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0000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8874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000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000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000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000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000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00001.docx

《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00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0000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00001.docx

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00001

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

峨眉山市黄湾地区综合工程地质测绘报告

1.前言

1.1实习目的和任务

通过峨眉山市黄湾地区的综合工程地质测绘的野外实习,线路踏勘和室内资料的综合分析,基本掌握从事工程地质测绘的基本方法、技能和工作流程,以及室内资料整理、报告编写的的工作方法。

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有:

(1)1:

25000峨眉山市地形图实习路线填图;

(2)1:

10000黄湾地区的工程地质测绘;(3)黄湾五级阶段的测绘。

1.2测区的位置及交通条件

测绘地区位于峨眉山市黄湾乡和川主乡之间,面积8平方千米,测区北距成都170km,东距乐山市35km。

测区内交通便利,峨高公路、峨眉山至荷叶湾公路和机耕路,以及通往各个村组的乡村公路。

峨眉山市黄湾地区交通位置图和峨眉山市交通图如下。

图1峨眉山市黄湾地区交通位置图

图2峨眉山市交通略图

1.3工作量

本次测绘历史9天,日程安排如下表:

表1测绘行程安排

日期

路线

行程

报国寺-城区

(≤500)

7.1

13.5

21.7

26.3

22.1

13.1

17.2

1593.8

2.1.2.2地表水系

本次测区内主要有两条较大河流龙门硐河和川主河)以及一个团结水库,测区范围内还有阴沟,五叉沟,后田坝,高山岗等沟谷小河流。

西东流向的龙门硐河将测区一分为二,并在河流两岸形成大量阶地,以黄湾阶地最为发育,使测区地形趋于中间低两边高地形地貌分布形式。

龙门硐河流经黄湾大桥侧蚀左岸的黄田坝形成铜车坝阶地,绕过罗坝之后在唐河坝凹岸附近,常年侧蚀右岸山体基岩,极大的影响了唐河坝滑坡的形成,最后在测区东北边界处于北东流向的川主河相汇于两河口。

川主河右岸一碗水处有基岩裂隙水出露。

团结水库位于测区南部,其水位高于龙门硐河大约30m,最终向东北部汇入龙门硐河。

峨眉山黄湾地区地表水系分布如图。

 

2.2区域地质条件

2.2.1区域地形地貌

测绘区所处的峨眉山地区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

区内地形特点是西南高北东低,最高峰金顶海拔3099m,这一条件也造就了该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的格局。

峨眉山地区按照相对高程,从西向东可分为①强烈切割的大峨山褶皱断块高中山;②中等切割的二峨山侵蚀溶蚀中山;③脚盆坝-龙门洞河以北中等切割的褶皱中山;④马林岩、红珠山低山丘陵及由西南向北东倾斜的峨眉平原。

2.2.2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抬升,造就了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扬子地台西部边缘的峨眉山断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

区域内山势陡峻, 河谷深切,由一系列复背斜和复向斜组成,断裂纵横交错,其构造较复杂。

褶皱构造主要有峨眉山背斜、二峨山背斜、牛背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

断裂构造主要有峨眉山断层、观心庵断层、大峨寺断层、回龙山断层和挖断山断层等。

测区内主要有报国寺断层,善觉寺断层,镜泊山断层和凉水井断层。

峨眉山断层和褶皱具体位置见图3。

图三峨眉山断层和褶皱分布图

2.2.2.1褶皱

①峨眉山背斜峨眉山背斜是峨眉山地区规模最大的主干构造,轴向近南北。

核部位于张沟、洪椿坪一线,出露新元古界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依次出露地层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和三叠系。

两翼岩层产状正常、倾角较平缓。

东翼岩层倾角较陡,在新开寺及其以东,二叠系及三叠系渐变为倒转。

枢纽近水平,为一规模较大的斜歪倒转水平背斜。

②二峨山背斜位于二峨山主脉东南侧,轴向北东,向北东倾伏,两翼大体对称,倾角较陡。

核部为寒武系,两翼依次为奥陶系、二叠系、三叠系。

背斜在北西翼发育次级褶皱和断层。

③牛背山背斜牛背山背斜为峨眉山地区次级褶皱构造,风化严重;南起慧灯寺,北到尖尖石,中南段轴向北西,北段逐渐转为北东。

核部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两翼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

背斜轴向南倾。

该背斜为斜歪、倒转、倾伏。

北东翼受到地层破坏受到向下的牵引力导致产状凌乱,两翼是不对称背斜。

④桂花场向斜桂花场向斜是与牛背山伴生的向斜构造,南起纯阳殿,北达砚台山,轴向北西。

向斜北西段较宽,南东段较窄。

木鱼山一线核部出露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两翼分别为下三叠统东川组、上二叠统宣威组、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中二叠统茅口组。

南西翼倾角较缓,北东翼较陡。

枢纽分别向北西和南东倾伏,为一开阔的斜歪倾伏向斜。

2.2.2.2断层

峨眉山断层峨眉山断层是峨眉山地区的主要的逆断层,对峨眉山区构造单元的划分和地貌现状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

南段斜切峨嵋山背斜,致使张沟一带的新元古界峨眉山花岗岩逆冲到二叠系、三叠系之上,最大地层断距达3500m;下层地层局部倒转。

断层向北东方向延伸至鞠槽附近淹没于第四系之下。

观心庵断层观心庵断层南起新开寺,往北西延至喻田子附近消失。

断层走向北西-南东,长约15km。

断面倾向南西。

南西盘相对上升,为一逆断层。

该断层被晚期北东向、东西向断层切为数段。

回龙山断层回龙山断层发育在牛背山背斜南西翼近核部,走向为北西-南东,断层面倾向南西。

此断层上盘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下盘为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

在回龙山南坡及龙门硐河谷底可清楚的看到断层面、断层破碎带、劈理、小型构造透镜体、地层不对称重复以及地层出露不全都断层证据。

其性质为逆断层。

 

挖断山断层 挖断山断层发育在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南东。

南起麻柳湾,北至石店,全长9km。

断面倾向南西,倾角较陡。

在挖断山垭口,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覆盖于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之上,且玄武岩下部断失近百米。

至北西两河口一带,茅口组灰岩被错段,岩石碎裂,节理、劈理、构造透镜体等现象明显,为逆断层。

2.2.3区域地层岩性

测区一共包含9套地层,分别为:

第四系(Q)、凉水井组()、名山组()、灌口组()、夹关组()、遂宁组()、沙溪庙组()、自流井组()、须家河组()。

年代地层

岩石地层

代号

厚度

岩性组合

第四系

Q

0~130

冲积、洪积、残积、坡积层、冰水堆积

新近系

上新统

凉水井组

135

半胶结的砾石层、粉砂质粘土层。

产植物化石。

(河流相)

古近系

古新统

名山组

150

下部以砖红色中-厚层砂岩为主,夹薄层泥岩;上部以砖红色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及细砂岩。

产介形类及孢粉分石。

(半咸化湖泊沉积)

白垩系

上统

灌口组

423

砖红、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岩、泥岩,岩石中含大量石膏晶粒,膏盐晶洞。

具水平层理、小型斜层理和微波状层理。

产介形类化石。

上部夹少量灰岩、白云岩及薄层石膏(咸化湖泊沉积)

下统

夹关组

453

砖红色厚-巨厚层状砂岩夹少量粉砂岩及薄层泥岩,底部具底砾岩。

具大型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槽型层理、波痕、干裂及冲刷面构造。

产介形类、鱼类、恐龙足迹化石等。

(河流相)

侏罗系

上统

遂宁组

370

以鲜艳的砖红色泥岩为主,夹少量砂岩砂粉砂,岩及薄层状泥灰岩。

干裂发育。

产介形类化石。

(河泛平原上的河漫湖沉积)

中统

沙溪庙组

576

紫灰、灰绿、紫红等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上,上部夹少量泥灰岩,底部为厚约10m的灰黄色厚层状砂岩。

具斜层理及楔状、平行层理等。

产双壳类、介形类、植物化石。

(河流相)

下统

自流井组

211

黄灰、灰绿,紫红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中上部夹薄层状的泥灰岩,底部为厚0.25米的砾岩,与下覆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湖泊相)

三叠系

上统

须家河组

699

灰黄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底部有0.5米的硅质胶结的细砾岩,夹有黑色的煤线。

2.4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由于测区是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接壤部分,早期的印支运动和近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造成该区域地形起伏大,沟谷和高山纵横。

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较为频繁,新构造运动的抬升和河流的强烈下切作用形成了黄湾地区的五级阶地,阶地的宽度表现为构造的平稳期,阶坎的高度表现为构造的运动期,这些表面测区近期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历史地震资料也表明,区内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差,地震基本烈度VII度。

中国历史地震分布如图四。

 

图4中国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3测区工程地质条件

3.1测区地形地貌

测区西起阴沟和龙门硐,东至马林岩和唐河坝,北至茅草山和李洪槽,南至团结水库和西南交大后门,地形西北高、南东低,最高处茅草山高程1037.3m,最低处两河口,高程459.5m,总面积8平方千米。

总体上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局部为中山地貌及平原地貌,按成因、高程自西向东可划分为:

①构造侵蚀-溶蚀中低山地貌,主要发育在善觉寺断层以西,包括雷口坡地层,须家河地层和自流井地层;

②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地貌,主要发育于善觉寺断层与凉水井断层之间测区的大部分区域,包括沙溪庙,夹关,遂宁和灌口地层;

③侵蚀阶地堆积地貌,发育于龙门洞河两岸,以黄湾阶地的II、IV级阶地最为发育,I级阶地为堆积阶地,II-V级阶地为基座阶地。

④山前堆积地貌,分布于凉水井断层移动区域,主要为冲洪积混合堆积而成,地形平缓,是峨眉山市最主要的生产和生活场地。

3.2测区地层岩性

须家河组():

灰黄色,灰白色的中薄层状的石英砂岩、粉砂岩,夹有薄层状的炭质页岩,局部还有灰黑色的煤线。

弱风化,断口呈现出灰黄色,锤击声响亮,强度大于60MP,工程性质较好,发育两组解理。

峨眉山市主要小煤矿就出现在须家河组。

自流井组():

黄灰、绿灰、紫红色中厚层状砂岩,粉砂岩,泥岩,并夹有薄层状的灰白色的泥灰岩,底部出露0.2米的铁质胶结的砾岩,粒径3~5cm,成次磨圆到次棱角状。

沙溪庙组():

灰绿、青灰色、紫红色的中厚层状砂岩,粉砂岩和泥岩。

发育三组解理,产状分别为斜解理345°∠51°,横解理265°∠54°,竖解理151∠89°。

岩体被解理面切割成块体,工程性质较差,由于泥岩厚度为10cm~20cm,裂隙张开,成蜂窝状,在岩层中往往起到控制作用。

遂宁组():

砖红色的厚层状的泥岩,夹有灰白色的泥质灰岩条带,岩石较为破碎,泥裂发育,风化强度高,由于含有大量的粘土矿物,常被用作制砖制瓦。

夹关组():

砖红色的巨厚层状砂岩,夹有薄层状的粉砂岩和泥岩,底部可见0.2m层间砾岩,硅质胶结。

极细粒结构,岩性较弱,硬度中等。

由于夹关组的砂岩厚2~5m,硬度中等,可以用作雕塑,乐山大佛就是在夹关组的巨厚层砂岩中雕塑而成。

灌口组():

砖红色、紫红色的中厚层状的粉砂岩和泥岩,砂岩中含有大量的石膏晶粒,高盐晶洞,具有水平层理,风化强度高。

第四系(Q):

冲积,洪积等堆积而成的未胶结固结的堆积体,往往具有二元结构,工程性质差。

3.3地质构造

受区域构造影响,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测区处于峨眉山大背斜东翼,发育有马林岩向斜、善觉寺断层、报国寺断层、镜泊山断层、凉水井断层等。

3.3.1褶皱

测区处于峨眉山大背斜东翼,地层在茅口组到雷口坡组生倒转,须家河组到名山组地层正常。

马林岩向斜位于测区东部龙门硐河右岸,向斜所在地层有名山组、灌口组。

其北西翼倾角在43°到67°之间,南东翼倾角为37°,轴面产状为331°∠87°,枢纽走向北东。

其两翼为灌口组地层,主要为砖红、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岩、泥岩。

核部为名山组地层,主要为砖红色中-厚层砂岩为主,夹薄层泥岩,表面为风化严重的泡砂岩。

其中核部名山组地层左半部分被第四系阶地覆盖。

褶皱两翼岩层倒转,北西翼岩层层序正常,南东翼反向,枢纽起伏,填图范围内向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