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部分作业复习资料.docx
《儿童心理学部分作业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心理学部分作业复习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心理学部分作业复习资料
同学们:
大家好!
现将儿童心理学部分作业参考答案发给你们,难免有错误之处,望参考回答。
其余部分将陆续发给你们,希望同学们按作业要求认真完成,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儿童心理学作业1
一、概念:
1、学前儿童心理学:
就是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婴儿传记:
是通过观察,记述婴儿的发展,并加以编排、描述和说明。
最具影响力的婴儿传记作者达尔文
3、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4、横向研究: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观察学习:
就是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6、替代强化:
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认知结构或图式:
认知结构,或皮亚杰所说的图式,是指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8、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而顺应则是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
9、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0、社会生态系统论:
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把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生物因素揉合起来,提出了不同嵌套层级的社会生态理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二、简答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但在研究和学习中,我们会初步将儿童的发展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生理发展主要包括:
各项生理指标的发展变化;各项生理机能的发展变化;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外貌的发展变化;脑神经系统的发展变化;感知觉器官、动作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影响心理的发育障碍或疾患等;
认知发展主要包括:
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的发展;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
情绪能力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2、中世纪以前的儿童观是什么?
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始于什么时间?
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观有哪些?
中世纪以前,人们多半认为儿童是成人的雏形,是“小型成人”,他们要接受成人式的训练,做成人要做的工作。
他们很少拥有自己的权力,他们的存在也不受成人的重视。
他们甚至可以被随意的杀害或抛弃。
直到公元四世纪,罗马时代的父母们仍有权杀死其残废、非婚生或其他不想要的婴儿,或将他们弃置于荒郊野外,任其生死,或是卖给他人做奴隶。
人们从未想过,儿童有他们自己的特点和年龄特征,拥有他们自己的权利。
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开始于十九世纪末期。
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天性的重要性,认识到要利用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来养育、教育儿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必须贯彻适应自然的原则,所谓“适应自然”:
必须遵循自然界的“秩序”,并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夸美纽斯的儿童观对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具有重要影响。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就如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及行为模式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他强调要培养儿童的兴趣、发展儿童的独立能力,并认为良好习惯的培养应从小开始。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儿童是“高贵的野蛮人”,他们生来就被赋予了一套有序、健康成长的普遍进程表。
所以他认为,教育必须顺应自然适应性原则。
他的儿童观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论教育》一书中。
通过虚构的儿童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过程,卢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儿童心理学思想和教育观点。
他关于儿童天性中包含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结论,以及他呼吁保护儿童纯真天性、让儿童个性充分发展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者开始观察并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以婴儿传记()的形式出版这些资料。
最具影响力的婴儿传记作者达尔文,他每天都记录其儿子早期的发展。
达尔文对儿童发展的好奇心源自其早期的进化理论。
尽管婴儿传记并不是对儿童发展科学的研究方法,但这种方法开创了对儿童发展系统、科学的研究。
3、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指的是什么?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儿童心理》是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用学习理论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实验,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及早期经验重要性的假设,皮亚杰在瑞士开始了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这三个理论最后成为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
4、简述二十世纪的主要儿童观
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
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观念强加于他们,或完全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发展;
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做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
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他们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幼儿才能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
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和成长,他们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及个性是其自身发展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自我建构的;
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其先天的生理遗传充分赋予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充分发展;
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样的,如模仿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操作学习、阅读学习等。
成人应尊重幼儿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5、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遗传和环境哪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
儿童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
多数学者认为,遗传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在某些心理和行为发展领域(如道德的发展),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更大,在另一些领域(如气质、身高体重特征),生物因素的影响更大。
而诸如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复杂的特征,则是生物因素和环境力量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发展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
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机械模型和机体模型。
机械模型:
认为个体是被动的、封闭的,他们被动地接受外部经验,不能主动根据内部知识和技能的组织需要来选择外界资源,儿童只能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影响;
机体模型:
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开放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儿童会主动地探索和自我创造;原有的经验经由儿童主动地加工而被取代或被丰富,所以儿童具有很强的变通性和可塑性,早期的行为属性不能作为预测孩子以后发展的依据。
儿童心理学作业2
一、概念题
1、气质:
气质是由神经类型决定的个体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
2、人格:
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显示出的特有的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3、阿普加量表:
对新生儿的评估有很多方法,其中使用较多的是由美国医生阿普加设计的一种快速测定新生儿是否正常的量表。
该量表由不同等级组成,测量的内容包括心律、呼吸、肌肉弹性、肤色和应激反射,
4、髓鞘化:
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与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髓磷脂,这是一种蜡状物质,它们把单个神经元包裹起来,形成一层髓鞘。
髓鞘的作用类似于电线中包裹在铜线外的绝缘体,它为神经元建立一条专有通道,以此提高神经元传递信息的速度,使大脑和身体其他部位的信息沟通更加有效。
5、补偿性生长:
营养不良的儿童生长非常缓慢。
如果营养不良持续时间不长,也不特别严重的话,这些儿童一旦获得充足的营养,一般都会快速生长并追赶上正常的生长水平。
这种“补偿性生长”是儿童身体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
二、简答题
1、简述遗传力及其研究方法;
遗传力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群体的某些特征(如智力)的全部变异中,可以归因于遗传差异的比率。
例如就而言,遗传力就是与环境因素相比,遗传对影响的比率。
研究遗传力经常使用两种方法:
选择性育种及家谱研究,这两种方法是经常用来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主要策略。
2、简述胎儿身体发育、分娩过程及可能的并发症:
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共270天左右,其间,受精卵不断地自我复制,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过程:
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
胚种期也称为细胞和组织分化前期,大约持续两周。
胚胎期也叫细胞和组织分化期,是从怀孕后的第3周开始,一直到怀孕后的第8周结束。
胎儿期也叫器官和功能分化期,从怀孕第3个月到出生为止。
分娩是指胎儿、胎盘与其他器官从孕妇身上分离、排出的过程,这可以说是女性有生以来最为艰苦的一项体力劳动。
分娩过程通常要经过三个明显的阶段。
分娩过程并不都是很顺利的,有些婴儿很容易发生分娩并发症,特别是那些母亲孕期身体健康状况很差、又没有好的医疗护理或有孕期病史的婴儿。
通常有三种常见的并发症会对婴儿产生不利影响,即缺氧、早产和低重儿。
缺氧
如果婴儿在脱离母亲的氧气来源后不能立即开始呼吸,就会出现缺氧现象,一旦缺氧超过3、4分钟,将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大脑损伤。
通常把妊娠少于38周,出生时体重小于2500克的婴儿称为早产儿。
一般情况下,早产儿都是健康的,但还不够成熟,而且对疾病也比较敏感,体重增加较慢。
足月低体重儿是指足月出生,但体重在2500克以下的婴儿。
妊高症及胎盘功能异常是足月低重儿的主要原因。
如果照顾不周,低重儿在体形上可能一直会比正常孩子瘦小,并可能遇到更多的情绪问题,在智力和学业成就上表现出一些长期的缺陷。
3、简述新生儿的反射:
在新生儿的反射中,有些反射具有生存和适应价值,如,眨眼反射能在强光下保护婴儿的眼睛;吸吮反射可以使婴儿摄取营养物质等。
还有一些原始反射没有适应性价值,如游泳反射和行走反射等,这些反射会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逐渐消失。
表足月产新生儿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反射
名称
反应
发展和出现的时间
生存反射
呼吸反射
反复的吸气和呼气
终生
眨眼反射
闭眼或眨眼
终生
瞳孔反射
遇强光瞳孔收缩
终生
觅食反射
把头转向刺激的方向
几个星期内消失,后被自主性的头部转动所取代
吮吸反射
吮吸放入口中的物体
终生
吞咽反射
吞咽
终生
原始反射
巴宾斯基反射
当足底被抚摸时,会张开并弯曲脚趾
一般在8个月到1年时消失
手掌抓握反射
弯曲手指去抓握物体
在3、4个月之内消失,后被自主性的抓握所取代
摩罗反射
巨大的声响或头部位置的突然变化导致婴儿向外甩胳膊,背呈弓形,两只胳膊并拢,好像去抓什么东西
胳膊动作和背部弓形变化在头4到6个月消失;以后被惊吓反射取代
游泳反射
浸入水中的婴儿四肢会主动划动,下意识地屏住呼吸
在4—6个月时消失
行走反射
婴儿身体直立,脚触到平面,像走路一样向前移步
在出生后8周消失
4、简述神经元的分化、突触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的含义:
在神经系统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神经元也迁移到不同的位置,进而承担了特定的功能,这个过程就是神经元的分化。
在神经元分化的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形成特有的接点——“突触”。
细胞分化和突触联系的形成反映了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反映了细胞对经验的高度反应性。
5、简述各脑区的成熟顺序、大脑偏侧化与用手偏好的形成:
儿童大脑的发展是逐渐的、连续的,各脑区的成熟顺序是自下而上的:
即从枕叶、颞叶开始到顶叶,最后成熟的是额叶。
大脑两半球看起来很对称,但是,两半球的功能差异很大。
大脑左半球包括言语中枢、听觉中枢、动作记忆中枢、言语加工中枢、积极情感表达中枢,控制着身体的右侧。
大脑右半球包括空间视觉中枢、非言语声音中枢、触觉中枢和消极情感表达中枢,控制着身体的左侧。
在脑的偏侧化基础上,儿童逐渐依赖某一特定半球执行某种特定功能。
在此基础上儿童形成了用手偏好。
强烈的用手偏好反映了大脑某一半球具有更强的功能,这一脑半球即是个体的优势脑半球。
大约有90%的人是用右手执行高度技巧性的动作。
6、简述儿童身体生长发育遵循的原则和儿童身体发育的不同步性:
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遵循头尾原则。
儿童在向上生长的同时,也按照近远原则向外生长
儿童身体外部构造的变化和各种内部器官的发展一样,都遵循相同的模式——即在婴儿期发育很快,在儿童早期和中期发育较缓慢,在青春期发育又再一次快起来。
但身体各系统的发育略有不同:
身体各个系统的发育都有自己惟一的、独特的发育曲线,生理系统的发育是一个不同步的过程,神经系统的发育在婴儿期极其迅速,脑、脊髓和头颅的发育速度比其他任何身体结构都要快,到了幼儿期时就逐渐放慢。
而生殖系统在4岁前仅有轻微的生长,在青春期前几乎停滞,到青春期时曲线才陡然上升。
淋巴系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提高营养的吸收)则在婴儿期和儿童期发育速度非常快,甚至超过成人水平,在青春期时到达顶点,之后就迅速下降。
7、简述影响儿童身体发育的因素
遗传和激素
遗传在儿童期的身体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也是影响身高的重要因素。
甲状腺(位于颈部)分泌的甲状腺素也同时影响着儿童的生长发育。
睡眠习惯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
营养
2岁以前,孩子们的食欲一般都不错,他们喜欢吃各种谷类食物。
3岁后,幼儿可能开始挑食,这是因为他们的生长速度减慢了。
疾病
对于营养充足的儿童来说,一些常见的儿童疾病,如风疹、水痘甚至肺炎等对他们的身体发展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受伤
儿童早期是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年龄阶段。
很多意外伤害,如跌落、噎塞、误食、烫伤、夹伤、溺水、利器伤害、交通意外等,都是在儿童早期最常见并导致儿童受伤甚至夭折的主要原因。
婴儿期是意外伤害死亡的高发年龄段,其次就是儿童早期。
情感
良好的情绪对身体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
那些承受太多压力、获得太少关爱的儿童在身体发展方面也可能会落后于他们的同龄人。
8、幼儿一般要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正确地握笔写字,这一过程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
幼儿一般要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正确地握笔写字。
这一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1)涂写。
书画同源,两岁左右的儿童,写字和涂鸦是分不出来的。
一开始,幼儿往往是乱涂记号、乱画线条,以此代表某些他们心中想表达的事物。
(2)模仿和临摹。
在早期书写中,幼儿毫无文字意识,但是,当他们逐渐发现周围的印刷字时,就可能会模仿写这种文字。
对文字的注意和感知,有助于孩子提高对线条和顺序的认知程度。
由于手眼协调程度的影响,到5岁时,大多数幼儿仍不能以正确的笔顺、姿势稳定地书写简单的汉字,运笔能力差。
(3)流畅书写。
6岁以上的幼儿基本上能够控制笔,以正确的笔顺、姿势准确地书写简单的汉字。
稍加训练,孩子就可以准确地书写出自己的名字。
当然,受空间知觉能力所限,他们写出来的字会过分紧密或过分松散。
9、简述动作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儿童早期动作发展的个别差异
儿童出生后,动作随之开始发展。
儿童头几年动作发展的进程和身体及神经系统发展一样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即由上至下——头、颈、上肢的动作发展先于腿和下肢的发展;有近及远——近躯干的肢体动作先发展,远离躯干的手、腿等后发展,即头、躯干、手臂的动作发展先于双手和手指的发展。
儿童早期动作技能的掌握与生理成熟有关,有鲜明的年龄特征。
但是由于遗传、环境、营养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在动作发展上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动作发展早晚与早期运动经验有关。
成人的鼓励、期望和榜样示范,也是影响儿童动作技能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业3
一、概念
1、视觉偏好法:
所谓视觉偏好法是指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刺激更感兴趣。
2、视觉悬崖实验:
深度知觉是判定物体与物体之间以及物体与我们之间距离的一种能力。
吉布森等人精心设计了一种装置——视觉悬崖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
3、知觉整合能力:
知觉整合能力是指能够根据一种感觉特征,确认另一感觉通道所熟悉的刺激物或形式的能力。
4、幼儿的记忆策略:
记忆策略是指人们用来达到记忆目的的手段,包括存储信息时对信息的复述、组织、精细加工以及提取信息时的系统检索(再认、重组和回忆),幼儿的记忆策略以复述为主。
5、感知运动图式:
感知运动图式是指用来达到目标的活动的表征。
这是最先出现的智力结构,包括抓握、抛掷、吸吮、咬、敲击和踢等。
6、客体概念:
客体概念是指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如客体永久性——当我们看不到某个物体时,我们知道这个物体仍然存在。
7、单词句:
一周岁左右,婴儿开始能用一个单词来代表一个完整的意义与他人进行交流。
因为这个单词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义,因此我们称之为“单词句”。
8、电报句:
双词句中省略了如助词、介词等功能词,就像我们发电报时用的语言,如“我们跟狗狗一起玩”,会被幼儿表达为“狗狗玩”,因此,这种句子也被称为“电报句”。
9、“妈妈语”:
照顾者与幼儿的互动,逐渐受到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养育者与幼儿说的话,有许多有趣的特征,这些特征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被称为“妈妈语”。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同化和顺应:
同化就是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
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2、简述感知运动阶段的发展:
反射练习期(0—1个月)
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个月)
次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
有目的的动作形成阶段(8—12个月)
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个月)
心理表征阶段(18个月—2岁)
3、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思维有什么特点:
思维具有直觉性,缺乏逻辑性。
皮亚杰用著名的守恒任务来研究幼儿的直觉思维。
守恒是指尽管物体的外观发生改变,但它特定的自然特征仍保持不变的特征。
幼儿的思维缺乏可逆性
4、简述影响幼儿智力发展的因素:
早期经验会影响儿童日后的智力潜能。
没有人际接触或缺乏刺激都可能妨害孩子的感觉、肌肉运动、情绪、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弗林效应有力地证明了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
种人群总体智商持续稳定升高的现象被称为“弗林效应”。
对个体来说,智商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
遗传差异是个体智力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
不过,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个体智力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家庭环境的质量和特点对儿童的智力表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持续下降的儿童一般都生活在贫困的环境里。
贫困的环境会阻碍智力的发展,而且这种抑制效应会随时间而累积,所以,个体处于贫困环境中越久,智力测验的成绩就越差。
明显,贫困是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一个危险因素。
其他的家庭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父母给予的爱和温暖以及鼓励性的语言和较高的学业期望,对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预测性最好。
由于父母重视孩子的认知发展,所以他们就会鼓励孩子获取新知识,训练孩子的认知技能,而这些正是完成智力测验所需要的。
因此,来自较好的家庭环境中的儿童,其智力测验分数也会较高。
5、举例说明词义的过度扩张、词义的过度缩小和语言的过度规则化:
词义的过度扩张,即儿童扩大了单词的外延和使用范围,赋予他说出的单词很多不同的意义,成人:
浩浩,你长得这么胖、这么可爱,你小时候是吃什么长大的?
浩浩(4岁):
我是吃妈妈的牛奶长大的。
浩浩把奶,妈妈的奶,或者牛奶,都称呼为“牛奶”,这就是很典型的“过度扩张”
词义的过度缩小,是指儿童过于狭隘的使用某一词汇,缩小了单词所代表的概念的内涵。
爸爸对爷爷:
爸,今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乐!
4岁的浩浩:
他是爷爷!
爸爸:
是,他是你爷爷,他也是我的爸爸呀。
浩浩:
不,他是爷爷!
他不是爸爸!
还会出现过度规则化的现象,如“我大方,你小方”,学会说“我们”后,4岁的孩子会说“桌子们”。
过度规则化还表现在幼儿对句子的理解中,如“妈妈被小明背着”,孩子们也会理解成“妈妈背着小明”。
过度规律化的现象在幼儿期非常普遍,这与幼儿的概括能力发展有关,同时,这种倾向也有利于幼儿迅速理解和掌握母语。
5、举例说明母亲会哪些方式对孩子不正确的言语陈述作出的反应。
母亲会以三种方式对孩子不正确的陈述作出反应:
扩充——以某种纠正的或完整的形式复述儿童的陈述(儿童:
“要牛奶!
”妈妈:
“哦,你要喝牛奶了”);重新塑造——以某种不同的结构重新阐述儿童的话语(儿童:
“叔叔有小小个狗”,妈妈:
“对,他的狗很小”);澄清问题——表示听者没有理解该叙述,要儿童再次进行交流尝试(儿童:
“今天雨下大。
”妈妈:
“哦?
下雨了?
”)。
这些反馈方式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也是比较好的互动方式,有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
作业4
一、概念题
1、移情:
所谓移情,就是指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对他人情绪产生共感的反应。
2、情绪理解情绪理解是指儿童能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
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
3、社会性参照:
当婴儿处于不确定的情境中时,他们就会观察父母对这种情境的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
4、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是对情绪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行为表现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5、依恋: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
6、拟合模型:
所谓“拟合模型”,就是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
只有抚养方式与孩子的气质拟合良好,才能较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7、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的认识,是对“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的回答。
8、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指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
优势反应就是儿童最想做的事:
得到某个东西或者进行某种活动;劣势反应就是儿童应该去做的事。
9、自尊: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
10、性别概念:
性别概念,就是儿童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
二、简答题
1、移情能力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心理学家霍夫曼(,1987)认为,移情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普遍移情,出现于出生后第一年。
第二阶段,自我中心的移情,在2岁左右出现。
第三阶段,理解他人情感而产生的移情,,约在2~3岁产生。
第四阶段,理解他人生活状况而产生的移情,是个体进入童年期后期才逐渐成熟的。
2、简述学前儿童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
幼儿在3岁之前很难正确地命名图片人物或木偶的表情,他们还是喜欢滥用“快乐”这个情绪标签。
3-5岁,幼儿逐渐掌握了正确命名他人或木偶面部情绪的词汇,除了偏爱“快乐”这个标签以外,他们开始使用“伤心”(或“生气”)来形容一系列消极情绪。
4-5岁的儿童则逐渐学会使用“恐惧”(用以表示害怕)这个标签。
当儿童进入小学中期后,他们开始能使用“惊讶”或“厌恶”等标签来形容更为复杂的情绪,比如自豪、羞愧、内疚等。
除了对面部表情的识别,幼儿还能对身体动作所蕴含的情绪信息加以识别。
在观看成人富有各种情绪的舞蹈时,5岁的儿童都能区分一些基本情绪,如快乐、悲伤,而8岁儿童基本上能够正确地识别舞蹈者所有的富有表情的动作所蕴含的情绪:
快乐、伤心、生气或害怕。
对混合情绪的理解在幼儿阶段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