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汇报(国务院参事室汇报).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07312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汇报(国务院参事室汇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工作汇报(国务院参事室汇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工作汇报(国务院参事室汇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工作汇报(国务院参事室汇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工作汇报(国务院参事室汇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作汇报(国务院参事室汇报).doc

《工作汇报(国务院参事室汇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汇报(国务院参事室汇报).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作汇报(国务院参事室汇报).doc

工作汇报

中共张掖市委张掖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根据调研要求,现就张掖市生态风险治理情况作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张掖概况

张掖古称甘州,西汉时设张掖郡,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辖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一区五县,65个乡镇(街道),128万人,有38个民族,其中分布在祁连山北麓的裕固族是全国独有、集中居住在张掖的一个较少民族。

张掖地处西北多姿多彩自然生态景观线与绚烂神奇丝绸之路文明线交汇的金色十字上,地形地貌独特,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是甘肃省仅有的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湿地、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雪山冰川、森林草原、七彩丹霞、绿洲沃土、湖泊湿地、沙漠丘陵等地貌交相辉映,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地貌景观大观园。

1986年,建立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国务院又批准建立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由此成为坐落在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中的城市。

2012年4月,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林业局列为全国13个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之一,在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成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绿色生态城市”。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上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因地制宜,顺时而为,坚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把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围绕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区域发展定位,突出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三项重点,着眼生态文明大市、现代农业大市、通道经济特色市、民族团结进步市建设目标,立足“一山一水一古城”资源禀赋,彰显“多姿多彩多优势”特色风貌,加快“宜居宜游金张掖”建设步伐,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56.6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25亿元,公共预算收入10.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67元。

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绿色生态示范城市”、“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

二、生态风险治理主要措施及成效

张掖位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接壤之处,南依祁连山脉,北望巴丹吉林沙漠。

南部祁连山和中部黑河湿地在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平衡,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南侵,维持走廊绿洲发展稳定,保障黑河径流补给等方面构筑了我国西北干旱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保护国防安全和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海绿洲恢复的重任。

多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生态经济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按照“南保青龙、北锁黄龙、中部优化绿洲生态城市”的思路,大力组织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狠抓林草植被建设和湿地保护,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着力构筑北部荒漠区“绿色长城”,区域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生态治理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按照党的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确立了张掖作为全国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战略定位,制定出台《生态文明大市建设的意见》,提出打造宜居宜游生态张掖的发展目标,把生态建设确定为强市富民的重大战略和首要工作任务,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全力推进,生态建设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和统一行动。

切实强化生态建设工作的制度保障,健全完善领导干部生态治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以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等主要目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考核之中,作为党政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训教育、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签订责任书,建立联系点,全力抓落实,有力地推动了生态建设和绿洲经济发展。

连续三年举办绿洲论坛,借助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智慧力量,为生态环境保护和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高端指导。

(二)坚持生态特色,着力推动绿色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张掖是一座绿洲城市,最大的特色是生态。

市委、市政府顺应自然规律、顺应时代要求、顺应人民意愿,大力培育生态城市、绿色农业、现代服务业三大生态产业体系,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发展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经济已成为张掖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在全省率先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设施农业快速推进,“金张掖红提葡萄”通过有机产品认证,荣获“中国设施延后葡萄第一市”称号。

“张掖玉米种子”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内14家种子骨干企业落户张掖,杂交玉米制种产量占到全国用种量的50%。

3个县区进入全省蔬菜产业大县,蔬菜生产成为全国五大基地之一,肉牛产业跃居全国前列,全市六个县区分别进入全国产粮大县和全省肉牛、肉羊产业大县,张掖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瓜果蔬菜和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

新型工业加快推进。

大力发展以水电、风电、光电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以钨钼合金、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以肉牛、马铃薯、番茄加工为重点的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两新一特”新型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17户,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由12户发展到27户,形成了500万吨矿产开采、150万吨原煤生产、150万吨农副产品加工和6000万美元的出口创汇能力。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

特别是光电、水电等新型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仅今年上半年就开工建设新能源项目13个,全市基本形成了千兆瓦光电、300兆瓦风电、200万千瓦水电的能源产业集群。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坚持把培育壮大第三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突破口,推动旅游、文化、物流等产业快速发展。

深入开展“旅游发展年”活动,大湖湾旅游文化产业园、甘州至祁连黑河大峡谷旅游公路等28个重点旅游项目开工建设,西夏国寺创建5A级景区和山丹大佛寺、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七彩丹霞景区、红西路军纪念馆创建4A级景区工作进展顺利,一批特色鲜明、功能突出、支撑作用明显的精品旅游项目加快推进。

沙漠体育公园正式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成为国内第一家国家沙漠体育公园;肃南县祁连玉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已被文化部公示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成功举办全国露营大会、张掖•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法国房车中国行丝绸之路张掖游等活动,承办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张掖段赛事,全方位宣传展示张掖的特色和优势,张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三)加大管护力度,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有效提升。

祁连山孕育了疏勒河、黑河、石羊河三大内陆河33条大小支流,养育了甘肃河西地区和内蒙古西部500多万各族人民,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线”和“母亲山”。

祁连山张掖段占祁连山区总面积的78.36%,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的核心区和黑河流域主要径流形成区。

多年来,我们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大力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封山(滩)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重点公益林管护等工程,切实强化林地、草地、湿地及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管理,持续开展生态保护、植被恢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累计完成封山封滩禁牧2246万亩,人工造林6.5万亩,天保工程封山育林24.65万亩,培育各类苗木1.2亿多株,草场补播改良508万亩。

与此同时,积极实施林区移民搬迁工程,有效缓解了水土资源矛盾和生态压力,使林草植被得到较快恢复,水源涵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实施重点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遵循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和生物学特性,坚持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科学编制造林绿化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治则治、宜荒则荒,造封固相结合、乔灌草相搭配,全市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06.98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83.8万亩、中央财政补贴造林7.4万亩、森林抚育3.5万亩;建设绿色通道1056公里,新建及更新恢复农田林网9万亩。

全市纳入国家森林生态补偿范围的非天保区重点公益林面积达到328.3万亩。

依托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治理荒漠化土地416万亩。

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义务植树4000多万株。

强势推进城乡生态景观绿化,全力打造宜居宜游生态城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68平方米,村镇驻地绿化率达到26%。

(五)打造戈壁水乡,黑河流域湿地保护特色凸现。

立足资源禀赋,顺应自然规律,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耦合方式,大力实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走出了一条“以湿地保护引领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引领城市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戈壁水乡”、“湿地之城”特色优势进一步显现。

先后组织实施“甘肃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建设”、“甘肃黑河流域中游湿地恢复与治理工程”等项目,强力推进张掖滨河生态新区、高台黑河湿地生态恢复保护示范区、临泽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湿地保护工程,建立重点湿地保护区9个,恢复湿地11.5万亩,封滩育草9000亩,疏浚水系20多条37.6公里,退耕还湿地3600亩,全市316万亩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成功获批建立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依托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了20平方公里水天一色的滨河生态新区和集收集、展示、宣教、科普、研究于一体的湿地博物馆。

(六)强化流域治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自2000年以来,我市立足黑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大力实施黑河近期治理、农牧区节水灌溉等工程,推广管灌、滴管、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高效节水面积67万亩,巩固以渠道衬砌、垄作沟灌、地膜覆盖等为主的常规节水面积250万亩,200多个企业、学校、社区开展了城市节水创建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全市单方水GDP产出由2.8元提高到12元,农业用水比例由87.7%降低到80.2%,干、支、斗三级渠系水利用率由2000年的59%提高到64%,基本实现了节约用水和经济发展“双赢”目标,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

全面完成黑河调水任务,实现了东居延海自2004年以来连续8年不干涸,最大水域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额济纳旗地下水位明显回升,沿河周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流域生态保护与和谐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祁连山生态系统依然脆弱。

通过多年的保护治理,祁连山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但随着气候变暖、人为活动等诸多因素影响,祁连山生态环境呈局部治理整体恶化趋势,冰川萎缩、雪线上升,天然林缩减、功能削弱,林线上移、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加剧、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加强祁连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二是生态建设用水缺口较大。

黑河调水12年来,共计向下游调水达129亿立方米,占到黑河年径流量的57.3%。

由于调水量大,加之一些工程措施对生态用水的影响,致使我市生态用水缺口增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生态用水配额不足,林粮争水矛盾突出,生态林灌水无保障,导致全市生态林成片死亡面积达9.22万亩,濒临死亡面积达17.31万亩,还有近40万亩存在潜在死亡危机,天然湿地减少22万亩,荒漠化面积增加了90万亩,地下水位年降幅0.25~1.5米,若不采取有力措施,张掖绿洲生态恶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三是荒漠化防治任务艰巨。

我市荒漠化扩展趋势整体得到初步遏制,沙化面积逐年减少,但荒漠化面积仍占国土面积的16.02%,风沙危害仍未有效控制。

防护林体系大多老化退化病化严重,防护功能衰退,亟待更新提高。

沙区经济贫困,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依然存在过度利用沙地资源的行为,荒漠化人为因素没有根本消除。

四是湿地保护建设进展不平衡。

由于流域内湿地总面积大,分布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