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设计心理学.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07741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25.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设计心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第七章-设计心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第七章-设计心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第七章-设计心理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第七章-设计心理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设计心理学.ppt

《第七章-设计心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设计心理学.ppt(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设计心理学.ppt

设计心理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PSYCHOLOGYFORDESIGN,左冕熊莹俞书伟编著,高等院校应用型设计教育规划教材(配套课件光盘),第七教学单元,环境与行为心理学习目标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总结,使学生了解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在各种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自然反应,掌握运用心理学设计宜人环境的一般规律。

学习要求掌握各种环境对人心理的不同影响,理解人对环境的认知过程以及人对环境的基本心理需求,进而了解设计过程中的应对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各类环境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机制。

学习难点如何恰当把握人与环境的互动,设计和营造宜人环境。

主要内容:

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认知个人空间设计应对,环境与行为心理,环境对人的影响,1,在现代社会里,人创造了环境,同时又隶属于它。

这说明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

环境与行为心理,环境对人的影响,1,实体要素,教堂的室内布置,建筑内部的空间尺度和形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其中人们的情绪和行为,房间应使人感到适合于其中进行的活动。

一些因素如家具与陈设的位置、相互之间的距离、使用象征性装饰的数量等,能确立交往的范围和适当的人际距离,决定了室内交往的方式,使人们的行为有据可依。

因此,人们常常会按照自己的目的改变、放弃或破坏室内环境,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环境与行为心理,环境对人的影响,1,实体要素,浅色的搭配使室内明亮轻灵,环境与行为心理,环境对人的影响,1,实体要素,深色的室内装饰稳重大气,环境与行为心理,环境对人的影响,1,海拔与气候,人类的生存必须克服酷热和严寒等气候问题,因此有人认为气候是塑造文化价值和性格的重要因素。

海拔高度的长期作用也会使人产生一定的生理反应。

环境与行为心理,环境对人的影响,1,温度,温度对人的生活极为重要,低温和高温都会影响健康,以及人际吸力和引攻击性等社会行为。

根据研究,通常认为温度在1125之间时,进行体力劳动效率最高;脑力劳动的最佳温度是1525;当温度高于40时,无论从事哪种工作,质量都会大幅度降低。

环境与行为心理,环境对人的影响,1,光照,人类属于昼行动物,光照通常比无光更使人愉悦,从而更愿意做利他行为。

研究发现阳光有助于减少瞌睡和抑郁感,增加唤醒水平。

当秋冬日照时间缩短,一些人会易感疲劳、瞌睡,嗜食碳水化合物,体重增加,情绪不高等,这些人被称为光饥饿者。

光饥饿的问题女性多于男性。

环境与行为心理,环境对人的影响,1,色彩,颜色是视觉系统接受光刺激后产生的,是个体对可见光谱上不同波长光线刺激的主观印象。

最理想的色彩莫过于大自然中植物的绿色和水与天的蓝色,它们能给大脑皮层最适宜的刺激,使疲劳的大脑得到调整,并令紧张的神经得到缓解。

环境与行为心理,环境对人的影响,1,气味,一些可溶性和挥发性的有机物质能引起人的嗅觉反应,通常被归为六类:

花香、果香、香料香、松脂香、焦臭、恶臭。

香与臭是一种主观评价。

有的气味能引起人体一些生理变化。

环境与行为心理,环境对人的影响,1,噪音,就人对声音的感受而言,声音可以分为乐音和噪音。

交通运输工具行驶过程和工作场所中产生的噪音是现代社会两个最主要的噪音来源。

对噪音的控制,首先是对噪音源要严加控制,不让其超过影响的标准。

其次可以从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上采用隔离、屏障等保护措施。

环境与行为心理,环境认知,2,环境知觉,沈阳“怪坡”,环境知觉依赖于环境信息和知觉者自身的经验,有时候我们所知觉到的与客观世界会有差异。

环境与行为心理,环境认知,2,环境知觉,格式塔理论认为,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不能人为地区分为元素。

环境与行为心理,环境认知,2,环境知觉,图底之分是人类视觉的生理本能,是人凭直觉认识世界的最基本需要。

环境与行为心理,环境认知,2,环境知觉,在我们常见的环境中易成为图形的主要有以下情况:

小面积比大面积易成图形。

当小面积形态采用对比色时尤其引人注目,如蓝天上的白云、湖泊中的岛屿、碧波白帆、青山黄瓦、万绿丛中一点红等;单纯的几何形态易成图形。

如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培,在复杂的建筑环境中以其单纯的几何形态吸引着游人的注意而突显为图形;水平和垂直形态比斜向形态易成图形;,环境与行为心理,环境认知,2,环境知觉,对称形态易成图形;封闭形态比开放形态易成图形,大如群山环抱的天池,小如围墙上的漏窗、月洞门等;单个的凸出形态比凹入形态易成图形。

对于凹凸连续的形态,图形与背景可以互换,此时主体的经验及客体所包含的意义常成为判断图底关系的依据。

例如右图中的建筑群总是被看成上凸而不是下凹的图形;,环境与行为心理,环境认知,2,环境知觉,动的形态比静的更易成为图形,如广场上的喷泉,活动雕塑或飘动的彩旗等;整体性强的形态易成图形,如园林中或山坡上具有共同特点并成组布置的建筑群;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形态易成为图形,如在中国传统风格的街道上出现一座天主教堂,或以现代建筑为主的街道上出现一组仿古建筑,众所周知的悉尼歌剧院就是以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在海滨建筑群中显得极为醒目。

环境与行为心理,环境认知,2,空间认知,为了在物质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人必须能在环境中确定方位和寻址,并能在付诸行动之后理解环境所包含的意义,这是生存的基本需要之一。

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能识别和理解环境,关键在于能在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规划学教授林奇采用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来研究市民的认知地图,在他1960年出版的城市意象一书中详细介绍了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市市民的认知地图,其理论和方法很快在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被推广应用。

环境与行为心理,环境认知,2,空间认知,公众理解的波士顿视觉模式,环境与行为心理,环境认知,2,空间认知,根据现场观测绘制的泽西市视觉模式,环境与行为心理,环境认知,2,空间认知,西北工业大学校园公共意象图,环境与行为心理,环境认知,2,空间认知,林奇的研究认为,城市的认知地图由路径、标志、节点、区域、边界等五个基本要素组成。

环境与行为心理,环境认知,2,空间认知,路径旅行的通道,如步行道、大街、公路、铁路、水路等连续而带有方向性的交通通道,其他要素沿路径分布。

在大多数城市认知地图中,道路常常占主导地位,主干道往往构成城市环境认知的框架。

标志具有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参照物,环境中的标志一定是引人注意的目标和醒目的图形。

在城市环境中,高度可见的电视塔、造型特殊的建筑、桥梁、纪念碑、雕塑、牌楼、喷泉等都可能成为引人注目的标志。

节点观察者可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如交叉路口,道路的起点和终点、广场、车站、码头等行人集散处。

区域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的空间范围。

这一共同特征在区域内是共性,但相对于这一空间范围之外来说就成为与众不同的特性,从而使观察者易于把这一空间中的要素看作是一个整体。

边界不同区域的分界线,包括河岸、路堑、围墙等不可穿越的障碍,也包括树篱、台阶、地面质感等示意性的可穿越的界线。

路径有时也起到边界的作用。

环境与行为心理,环境认知,2,空间认知,认知地图是“头脑中的环境”,它是人们对环境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贮存、回忆、并对其空间方位和特征属性加以编码的产物。

认知地图是所在城市居民常年累月往返活动、反复体验的积累,它是多维环境信息的综合再现。

具体信息如街景、建筑造型、广告人流等,以及抽象信息如构成整体意象的五要素和环境氛围等,它们共同形成了“头脑中城市”的结构。

这种结构一旦形成,就带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对于同一物质环境,不同个人具有与众不同的认知地图,这主要取决于个人对环境的熟悉程度,这种熟悉程度又取决于多种复杂的因素,如本地居民与外来者、日常的活动区域、性别和年龄差异、人格(个人价值观、兴趣等)等等。

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简单易行,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的优点,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使用者对环境的记忆和评价,其有效性和可靠性已得到各国学者的公认,因此在许多国家得到推广和应用,通过这种方法收集的资料也成为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客观依据。

环境与行为心理,个人空间,3,个人空间,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彼此间的距离、言语、表情、身姿等各种线索起着微妙的调节作用。

无论陌生人之间、熟人之间还是群体成员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和采用恰当的交往方式十分重要。

接近或热情过了头会把别人吓跑,过分冷漠也会令人难以接受。

日本环境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心理的空间”。

环境与行为心理,个人空间,3,个人空间,环境与行为心理,个人空间,3,个人空间,个人空间既包含生物性的一面,又受到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个人空间像一个围绕着人体的看不见的气泡,腰以上部分为圆柱形,自腰以下逐渐变细,呈圆锥形。

环境与行为心理,个人空间,3,个人空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在相互交往时何种渠道成为最主要的交往方式。

霍尔在以美国西北部中产阶级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人际距离概括为四种:

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共距离。

(1)密切距离(IntimateDistance):

00.45m;

(2)个人距离(PersonalDistance):

0.451.2m;(3)社会距离(SocialDistance):

1.23.6m;(4)公共距离(PubicDistance):

3.67.6m或更远。

环境与行为心理,个人空间,3,个人空间的影响因素,个人空间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

个人因素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首先表现在个体的差异性,包括人格、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的程度等;社会和环境因素个人空间是人们相互沟通的工具,因此也会受到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文化性人类的空间行为具有某些共性,也存在跨文化的差异。

也有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对空间行为的影响可能比文化的影响更重要。

环境与行为心理,个人空间,3,拥挤与私密性,拥挤是由高密度引起的一种消极反应,因此高密度是引起拥挤的必要条件。

但并非所有的高密度都能引起拥挤感,因此高密度并不是拥挤的充分条件。

环境与行为心理,个人空间,3,拥挤与私密性,密度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状态,可以用某种方式度量,社会学家曾使用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的概念。

改变社会密度,即物质空间不变,改变使用空间的人数,如人们进入或离开同一个大厅;改变空间密度,即使用空间的人数不变,改变个人物质空间的大小,如同100个人处在一个大厅和100个人处在100个小房间。

对两种不同密度的操作所造成的情境变化会引起截然不同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环境与行为心理,个人空间,3,拥挤与私密性,私密性Vs.公共性:

人的心理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两面,个人或人群希望有控制、选择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自由在需要的时候有选择独处还是共处的自由。

所以,简单地提供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根据主要的用途,我们可以把空间分为两类:

社会向心空间(休息室、咖啡馆、广场、街头绿地)和社会离心空间(车站、办公楼、门诊部、图书馆)。

充满生气的空间具有两个特点:

它部分被封闭;它部分开敞而与另一城市空间相连。

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具有明确限定的形状,从周围界面向内收敛,具有一种向心倾向。

在这种正空间中,人感到舒适,并且可有计划、有目的的在其中组织公共活动。

而那些不成形的具有离心倾向的负空间总是留下来作为“边角余料”,不大利用来组织公共活动。

不能过于封闭过于封闭不利于社会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自然变换,不利于对活动的自然参与和自然离开。

过于封闭,必然会使“点头朋友”乃至陌生人互相处于强迫交往的状态。

环境与行为心理,个人空间,3,拥挤与私密性,有学者认为私密性是指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私密性并非仅仅指离群索居,而是指对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选择与控制。

独处是人的需要,交往也是人的需要,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这些需要,包括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表达。

人们主观上总是努力保持最优私密性水平,也就是说,让自己需要与他人接触的程度和实际所达到的接触程度相匹配。

因此,个人选择的范围越大,控制能力越强,感觉就越满意。

环境与行为心理,个人空间,3,拥挤与私密性,私密性与环境设计私密性对于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私密性的关键在于为使用者提供控制感和选择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