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7015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3.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3.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3)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问什么的重要性。

2、品悟写作方法:

(1)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

(2)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

能从具体的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的题目就是要阐述的观点,作者通过三个事例进行了论证。

那么这些科学家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靠的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课题)

二、比较阅读,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独立朗读第二自然段,并思考:

句子中的“?

”“!

”各指的是什么?

生1:

“?

”指的是发现问题,不断追问。

生2:

“!

”指的是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

2、作者不用文字而是用符号代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1:

这里用符号而不是用文字,能形象的表述由“?

”到“!

”的“拉直”。

生2:

能让我们更加直观的认识“?

”和“!

”的区别和联系是“拉直”.

(二)精读三个事例。

1、明确所指。

默读第3、4、5自然段,说一说三个事例中的“?

”分别是什么?

“!

指什么?

由“?

”拉直成“!

”的过程是怎样的?

生1:

第一件事例中“?

”指“这是为什么呢?

”;“!

”指的是“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过程是“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生2:

第二个事例中“?

”指“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

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

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

”“!

”指的是“制成石蕊试纸”;过程是“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生3:

第三件事例中“?

”指“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

会是什么关系呢?

”;“!

”指的是“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过程是“百思不得其解、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2、感悟“见微知著”的重要性。

(1)三个事例中,科学家是如何发问题的?

大家默读找到并勾画出来。

生1: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

生2:

……波义尔立即敏感的意识到……

生3: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生4:

我发现,他们都是从生活中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2)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见微知著。

3、品读“追根求源”的必要性。

(1)默读课文3、4、5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他们发问的句子。

这是为什么呢?

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

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

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系呢?

会是什么关系呢?

(2)师:

一连串的疑问其目的是为了什么?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生1:

追根求源。

生2:

打破沙锅问到底。

生3:

锲而不舍。

4、比较详略,感悟写法。

(1)大家思考:

在三个事例中,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1:

我认为是“?

”部分。

过程只是一带而过,“!

”也只是简单交代一下。

生2:

我也这样认为,是“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不断追问”的那部分内容。

(2)那你能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把这部分作为重点吗?

生1:

因为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而观点中的重点词语是“一百个问号”。

生2:

我也同意,尤其是第二个事例重点写反复提出的多个问题,这就是“一百个问号”。

生3:

我认为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作者要说明的观点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追问”,当然就要把这一部分重点来写。

(3)那我们换一个观点“功夫不负有心人”,还是这些事例,你觉得哪一部分要写具体?

拉直的过程。

(4)总结:

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哪部分详写、略写要看你证明的观点。

三、回读课文,总结写法。

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全文,想一想:

课文为什么选取三个事例证明观点?

师生讨论,达成共识:

三个或三个以上,就能代表一般的规律,一般的情况(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所以,要说明一个观点,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选取三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2、知晓写法。

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就是通过列举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观点、说明道理。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典型有力的具体事例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作为典型事例的来源,可以来自生活,也可以来自书籍……在描述时,要紧扣所要说明的观点,做到描述严谨、重点突出。

3、学以致用,模仿练笔。

(1)出示观点:

团结就是力量。

(2)师生交流:

大家可以谈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

(请学生自由谈)明确事例的搜集可以来自于生活、书籍、网络、亲历……

(3)课下选取三个事例,详略合理的证明观点,写在你的记录日记中。

 

板书设计: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

 

见微知著   追根求源    锲而不舍

 

二、选择题

2.

风筝

董改正

①人学前,每个年后,都有青黄不接的一段时间,我都会到外婆家“打秋风”。

一个任走长长的山路,也不知道害怕,因为憧憬着。

外婆会做菜,外婆的稀饭熬得香,碧绿生生的,不用小菜都能吃几碗。

②外婆喜欢我,这是人尽皆知的。

听说未开口叫公鸡仔养人,每次去,她都要杀一只。

切成小方块,因为鸡不肥,总要搁点肥肉一起炒,这一只鸡,是我一个人吃的。

外婆说,整个吃下去,营养才是完整的。

吃过的鸡骨头,外婆收集起来,香油炸过,用小石磨磨碎,冲给我喝。

外婆做这一切的时候,我都在一边看着。

③那一个春日,晒场上空飞满了风筝,我吵着也要。

外婆为难了,她不会做。

她一辈子都在地上,从未有过飞翔的念想。

她就央求我的舅母,舅母说,鸡骨头粉你都会磨,咋就不会做风筝呢?

那时候,我真是不懂事,只知道如丧考妣地哭,外婆脸上的尴尬,是我隔了几十年光阴看到的。

④外婆拉着我去晒场。

天上飘着各色的风筝,它们恣睢地舞动,就越发引起我的委屈。

又有人在放了,一个人远远地牵线,一个人扶着风筝,说声“放!

”牵线的高举着手,使劲跑,风筝跌跌撞撞载浮载沉,好多次后,终于扶摇直上了。

外婆指给我看这些,说:

“其实放风筝并不好玩,看看就好。

”我就撒野了,打滚撒泼,说她是笨蛋,不会做才这样说。

⑤外婆的生活很累,她不能陪我,我就一个人看风筝,想风筝,幻想有一天自己拥有一支绸布的大蝴蝶风筝,我跑啊,笑啊,看着它在空中猎猎展翅,感受手上线拉紧着的那种快感。

然而,我却只能看,因为我已经哭过——凡是外婆能给的,不哭她都给,能求的,我哭了她必定低声地向人求。

孩子们的风筝是在城里买的,她无能为力。

我就一个人站在风筝底下,仰望,幻想。

⑥忽然有一日,外婆拿出一只“风筝”,竹子骨,身子是过年的对联糊起来的。

虽然不是我想要的,但它毕竟是风等,我还是()的。

她似乎有点不好意思,说:

“我们去放风争吧!

⑦我确信,对所有的动作都烂熟于心,并且操作绝对规范,但外婆的风筝始终没有飞起来,它丢人地在晒场上拖着,许多孩子都大笑起来。

我狠狠踩踏着它,不管外婆的伤心和尴尬,那一刻的我,肯定有着兽性的暴戾吧,因为外婆呆呆怔怔地看着我,不哄我,不说话。

⑧第二年我就上学了,外婆托小姨带来口信,说她做了一支绸布的大蝴蝶,并且和我小舅试过,飞上天了,我()地应着,却没有去。

我有许多伙伴,并且日子也渐渐好了,不再闹春荒。

她就来看我,我吃过饭,就出去玩,并不陪她说话。

慢慢地我大了,外婆渐渐地不让人捎口信来了,她知道我真的没有时间回去。

中学二年级,我得到噩耗,外婆去世了。

我一路哭着去外婆家的,但我知道,我在村口大叫一声外婆,再没人远远地应我,微笑地迎我,拎着我的换洗衣服,满足我的无理要求。

⑨她给我留下一个沉沉泛黑的不锈钢勺子,一个桐油漆过的油光可鉴的小板凳,还有那只不再鲜艳的绸布风筝——都是我爱的。

我坐在石门槛上,第一次感到()的无力无助。

耳边忽然响起舅母以前说过的话:

“外婆养外甥,十月放风筝,风筝断了线,不见外婆面。

”记忆中又浮现外婆当时淡然的笑容,她是知道结局的啊,可是爱又怎么会因为知道结局,而有所保留?

⑩这只风筝,终于没有飞起。

它在我的屋顶梁上渐渐朽坏,一触即破,纷纷扬扬着时间的粉屑。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漫不经心欣喜若狂痛彻肺腑B.欣喜若狂痛彻肺腑漫不经心

C.欣喜若狂漫不经心痛彻肺腑D.漫不经心痛彻肺腑欣喜若狂

2.请从“我”的角度,梳理第③一⑧自然段的故事情节。

①吵要风筝,外婆为难→②→③→④慢待

风筝,外婆去世

3.一篇好文章中,最值得让人品味的往往是看似很寻常的话语,请反复阅读,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外婆说,整个吃下去,营养才是完整的。

(2)外婆脸上的尴尬,是我隔了几十年光阴看到的。

4.文章为什么以“风筝”为题?

“风筝”在文中有几层含义?

1.C

2.仰望风筝,外婆无奈踩碎风筝,外婆伤心

3.

(1)外婆故意说要将整个鸡吃下去,营养才是完整的。

是为了将所有鸡肉都让给“我”,而自己丝毫不吃,体现了外婆对“我”至深的爱。

(2)由于“我”的任性,让不会做风筝的外婆尴尬而难受,可是年幼的“我”根本不理解外婆,直到几十年后“我”回忆起,才刻骨地体会到外婆当时的处境。

4.风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借物忆人,通过风筝来感念外婆对自已幼时的疼爱,表达了作者对外婆深深的缅怀。

“风筝“在文中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可以放飞的风筝;二是虚指自己,对外婆来说,自己就像是她手中断线的风筝,长大后很少去看望她,直到她去世,

 

3.

高贵的捐赠

方冠晴

①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

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艰难地逃了出来。

②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

在捐赠的人群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待在人群的外围。

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噘着嘴,一脸的不情愿。

③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小女孩的不高兴。

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

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

“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

这件衣服,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

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

你有那么多玩具,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旧的玩具熊呢?

④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

“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

非得最好的吗?

”母亲回答说:

“我想是的。

咱们能不能不捐这破旧的熊,捐你最宝贝的?

⑤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

“我,舍不得。

⑥停了几秒,小女孩又问:

“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

”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

“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

”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

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

⑦我们一道走过去,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安慰的话。

小女孩的母亲送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

小女孩慢慢走上前去,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

“翔子,我带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

”她的眼泪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哭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⑧我终于明白了厖

⑨我跑出人群去安慰她,她的母亲也追了过来,小女孩抬起头来,满是泪花的双眼定定地看着她的母亲,然后怯怯地说:

“妈妈,不,是翔子的妈妈,我不想将你要回来,可是,我还是想亲你一下。

你别告诉翔子,偷偷地让我亲一下好吗?

10她的母亲抱住她,疯狂地问她。

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眼里,噙满了眼泪,满脸都是幸福而又骄傲的神情。

她幸福,是因为;她骄傲,是因为;

11我的眼睛也湿润了,为这小小女孩,更为她的母亲。

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它让所有的大人汗颜。

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

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

(选自《中学生博览)2009年第8期,有删改)

1.赏析第⑦自然段加点的词,谈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2.根据文章内容,请将原文中横线上空缺的两句话补充完整。

她幸福,是因为

她骄傲,是因为

3.文中画线的一处细节描写,极其生动形象,反映了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请赏析此句。

4.文章结尾三次用到了“高贵”一词,请结合语境,分别指出其中含义。

(1)高贵的捐赠:

(2)高贵的母亲:

(3)高贵的花:

5.小女孩高贵的捐赠在我们内心激起的是一圈圈爱的涟漪,爱是一首激动人心的打情诗,让人心潮澎湃。

请你说说什么是爱,怎样去爱。

1.“一点点钱”“一两句”写出了“我”对翔子的捐赠之少,关心之浅,以此反衬出了小女孩的捐赠的高贵。

2.她的女儿将她当成了世界上最为宝贝的东西她的教育有了成果,女儿学会了捐赠

3.这句话运用了动作与神态描写,将小女孩即将捐献妈妈的矛盾心理和天真可爱、纯洁善良的形象写得淋漓尽致。

“苍白”“咬”等词运用准确传神。

4.

(1)小女孩将她最宝贝的母亲捐赠给了翔子,这一行为十分高贵。

(2)母亲对女儿的教育非常优秀,她自身的品质也十分高贵。

(3)母亲对女儿从小进行良好的教育,使女儿拥有纯洁善良的品格。

5.略

 

4.

礼物

①他推着那辆崭新的“安琪儿”慢慢走着,想着女儿看到这辆自行车时将有的雀跃欢呼,他为自己选择的礼物不由自主地笑了,他知道一辆自行车对女儿的意义。

②女儿很不幸,他总是这么认为,在她最需要母爱的时候,却失去了母亲。

当时,他就暗暗发誓,今后,他会将此生所有的爱都交给自己的女儿,女儿就是他的唯一,是他所有的财富,他定会让女儿享受到别人能享受的全部的爱。

③但是他只是一家小工厂的工人,每月那点可怜的收入,除去父女俩的生活费用所剩无几。

别的孩子一年四季总有新衣服穿,女儿却一年到头总穿着那件洗得发白了的校服;别的孩子可将大把大把的钱扔进电子游戏室,而女儿仅有的娱乐就是帮那个几年前花一块五毛钱买的洋娃娃梳梳头;别的孩子都是每天坐在饭桌前等着开饭,女儿却差不多负担了所有的家务……这一切,使他对女儿产生了深深的内疚感,女儿弱小的双肩本不该承受这一切啊!

④“没妈的孩子真可怜。

”一听到邻里这样的议论,他的心就像被针扎着一样疼。

⑤女儿是非常优秀的。

每一次的考试,每一次的学科竟赛,女儿总是第一。

他为有这样的女儿而骄做。

他不知道别的家长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自豪感,是怎样来庆祝的,他能做的,就是让女儿吃上一顿她爱吃的莱。

⑥女儿快十五岁了。

一天,他说:

“等你再拿一个第一,爸爸买辆自行车给你。

”女儿的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暗淡了下来:

“不,爸爸,我真的不需要。

”虽然女儿这样说,但他明白,一辆自行车对女儿的意义。

⑦上小学时,别的孩子有车接送,他却只能每天牵着女儿的小手陪她走到学校。

现在女儿上了中学,不用他送了,可他知道,学校离家更远了,别的孩子都骑自行车,可女儿……每当刮风下雨,女儿回来总是一身泥水,一脸疲惫,他见了不知道多心疼。

他也曾每天给女儿几元钱,让她乘公共汽车,女儿收下后,却在他生日那天送了他一双不很名贵却足以让他珍惜一辈子的皮鞋。

女儿也知道,他太需要一双皮鞋了。

女儿真的很乖,他为有这样的女儿而骄做。

⑧这次考试后,他发现女儿沉默了许多,考试成绩也迟迟没有告诉他,他隐隐猜出几分,却什么也没问。

他决定无论如何,一定会在女儿生日那天实现自己的承诺。

⑨今天,就是女儿十五岁的生日,一大早,女儿出乎意料地主动给他看了成绩;

那是一个比以往任何一次考试都低很多的分数。

“没关系的,要相信自己。

”他擦干女儿眼角的泪,对她说。

①尽管女儿没得到第一,他仍旧去了商店,挑来挑去,最终,他选了一辆“安琪儿”,红色的——红色代表希望,女儿一定喜欢。

①回到家,女儿已将饭做好了。

“来,看看爸爸给你买的生日礼物。

”他拉着女儿的手说。

②女儿诧异地跟着他出了家门,mÒ地,女儿惊异了。

一滴,又一滴厖女儿的泪正一滴一滴往下落。

“喜欢吗?

”他问女儿。

④半晌,女儿才抬起头说:

“爸爸,对不起。

⑤“傻孩子。

都十五岁了,还尽说傻话。

”他摸了摸女儿柔软的头发,又轻轻擦去女儿脸上的泪水。

①“你长大了。

”他长长舒了一口气,这才发现,女儿眼里竟又蓄满了泪水。

①“怎么了,你哪不舒服?

”他焦急地问。

⑧女儿慢慢抬起头,轻轻地说:

“其实,爸爸,这次我仍是第一。

1.写出第②自然段的注音字。

mÒ地

2.第③自然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其表达效果是

3.第⑥自然段中女儿的眼睛为什么亮了一下,随即又黯淡了下来?

4.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现了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B.表现了女儿对父亲深深的爱。

C.表现了父女相互关爱的深情。

D.重点表现女儿的成熟、懂事。

5.读完本文,你更喜欢文中的谁?

请分析其性格谈谈理由。

1.蓦

2.对比将女儿与别的孩子作比较,以别的孩子生活的享受和任性反衬出女儿生活的贫苦和她的勤劳懂事。

3.女儿的眼神亮了一下是因为爸爸要给她买她非常需要和渴求的自行车,随即又黯淡下来是因为她想到自己家生活的拮据,她宁愿自己辛苦些也不想爸爸破费。

4.C

5.示例一:

我更喜欢父亲。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慈爱的父亲。

虽然生活艰辛,但他对女儿奉献了自己能做的一切,对她拥有无私而汹涌的爱。

示例二:

我更喜欢女儿。

文中的女儿勤劳、懂事、成绩优异。

在清贫的生活中,她始终刻苦学习,并帮助父亲分担家务。

她十分理解父亲,宁可自己辛苦走路上学,也不愿意父亲破费操劳,懂事而成熟。

 

5.

天阶

赵恺

①在一次晚会上,我朗诵自己写的诗歌《二泉映月》。

为朗诵伴奏的,是二胡表演艺术家闵惠芬。

晚上演出,下午和她做准备。

②诚挚、率真、善良、热烈,和闵惠芬对坐,心弦和琴弦共振。

③与音乐有生死之约,自8岁始,一把胡琴伴随一生。

④二胡是东方乐器,亦是平民乐器。

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

⑤她去过苏北高邮湖,登上船上的水上小学,为渔家孩子演奏。

恭敬虔诚,置身船头仿佛置身维也纳金色大厅。

⑥她去过甘肃煤矿,乘坐卡车跑了5个矿井,戈壁为剧场,车厢为舞台,她为矿工演出。

获得上海文联授予的“德艺双馨”称号,颁奖仪式,她请来甘肃镍矿矿工。

从矿工手上接过荣誉证书,是她的最高荣誉。

⑦去过以干旱贫穷闻名于世的定西。

坐在一个红柳沙墩上拉琴,老乡围着红柳沙墩听琴。

听众之中还有一头牛,这牛也奇,琴声一起,它站定不动,仿佛一座生出耳朵的山,老牛知音,闵惠芬想与知音合影,牛却俯首不动。

闵惠芬懂得牛的心事,便专门为它加演了一曲,老牛这才乐了,巍峨大山温顺得像个孩子,依偎着闵惠芬合影作别。

⑧曲终人不散,满坡响起大西北“花儿”。

⑨重病,医生从未见过的病。

与死亡抗争了17年。

如何手术?

从右肩到右肋得割出一条七八寸长的口子。

对于一位右手执弓的弦乐艺术家,这意味着什么?

⑩琴手惶恐发问:

“手术后,我还能拉琴吗?

⑪医生悲怆作答:

“要做好不能拉琴的准备。

⑫问答之间,她们相拥而泣。

⑬三次手术,三次化疗,命运把闵惠芬推向地狱的门槛。

眼睁不开,耳听不见,她进入混沌迷蒙。

冥冥之中见一条蓝色云带,她向着缥缈云带飞去。

就在那一刻,听见一段乐句。

她知道,这是天籁。

想记录天籁,可是举不起右臂。

不能记录,天籁就不肯离去。

盘旋、依偎、缠绕,乃至支撑、激励、召唤,直到她的体力渐渐恢复,直到她记下这段诞生在天堂的旋律。

静卧病床,闵惠芬把这段乐句发展并结构成为一部作品,她把作品命名为《音诗——心曲》,并委托弟子演奏。

⑭作品公演,闵惠芬去听了。

⑮她说:

“音阶,天阶。

历经劫难的我刻骨铭心,美的创造,当是生死攀援。

(摘自《读者》2013年第2期)

1.围绕着“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2.画横线句“恭敬虔诚,置身船头仿佛置身维也纳金色大厅”中“恭敬虔诚”是对闵惠芬的______描写,从这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选文第⑦段详写“老牛听琴”的作用。

4.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闵惠芬的性格以及高度概括其品质的词语。

5.试分析本文以“天阶”为题的含义。

1.①为渔家孩子演奏;②为矿工演出;③坐在红柳沙墩上为众人拉琴。

2.神态闵惠芬对人民和艺术的无限热爱、尊重

3.从侧面衬托出闵惠芬二胡演奏技艺高超、精湛和她为人的率真、善良。

4.诚挚、率真、善良、热烈

5.把音阶比喻成天阶,生动形象地表现闵惠芬对二胡演奏无止境的生死攀援,也表达作者对闵惠芬的高度赞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