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历史与文化2.docx
《东南亚历史与文化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南亚历史与文化2.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南亚历史与文化2
二、国家政权的出现及其发展
(一)中南半岛上的古代国家政权及其发展
1.柬埔寨的古代国家政权
公元1世纪,高棉人了建立柬埔寨最早的国家——扶南王国,辖境约当今柬埔寨以及老挝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国东南部一带,3世纪初,扶南王范蔓向外扩张,势力达马来半岛,扶南成为统治中南半岛南部的一个强盛国家,受婆罗门教的影响较深。
在扶南自公元1世纪建国,至公元7世纪为真腊所灭的这一段时间内,扶南历代王朝都与古代中国有良好的外交关系和朝贡关系,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诸多的交往。
公元7世纪后期,扶南国为北方属国真腊所灭。
真腊又名占腊,为中南半岛古国,其境在今柬埔寨境内,是中国古代史书对中南半岛吉蔑王国的称呼。
公元705年~707年,真腊国分裂为北方的陆真腊(又名文单国)和南方的水真腊,水真腊国都婆罗提拔,陆真腊国都在今老挝境内。
公元8世纪末叶,水陆真腊俱为当时爪哇地区的夏连特拉王朝控制,成为其属国。
公元9世记初,水陆二真腊又归统一,且又重新取得了独立地位,并于公元802建立了吴哥王朝,建国后的吴哥王朝,国势强盛,文化繁荣。
王城建筑雄伟,建有世界闻名的吴哥窟,疆域包括今缅甸边境和马来半岛北部地区。
公元12-13世纪,吴哥王朝达到极盛。
真腊与古代中国有着十分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2.越南的古代国家政权
公元10世纪初,越南地区人士开始摆脱中国统治,公元939年,越南将军吴权以爱州(今清化省境内)为根据地,在白藤江畔击败南汉军队,自称为王,建立吴朝。
但吴权从未真正统一过整个安南地区,实权仍操在地方各豪族手中,也未得到中国王朝的支持。
吴朝政局处于不稳状态,出现十二使君割据的分裂局面。
但吴氏地方性封建割据政权的出现,是越南迈向独立自主时期的序幕,而丁氏封建王朝的建立则标志着越南独立封建王朝和越南独立国家的正式开始。
公元968年,丁部领统一了越南的北部地区,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大瞿越国”,这是越南建立独立自主国家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丁朝时期,与中国的宋朝有着密切关系。
丁朝除了在越南立国历程上具有创造性,而且还令越南产生三种变化:
一是越南经过唐末以来豪强家族的经营,封建大庄园遍布各地,封建土地所有制到丁朝时确立下来。
二是丁朝结束十二使君分治的局面,令越南首次出现政治集中及国家统一。
第三是丁朝与中国宋朝建立宗藩关系,在国际关系上取得了中国的承认及支持。
此外,丁朝与海外各国存在着商贸关系。
据《大越史记全书》所载,在976年的春季,“海外诸国商舶来献方物”,这反映了当时的外贸情形。
981年(前黎朝黎桓天福二年),黎桓击败来袭的宋军,稳固了前黎朝的基业。
1009年,前黎朝军队殿前指挥使李公蕴取得帝位,次年正式建都升龙(今河内),李朝(1009-1225)统治越南北方达200多年,越南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越南的李朝时期,适值是中国的宋代。
李朝自立国时起,便对宋朝实行两手策略,一方面向宋朝通好,请求册封,提高李氏王室的政治威望和国际地位,另一方面又连续侵犯宋朝南方边境,掠夺土地、人口及财物。
吴、丁、前黎3朝,是越南初步取得国家独立的时期。
其取得独立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汉以来红河流域下游地区经济发展,当地封建主势力随之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由于唐末至五代十国中国中央封建政权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已大为削弱,对割据势力无可奈何。
3.缅甸的古代国家政权
骠国,7~9世纪缅甸骠人在伊洛瓦底江流域建立的佛教古国,都城为卑谬(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下游卑蔑附近)。
613~718年毗讫罗摩王朝统治骠国时十分强盛,有18个属国,298个部落和9个城镇。
其疆域北抵南诏(今中国云南德宏和缅甸交界地区),东接陆真腊(今泰国、老挝、柬埔寨接壤一带),西接东天竺(今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等地),南至海,据有整个伊洛瓦底江流域。
早在5世纪就有上座部佛教在骠国传播,约7世纪,这个教派从这里传进中国云南傣族聚居地区。
唐代文献记载:
该国人民信奉佛教。
国内有寺庙百多座。
农业比较发达,种植稻谷和甘蔗等作物,已经使用名叫“登伽陀”的钱币。
骠乃藏缅系中的一支,今不复存,或即缅人的前身。
该国文化发达,擅长音乐。
801年骠国王雍羌遣弟,献其国乐与唐朝。
多涉及佛教。
唐贾耽《皇华四达记》和樊绰《蛮书》详细记述了中国与骠国交通的数条通道,足见当时双方往来之密切。
该国向以佛教音乐著称于世。
公元832年(唐大和六年)骠国都城被南诏攻陷,骠国遂亡。
自此渐趋衰落而为缅人所建的蒲甘王国所取代,渐同化于缅人。
(1)蒲甘王朝:
阿奴律陀在1057年统一了缅甸,蒲甘王朝正式建立。
1287年,蒲甘王朝在元朝的进攻下灭亡。
蒲甘时期的国王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把土地分封给各地称为“谬沙”的封建主和各级行政官员,由他们向农民征税和征调劳役。
各地的封建主必须定期向国王纳贡,战时则向国王提供军队,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封建剥削关系。
这一封建制度一直延续到1853年敏东改革。
蒲甘的历代统治者笃信佛教,广建佛塔寺庙,故有“建塔王朝”之称。
佛塔的建筑十分宏伟,反映了蒲甘时期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的辉煌成就。
僧侣领袖在政治上拥有左右国王的大权。
寺庙占有大量土地和塔奴,僧侣成为不耕而食的寄生阶层。
广建塔寺,劳民伤财,以致民穷财尽,国势日蹙。
蒲甘王朝同今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泰国等邻国,特别是同中国都建立了友好关系。
据缅甸《琉璃宫史》记载,阿奴律陀为求佛牙曾到过中国的云南大理。
而中国史书也记载江喜佗于1106年遣使来中国通好,受到礼遇。
元朝忽必烈于1271和1273年两次遣使至蒲甘劝降,均遭缅王那罗梯诃波帝拒绝,并将来使杀害。
1277年缅王又派兵进犯云南的干额、金齿等地,忽必烈派兵击退缅军,史称牙嵩羌之战,并乘胜攻入缅境。
1283年元军再次入侵缅甸,又在江头城大败缅军,缅王弃蒲甘城南逃,史称“德由披敏”(意为“畏华人而逃之君”)。
1285年缅王那罗梯诃波帝遣第达巴茂克高僧出使元朝议和。
元廷同意议和,派怯烈出使缅甸,尚未谈判,缅王已被其子梯诃都所杀。
梯诃都幼子桥苴继位,全国骚乱,各地封建主乘外患内乱之机,纷纷独立(见阿瓦王朝)。
势力强大的掸族三兄弟废黜桥苴,夺取了蒲甘政权,蒲甘王朝至此告终。
4.泰国的古代国家政权
公元最初几个世纪,在泰国中南部地区也出现了最早的国家。
这些国家是由中南半岛上古代的孟族人而不是由泰族人建立的。
中国古籍中最早提到的孟族人建立的国家,是林阳。
林阳故地或以为在今泰国西部,或以为在今缅甸中部。
三国吴时已见我国载籍,见《太平御览》第七百八十七卷引康泰《扶南土俗》。
亦作林杨国,见《水经注》第一卷引竺枝《扶南记》。
与林阳几乎同时存在的孟人国家,有金邻,亦译金陈或金遴。
故地或以为在今泰国西南部。
名见《太平御览》第七百九十卷引《异物志》和《外国传》及《梁书·海南诸国列传》“扶南国”条和《新唐书·宦者列传》等处。
隋唐时的金邻大湾,即因此国而得名。
大约公元6世纪初出现的堕罗钵底(又译杜和钵底、投和、堕和罗),是一个地域更为广阔、经济和政治都更为发展的孟人国家。
此名首见于《大唐西域记》卷十“三摩呾托国”条。
据信是孟族於六世纪至十一世纪在今天泰王国北部所建立的多民族城邦王国,有证据证明该王国并非由单一的民族组成,其中很有可能包括马来人和高棉人,当时的傣族人尚未迁移进入这一地区。
根据中国史籍的记载,该国南与盘盘国(今泰国南部万伦湾沿岸一带)接壤,北与迦罗舍佛国交界,东与真腊国毗邻,西部临海。
管辖着几个城市。
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在今湄南河的中下游。
其首都可能在今佛统。
国王和官吏居城中,一般平民居城外,约有万余户。
国王的卫士只有100多人。
堕罗钵底本身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国人信仰佛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它对佛教的传入和佛教艺术在本地区的昌盛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出产稻、麻、豆、麦,畜养象、牛、羊、猪,并以堕和罗犀闻名于当时。
国中居民以农商为业,以象、马为主要交通工具。
商业比较发达,全国有六个贸易集市,买卖皆用银钱,其大小有如榆叶。
泰国佛统地区曾有堕罗钵底时期的银币出土,计有两种:
一种直径为19厘米,一面镌有母牛和小牛的图案;另一种直径为17厘米,一面镌有水锅图案。
这两种银币的另一面都有“堕罗钵底国之功德”字样。
堕罗钵底国的使者曾于638和649年两次访问中国唐都长安,送来象牙、火珠、白鹦鹉等礼品,中国方面以良马、铜钟回赠。
11世纪后,堕罗钵底国逐渐衰败,由罗斛国所取代。
有的学者则认为,堕罗钵底国于8、9世纪间迁都罗斛,改国名罗斛。
5.中南半岛的其他国家
公元1至10世纪中南半岛还曾出现其他一些国家,主要有:
顿逊、狼牙修、丹丹、盘盘、赤土国、南掌等。
1顿逊
顿逊又名典逊,是东南亚古国,现已不存在。
其地在今缅甸丹那沙林。
丹那沙林在《梁书》中称为顿逊国,在6世纪初为扶南属国。
《梁书·诸夷》:
“顿逊国,在海崎上,地方千里,城去海十里。
有五王,并羁属扶南。
顿逊之东界通交州,其西界接天竺、安息、徼外诸国,往还交市。
所以然者,顿逊回入海中千余里,涨海无崖岸,船舶未曾得径过也。
其市,东西交会,日有万余人。
珍物宝货,无所不有。
又有酒树,似安石榴,采其花汁停瓮中,数日成酒。
”
后来丹那沙林长时期为缅甸属国,但也曾臣属于暹罗素可泰王国和阿瑜陀耶王国。
②狼牙修
狼牙修(马来文:
Langkasuka)是古代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之一,其领土包括今马来半岛东岸北大年以东和东北地区,约位于东经101°18',北纬6°48',及今马来西亚的吉打州。
狼牙修建国年代约于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
狼牙修的居民以吉蔑人为主,而统治阶级是印度人。
狼牙修开始是盛行佛教,使用南印度的文字。
但至元代称“龙牙犀角”时期,已不见佛教盛况,那时期伊斯兰教已传入东南亚多时。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狼牙修是当时世界的重要航站。
狼牙修建国于1世纪。
515年狼牙修国王婆加达多遣使中国,其后523年,531年,568年多次朝贡。
12世纪时狼牙修为三佛齐属国。
15世纪狼牙修国被北大年国取代。
历史上学者们对狼牙修的地理位置一度并不十分确定。
中国二十四史之一的《粱书》有着世界上最早的狼牙修地理位置记载:
“其界东西三十日行,南北二十日行,去广州二万四千里。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为不少学者如邹代钧、桑田六郎、柔克义、伯希和等曾对狼牙修的地理位置,做出各种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③丹丹
古国名。
故地或以为在今马来西亚马来东北岸的吉兰丹,或以为在其西岸的天定(Dindings),或以为在今新加坡附近。
公元530年(梁中大通二年)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见《梁书·海南诸国列传》。
《新唐书·(350)古代中西交通南蛮列传》译作单单。
④盘盘
古国名。
一译盘盘。
故地一般以为在今泰国南万伦湾(BanDonB.)沿岸一带。
当古代横断马来半岛克拉地峡路线要冲。
自公元五世纪中期(刘宋元嘉中)至七世纪中期(唐贞观中),同中国保持长期友好关系。
《梁书·海南诸国列传》、《通典》第一百八十八卷、《旧唐书》和《新唐书》等均有专条记述。
⑤赤土国
古国名,故地大多认为在今马来半岛。
气候炎热,因其土地呈赤色而得名。
简称“赤土”。
《隋书·南蛮传·赤土》记载:
“赤土国,扶南之别种也,在南海中,水行百余日而达所都,土色多赤,因以为号。
东波罗刺国,西婆罗娑国,南诃罗旦国,北拒大海,地方数千里,……不知有国近远”。
赤土国建于南洋红壤地上,是一个方圆数千里的大国,根据学者的研究,也就是今天的苏门答腊岛。
赤土国地处东南亚交通的咽喉地带,东晋著名高僧法显曾前往印度求法,回国时,曾搭载商船在此地停留了半年才回国,赤土深受印度文明的影响,“其俗敬佛,尤重婆罗门”,文明程度高。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遣常骏等人访问其国,受到隆重接待,建立友好关系。
《隋书》《唐书》和《通典》等史书都记录了此国。
⑥南掌国
也称缆掌国、澜沧国。
老挝古国。
公园857年建国,都城南掌。
信奉小乘佛教。
与中国关系密切。
1353年,法隆即位后统一老挝,简历澜沧王国。
1707年王国分裂。
(二)印度尼西亚群岛上的国家政权
从1~2世纪起,印度移民就陆续出现,并在若干地区直接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如:
叶调国、毗骞国、歌营国和斯调国等。
印度尼西亚在历史上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
早在公元初,随着印度与印度尼西亚之间的商贸往来,印度教就传到这里,并得到很大的发展。
印度尼西亚历史上三个最古老的王国,即3—6世纪的古泰王国(在今天的加里曼丹)、4—6世纪的多罗摩王国(在今天爪哇岛茂物附近)和诃陵王国(在今天爪哇),都是印度人所建,皆奉印度教为国教。
古泰和多罗摩王国遗留下来的碑文使用的都是印度梵语,文字是钵罗婆字母,石碑上刻有笈多王朝时期流行的印度教神像,如湿婆神、象头神、神牛等,碑文上有国王赐予婆罗门黄金、土地的记载。
大约在3~6世纪,印度尼西亚出现了两个王国:
一是古泰王国,二是多罗磨(也称达鲁曼)王国。
7世纪开始,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的主要区域逐渐进入了封建社会,相继出现了一批封建制国家政权。
7世纪中叶,在苏门答腊岛兴起了一个庞大的封建王国——室利佛逝。
904年起,中国古书改称室利佛逝为三佛齐。
室利佛逝王国主要信仰佛教,9世纪时,三佛齐的夏连特拉王朝国王修建了当今世界上保存的最大的佛教遗址——婆罗浮屠佛塔。
11世纪后,三佛齐逐渐衰弱,东爪哇的三佛齐属地马打蓝逐渐取代了三佛齐的地位。
在爪哇中部建立的马打兰王国,有四位国王崇信湿婆教。
其中一个国王,在巴兰巴南建筑了一群供奉湿婆的神庙,历时数十年,约有250座神庙,是印度尼西亚也是东南亚最大的印度教寺庙群。
这些建筑物气势宏伟、工艺精良、其工程和艺术价值,都不下于婆罗浮屠。
(三)菲律宾群岛的国家政权
大约到了宋代,中国史籍才有关于菲律宾的确实记录,根据这些记载,在11世纪前,菲律宾群岛上主要有3个国家,大约都兴起于10世纪。
1、麻逸国
麻逸国是中国宋朝、元朝史籍对菲律宾民都洛岛(或兼指吕宋岛的一部分)的称呼。
麻逸是民都洛古称Mait的音译,意为黑人的国土。
12世纪时,麻逸是个千余户的居民点,由首领统治,采取村社联盟的社会组织形式。
它又是菲律宾北部地区的贸易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同附近各岛的贸易相当密切。
首领有掌管贸易的权力。
麻逸国山势平缓,土地肥沃,气候温暖。
制盐、酿酒、织布等手工业也很发达。
麻逸同中国的贸易关系历史悠久。
麻逸船最早于982年(中国宋太平兴国七年)载货到广州贸易。
麻逸居民以土产黄蜡、珍珠、槟榔等交换中国瓷器和铁器。
最迟到14世纪时,麻逸已存在奴隶制。
到明代,中国史籍中一般未再提及麻逸,但中国船只仍经常到民都洛岛贸易。
2、三屿国
三屿国大约与麻逸国同时存在,据考证,三屿的地理位置在今巴拉望岛、卡拉棉岛和卡桑加岛,当时大约是麻逸国的属国。
3、蒲端国
今菲律宾班乃岛西岸和棉兰老岛北岸都有武端(Bu-tuan)地名,与蒲端为近音,惟位置以前者较为适合,或以为即中国古籍所载的蒲端故地所在。
1003年(宋咸平六年)曾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次年又遣使前来访问,见《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七册和《宋史·真宗本纪》。
《诸蕃志》蒲甘国条将蒲端遣使事误为蒲甘,后人或亦因此误认为蒲端国故地位于今缅甸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