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教育思想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8832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柏拉图教育思想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柏拉图教育思想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柏拉图教育思想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柏拉图教育思想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柏拉图教育思想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柏拉图教育思想论文.docx

《柏拉图教育思想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柏拉图教育思想论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柏拉图教育思想论文.docx

柏拉图教育思想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姓名:

刘臻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师:

马天俊

摘  要

在柏拉图丰硕的著述成果中,能反映其教育思想的文献,主要是《理想国》和《法篇》。

在这里,柏拉图阐明了教育必须为国家培养保卫者——哲学家和军人的观点。

他所阐述的教育思想基于经过深入思考的人性论,基于他对人的心理的理解,基于对人的人格结构的分析。

这一教育思想体系的内容出自他对实在的终极性质的理论认识,出自他对认识阶段性的理论认识,这个认识的阶梯结构使人从影像世界上升到对最高价值即善本身的直观变得可能。

他为人所规定的这一教育的目的是双重的:

将国家主义教育和个人主义教育融为一体,促成个人的身体发育以及道德和理智的进步,造就具有履行国家公民职责所需要的个人素养、身心能力、态度和性情、技巧和知识的统治者和辅助者等级。

论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内容并略论对其探讨的当代意义。

第二部分简要考察柏拉图以前的教育思想。

第三部分论述教育与理想国家建构之间内在的必然关联。

第四部分通过对教育概念及其实质的界定,重点强调以辩证法为媒介的灵魂转向说的终极目标——认识最高价值,即善的理念。

第五部分论述教育管理与内容。

第六部分论述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特征,总结全文并对其当代意义作出评论。

关键词:

柏拉图  教育思想  理想国家  善的理念  灵魂转向

Abstract

In the plentiful and substantial writing production of Plato, the literatures whichmostly reflect his educational ideas are 《the ideal country》 and 《law》.In these psapers,Plato illuminates that education must cultivates these person who protect their countries--philosopher and soldier. The educational ideas that he illuminated based on the humannature which he thought deeply,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psycholog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uman personality. The content of this educational ideasystem come out by his theoretic understanding of concrete ultimacy, come out by histheoretic understanding of learning's phases. This ladder configuration of understandingmake person from the imaging world move up to the Highest Value (the Goodness) to betrue. The purposes of education that he prescribe are diplex:

 blending the nationalism andindividualism, causing up growth of the personal body and progress of moral and intellect,bringing up the personal attainment, body and mind's ability, attitude and temperament,dominator and assistant of skill and knowledge, which needed by carring out the citizen'sresponsibility.

There are six parts in this article. In the first part,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tent ofPlato’s educational ideas, and also the modern reasons of the discussion. In the secondpart, it briefly discusses the educational ideas before that of Plato. And the third partconcerns the inevi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the ideal construction of nation.In the forth part, through the definition of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essence, it emphasizesthe highest value which uses dialectics as medium to the change of soul, and we also callit the idea of Good. In the fifth part, through the discussions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and content, it demonstrates the systematic, the integrality, and the feasibility ofeducational plans. And at last, the sixth part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Plato’s educationalidea, then concludes the whole article and assesses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Plato’seducational idea.

Key words:

 Plato  the educational idea  the ideal country  the idea of Good

the change of soul

1  引 言

迄今为止,在人类教育思想史上,柏拉图教育思想的详尽性、完备性是罕见的。

其详尽性、完备性主要表现在:

将形而上学、道德哲学以及政治学等方面内在地贯注于教育思想中。

著名的英国学者巴克(E.Barker)认为柏拉图“制定了关于人的完整的哲学”,这是极有见地的。

人的完整塑造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人被赋予更深刻更完备的宗教、道德等人文内涵,而这也正是柏拉图所构建的理想国家和谐运作、繁荣昌盛不可或缺的前提。

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工具理性盛行,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危机。

面对此类问题,回溯并梳理柏拉图的经典教育思想,对于推进人类教育理念更新,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相当的现实意义。

就如同其它思想体系的形成常常是汇集、承接前人的思想一样,柏拉图教育思想之所以成为人类教育思想史上详尽性、完备性罕见的体系,其重要的缘由之一就是她渊源于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在远古时期希腊教育制度中的教育思想,这主要的就是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制度中尚未自觉的教育思想以及智者、苏格拉底和色诺芬的教育思想。

因而在对柏拉图教育思想进行探究之前,有必要对这些思想进行适中的梳理。

2  柏拉图以前的教育思想

2.1  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制度

以崇尚武力而闻名的斯巴达是希腊各城邦中最先拥有教育制度的。

相传是由曾经在公元前九世纪为斯巴达制订法律的一个名叫莱喀古斯的人所制定。

其目的就是为维护斯巴达在军事上的优势地位服务。

当时作为征服者的斯巴达为了长期控制其被征服者,而将训练一支精强的军队作为其国家教育长期固定不变的宗旨。

其教育体制是实行国家管理,其出发点是选择受教育者的体格,并且分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内容。

新生婴孩不论男女都要经过长老审查,如认为不强健或形体不正常就不能留养而被抛到山峡墓地——弃婴场(apothetae)去以致死亡;或者被发给农奴教养,不再留为国家未来的公民。

如婴孩是强健的,则由其母亲扶养至七岁时再交给国家教育。

从这时至十八岁开始接受国家所规定的种类繁多、难易不同的旨在增强体质、培养和提升勇气的体育教育(只是女学生夜间居住在父母家里,男学生居住在公共处所)。

同时利用简朴艰苦的生活以培植坚忍不拔的精神。

十八岁时他们成为“哀菲播斯”,被派往乡间,担任侦查农奴的工作。

从十八岁至二十岁他们接受军事训练,并且每隔十日接受一次其勇敢和体格的检验。

他们经常加入军队,从二十岁至三十岁驻防国境。

此外,他们还通过被规定做一些日常事务而接受有关培养机智和敏捷判断能力的训练。

但是,国家教育所教授的课程中不包括阅读,因此斯巴达人不能或者不擅长阅读。

这种教育制度所映现的简单教育思想就是把教育作为为国家培植维持斯巴达军事上优势地位的公民的一种工具——培植军人:

培植男子成为英勇的军人,培植女子成为英勇军人的母亲。

从公元前七至四世纪中叶斯巴达一直保持着这种以征战为中心内容的对其军人进行严格的体育和战争训练的教育,重在体育,将人培养成没有个性和灵魂的战争工具。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批评说,斯巴达的立法者“旨在训练公民以求适应征战和统治邻邦的目的”,“这个城邦的人民世世代代谨守他的教谕,始终奉行他的法制,可是他们毕竟遗弃了人类较美善的生活。

”1在斯巴达,个人属于国家,教育重在体育锻炼以为国家效劳;雅典恰恰相反,城邦是为公民而存在,因此公民的心灵教育甚于体格训练,注重的是公民的品行和智慧。

雅典则是通过教育为国家造就文武双全的既能适应战时需求又能适合承平时日的公民。

相传雅典从梭伦起(Solon 640—559B.C.).就开始重视教育,他亲自制订教育规程:

每一个雅典的男孩子必须学习游泳和阅读。

到公元前五世纪初已形成一套按不同年龄的分级和分科教育,大体情况如下:

六、七岁以前的小孩由父母在家庭进行教育。

六、七岁至十四岁的孩子都要进初等学校。

初等教育包括音乐和体育,所谓音乐指缪斯传下来的各种技艺包括读、写、背诗、弹唱和计算等。

在一些比较好的学校里,读、写、算术分化出来成为单科,由专门老师教授。

十四岁至十七岁的少年属于中等教育,富有家庭再将子弟送入gymnasion学校以接受更高层次的体育训练或者学习文学、文法、修辞、绘画和几何学等。

从此以后,他们可以自由往来各处,直接接触社会生活,以培养实践能力。

他们十八岁时成为“哀菲播斯”后,雅典青年要接受两年军事训练。

第一年的内容是体育、骑马、战术和武器的使用,第二年是侦察、守卫和要塞服役。

雅典的教育是私人的事,自交学费,也可以自请家庭教师。

但两年的军事训练却由城邦组织。

柏拉图的《普罗泰戈拉篇》中对雅典的教育曾作过介绍:

教育和训导从孩童开始一直到生命终结为止。

当孩童时,母亲、父亲、保母、教师竞相培育他,使他懂得一句话或一个行动的意义:

这是正当的,那是不正当的;这是光荣的,那是不光荣的;这是神圣的,那是渎神的;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

如果孩子服从就是好的,不然就给予责骂和鞭打。

过了一个阶段以后将孩子送到教师那里去,让他们学习德行、练习写字等内容。

以后便让他们学习诗人的著作,懂得其中的故事和教导,并且用心铭记那些值得赞赏的言行以便仿效。

然后教师就教他们弹奏七弦琴、写诗,陶冶他们的情操,同时送他们到体育老师那里去锻炼他们的体格。

显然,雅典的教育远比斯巴达进步。

从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中叶,雅典的教育制度尽管经历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始终未能超出梭伦所指示的两大方向。

                                                       

1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1333b23-25,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391页。

2.2  “智者”、苏格拉底和色诺芬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政治思想的反映,教育制度服务于政治制度。

雅典的教育制度一直沿用至“智者运动”产生为止。

政治制度的改变要求教育制度作出相应的改变。

一方面,公元前五世纪初叶,雅典为了满足因发展的海上贸易而兴起的富庶商人的要求建立了民主政体。

同时只有富人的孩子才有条件接受更多的教育,而一般家庭则供养不起,这便和当时雅典的民主制的繁荣产生了矛盾。

另一方面,希波战争(492—479B.C.)之后,希腊城邦进入繁荣昌盛时期,希腊社会从氏族的农业经济向以工商业为主的城邦经济过渡,以雅典政治为代表的民主制度日臻完善。

这种制度下公民充满了政治前途和希望,其竞争主要通过辩论和演讲进行。

不论在公民大会和陪审团里都实行多数人统治的原则,只有那些能言善辩、巧于辞令的人,才能运用语言的说服力和煽动力控制民众情绪,获得大多数与会者的支持。

具有高超的论辩和演说能力是在民主政治竞争中成功的先决条件。

雅典传统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难以承担培养这种才能,因而急需新的教育以适应和满足民主政治和社会时尚这两方面的要求。

“智者”应运而生。

2.2.1  “智者”

智者“智者”实际上是当时往来于希腊各大城市以传授学术自命的游行教师,其职业带有商业特点。

“智者”来自“智慧”这一词,意思是“有智慧的人”(sophist)。

然而,在希腊文里,“有智慧的人”最初用“智慧”(sophia)的形容词形式表示,指诗人、音乐家、预言家、狂诵者,希腊历史上著名的“七贤”、伊奥尼亚的哲学家也有这样的称号。

直到公元前五世纪后期,“智者”才专门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成就的人。

学生交纳学费,教师则保证学生获得事业成功所需要的能力。

“智者”传授的智慧主要是政治学、修辞学和论辩学,但这些学问与其说是“学”,不如说是“术”。

“智者”着重培养学生演说和辩论的技艺,而不传授学理。

教学的目的是在政治和诉讼中取胜,而不是寻求真理,更不是满足个人的好奇心。

在这些方面,“智者”与早期自然哲学家形成鲜明对照。

可以说,早期哲学家是以智能为追求目标的“爱智慧者”(philo-sophia),而“智者”虽然是“有

5

智慧的人”,但智慧只是他们用来达到实用目的之手段,柏拉图站在哲学家的立场,斥之为“批发或零售精神食粮的商人”。

但是这种特定时期的“智者”有初期“智者”和后期“智者”的区别,前者如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490—421B.C),高尔吉亚(Gorgias,约480—370B.C)等等,后者如波卢斯(Polus,),卡利克勒(Callikles),塞拉西马柯(Thrasymachus)等。

初期“智者”一般都注重辩论技巧,而对于这种技巧的如何应用,正当的或不正当的,谋取国家公益的还是谋求个人私利的等等,在其技术研讨和教授内容里都没有涉及。

普罗泰戈拉的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在初期“智者”里只应用于认识方面,而后期“智者”则将其移植于政治和伦理方面,以致于发展为实践方面极端的个人主义。

后期“智者”在政治上以强权为正义,一切作奸犯科的行为,凡是权力足以济恶的,都是公正的,因此他们认为暴君就是标准的享有幸福的人。

所谓幸福不过就是个人情欲的满足。

后期“智者”正是通过教授修辞学而使人达到这个目的。

在整个“智者运动”里,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教育思想就是把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演说和辩论的技艺以满足个人情欲的工具。

这种以个人为中心、谋求个人发展的教育思想与以前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制度中的教育思想相互冲突,然而它确是公元前五世纪以来希腊教育思想的一个巨大潮流。

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智者”所实施的教育在当时也起了高等教育的作用。

2.2.2 苏格拉底及色诺芬

“智者”的教育思想的最恶劣的后果就是助长了公元前五世纪末至四世纪时希腊社会中蛊惑家的恶性发展,在希腊世界(包括南意大利和西西里)中凡是实行民主制的城邦暜遍出现了用强的论证煽动民众以达到个人目的获取私利的蛊惑家,这严重地败坏了希腊的社会风气。

当然希腊城邦民主制自身的蜕变也是其社会风气败坏的内在基础。

这就是为什么后起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力图通过教育将消除智者的危害、纠正智者的错误同改革雅典政制、重建希腊社会秩序这两个目的紧密结合起来。

一方面反对智者自封为“智慧大师”,反其道而行之,以“认识你自己”,“自知其无知”为认识的起点,寻求增进美德和才能(arete)的真正知识,确立区分善

6

恶是非和真假的固定界线,追求绝对不变的哲学原则、伦理规范和城邦生活准则,建立同相对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论对立的崇尚理性的哲学,另一方面则批判雅典社会的风气败坏,企图拯救雅典人的灵魂,医治其身心两方面的创伤,改革政制提出建立理想城邦。

这就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智者教育思潮反思的结果,是他们新的哲学使命,也是他们新的教育思想的内在的深层的涵义。

苏格拉底一生中除去三次服兵役以外,其余的精力几乎都用于教育雅典人。

他平时生活像一个智者,他的对话式教学方法也有智者的风格,但他与智者有本质的区别:

他把教育青年作为己任,从不收取学费,更反对诡辩和似是而非的夸夸其谈。

他自称是没有智慧的、爱智慧而不自诩为有智慧的人。

自古以来流传于其名下的学术思想很多,然而我们真正知道的属于他自己的则很少。

而关于他的不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就是他的伦理的知识主义。

据古人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的人。

他早年曾潜心研究自然哲学,但无收获,最后得出结论:

哲学不能单纯研究自然,还要研究有用的人事问题,诸如虔诚、适宜、正义、明智、勇敢等德性的定义,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等。

他在自然哲学内部挖掘出摆脱自然哲学困境的原则,这就是他的以德尔菲神庙的铭言“认识你自己”为命题的心灵为本的原则。

苏格拉底以此要求首先要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经研究自然。

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

他打个比方说,那些直视太阳的人会弄坏眼睛,不如通过太阳映在水面的影子去看太阳。

同样,灵魂是人认识外部事物的中介。

为使灵魂不致盲目,必须求助于灵魂内的原则去发现事物的真理。

这个内在于心灵的原则就是德性(arete)。

“德性”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是没一个人都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定地知道的原则。

在此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

“德性就是知识”与“认识你自己”是两条相互照应的原则: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

传统教育思想认为知识是能够教会的。

然而苏格拉底则认为知识不能够由他人传授,人只能自己去探求它。

所谓教育不可能,仅指不能传授。

至于采取另一种方式,辅助他人以探求知识,苏格拉底不但认为是可能,而且还是他数十年来一直所实践的——这就是

7

他所特有的与其哲学教育思想匹配的他的被他自己称之为“助产术”的一种教育方法:

他在和青年讨论伦理道德和政治等各种问题的时候,惯于采用问答法,双方一问一答,通过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其无知,逐渐修正意见,从而导致真理。

因此教育对于苏格拉底,乃是用“谈话”的方式引导人去探求知识,教育的中心是个人,所欲成就的乃是知识。

据说这个方法是从他母亲(助产婆)那里受到启发的。

黑格尔解释说,这种方法就是“帮助已经包藏于每一个人的意识中的思想出世”1。

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归纳法,就是通过归纳寻求概念的定义,或者说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

关于苏格拉底的方法,亚里士多德曾指出:

“苏格拉底专门研究各种伦理方面的品德,他第一个指出了这些品德的一般定义问题。

”又说:

“有两样东西完全可以归功于苏格拉底,就是归纳论证和一般定义。

这两样都是科学的出发点。

”2显然,苏格拉底和智者教育思想的差异就是:

前者不注重个人的情欲方面,而注重知识方面,后者则相反。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色诺芬(Xenophon 440B.C.—?

)的不成体系的教育思想。

他虽然极其崇拜苏格拉底,但是由于其智力所限,以致他不但不能深刻了解苏格拉底的整个思想,甚至在教育方面不自觉地却和他所崇拜的人处于对立面。

色诺芬在他那部貌似历史小说的著作里,事实上叙述他自己的政治思想,其中假托为波斯教育的一段乃是他私人教育思想的记载。

他反对关于智慧方面的教育,他以为雅典安全之所以受动摇,乃由于人民智慧方面的觉悟。

他积极主张回复到“智者运动”产生以前的教育制度,尤其是斯巴达式的、单独培养军人的教育,这是公元前四世纪里的一种保守式的教育思想。

                                                       

1 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7页。

2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1078b,转引自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8页。

8

3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教育与国家

在柏拉图丰硕的著述成果中,反映其教育思想的文献主要是《理想国》和《法篇》。

在这里,柏拉图阐明了教育为国家培养保卫者——哲学家和军人的观点。

他所阐述的教育思想基于经过深入思考的人性论,基于他对人的心理的理解,基于对人格结构的分析。

这一教育思想体系的内容出自他对实在的终极性质的理论认识,出自他认识阶段性的理论认识,这个认识的阶梯结构使人从影像世界上升到对最高价值即善本身的直观变得可能。

他为人所规定的这一教育的目的是双重的:

将国家主义教育和个人主义教育融为一体,促成个人的身体发育以及道德和理智的进步和提升,造就具有履行国家职责所需要的个人素养、身心能力、态度和性情、技巧和知识的统治者和辅助者等级。

3.1  柏拉图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在他那著名的第七封信中明确表达了他的旨趣。

他说,年轻时代曾经像所有的希腊贵族青年一样,认为一旦成年就可以参加政治生活。

在他成年时恰值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雅典发生驟变时期。

一时间,温和民主派、极端民主派、寡头派、三十僭主,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寡头派罪恶昭彰,民主派劣迹斑斑,三十僭主血腥残暴,柏拉图很快发现,无论什么样的统治形式,都是如此丑陋不堪。

三十僭主得势时柏拉图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而继任三十僭主的人并不比他们好多少。

他们居然不顾苏格拉底曾经拒绝参与迫害他们的政敌的活动这一基本事实,就在他们刚刚掌握政权之际,迫不及待地将年过古稀且对他们根本不能构成任何威胁的苏格拉底送上法庭,并且用不能成立的罪名将他处以死刑。

柏拉图“毫不迟疑地认为他是所有活着的人中间最正直的一位”1,柏拉图惊讶地发现,他所爱戴的成邦,“已经不依照传统的原则和法制行事了,……法律和习俗正在以惊人的速

                                                       

1

柏拉图:

《第七封信》,参见《柏拉图全集》(第4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9

度败坏着1”。

这一切使柏拉图得出结论:

“所有现存的城邦无一例外都治理得不好。

”后来,他访问意大利和西西里,发现那里的人对于什么是幸福生活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意大利人、叙拉古人热衷于宴饮,一日参加两次宴会方才满足,夜晚也绝不独眠。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其他方面充满奢侈和放纵。

“这样的环境和放纵的生活下成长起来的人绝不可能成为明智的人。

在这样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中,任何法律都无法使城邦摆脱动荡不安的状态。

即使走马灯似地更换统治方式,僭主制、民主制、寡头制一个接一个,正义和平等的统治在这些掌权人心中只是该受诅咒的东西”2。

在叙拉古,柏拉图遇到狄翁,他向狄翁讲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狄翁迅速热情地接受了柏拉图的政治理想:

“把道德看得比享乐和奢侈更加重要。

”“这种信念是通过理性获得的。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凭借自己的理念追求有道德的生活,并且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