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考试说明.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7958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市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考试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西安市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考试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西安市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考试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西安市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考试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西安市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考试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安市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考试说明.docx

《西安市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考试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市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考试说明.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安市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考试说明.docx

西安市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考试说明

西安市首届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展评

教学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测试考试说明(公共部分)

1.从以下题目中选择10个空作为考试内容(共15分)

1.十六大对党的教育方针的新表述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通过,于2006年( 9月1日)施行。

   

3.《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

4.《义务教育法》指出,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6条,分别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

6.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8.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六项措施(改变课程功能)、(改革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建立评价体系)、(改革课程管理体系)。

2.钢笔字书写(共5分)

(1)采用楷书或行书规范书写,笔画清楚到位。

1分

(2)间架结构合理,分布匀称。

1分

(3)整体感观舒适,字形大小适中。

1分

(4)卷面整洁、美观,无涂改。

1分

(5)无错别字、繁体字等。

1分

西安市首届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展评

教学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测试考试说明(语文)

一、课程标准(30分)

1.复习用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考试重点:

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

3.题型:

(1)填空题

(2)简答题(3)论述题

二、专业理论(20分)

1.复习用书: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熊开明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考试重点: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组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等

3.题型:

(1)简答题

(2)论述题

三、学科知识与技能(50分)

1.复习用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至六年级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考试重点:

汉语拼音、字词、阅读与综合应用。

3.题型

填空题判断题阅读理解等。

西安市首届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展评

教学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测试考试说明(数学)

一、课程标准(30分)

1.复习用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考试重点:

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总体目标,内容结构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等。

3.题型:

(1)填空

(2)选择(3)简答(4)案例分析

二、专业理论(20分)

1.复习用书:

中等师范学校《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2.考试重点:

小学数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实施等。

3.题型:

(1)简答题

(2)论述题

三、学科知识与技能(50分)

1.复习用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至六年级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或人民教育出版社)。

2.考试重点: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3.题型

(1)填空

(2)选择(3)判断(4)解决问题

西安市首届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展评

教学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测试考试说明(英语)

本次英语基本功展评测试部分采用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命题,详情请登陆www.tefl-.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一、赛题结构

试卷含两块;教学技能与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1.教学技能

又划分为两块:

教学技能的隐性素质与显性教学技能。

1)教学技能的隐性素质

  这是形成教学技能的重要基础而又常常不直接表现为教学技能的素质,是许多教学技能的隐性源泉;如师德、教育教学理念、相关知识面、应变能力、学习能力等。

此块赛题共30分。

  2)显性教学技能

  指英语教师的教学操作性技能,是外语教学法及相关理论的具体运用;如教学设计能力,教材处理技能,教学手段运用技能,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掌握英语教育全过程的技能,接近学生的技能等。

此块赛题共50分。

  2.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指作为发展英语教师教学技能之重要基础的英语知识、基本技能和包含教学语言之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所以这里所说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比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中相应术语的含义更广。

这一大块又切分为两块。

  1)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的笔试块

  赛题将侧重考查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与交际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但均通过综合运用进行考查,不孤立地考查知识与技能。

其深浅度的掌握,以70%的考题考查小学英语教材和课堂教学所涉及的英语运用内容;其余30%以高中英语终点水平为起点,由易而难,最难的题小学卷以高师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之3-4级水平为限。

此块共50分。

  2)听力考查块

  要求从交流沟通角度考查听音理解和听后的应对能力,不孤立地考查辨音能力。

赛题的60%为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日常交际用语/话题;20%为课堂教学所用教学语言;其余20%以高三听力水平为起点,由易而难,最难的题不超过英语专业专科、本科听力课程的要求。

此块共20分。

二、赛题题型

1.教学技能初赛笔试赛题题型。

采用是非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短答题、排误题等题型。

英语教学涉及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理论、教学评价原则以及义务教育法。

2.初赛英语语言能力的笔试和听能赛题。

采用英语水平测试和听能测试的通用题型,主客观题型并用。

西安市首届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展评

教学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测试考试说明(科学)

一、课程标准(30分)

1.复习用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考试重点:

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

3.题型:

(1)填空题、选择题;

(2)简答题

(3)论述题;(4)案例分析

二、专业理论与实验技能(30分)

1.复习用书:

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小学自然教材教法》(全一册)第四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2.考试重点:

小学科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实施、实验技能等。

3.题型:

(1)简答题;

(2)论述题

三、学科知识(40分)

1.复习用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至六年级教材(苏教版)。

2.考试重点:

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

3.题型:

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

西安市首届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展评

教学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测试考试说明

(心理健康教育)

一、课程标准(30分)

1、复习用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1日)

2、考试重点: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总目标、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

3、题型:

(1)填空题

(2)选择题

(3)简答题;

二、专业理论(30分)

1、复习用书:

见复习资料

2、考试重点:

心理健康的含义、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3、题型;

(1)填空题

(2)简答题;

(3)论述题

三、学科知识与技能(40分)

1、复习用书:

见复习资料

2、考试重点: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基本原则、特征、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程序。

3、题型:

(1)填空题;

(2)论述题;

(3)教学设计

给出一个教学现象,让教师分析,并设计教学方案。

因本学科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法,特提供以下资料,供复习时参考。

第一部分课程标准

参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03年8月1日)

第二部分、专业理论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心理状态,即个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适应社会上认可的形式进行适应。

或者说,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时,能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和谐,能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正常的智力活动

2、乐于同人交往,能适应学校和家庭的生活

3、性格开朗、情绪饱满愉快

4、能悦纳自己,比较正确的评价自己

5、具有正常的行为方式

行为方式的正常表现在以下“4个一致”上。

(1)行为举止与年龄特点相一致:

(2)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想一致

(3)反应强度与刺激强度相一致。

(4)行为总体上相一致,不是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及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

协助学生建立起理性的价值观念,良好的自我观念、提高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改善其意志品质。

1、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价值观念

(1)、使学生了解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期望。

(2)、增加学生对价值的察觉:

让学生理解价值如何影响人的抉择和行为。

(3)、帮助学生学习多侧面、多角度地看待学习和生活:

学习正确归因;进行积极思维方式训练。

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

(1)、增进自我体察:

自我观察并认知有哪些心理需求和感受;学习描述自我感受;认识思想、感受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2)、学会自我接纳:

以己为荣;认知自己的优、缺点。

(3)、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发展自信心和自身能力,成为独立的、信任自己的人;提高与周围人交往的自信心;坚持自我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4)、增强自我监控:

敢于自我肯定,善于自我激励;对他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反应适度;能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以积极的态度处之。

3、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1)、了解人的交往心理需求。

(2)、熟悉与人沟通的技巧:

学会运用同情心;学习非语言沟通技巧:

眼神接触、表情、体姿、声调、手势。

学习语言沟通技巧:

了解交往中开诚布公和相互信任的重要性;选择适当时机谈论感情问题;谈论感情问题时懂得倾听和发问;勇于表达,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立场,不卑不亢;不轻易责怪他人;面对批评做适当的反应,避免消极的影响;能区别某人的真正言行与你、对他言行的反应或判断是否相同。

(3)、学会处理人际冲突:

学习如何作不失理智的争辩;学会互惠互利的协商技巧。

(4)、学习与人合作:

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知道何时挺身出来带头,何时追随别人;学会正确地分析和对待自己的情绪变化。

4、帮助学生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

(l)了解体察情绪的多样性:

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辨别,倾听内在的自我对话。

(2)学习分析不同情绪状态的前因后果:

留意是否有自我贬抑的消极信息,了解情绪的真正原因。

(3)、学习情绪状态下的控制和疏导方法:

延迟满足;衡量情绪的强度,克制冲动,减轻压力。

(4)、学习分析情绪与行为的差距:

了解别人的观点;了解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

5、增强耐挫能力

增强耐挫意识。

认识到遭遇挫折是正常的。

学会耐挫方法。

学习接受和适应遭到的反对和不成功;学会给予和接受有益的批评;学会响应指示和接受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限制。

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正面教育为主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成熟,预防心理障碍以目的的,它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的教育,而是一门实际应用的教育活动。

因此,要以正面教育为主,通过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内容及标准。

比如、有的学生通过摔打来发泄不满情绪,就不是正常的行为。

通过正面教育,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

2、主体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人的心理行为不是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问题,而是会与不会、信与不信、做与不做的问题。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民主、信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基本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成为自己的主人。

教育内容只能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难点以及有困惑的疑点出发,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常见问题进行训练和辅导,如:

自卑、嫉妒、孤独等。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调动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才能见实效。

不能搞成教师的“一言堂”。

3、活动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活动”。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让学生动起来,包括让学生的手脚、躯体、五官特别是大脑动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

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这个环境叫情景。

解决心理问题就要尽力为学生创设产生正确的认知和积极情绪体验的情景,排除消极情绪的情景,使问题在情景中解决。

采用的方法有角色置换。

4、体验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但决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充分体验、充分感悟。

心理健康教育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各自的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直接体验生活中的甜酸苦辣、喜怒哀乐,间接获得对生活的感悟,从而促进心理素质的内化,这样的活动才有意义、有价值、有效果。

5、心理互助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互助活动。

助人自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

所谓心理互助是指人们通过各种有意识的行为,彼此有意识地施加心理影响,使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积极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心理互助就是心理上的互相帮助。

开展心理互助可以使学生在互助过程中学会关心、理解、尊重、激励别人,养成助人为乐的品格;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6、发展性原则

主要是指面对健康人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要从开发个体的心理潜能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使学生学会发展自己。

7、平等性原则

转换教师高高在上的角色地位,以民主平等尊重真诚信任的态度,朋友谈心的方式去“答疑、解惑”,这样才能使学生信任你,愿意和老师谈,否则只能使学生疏远老师。

8、全面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兼顾学生的个性,要坚持因材施教,尤其是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心理辅导。

可以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对同一类问题进行矫正。

9、协作性原则

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靠心理教师是不够的,需要各方面协同努力。

心理教师要善于协同各方面的力量,发挥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作用,共同对学生施以积极影响,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10、激励性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

“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对于他们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或欲望,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和欲望.”对儿童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他们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从而更有独立性和创造性,更加向往成功.

赫伯特.奥托根据这一理论进行了教育实验,发现:

每个人在出色地完成任务后都渴望别人给他们应得的承认和赞扬.当一个疲惫的孩子受到赞扬时,他会产生一种明显的新的向上的力量,相反,当孩子没有得到赞赏或受到批评时,他们现有的体力也会戏剧性的减退。

榜样在青少年中起激励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采取协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相互激励的机会。

五、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要求:

中小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轨道,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波的发展为目标。

由此可以看出:

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属于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属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范畴。

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不能等同在一起的,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区别

1、教育目标不同

思想品德教育:

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塑造个人完好的思想品德品行。

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2、教育核心问题不同

思想品德教育;其核心是人生观教育,力图使学生认同并接受高尚的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分辨是非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

其核心是个性成长教育,力图帮助学生积极适应环境,战胜挫折,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

3、教育方法与手段不同

思想品德教育:

是一个教导的过程,以说服为主,言传身教,运用教育与灌输相结合的方式,将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形成道德认识,要求学生的行为必须符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要求,思想品德教育是以示范教育为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

是讨论沟通的过程,以尊重理解为基础,运用宣泄与疏导,倾听与沟通等特殊方法(咨询、矫正、团体辅导)来强化当事人的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

4、遵循的教育理论原则不同

思想品德教育:

有明确的价值倾向,强调知行统一,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鼓励学生公开承认错误,要求学生面对现实。

心理健康教育:

不替当事人做价值判断,而是帮助他们认清事实,自己去作是非判断和行为抉择,强调宣泄,缓解紧张,维护人的自尊,可采用心理防卫机制,也可暂时“逃避”现实(如阿q精神、自我安慰)。

5、教育效果的评价标准不同

思想品德教育:

具有统一性,可用批评、表扬、奖励、惩罚、操行评定等进行评价,其标准为:

学生是否达到“君子”境界。

心理健康教育:

对人的人格、学习能力、学习适应性;创造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内容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一般用恰当的语言,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供建设性意见的方式来描述。

(二)联系

1、思想是一致的

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都是按照教育的总体目标而进行的教育活动。

2、组织上的联系性

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属于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属于学校德育工作的范畴。

但又不能相互替代。

3、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教育目标的内容起扩充和完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人际交往、异性关系、抵抗挫折、调节情绪、选择职业、矫正不良习惯,发挥个人潜力和创新意识方面有叫大的作用,而这恰恰是德育工作中难以解决的基本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的合理的扩展和延伸。

对品德教育起良好的补充作用、奠基作用,增加教育的有效性。

4、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新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品德教育的又一个新途径,它可以促使人们在品德教育中自觉地学习和运用现代心理学中关于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理论,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借助心理学的测量技术和工作来客观了解学生的各种状况,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

有些问题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来沟通疏导,能使学生在尊重平等的对话讨论中敞开心肺,减少德育工作的内部阻力,从而为品德教育提供内在条件。

第三部分、学科知识与技能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过程

引入话题…创设情景…展开讨论--活动训练--联系自我-反馈矫正--总结深化七个环节.

引入话题:

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同学的来信,咨询时接触到的同学们关心的话题,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现象.

创设情景:

可以利用小表演、录像、投影仪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

展开讨论:

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活动训练:

联系自我:

在学习中,如果不把学习内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就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活动训练后,通常要求学生结会实际来分析他们自身的情况,形成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

反馈矫正:

通过学生的讨论,联系白己,学生会暴露出一些没有很好觧决的问题,教师要对这些问题作出及时的反应,为他们提供有利于其心理调整的反馈信息.

总结深化:

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以名言警句的方式将课堂中涉及到的显浅道理从理论上提高,以期用理论指导实践,最终转变为学生的行为和能力.

以上几个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实施中也可以作灵活的调整,根据教学内客有所侧重,一切以实效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基本原则

1.正面教育为主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成熟,预防心理障碍产生为目的的课程,它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课,而是一门实际应用课;不是教师的“说教课”,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课.

应以正面教育为主,通过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内容和标准,如有的学生通过摔打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有的用刀子割划桌子,扎自己的手等就不是正常行为;逃学、沉醉于网吧;自我陶醉…从而控制自己的行为.

2.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习内容的安排只能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难点以及有困惑的疑点出发,侧重传授学生身心发展的常识、心态调适的方法与技巧.讲授知识的比重要小,大部分时间要让学生在各种模拟的情境中活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十分重要.应充分让学生参与,通过各种方式如情景体验、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心理陈述、集体探索、自己归纳等让学生学会排除自身发展中遇到的困惑、烦恼和忧虑,学会觧决生活上、学习上和人际关系上产生的各种问题,从而使不良情绪得到控制,不良心理得到纠正,使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在课堂上得到觧决.使学习变成快乐的事情.教师的教学绝不能变成让学生死记硬背有关概念,而应当把学生引导到运用知识觧决实际问题上来.

3.情境性原则

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觧决心理难题就要尽力为学生创设产生正确认识和积极情绪体验,排除消极情绪的情境,使问题在情景中解决.

4.平等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师生关系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平等、尊重、友谊。

教师在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改变其传统教师“高高在上”的角色地位,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以民主平等尊重真挚信任的态度,朋友谈心的方式去“答疑,觧惑”,娓娓道来,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

教师对学生的责任不是“灌输,传递”什么,而是“助其自助”,使学生产生信任感,愿意和老师谈心,绝不能高高在上,使学生疏远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与学生结成亲密友好的关系,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气氛。

这是转变教师角色,高心理教育效果的有力手段。

5.激励性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

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对于他们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或欲望.

对儿童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他们“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从而更有独立性和创造性,更加向往成功。

人在被激励的情况下,其自身潜力的发挥是平时的二至三倍。

让儿童从父母师长的赏识、夸奖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儿童挖掘自身的潜能,做出更好的表现,争取更大的成功的愿望,儿童不断地得到激励后,就会觉得“我不比别人差”、“我能行”、“我一定能干好!

”从而,逐步形成一种稳定性格特征-自信。

一般情况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