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08457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2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研究报告.doc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研究报告.doc(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研究报告.doc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重大问题研究陕西省子课题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重大问题研究

一、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背景研究

(一)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养的国际国内概况

职业农民是一个历史概念。

“农民”曾经兼具“身份”和“职业”两种属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凸显出其“职业”性。

“新型职业农民”是在现代农业基础上出现的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从业者。

 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认为,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是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而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

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属性,强调的是一种等级秩序;而职业农民则近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是农业产业化乃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

职业农民培育是世界各国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普遍做法。

发达国家的职业农民培养教育起步较早、体系成熟且效果显著。

如英国,职业农民培养可以追溯到1601年,目前形成初、中、高三个互为补充的有机系统,有农业高校57所,近100所农业专科学校,200多个农业培训中心和约2000所农场职业技术中学,基本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要。

英国提供中等职业农民培训的学校类型多样,学制种类和学习期限灵活,正规教育与业余培训相互补充,分别提供学位证、毕业证、技术证等满足各类各种教育目标的认证,形成多样化的中等教育培训体系。

韩国的“4H教育”就是一种初等职业农民培育。

美国通过《莫雷尔法》、《哈奇法》、《史密斯—利费法》等农业法律,保证每个州都有专门教育培训机构和农业技术合作推广站,实行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培育职业农民。

荷兰将农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紧密结合,小学高年级阶段就开展预备农业职业教育。

法国实现农民按需培训,农民可以自选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不仅免费还发给补贴,建立了层次分明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对农民实施不同层次的各类培训。

德国所有农民即使受过高等教育也必须再经过不少于3年的农业职业教育。

在我国,陕西省2011年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调研,寻找突破口;2012年在全省10个县进行试点,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2013年省财政拿出1000万元,试点扩大到32个县41个基地,探索现代职业农民塑造工程模式;2014年省上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资金增加到4000万元,采取“网上教学、集中答疑、基地实训、技能鉴定、包抓指导、扶持发展”的总体模式,开展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计划培育职业农民1.9万人。

榆林农业学校还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脱产培养试点;安康市以猪、菜、茶、渔4大产业为基础,打造出企校合作的“阳晨模式”、村校合作的“忠诚模式”、园校合作的“隆科模式”;杨陵区以农业科技示范为主导,打造出针对园区及辐射区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模式”;西安市以合作社壮大发展为重点,打造出针对种养大户、农产品经纪人的“农业服务队模式”;咸阳市以苹果、蔬菜产业发展为立足点,打造出农民技术职称评审、绿色证书培训和学历教育结合的“两年三证模式”,实现了主导产业与职业农民同步发展。

四川农业职业经理人可持证直接信用贷款并享受贴息扶持,初级、中级、高级农业职业经理分别可贷款10万元、20万元、30万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都建立了基本情况档案库,实行分类培育管理。

山西省榆次区人民政府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体系。

福建省委专门部署启动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省财政安排专项经费2200万元等。

以上,都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一定案例。

(二)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变化及其影响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亿,每年新增900-1000万。

据四川省抽样调查,26%农户举家外出,20%农户留守,外出转移比例平均高达60%,高的达70%-80%;其中务农农民50岁以上占到54%,60岁以上占到30%,70岁以上占到13%,妇女占到6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到90%。

陕西省抽样调查,“80后”、“90后”青壮年劳动力(出外打工农民工)占到72%°;农村务农农民平均年龄达55岁,其中妇女占到63%,83%的务农农民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从全国调研的情况看,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农业后继乏人问题步步紧逼,新生代农民工76%不愿再回乡务农,国家统计局2010年10省调查中90%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一天的农业生产活动。

陕西省2012年底,通过对744个村的抽样推算,全省有农业从业者971.6万人,符合职业农民特征的16.3万人,占1.7%,职业农民总体数量少。

本次调研中,以陕西省凤翔县为例,全县总人口51.5万人,农村劳动力人口共有30.31万人,从文化程度、性别比例、年龄结构、从业状况和培训情况来看,具体表现为“六多六少”:

一是文化程度低的多,文化程度高的少。

留村务农的农民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1.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7%。

二是女性劳动力多,男性劳动力少。

女性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占比重为63.5%,比男性农业劳动力高出27个百分点。

三是年龄大的多,青壮年的少。

农村务农农民中,45岁以上的占60%,16-30岁专门从事农副业生产的寥寥无几,农业生产几乎全部依靠于留守的妇女和中老年人承担,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和接受农业生产技术教育的青年人很少,农村后备力量严重不足,严重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四是兼业农民多,职业农民少。

务农农民中多数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外出务工,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较少。

据统计,凤翔县农业劳动力人口中,有12万人常年在外打工,有10万人属于季节性农民,稳定的职业农民较少。

五是未受过系统培训的多,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少。

县域内农业除在果业、大棚蔬菜、畜牧养殖等高收入产业培训有起色外,其它粮食等产业基本上仍然依靠传统的技术和经验维持着简单的再生产。

六是不懂科技、法制、政策的多,懂科技、法制、政策的少。

在调研所到的镇村,经过阳光工程、职业教育、法制教育、实用技术培训的只占28%,不到三分之一,认为没时间也没必要参加科技培训的占32.6%,拥有农业生产一技之长的不到30%。

凤翔县约有9.3万余人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但获得技能证书的只有9100多人,90%以上的农民没有获得证书。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农村务农劳动力构成(%)

文化程度

性别

年龄

农村劳动力人口

培训

45

16

30

31.3

58

10.7

36.5

63.5

60

4

39.6

33.0

27.4

30.7

69.3

以上情况,与我国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从农业劳动者的数量上看,人数不足,后继乏人;从质量上看,素质偏低,缺乏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相应知识与技能;从职业角度看,作为一种职业的新型农民还不稳定,与农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足,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也严重影响了全面小康的实现。

(三)城乡发展一体化与农民职业化机遇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完善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党的十八大更加全面地提出了: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这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经营模式在那个年代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的重任落在了我们的肩上,这种小规模的经营,难以实施机械化和集约规模经营,效益低下。

我国家庭农业经营土地与发达国家比较

国家/地区/省份

年份

农民户(农场)经营土地

农民人均经营土地(亩)

块数(块)

母数(亩)

美国农场

2002

——

2677.8

——

法国农场

1997

——

625.5

——

中国

2005

——

8.53

——

陕西省

2012

1-12

5-8

1.5

数据表明,我国和陕西省户均承包耕地块数多、亩数少,农民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小,“缕缕田”、“块块地”特征明显,严重影响农业规模经营和经济效益。

在规模化程度上,陕西调查户户均承包地3-4块,块均2.38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但适度规模经营面积不足10%,仅是浙江的1/4。

这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障碍。

我国目前仍是农业和农村人口占主体,没有广大农村的繁荣富强和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全面实现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城乡内部产业集聚,改变农业经营模式和城乡“二元结构”,企业带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农化的必由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农民“身份”转变成一种“职业”,成为以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为劳动对象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农民身份的职业化、工作的现代化、收入的高效化带来了机遇。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农民如何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

如何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反过来,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又如何推动农民素质的提升和收入的增长?

都是我们面临的课题和挑战。

按照农村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需要和岗位要素,陕西将新型职业农民分为四种类型:

生产经营型(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涉农合作社人员),专业技能型(包括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社会服务型(农村信息员、农产品经纪人、跨区作业农机手、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新生代农民(包括愿意从事涉农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等)。

这种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身份农民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性、专业化。

时代性是指它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产物,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先进性就是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职业农民的理想、抱负和追求,具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经营知识;具有素质的高智化,有文化、讲法制、知政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讲文明、想进步。

专业化就是以农为业、服务农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具有高度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

(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与职业农民教育培养

1、陕西省优秀职业农民案例及分析

案例1:

蔬菜种植大户何小勇,男,1979年生,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五里镇兴市村人。

1998年毕业于西安乡镇企业大学,大专学历。

经过专业教育培训,他在蔬菜品种的选择和肥料的选用上进行大胆试验,试验出了“博耐13B”和“津优35号”系列黄瓜品种。

在他的带领下本村蔬菜大棚由原来的40棚发展到现在的240余棚,他成立的合作社被农业部评为“优秀示范社”。

案例2:

农业园区领头人王景柱,男,汉族,1968年生,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人,高中文化程度。

2005年以来积极参加职业农民的有关培训,2008年他联合120户农民,筹集300万元,承包山林800多亩,成立了洋县景柱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

2009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他带领合作社成员流转荒坡地2000多亩,成立了陕西朱鹮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投资7000万元建成洋县朱鹮梨园现代农业园区,成为汉中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