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7081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33 大小:49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七年级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七年级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七年级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七年级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docx

《七年级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docx(1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地理.docx

七年级地理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与练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获得的地理知识。

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提高学习地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用经纬网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用经纬网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分析、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教师:

教学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电影票(一张)

      学生:

学生地球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教师出示一张电影票,提问,如果有这样一张电影票是18排30号,你怎样在电影院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和感受)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仅仅用电影票上的任意一个号,能否顺利找到自己的位置?

为什么?

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相互交流,教师给予鼓励。

(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和感受确定位置的一般方法,使学生有亲切感。

[教师提问]你能准确找到并描述出北京、上海、纽约等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吗?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分析并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并引入新知识。

[教师板书]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播放课件]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坠落和台风“桑美”等资料,见教材P8。

[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有关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台风“桑美”的众多信息,其中涉及44.4°S、150°W、28°N、125.3°E等四个数据,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上,找出这些经线和纬线,看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地球仪回答。

[老师讲述]我们发现,所有经线和纬线都是相交分布的,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网状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经纬网。

[教师板书]1.经纬网

[播放课件]经纬线组成经纬网的动态过程。

(多媒体展示,能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经纬网的含义,促进空间概念的形成。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地球仪上找出200N和300W,00和1800,400N和1500E等产经纬线的交点,并相互交流,老师给予鼓励。

[师生总结]在地球仪上确定某点位置的方法一般是:

既要找出该地经度所在的经线,又要找出该地纬度所在的纬线,经线和纬线的交点就是该地所在的位置。

[学生活动]请几位同学到前台地球仪上找到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地点和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老师及时给予鼓励。

[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示表格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后填表完成,老师给予鼓励。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经纬网?

其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予以肯定。

[师生总结]我们研究经纬网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教师提问]举例说明经纬网对我们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生总结]经纬网在军事、航海、航空和旅行等方面以及当代卫星定位系统都十分有用。

[教师板书]2.经纬网的作用

[播放课件]教材第8页练习题2。

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及时给予鼓励评价。

[教师总结]杰克之所以出错,关键在于他没有明确说明1160是东经还是西经,400是北纬还是南纬。

由此可看出:

在确定度数的同时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标明经度中的东经或西经,纬度中的南纬或北纬。

[课堂练习]探究P8活动题

[课外作业]学生在已制作的简易地球仪上标注出北京的经纬度。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板书设计】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能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能在地图上正确标注地球自转的方向;对部分时间问题作出简单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实事求是、自强不息等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教学演示法

【课前准备】

 ⑴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每人1个,手电筒每人1个,电脑课件或投影片若干。

    ⑵对合作学习小组划分,每组4-6人。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欣赏毛泽东诗词《七律--送瘟神》。

教师叙述: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并问学生“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可能吗?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就能较容易的解决这一问题。

(激发兴趣,增强求知欲)

[教师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P9“天转还是地转”?

材料,要求学生能概括讲解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主要观点。

(阅读材料,扩大视野)

[教师板书]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方向、周期

[电脑演示]动画“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观察。

(创设高质量的情境,增强空间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

[教师提问]地球是怎样自转的?

方向如何?

周期是多少?

 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回答。

[教师活动]教师逐一指图,提示学生观察并回答。

[学生回答]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

[教师板书]1.概念: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方向:

自西向东

      3.周期:

一天

[学生训练]P10填空题1 二、单项选择题1

[教师承转]地球不停的以日为周期自转着,你能用所熟悉的一些事例说明地球自转的存在吗?

[学生思考]课本插图1.15“昼与夜”或相应的板图、投影片,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思考题:

⑴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更替现象?

⑵如果地球是个透明体,还会有昼夜更替现象吗?

⑶如果地球不自转,昼和夜在短时期还会更替吗?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演示电脑动画“昼与夜”,把亚、欧、非洲的一面面对学生,学生观察,质疑:

为什么看不到南、北美洲?

(观察图画,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手中的地球仪,观察看到的结果。

(动手演示,感悟体验)

[教师总结]⑴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平行到达地球表面;⑵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到达地面的太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阳光照亮的半球是白天,照不到的半球是黑夜,明亮的半球和黑暗的半球交接地带则是黎明或黄昏;⑶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不同地方,有的将永远是白天或黑夜,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同一个地方,昼夜不断交替,处在明亮的半球时是白天,处在黑夜的半球时是黑夜;地球自转一周,昼夜更替一次,时间就是一天,约24小时;地球上的不同地方,日出和日落的时间不一致,出现了时间差异。

[教师板书]二、昼夜更替

[教师提问]你能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吗?

⑴坐在行驶的车上,车外树木的景观向后移动;

⑵日月星辰每天周而复始东升西落;

(借助实例分析,学习有用的地理)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持地球仪的北极或南极对着自己,观察地球仪做什么运动。

印证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是地轴,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印证地球自转周期是24小时。

(动手演示,观察分析,拓展地球自转的方向)

[教师总结]地球上方绕地轴北端的曲线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从北方天空面向北极下看,或者头顶北方面向赤道,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

[学生活动]看课本1.18,在同一时刻,在中国北京的畅畅和在美国纽约的姨妈通过电话互致问候。

畅畅说:

“姨妈,晚上好!

”姨妈说:

“畅畅,早上好!

”畅畅和姨妈,谁说错了?

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学生回答]都没说错。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存在着时间差异。

当北京迎来早晨的时候,纽约迎来晚上。

畅畅和姨妈在互致问候时,都考虑到了双方所在地的时间差异。

(联系实际,体会学习有用的地理)

[学生训练]P10活动1

[教师总结]重温毛泽东诗词《七律--送瘟神》。

教师叙述:

由于地球自转,处在赤道上的人是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的。

[教师承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围绕太阳公转,关于这些问题将是下节课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留下悬念,激发兴趣)

[课后作业]

必作题:

参照课本图1.17“昼夜交替演示”,小组合作,用手电筒作光源,照射在地球仪上,看看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

选作题: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如鸡叫三遍天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牵牛花破晓开放等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用电脑课件或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电脑课件或地球运动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与无神论的教育;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

【教学方法】电脑课件演示,讲述法,启发法。

【课前准备】⑴地球仪若干;电脑课件,手电筒;

    ⑵划分合作小组。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主要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和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本节课继续学习关于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P11,并结合课本1.19地球公转图,对照上节所学内容,小组合作设计关于地球公转的几个问题。

[教师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1.公转的特点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学生回答

[板书]①围绕中心;②方向;③周期;④轨道;⑤特征    

[教师演示课件]教师演示地球公转,指导学生观察提出的问题,继而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和点燃的蜡烛演示地球公转,教师参与到各组中,了解学生对地球公转认识情况并适时指导,最后合作得出所提出问题的结论。

[教师总结]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公转的轨道是近似圆形的椭圆;公转周期是一年。

那么地球公转还有作什么特点呢?

[教师演示课件]地球公转轨道和地轴倾角

让学生观察回答

[师生总结]地轴总是与公转轨道面成66.50夹角,并且这个夹角几乎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教师板书]2.特征:

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66.50,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教师承转]正是由于地轴的倾斜,地球上才出现了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请同学们联系日常生活想一想,都有哪些现象与地球的公转运动有关呢?

(引导同学讨论,并对错误的答案一一纠正)

[教师承转]下面我们继续讨论地球四季变化和五带的形成。

先学习四季的变化。

[教师板书]3.四季的变化

[教师提问]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地四季冷暖的变化情况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简单评价。

[学生活动]各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①一年当中,当地每天太阳都升的一样高吗?

什么季节较高?

什么季节较低?

 ②一年当中,当地每天的白昼时间一样长吗?

什么季节较长?

什么季节较短?

[教师总结]通常从四个典型的特殊位置来研究地球的公转运动。

教师一方面利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或利用课件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另一方面利用下列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

[教师总结]根据上表可知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形成了四季。

[教师板书]4.地球上的五带

[教师讲述]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直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课本P12地球五带图,说出:

①地球表面上划分五带的依据及五带的名称;

②地球上五带的界线?

③热带、温带、寒带的终年气候特点?

[演示课件]教师演示地球上的五带动画或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对所学知识予以引导、巩固。

[学生活动]四组学生分别归纳总结: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时,地球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太阳光热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学生总结]热带--终年炎热;温带--四季明显;寒带--终年寒冷。

[教师总结小节]地球运动包括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绕地轴自转产生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地球的公转在一年中形成了四季,而四季更替最明显的地区是温带。

地球上不同纬度受热不同,形成了地球上的五带。

[学生训练]完成P12活动1

[作业]必作题:

P12活动2

选作题:

P12活动3

【板书设计】

第二节地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工具;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并能比较比例尺的大小;能在地图上量出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出实际的距离。

过程和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地图分析,使学习过程变成应用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从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地图比例尺的使用方法,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地图比例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大地球仪一个,小地球仪若干、中国政区和地形图、东西两半球图、世界政区、地形图等。

     

(2)学生准备:

复习小学阶段比例尺的相关的内容;预习新课、测量本教室的长和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见过或者使用过地图吗?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幅地图

 投影“台湾岛”图

[教师提问]你能从图上看到什么?

 生观察课本插图或投影图,分组讨论并回答

(分组讨论有利于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从地图上找到这么多地理事物,可你们获取的方式、方法不一定相同,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看地图

[教师板书]第三节 地图

[教师讲解]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地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

它在反映地面景物时,要对他们进行选择或者综合。

运用各种符号,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表示在平面上。

因此,一般来说,地图的基本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比例尺。

[教师板书]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

[教师检查]学生课前测量的教室的长和宽

[学生回答]长10.8米 宽8.4米

(课前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

[教师提问]下面我们绘一幅教室的平面图,你打算怎么绘?

[学生绘图]结果大小肯定不大一致

[教师讲解]图的大小不一,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选择的比例尺不同。

现在,假如我们用图上1厘米代表教室0.6米长,请你计算一下所绘图的长和宽,以及该图比实际缩小了多少倍?

[学生计算]图长18厘米宽14厘米,60倍。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小结]这仅是绘的教室地图,都要缩小60倍,那么如果绘制一幅费县、山东、中国乃至世界地图是不是更要缩小呢?

(生答:

是)

[教师承转]其缩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那么谁能给其下个定义呢?

怎样计算?

[学生读书回答]①定义:

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公式:

比例尺=

[教师提示]公式中,图上距离的单位一般是厘米,实地距离一般是千米。

所以计算时单位必须统一时才可计算。

[教师板书]①定义 ②公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练习1](同步学习与探究)下列几种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A、1:

500000 B、

 C、0   50千米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讲练结合,及时巩固,并能通过反馈发现问题,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教师提问]会计算比例尺了,你知道一般怎样表示吗?

(提问引起悬念,激发求知欲)

[学生读书回答]①线段式:

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注明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②数字式:

即写成1:

M或者

[教师提问]除了以上两种表示方式,还有吗?

(提问引起悬念,激发求知欲)

[学生读图]指导学生读《地图册》P10左上角;有三种表示方法,除了以上的两种外,还有一种:

文字式(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教师板书]③表示方式:

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教师提问]你能用这三种表示方式来表达刚才所绘制的教室地图的比例尺吗?

[学生回答])数字式:

或1:

60 线段式:

 文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0.6米。

(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教师挂图]把世界政区图,东西半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等有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的挂图分给每小组一张,要求学生凭自己手中的图回答三种比例尺的表示方式。

[学生练习2]请填出下表中所给比例尺的其他两种方式

提示学生注意单位换算:

千米换算成厘米,要在数字后面加五个零。

反之,要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教材“台湾岛”图上量算台北到高雄的实地距离

先用直尺量出二市直线距离约7.2厘米,在据比例尺计算出二市的直线实地距离约是288千米。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承转提问]你能比较表中三个比例尺的大小吗?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回答:

C最大

[学生小结]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反之越大,所以比较前应先统一换算成数字式。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到教材P22活动3”

(1)据图1.36的提示学生分组集体讨论,完成量算曲线距离

(2)学生比较图1.37和1.38,组内讨论完成第

(1)问:

中国图范围大,北京图内容详细,北京图比例尺大

(3)投影

 

 学生组内集体完成第

(2)和(3)问的量算

[学生练习3]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甲的比例尺是乙的10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范围大 B甲图内容略 C乙图范围大 D乙图内容详

(讲练结合,及时消化巩固)

[学生总结]指导学生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那些知识?

(通过学生总结,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问题的能力)

[反馈练习4]下列地图中,图幅大小相同,所表示的内容最详细的是:

A、世界地图 B、亚洲地图 C、中国地图 D、北京市地图

(检查学习效果,并能及时发现问题,便于对症下药)

[教师承转]要学会看地图,除了比例尺外,还要学两方面知识:

即地图上的方向和图例,关于这些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共同学习

(有兴趣的可先预习)

[作业]必作题:

说出地图的三要素?

选作题:

比例尺有哪些表示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定方向;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辩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和指向标等确定方向,通过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难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投影片、自制图例卡片、有关挂图;

    学生准备:

直尺、搜集有关图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题导入式:

1.投影表格

[学生活动]针对表格内容,能够进行比例尺形式的换算和大小的比较并回答。

[教师提问]2.地图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教师承转]上节课我们已学习掌握了三要素之一:

比例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剩余的2个问题:

方向和图例。

(问题导入,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过渡下节内容,浑然一体)

[教师扳书]2.方向

[教师投影]“日本图”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P15活动1的三个问题。

[学生活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

⑴经纬:

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⑵先据经线定南北,再依纬线定东西,最后取综合。

  ⑶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标三点的四个方向,Y在X东北方,X在Z西南方。

[教师概括总结]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极为北,近南极为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直线纬线左西右东;弧形纬线:

据地球自转(自西向东),箭头为东方)。

[教师扳书]经纬网定向法

[练习一]完成P14图1.23

讲练结合,在学中练,练中学)

[教师承转]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有的地图画有一箭头,箭头方向指示为北方,这个箭头叫什么?

[学生回答]指向标

[教师总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依据指向标定方向,即指向标指示北方。

(过渡自然,增强问题间的连贯性)

[教师扳书]2.指向标定向法

[教师投影]投影图,学生思考:

⑴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

⑵若图中AB两点间直线距离为24千米,请计算出该图的比例尺。

(要求至少用两种形式表示,新知套旧知,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后回答:

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图上距离是2.4厘米,比例尺为1:

1000000或

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课本P15“活动2”

[学生活动]科技园在学校的东方,农业实验区在科技园区的南方,学校在火车站北方,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西南方。

学校与农业实验区的直线距离约为650米,从学校沿公路到科技园区,距离约是855米(四段公路图距分别是0.6、3.2、1.6、0.3厘米)[教师提问]有的地图,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如何定方向?

[学生回答]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师扳书]3.一般定向法

[教师拓展]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当你外出旅行迷路时,你怎样确定方向?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①白天:

晴天据太阳定方向,据树木定方向;②晴夜:

北极星定方向;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教师承转]同学们的方法还真不少,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图上是用不同符号表示的(即图例),并标注一些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

[教师扳书]3.图例和注记

[教师提问]请观察图1.24,看看一些常用图例有何特点?

你能记住一些吗?

[学生活动]分组记忆,并可动手画一画

(提示学生注意分类观察,找区别,如界线、交通线、城市、水库和湖泊等。

[学生抢答]教师出示课前制好的常见图例的卡片让学生抢答竞赛,比一比看哪个人(组)记得又快又准。

(寓乐于教,在玩中学,既活跃了气氛,又调动积极性)

[课堂小结]

留2分钟时间,由各小组的同学在组内交流,然后找几名代表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也培养了学生总结、表达的能力)

[巩固练习]

完成P15活动1

[作业]必作题:

地平面上有哪八个基本方向?

选作题:

绘图例。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山谷等;初步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等高线图,学生识别常见的地形名称;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讨论法。

【课前准备】教师:

多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