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9948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一)

绪论

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P16)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表现为它的鲜明的政治立场,它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表现为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2.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P19)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

(3)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4)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3.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P28)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2)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

(P35)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何者为世界本原;另一方面,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即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2.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们的基本形态。

(P37)

(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

(2)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P40)

 

(1)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简述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P41)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2)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5.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P41-42)

 

(1)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2)承认相对静止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6.简述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P43)

(1)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时空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

时空的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

 

(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绝对性、无限性存在于相对性、有限性之中,无数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之总和,就构成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无限性。

7.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P44-45)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客观性;第二,自觉能动性;第三,社会历史性。

(3)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第三,科学实验。

8.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P51-52)

 

(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各

个要素也同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9.简要说明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P54)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过时的东西,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因而优越于旧事物。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10.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P54-55)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它们的对立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P56)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1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P57-58)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

相互区别表现在: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互联结表现在:

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13.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P60)

(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首先要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然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14.简述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

(P61)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5.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P61-62)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第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6.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P63)

(1)在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

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而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又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其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其他各种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3)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7.试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P64)

(1)两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2)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内在统一的。

两点论中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重点论中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均衡论”和“一点论”的错误。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具体表现。

18.简述度的含义及把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P65)

  

(1)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2)把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19.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P66-67)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

  

(2)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要把远大目标与实干精神结合起来。

在树立了远大目标之后,要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不能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20.简述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P67)

(1)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2)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否定也没有肯定。

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21.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

(P68-69)

(1)辩证的否定观是: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特点: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第三,作为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2)辩证否定观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对于外国文化,要大胆地吸收其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其腐朽没落的东西。

22.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P69-70)

(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上升的。

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片面性而保留了其积极因素,因而表现出上升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周期性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同时,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其间还有可能出现暂时的倒退。

割裂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

(2)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不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要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23.试述原因和结果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P71-72)

(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统一的。

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原因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结果是相对于原因的结果;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是结果;第三,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引起原因的进一步变化。

(2)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其次,正确把握因果关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有效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24.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P72-74)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

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性的。

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2)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又因为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我们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努力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此外,在实际工作中,善于利用有利的偶然因素可以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25.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P75)

(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有明显区别的。

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它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它不再是可能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

可能性和现实性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性出发,而不要从可能性出发。

其次,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尽量避免坏的可能性的发生。

26,试述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及其意义。

(P75-76)

(1)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

首先,内容决定形式。

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迟早要发生相应地变化。

其次,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

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最后,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

(2)掌握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具有重大意义。

既然内容决定形式,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必须首先注意事物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确定事物的形式,反对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

既然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也不能忽视形式,要利用恰当的形式促进内容的发展,反对忽视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

27.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P77)

  

(1)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

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本质。

(2)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质和现象的对立,表明了认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

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表明了我们只能通过对现象的分析达到对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

28.简述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P84)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

(2)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的统一,割裂这种统一,会导致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唯心主义则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29.简述意识的能动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P84-85)

(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第三,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30.试述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P85-86)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认识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卓有成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P93-96)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简述认识主体的含义及其性质和特点。

(P97)

(1)认识主体的含义。

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2)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

首先,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其次,认识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3.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

(P100)

(1)认识客体的含义。

认识的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认识客体的构成。

认识客体由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构成。

(3)认识客体的性质。

首先,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其次,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

4.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P101)

(1)实践关系。

这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的关系。

(2)认识关系。

这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3)相互作用关系。

无论是实践关系还是认识关系,都不是主体或客体各自独立进行的,而是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5.简述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意义。

(P102-104)

(1)认识的本质在于: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本质的科学揭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其一,它揭示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先验论的对立;其二,它揭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其三,它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6.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P102)

(1)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2)唯物论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论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认为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是主观自生的东西,与外部世界无关。

7.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P102-103)

(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

(2)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认为现实世界是可知的。

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也是可知论者。

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哲学认识论。

(3)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人在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实践的观点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

8.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P106-107)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它们的对立是: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它们的统一是: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认识过程中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会犯经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的错误。

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把理论当做万古不变的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9.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P110)

(1)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