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65244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期末复习.docx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期末复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期末复习.docx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期末复习

第一次作业(导论—第2章)

一.名词解释

1.授益性应急措施

是行政机关为遭受突发公共事件损害的公民和组织,提供救助和保护的应急措施。

2.一致性危机p13

一致性危机是可以使整个社会在外部压力之下,更加团结的社会扰动性事件。

3.应急行政权p30

应急行政权是指在应对各类公共危机的过程中,依法享有、行使的各类职权和职责。

二.简析突发事件管理的比例原则及其具体要求。

公共应急管理中的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紧急权力时,应当全面权衡有关的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采取对公民权益造成限制或者损害最小的行政行为,并且使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付出的成本与所追求的行政目的相适应。

比例原则包括:

适合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相称性原则

具体要求:

(1)应急管理措施的方式、强度和持续时间,应当与突发事件的类型、级别、发展阶段相适应,以有效控制危机为必要;

(2)如果有多种手段可以同等地实现某一应急管理目的,应当选择其中对公民权益影响最小的一种;

(3)采取应急管理措施所付出的代价不得与突发事件本身所可能造成的损害丧失均衡。

三.如何理解公共危机管理的综合性特征?

p22

1.全社会共同参与,成功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够调动,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构成一个公共危机管理的网络,实现全民共同参与,形成自救互救与公就并存的局面。

2.全风险,公共危机管理的对象不是单一风险,而是多种风险,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种类型。

公务机关要建立以政府为核心和主导的公共危机管理网络,将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的力量协调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应对不同类型的风险。

3.全阶段,无论应对哪种风险,政府都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减缓、准备、响应与恢复重建等阶段,完成公共危机的应对与管理。

第二次作业(第3章—第5章)

一.名词解释

1.“应急社会动员”p55

应急社会动员是指为了有效预防和成功应对危机,各级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协调等方式,调动企业、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整合全社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资源,形成预防与应对危机的合力。

2.应急规划p97

应急规划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过程,主要指对应急预案的制订、演练、修改活动。

二.如何增强灾区对未来灾害的控制力和承受力,降低灾区的脆弱性。

p93

1.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减少引发危机的致灾因子。

2.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推行与自然合作、而非征服自然的理念。

在灾害易发区,避免开展重建工程,从源头上杜绝危机的发生。

3.对于不能规避、不得不建在灾害易发区的建筑或基础设施,要实行更加严格的设计与建筑安全标准,严把建筑施工的质量关,增强其抗毁损的能力,并采取严密的防护性措施。

4.增强应急响应能力,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在危机发生后有效应对,尽可能减轻灾害的影响。

5.建立良好的应急保障体系,确保灾后重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充裕。

三.企业、非政府组织与志愿者、社区与公民个人应对危机各有什么优势?

p60-

企业:

企业有经济实力,拥有自己的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装备。

企业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企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可以使公共危机管理更加灵活。

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

(1)贴近社会公众,可以反映社会公众在紧急状态下的利益诉求,防止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

(2)汇集着大量掌握应急救援相关技术的人才。

非政府组织组成的基础是成员,具有某一方面的思想共识,志趣偏好或专业技能,这些技能往往可以在危机处置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3)反应灵活而迅速。

非政府组织具有分散独立决策,且可灵活调动组合各种力量的优势,组织成员来自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可对危机进行有效全面的监控,可及时发现问题的征兆并加以解决

社区与公民个人:

(1)社区是因地缘关系而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当危机来临时,社区中的公众是最直接的承灾主体。

由于危机与公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社区公众一旦被动员起来,便具有很高的防灾抗灾意识与热情。

(2)社区中蕴藏着大量可调配的的人力、物力、财力。

(3)社区是公共安全教育的“前沿阵地”。

社区为我们进行公共安全教育,普及公共危机管理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熟人社区”的基础土崩瓦解。

因此我们需要推动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以此来增强社区责任意识,培育自主的公民精神,塑造现代意义上的新型,相互守望制度,预防和控制公共危机的滋生

(5)社区参与可以帮助我们从源头上防止危机,比如社区承担起一定的社会化功能,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习得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四.“预案综合症”有什么表现?

如何解决?

p105-107

表现:

一方面,应急响应需要精明的组织和计划;另一方面,应急响应又是自发的,公共危机管理者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临机决断能力。

解决:

建立高可靠性组织

1.关注故障。

认为每一次微小的差错都是系统问题的征兆,鼓励人们呢报告失误,从最近的危机中学习永不自满。

2.拒绝解释的简单化。

鼓励个人看得更远,对人们所公认的智慧提出质疑。

3.运行的敏感性。

鼓励持续性的调整以防止错误的累计扩大,鼓励人们说出自己的隐忧。

4.重视弹性。

不仅形成检测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在故障发生的时候继续工作。

5.尊重专家。

决策权授予处于一线并且在相关领域具备最权威专业的知识者。

第三次作业(第6章—第7章)

一.名词解释

预测预警系统p116

预测预警的是在危机发生前对致灾因子进行持续、动态的监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风险评估的系统。

二.如何理解预测预警的人本理念?

p129-131

1.以人为核心的预警系统必须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横跨全过程、整合式的预警系统。

2.以人为核心的预警系统还要体现受众导向的特点,需要开展对预警技术的绩效评估,并对公众安全意识和预警服务满意度实施测评。

3.以人为核心的预警系统需要有相应的预警制度保证其正常运作。

三.如何理解危机响应的目标?

p134

1.应急响应者的保护。

公共危机管理者必须注意保护应急救援队员的安全,还包括对应急救援队员及时地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

公共危机管理者应注意救援队员的轮换和劳逸结合,尽快建立应急救援队员的资格考评与分类体系。

2.次生灾害的防范。

危机的危害具有很强的连带性和扩散性,在处置过程中,必须以动态发展和普遍联系的眼光来观察危机。

我们不仅要具备系统性前瞻性的思维,也必须注重在寻求安全过程中的风险。

3.减轻原生灾害的损失。

四.危机发生后救人响应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p137

1.搜索与救援。

寻找被困者,将其转移到远离危险的地带。

2.医疗急救。

对伤者进行检伤分类,分轻重缓急予以救治。

3.进行疏散。

要求人们预先指定集合地点,沿着安全的疏散路线进行,到达安全的避难场所。

4.开展灾害评估。

包括灾情评估和需求评估。

公共危机管理者要进行损失评估,以便协调装备和物资,还需要对恢复阶段进行前瞻,根据损失评估确定恢复阶段的资金、政策需求。

5.处置危险源影响。

6.提供水、食品及避难场所。

7.进行卫生管理。

对人与动物尸体进行妥善处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8.维持治安。

维持社会秩序,避免趁火打劫等刑事犯罪的发生。

9.提供社会心理咨询服务。

10.恢复关键性基础设施。

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服务应尽快恢复。

11.对捐赠进行管理。

12.协调。

公共危机管理者需要与专业人员、志愿者进行良好的合作,形成应急响应的合力。

第四次作业(第8章—第9章)

一.名词解释

1.总体灾害恢复p163

总体灾害恢复是指人们在灾害恢复与重建活动中,要改善生活质量,维护公共安全,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的风险。

2.应急沟通p190

应急沟通,就是指应急管理者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关系以交流信息、互动反馈的双向过程。

二.结合我国的国情,恢复重建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方面?

p171-172

1.做好灾民的安置。

灾区恢复重建已原地安置为主,异地安置为辅,还必须对由此可能引发的群体认同性冲突系米高度的重视,做好协调工作,灾区政府应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动员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应鼓励灾区人民不等,不靠开展生产自救,鼓励合作自救,启动和完善社会化的补偿机制,分散和转移未来可能发生的巨灾风险,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补偿与安置的公开化与透明化。

2.实现心理干预的长效化。

不仅要防止社会公众因灾致病因灾致贫,还要防范心理问题带来的公众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是因此而引发的反社会行为。

3.加强未来的风险防范灾区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建筑质量和抗风险能力。

4.以恢复重建促进区域的发展。

灾区要因势利导,不仅要努力消除灾区的负面影响,更要除旧布新吐故纳新,在新起点上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如何实现危机合作与协调?

p207-209

1.在应急合作与协调中沟通占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沟通是合作与协调基础,为了增进应急沟通,应建立一个应急管理的网络体系,建立全社会动员机制,将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个人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以应对突发事件为目的的合力。

2.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部门分割,各自为战是大忌,它不利于我们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的处置。

3.条块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属地政府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应主动联系属地内的中央直属部门,密切双方的合作关系。

4.地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相邻省市应建立地域联动机制,在处置突发事件方面相互支持。

5.军民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武装力量与人民之间要相互配合合作。

第五次作业(第10章—第11章)

一.名词解释

1.舆情监控p222

舆情监控就是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手段对舆情信息主动地进行监测、汇集、分析、控制与引导,反映社情民意,调动民智和民力,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2.宗教恐怖主义p247

以宗教为驱动力的恐怖主义

3.双应一体化p248

双应一体化,从本质上看是指一国政府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既考虑战时紧急状态的需求,也考虑非战时紧急状态的需求,实现应急与应战的一体化。

4.国防动员p257

国防动员是指国家在由平时进入战争状态的过程中,调动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将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确保国家赢得战争的一系列行动。

二.媒体与政府、公众三者之间是何种关系?

p215

政府、媒体与公众之间形成了两组重要的互动关系。

1.媒体受政府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从事媒体具有一定的议程设置功能,可能对政府决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媒体既满足公众需求要引导公众,但是媒体不是一般的商业实体,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追求社会效益,就要满足公众的需求,要引导公众。

第六次作业(第12章)

一.名词解释

1.灾害外交p272

灾害外交指国家行为体或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对其他国家提供灾害援助而增进国家间的关系,是外交行为在危机应对里的一种特殊延伸。

2.海外承包工程危机p280

指我国企业在海外工程承包业务的运作过程中由于未能有效识别并化解各种风险因素而造成的企业人员伤亡、工程无法完工、发包方以各种理由拒付、延付工程款、企业效益亏损等不利局面。

二.危机管理国际合作可以采取哪些形式?

p271-272

1.从层次和范围上看,危机应对的国际合作可分为三种形式,全球合作、区域合作、双边合作。

2.从合作伙伴的性质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非政府组织合作、救援企业合作、政府间合作。

(1)非政府组织合作。

非政府组织可以提供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财政资源;一方面它具有国际组织的特征,可以与地方政府结成危机管理伙伴,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草根组织的特点,组织结构分散化反应灵活,处置效率高。

(2)救援企业合作。

它是政府救援的有益与必要补充。

(3)政府间合作,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危机应对的国际合作离不开民族国家,其形式可以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国家参与地区或国际合作等。

军事合作是政府合作的特殊表现形式。

三.我国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危机存在哪些风险以及如何应对。

p280-281

风险:

1.政治风险,海外工程承包业务的开展,首先需要一个基本稳定的政治和政策环境,即所在国政治稳定,政策具有连续性。

2.社会风险。

工程所在地的社会安全形势,对业务开展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也会导致企业组织管理不能顺利进行。

3.自然风险。

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加大。

极端气候事件一旦发生,必然导致工期延误,其它自然灾害也可能导致海外承包工程工期延误。

4.合同风险。

海外工程承包企业必须在所在国经济社会环境中经营。

所在国的经济、社会环境稳定与否,直接对企业运营收益产生影响。

5.组织管理风险。

海外工程承包企业自身的组织管理工作,较国内企业可能更为复杂。

不仅要遵守我国法律,还要严格遵守当地法律,组织管理工作也要考虑到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6.恐怖主义。

在海外,恐怖主义更加猖獗,这也影响了海外承包工程的组织管理工作。

应对:

1.我国在海外的公民企业应积极寻求我国驻外使领馆的援助。

2.在发生可能危及企业人员安全的危机事件时,应首先保障企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必要时可撤回部分甚至全部工作人员。

3.除积极主动寻求援助外,还应积极主动向相关国际机构寻求帮助。

4.与总部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报告事态发展情况。

5.不参与和本企业无关的纷争。

6.积极与客观公正的新闻媒体进行沟通。

7.依据我国和所在国法律维护权益。

 

WelcomeTo

Download!

!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