:

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在清水中漂洗10min。

目的:

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

时间:

10min

③染色:

根尖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色3~5min。

目的:

使染色体(质)着色

时间:

3~5min

④制片:

用镊子将染过色的根尖取出,置于栽玻片上,加1滴清水,弄碎根尖(用镊子尖),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压载玻片,使细胞分散开来。

(3)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

①先低倍镜观察:

找到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分裂细胞

但观察中细胞没有正在分裂)

②再高倍镜观察:

找到分生区细胞后,移走低倍镜,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

③观察:

找出处于细胞分裂期中期的细胞,再找出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

(根据染色体的变化特点判断各个时期)

实验考点7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方法

2.通过对几种人类遗传病的调查,了解这几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

3.通过实际调查,培养接触社会,并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显性遗传病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隐性遗传病隔代出现。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交叉遗传,隔代出现,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世代

相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三.方法步骤: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工作。

其程序是:

组织问题调查小组→确定课题→分头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汇报交流调查结果(如右流程图)

注意事项:

1.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2.为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小组调查的数据,应在班级和年级中进行汇总

3.

4.人类常见的遗传病类型概括

实验考点8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实例如下:

1.提出问题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如2,4-D或NAA,促进杨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

2.作出假设

适宜浓度的2,4-D或NAA可以使杨或月季插条基部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大量不定根。

3.预测实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后(约3~5d),用适宜浓度的2,4-D或NAA处理过的插条基部和树皮皮孔处(插条下1/3处)出现白色根原体,此后逐渐长出大量不定根;而用较低浓度、较高浓度或清水处理的枝条长出极少量的不定根或不生根。

4.实验步骤

(1)制作插条。

(2)分组处理:

将插条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药物浓度、浸泡时间等可多组。

如可分别

在NAA中浸泡1、2、4、8、12、24h等)。

(3)进行实验:

将处理过的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温度(25~30℃)。

(4)小组分工,观察记录:

前三天每天都要观察记录各小组实验材料的生根情况。

自行设计记录表格,记录用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枝条生根情况,如生根条数,最长与最短根的长度等。

(浓度适宜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在绿色树皮的皮孔处长有白色幼根;时间长一些会在枝条下端斜面树皮与木质部之间长有白色根原体)。

每隔2~3d记录也可。

(5)研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①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

不能生出不定根:

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

都能生出不定根: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生长。

不同的枝条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数目多少不一样,如枝条上芽多,则产生的生长素就多,就

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

②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

A.温度要一致;

B.设置重复组。

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

C.设置对照组。

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是探

究2,4-D或α-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按照小组分工认真进行观察,实事求是地对实验前、实验中(包括课内、课外)和实验后插条生根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及时整理数据,绘制成表格或图形。

最后分析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测是否一致,得出探究实验的结论。

不要求实验结果都一致,但要求有分析研究。

6.表达与交流

实验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写出自己个性化的实验报告,向小组和全班汇报探究过程和结

果、经验、教训或体会,包括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收获。

7.进一步探究:

进行扩展性的探究和实践,大多数需要在课外完成。

实验考点9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制定:

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1.酵母菌

•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生物。

• 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

• 还可以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研究(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判断细胞的

死活(探究膜的透性)

2.血球计数板

3.实验原理:

 种群的数量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在有限的环境下,种群呈“S”型增长。

酵母菌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且世代间不重叠,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可以观察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4.实验过程:

(1)将50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注入锥形瓶中。

(2)将0.1g活性干酵母投入锥形瓶的培养液中_混合_混合均匀_,并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3)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4)每天__定时_计数酵母菌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方法测定1mL培养液中酵母菌个体的平均数。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5.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数。

(2)酵母菌计数时应该进行稀释处理

(3)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___,需将试管_轻轻震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__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____要固定_

6有限条件下酵母菌数量增长曲线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1)增长曲线的总趋势先增加再降低。

(2)原因:

①在开始时_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

②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______营养消耗,pH变化__等,使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

实验考点10制作生态瓶或生态缸

原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等都有这密切的关系。

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闭的广口瓶中便制成一个小生态瓶。

疑难点拔:

本实验是一个设计类实验。

设计制作生态瓶时,小生态瓶中必须包括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特点要注意必须有足够的分解者。

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物之间要有合适的食物链结构,生物的数量不宜过多。

小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这样可保证生态瓶中有充足的太阳能,当然,小生态瓶一定要封闭。

结果分析:

通过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其中动植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的长短,就可以初步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进一步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制作小生态瓶的注意事项:

要求

目的

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瓶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瓶内温度;便于观察

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便于操作;瓶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生态瓶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避免阳光直射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减少对O2的消耗,防止生产量<消耗量

研究结束前不要再随意移动生态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