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先秦和秦汉时期专题复习学案.docx
《通史复习先秦和秦汉时期专题复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复习先秦和秦汉时期专题复习学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史复习先秦和秦汉时期专题复习学案
【专题复习指导】
通史复习,应注意按历史发展的时空顺序,分阶段梳理、整合必修与选修模块的内容,立体呈现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分析阶段性特征,重新建构整体知识网络。
学习政治文明史,要以政治制度文明为核心,理清线索,把握概念,如郡县制与分封制等;这样;注意各个时期的重要政治观念,如中国古代韩非和董仲舒的君主专制理论等;善于运用比较方法,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观念进行比较;注意联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际
学习物质文明史,要化繁为简、理清思路;注重归纳,总结规律;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及历史与现实热点的联系等;运用发展生产力的眼光来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
学习文明精神史,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以天文、历法、科技、教育、医学、史学等栏目为经,以时间顺序为纬,梳理知识点;注意总结规律,尤其要注意中国发达的古代科技不能够顺利转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专题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古代史)
【专题内容概述】
一、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代表着典型的农耕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体现出浓厚的东方特色。
1、政治上:
经历了从早期分封制、宗法制到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中央的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
权力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点。
2、经济上: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商品经济依附于农耕经济,未能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
3、文化上:
儒家思想长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文学的主流形式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书画艺术以写意为特点,古代科技则是典型的实用科技。
二、古希腊罗马史(公元前2000年—公元6世纪)是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
雅典创立的民主制度,罗马创立的法律体系对欧洲及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希腊的人文思想则对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希腊罗马史是欧洲文明的源头。
【历史阶段划分】
中国古代史:
1、原始社会:
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
公元前21C至公元前5C。
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衰亡)
前2070年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前476年
3、封建社会:
前221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民族明清(统一多民族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封建国家分裂(封建社会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国家进一步巩固和
形成)
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的繁荣)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前475年前221年220年589年907年1368年1840年
世界古代史:
奴隶社会:
公元前8世纪——476年(古典时代)/封建社会:
476年—14、15世纪(中世纪)
时期
公元前3世纪以前的世界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的世界(上)
公元6世纪至公元13世纪的世(下)
地域
中国历史
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8世纪)
秦汉(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
隋唐(6世纪晚期至前10世纪中期)
春秋战国(前8至前3世纪)
魏晋南北朝(3世纪至前6世纪晚期)
宋元(10世纪中期至前13世纪晚期)
世界历史
古代希腊(前9世纪-前4世纪中期)
古代罗马法的发展(前3世纪-公元6世纪)
中世纪的欧洲(约公元7世纪-13世纪)
1、古希腊
(1)爱琴文化时代:
公元前20—12世纪,爱琴文化包括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属于城邦文化
(2)荷马时代:
公元前11—9世纪,这一时期开始使用铁器,属于军事民主制文化。
(3)早期希腊文化(或古风)时代:
公元前8—6世纪,这一时期是希腊城邦形成的时期。
(4)古典时代:
公元前5—4世纪前期,这是希腊奴隶制城邦的极盛时期。
(5)马其顿统治时代:
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2世纪中期,希腊奴隶制城邦衰落,处于马其顿统治下,最后为罗马所灭。
2、古罗马:
(1)王政时代(BC753——BC510年)军事民主制时期
(2)早期罗马共和国(BC509——BC137年)
(3)后期罗马共和国(BC137——BC27年)内战时代(4)早期罗马帝国(BC27——283年)
(5)后期罗马帝国(284——395年)(6)西罗马帝国(395——476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时期
【历史阶段特征】
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
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主要的耕作方式是。
当时的土地属于公有。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并出现了原始绘画(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①政治上:
公元前年夏朝建立,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在西周取代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制和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②经济上:
商周时代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出现了农具,农作物种类丰富,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以善于著称。
商代已有,西周出现织物。
③文化上:
夏朝时有了历法称“”,商朝出现了成熟的文字,当时教育“”,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
(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①政治上:
出现了争霸和战国战争,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图强。
②经济上:
由于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制瓦解,
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业、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开始受政策限制。
③文化上:
思想领域出现了“”的局面,家、家、家、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文学上以《》和《》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基础。
(4)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
①政治上:
秦代开始出现局面,确立了制度包括了中央的制度、制和地方的制,汉承秦制,并发展形成了“制度”(限制相权),地方上实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汉武帝时期采取和“附益之法”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②经济上:
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西汉赵过推广,使用二牛三人,这种耕作方法到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汉代还发明了播种工具,西汉时赵过还推行法。
汉代的冶铁技术出现了和技术,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制瓷业出现了成熟的制造技术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
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③文化上:
秦代的到汉代的“”,治国思想由
家到家转变,更能适应加强的需要。
秦汉科技发达,的发明改进,《》、《》是汉代典型的数学成就和医学成就。
汉代在文学上出现了新的文体——。
【近年高考考点分布】
年份
考点分布
2013年
分封制3题、宗法制1题、郡县制1题、汉初政治制度及变化(大题)、农业发展3题、手工业2题、商业发展及商业政策2题、孔子思想1题、董仲舒思想2题、汉代数学成就1题、隶书1题、甲骨文1题、文字演变1题、
2014年
分封制1题,宗法制1题、丝绸之路的开通1题、汉初商业政策及发展1题、孟子和商鞅对商业的态度及汉初的重农抑商政策(大题一部分)、孔子办私学1题、儒家对农业重视1题、《孟子》1题、法家思想1题、儒学成为正统地位3题、董仲舒思想2题、汉代数学成就1题、《离骚》2题、汉赋1题、甲骨文1题、
2015年
分封制1、宗法制1、礼乐制度1、郡县制2、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发展比较(大题)、汉代农具1题、小农经济1题、东汉土地兼并1题、西汉农业发展1题、丝绸之路2题、先秦思想5题、孔子思想主张1大题、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1大题、汉赋1题、隶书1题、古代汉语和西方拉丁语发展演变的比较1大题。
【复习重点】
1、分封制、宗法制的内涵及其历史作用。
2、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3、小农经济的成因及特点、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影响
4、孔孟儒家思想及汉代的董仲舒的新儒学
5、先秦及秦汉时期的文化发展表现如文字演变、《诗经》、《离骚》、汉赋、汉代造纸术等
【主干知识整合】
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1.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制度
①王位世袭制:
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②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项目
分封制
宗法制
目的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保证贵族特权利益
内容
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给诸侯;诸侯拱卫王室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
瓦解
春秋开始,战国末年完全瓦解(根源:
生产力发展)
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解,但其影响延续至今
作用
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
保证贵族特权,利于内部稳定与团结
③西周的礼乐制度: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2)经济发展
①农业:
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
井田制。
②手工业:
“工商食官”制;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③商业:
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发展
①夏朝有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干支纪日法)。
②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政治变革:
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秦灭六国。
(2)经济发展
①农业:
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和耕作方法不断改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②手工业:
官营(主导)、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冶铁、丝织业发展较快。
③商业:
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3)文化繁荣
①思想:
百家争鸣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诸子思想: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道家
老子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
世界万物是相对的,自然无为,
“逍遥”的人生态度
儒家
孔子
“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
“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君舟民水,人之性恶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法”“术”“势”三合一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②科技:
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记数法。
③文学艺术:
出现了《诗经》《离骚》等文学杰作和帛画《人物龙凤图》等艺术珍品。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1)政治:
秦始皇统一全国;确立了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交流。
(3)文化:
焚书坑儒政策,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1)政治巩固
①中央集权的巩固:
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并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②君主专制的强化:
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③选官制度:
察举制、举孝廉。
(2)社会经济
①农业:
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
②手工业:
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得“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③商业:
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3)科技文化
①思想:
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科技: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汜胜之书》等科技论著。
③文学:
汉赋集中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三、选修内容
(选修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时代特征
①经济: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日益活跃。
②政治:
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
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④文化: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出现“百家争鸣”。
(2)各国改革
①春秋:
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
②战国:
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变法。
2.措施
(1)政治:
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郡县制;制定秦律。
(2)经济:
废除井田制度,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军事: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爵制。
(4)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
(5)风俗:
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
3.特点
(1)全面性: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彻底性:
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3)长期性:
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严厉性:
采取了严厉手段,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4.影响
(1)进步性
①对秦国而言,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②对后世而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局限性
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②存在旧制度、旧文化和旧习俗的残余。
【思维点拨】
1、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的区别
“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是两个历史概念,由于字面的接近,一些同学对此不甚了解,存在思维误区。
“封建制度”是奴隶社会解体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2、从四个方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二、三、四)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三种制度——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其中行政制度是主体,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配套制度;四个阶段——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完善(汉至元)、强化(明清)。
3、古代治国“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治理国家最理想、最成功的理念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
具体如下:
(1)儒家推崇“人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教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
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后,以儒家思想治国,即所谓“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严刑峻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道家“无为”政治即所谓“帝道”。
【考向聚焦一】
周秦政治文明的不同
中央政治体制
地方政治体制
选官制度
政治特点
西周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形成了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下的世卿世禄制度
奴隶制的贵族政治
秦朝
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
“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
郡县制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
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封建的官僚政治
【问题探究】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注意从西周和秦朝两个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层面分析。
答案
(1)制度: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差别: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考向聚焦二】
综合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1)政治
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
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
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3)科技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领域,如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从而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
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无法发展为近代科技。
(4)文学
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民族心理
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6)家庭伦理
小农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也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问题探究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
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
(2)材料二中两段文字反映了某土地制度的变化,请问该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该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题思路 第
(1)问,材料一体现出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
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制度,思想上儒家思想长期存在。
第
(2)问,材料信息说明私有土地出现,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应从生产力、经济角度来分析,影响从经济与政治两个角度分析。
第(3)问,富人、地主钱财主要用于置办土地,直接影响到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等。
答案
(1)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主要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
(2)变化:
井田制正式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
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影响:
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兼并严重,因此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苦难,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3)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考向聚焦三】
用阶级分析法认识先秦诸子思想的时代特点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的诸子百家分别代表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利益,也因此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学派代表
代表利益
特点
道家(老子)
奴隶主贵族
体现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
儒家
孔子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孟子
新兴地主
调和矛盾,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荀子
墨家(墨子)
小生产者
渴望社会安定
法家(韩非)
新兴地主
君主集权、法治
【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同时代东西方两位著名的思想家。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而苏格拉底则强调“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两者的思想都包含了一定的民本思想。
请回答:
(1)分析指出二者的民本思想侧重点有何不同。
(2)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从中得到什么认识?
【解题思路】 第
(1)问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侧重强调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和谐;苏格拉底强调侧重人的自身,强调人的精神修养。
第
(2)问原因注意答题角度,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认识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角度来回答。
【答案】
(1)侧重点:
孔子主要从社会角度,强调社会的和谐;苏格拉底侧重人本身,强调人的精神修养。
(2)原因:
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等级秩序遭到破坏,奴隶制度崩溃瓦解;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以农耕经济为主。
希腊实行民主政治;工商业发达。
认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
【感悟高考】
1.(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5·浙江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