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911章新.docx
《教育学911章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911章新.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911章新
第一节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一)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制定的,教师和学生观察、处理教学问题,有效进行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或指导思想),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
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ª¡ª区别
•教学规律
•反映教学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稳定的;
•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揭示出了教学过程的¡°必然¡±。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ª¡ª联系
教学规律:
是制定教学原则的科学基础和依据。
人们只能认识、解释、掌握和运用规律,而不能改变或创造它。
(二)教学原则的作用
确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
辩证法的观点去观察和处理教学问题;
自觉遵循教学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正确解决教学
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理论与实际问题;
保证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顺利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学原则又是检查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尺。
(三)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依据对教学客观规律的认识
2、受教学目的的制约
3、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4、依赖于教学实践经验积累
5、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1、基本涵义
科学性和教育性统一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真正反映客观事物真理的知识,使教学内容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并结合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教学具有教育性。
这条原则所反映和要求的,是要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2、基本要求
(1)坚持教学的科学性。
(2)充分发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科学性和教育性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基本涵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懂会用、学用结合。
这一原则所反映和要求的,是要正确处理教学中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2、基本要求
(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2)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基础进行教学。
(3)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
(4)适当补充乡土教学材料。
(三)启发性原则
1、基本涵义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所反映和要求的,是要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之间的关系。
2、基本要求
(1)加强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4)坚持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直观性原则
1、基本涵义
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直接感知教材内容、丰富感性经验、获得生动表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活动,把生活的直观和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本质,形成科学的要领。
直观性原则所反映和要求的,是正确处理教学中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
2、基本要求
(1)明确教学目的,讲求实际效果。
(2)慎加选择,注意典型性。
✓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恰当选择直观手段
(3)正确地运用直观教具,增强直观教学的科学性。
(五)循渐进原则
1、基本涵义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教材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使学生掌握系统、完整的科学知识,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又称系统性原则。
2、基本要求
(1)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教学。
(2)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活动。
(3)技能训练也要循序渐进。
(4)教学内容的讲解要突出重点、难点,解决主要矛盾。
(5)培养学生踏踏实实、系统学习的好习惯。
(六)因施教原则
1、基本涵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进步,得到充分发展。
2、基本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2)面向全体,照顾两头,兼顾个别。
(3)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发挥个人特长的关系。
(4)善于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并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七)固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并熟练地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原则所反映和要求的,是正确处理学习新知识与巩固已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关系。
2、基本要求
(1)抓好课堂教学(教师讲授知识要清晰而深刻,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
(2)要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
(3)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
第二节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述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1、概念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教师教的方式和手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方式和手段)
2、教学方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是教学系统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联系教师与学生及其课程内容的中介和桥梁。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课程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注入式
也叫¡°填鸭式¡±,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是一种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积极性被扼杀了,主动性也被泯灭了。
教师仅仅是现成知识的传递者,而学生仅仅是一个接受器。
启发式
认为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和参观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
关于教学方法的分类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讲授法、讲述法、谈话法、演示法、发现教学法、实验法、实习法、参观法、工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实际操作法、练习法、讨论法、复习法等。
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二)谈话法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回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检查、复习、巩固已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又称回答法。
(三)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配合讲授和问答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通过示范性的表演和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四)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对教学内容通过全班或小组讨论,发表看法,进行辩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五)实验法
实验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独立作业,以获取知识和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六)练习法
(六)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以达到对知识的消化固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七)参观法
(八)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八)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实践活动,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
1、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2、教学规律和原则
3、教学内容和特点
4、班集体的特征、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
5、教师本身的条件,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
6、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
7、教学时间和空间条件
8、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程度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
1、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2、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
3、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4、坚持灵活性,渗透教育机智
近年来国内出现的新方法有: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
⏹邱学华的尝试教学
⏹情景教学法
⏹学导式教学法
⏹自学辅导法
⏹六课型单元教学法
⏹讲练结合教学法
⏹整分合教学法
⏹¡°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
近年来国外出现的新方法有:
⏹发现法(布鲁纳)、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洛扎诺夫)、程序教学法、微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布卢姆掌握学习法、纲要信号法、¡°探究¡ª研讨¡±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卡片教学、合同教学、能力分组教学、问题解决教学法等。
(一)发现法¡ª¡ª布鲁纳
•发现法又叫问题法,50年代产生于美国。
•所谓发现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
•运用发现法的一般步骤是:
1、创造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问题,明确
发现的目标或中心。
2、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对提出的问题,
做出一种或几种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学生中如有不同的
观点,可以开展争辩。
(二)暗示法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首创的。
•暗示法是运用心理学、生理学、精神病治疗学有关知识和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境,通过暗示、联想与想象、智力活动、体力活动、练习、音乐等方式的综合运用,巧妙地利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挖掘心理潜力,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享受的一种方法。
1、教师说明新课文;
2、教师读单词、句型或课文,用不同的声调连读三遍(如第一次用谈话声调读,接着用私下耳语声调读,最后用十分得意的声调读),学生看着课文上的字型,默默地跟着读;
3、播放音乐(或悦耳的鸟鸣声)。
教师按着每秒一拍的音乐节奏,再把课文连读三遍,读单词时每个词占四拍,间隔四拍;这时,教师告诉学生,舒服地靠在椅子上,可以闭上眼睛,听读单词的四拍屏住呼吸,在间隔时呼气和吸气。
4、学生分组(二三人一组),分别扮演不同角色,
利用新学的语言进行对话;
5、在这之后,学生再将课文读一遍;
6、重读所学课文;
7、全体用新学的语言唱歌、做游戏或演戏。
(三)¡°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由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提出的。
他在近三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新体系,其核心是¡°纲要信号¡±图表。
•所谓¡°纲要信号¡±图示,就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教学辅助工具。
直观手段
实物直观
教学组织形式
主要内容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一)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
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个别教育制
班级授课制
道尔顿制和分组教学制等。
(三)类型
1、个别教育制
2、班级授课制
3、道尔顿制
4、分组教学
5、特朗普制
6、导生制(倍尔一兰喀斯特制)
7、文纳(特)卡制
二、教学工作的组织形式
(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班级课堂教学的含义
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也称班级授课制或班级教学。
(2)班级教学的优点
●一个教师在同一时间内面向一个班的学生进行教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培养人才;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3)班级教学的局限性
①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
②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和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④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⑤由于以课为单位,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二)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1、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对个别学生或小组辅以个别指导的教学模式,是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小组教学
●小组教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欧美发达国家小学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
3、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教师结合一定的生产现场和社会生活现场条件,同现场有关人员共同组织的教学。
它给学生提供直接知识,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对于理论联系实际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年级以上不同程度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个教师在同一个教室、同一课时里分别用两种以上的教材交叉地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它是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四)最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
80年代,美国的部分州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
目前美国中学的平均班级规模是25个学生。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又提出美国中小学班级规模应缩小到18人。
目前德国班级规模与美国相似,全国平均为25个学生。
英国20到25人,加拿大25到30人。
《教育学》—第七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师的含义
“教师”的语义学含义
●指称一种专门的职
“教师”的社会学含义
●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特定的角色,以及与这些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各种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系统
教师”的教育学含义
●教师是指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教师¡±与¡°学生¡±构成一对概念范畴,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
在教育活动中,二者缺一不可。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
●传道者角色
●授业、解惑者角色
●示范者角色
●管理者角色
●父母与朋友角色
●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
(一)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桥梁作用。
(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对年轻一代思想的健康成长起着特殊的作用。
(三)教师是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者,在把人由潜在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三、教师的任务
(一)基本任务教好学生
(二)具体任务
●教好功课
●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纪律、法制教育工作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参与学校管理,关心学校工作
●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和各种进修活动
●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和繁重性
●示范性和榜样性
●创造性和灵活性
●长期性和长效性
●个体性和集体性
(一)复杂性和繁重性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是由其劳动对象学生的特点决定的。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缺乏知识经验和易受其他影响的人,具有不同的气质、性格和兴趣爱好;
●对他们的培养要适应其身心发展规律、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个别差异等,还要在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德、智、体几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教师劳动的繁重性是由其劳动过程的复杂性、劳动任务的多面性、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决定的。
(二)示范性和榜样性
●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必然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和榜样性。
●学生学习的方式决定了教师劳动必然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和榜样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和榜样性体现在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
(三)创造性和灵活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情况,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条件,选择和创造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要善于科学、恰当、灵活地处理好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偶发事件和特殊情况,达到预定目标。
(四)长期性和长效性
●人发展的特点、内容及人才成长周期性的制约。
●人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学生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培养、世界观的确定等,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五)个体性和集体性
●教师劳动的形式是以个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
●教师劳动的成果是教师集体共同合作的结果。
五、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职业道德素养
●职业专业素养
●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
●心理品质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忠诚教育事业,乐于献身教育工作。
--基本要求与前提
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职业道德的核心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团结协作,互勉共进。
5、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教师的知识结构素养
1、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结构素养
1、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组织加工教材、制定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等;
●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各种活动的能力;
●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其中又包括组织并培养学生集体的能力、维持班级正常教学秩序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的能力等。
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传授知识、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最基本的工具。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语言要清晰、准确、简练、通俗、生动;感情要真挚自然,语速快慢适中,语调要抑扬顿挫。
3、自我调控能力
●教师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
4、自修和科研能力
●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善于从各种渠道获得信息和知识,并能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
5、教育机智与应变能力
●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讲究教育分寸
(四)教师的心理品质素养
1、细致、敏锐的观察力。
2、创造性思维能力。
3、坚定的意志和信念。
4、丰富的情感、精神世界。
5、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6、心理咨询、治疗能力。
五、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阶段
1、新教师时期
(1)角色转变时期
(2)开始适应时期
(3)成长期
2、成熟期(向专家型教师转变时期)
●五心:
即爱心、信心、恒心、专心、虚心。
●爱心:
是指教师应把对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投入到工作中,没有爱的教育,不成其为教育。
●信心:
是指教师应坚信自己的教育能力,有了信心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恒心:
是指教师对其从事的事业有一个持久的追求。
●专心:
是指教师应努力排除外部与内部的一切干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专心做好本职工作。
●虚心:
是指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扩大眼界,不断探求教育的技巧与途径,更好地工作。
●六法:
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里,出现了许多新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可行的教育方法:
第一,优良环境的感化效应。
第二,虚功实做的导行效应。
第三,三位一体的互促效应。
第四,捕捉兴奋点的磁性效应。
第五,抓住教育时机的功值效应。
第六,自我教育的内趋效应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1、学生是人
●具有主观能动性
●具有思想感情
●具有个性特征
●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具有发展的需要
3、学生是完整的人
(二)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
(一)学生是教育对象
●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学生的社会地位
(一)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
●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二)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生存权
●受教育权
●人身权
(三)学生的义务
三、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1.向师性对教师的依赖与崇拜
2.独立性小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
(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生理特征
(1)身高与体重的快速增长
(2)第二性征的出现
心理特征
(1)认知方面
(2)情感方面人生的第二反抗期
第三节、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涵义与内容
(一)涵义: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二)师生关系的内容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3、道德上的互相促进关系
(三)师生关系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功能
2.激励功能
3.调控功能
4.社会功能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1.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
3.教学相长
(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
2.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在课外活动中建立起来的
3.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
(三)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对教师的要求
1、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
3、要发扬教学民主。
4、要深入细致的工作。
教案编写的格式
●课题:
(本课名称)
●主讲人:
班级:
授课对象:
●教学目标:
(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1.学会..2.树立…意识3.培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学习过程中易
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示范练习法,
●教学用具:
(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教学课时:
(需几课时,或属于第几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措施及时间安排等)
开始部分------中间-------结束
●板书设计:
(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作业处理:
(如何布置处理书面或口头作业)
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对教师任职有规定学历标准、专业学科知识、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
✓二是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培养、培训措施;
✓三是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四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