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6 近代中国文化讲附解析764318.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6493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6 近代中国文化讲附解析76431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6 近代中国文化讲附解析76431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6 近代中国文化讲附解析76431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6 近代中国文化讲附解析76431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6 近代中国文化讲附解析76431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6 近代中国文化讲附解析764318.docx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6 近代中国文化讲附解析76431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6 近代中国文化讲附解析764318.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6 近代中国文化讲附解析764318.docx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06近代中国文化讲附解析764318

考向一近代地主阶级的探索

1.讲高考

(1)考纲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基本史实,认识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基本特点。

(2)命题规律

近代以来地主阶级的探索是历年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是历年高考核心考点之一;主要考察的内容有:

一是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抵抗派的“开眼看世界”;二是19世纪60至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所进行的洋务运动。

二者都是近年来高考经常涉及到的内容,考生复习应特别注意,对于林则徐、魏源等抵抗派的“开眼看世界”经常以选择题形式呈现,而洋务运动则经常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例1(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18)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思想潮流的演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名师点睛】“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

例2(2015年新课标Ⅱ卷文综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答案】A

【考点定位】思想解放的潮流·“师夷长技”·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名师点睛】本题出题的思路比较清晰,关键就是找到洋务运动的弊端。

我们知道群众基础是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群众基础雄厚,才能使改革自上而下顺利进行。

人民对洋务运动的鄙视反映出的正是洋务运动脱离人民群众,没有认识到群众思想的顽固会使改革受到这么大的阻力。

这也反映出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形态的影响。

抓住历史问题的实质,找到社会意识是本题的主要考察点,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2.讲基础

1.新思潮的萌发——开眼看世界

(1)代表人物

①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

②魏源:

代表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核心内容: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目的:

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4)影响:

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环球,探索救国之路。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内涵:

“中学”是指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

(2)实践:

洋务运动。

(3)影响:

为中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彻底破灭。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3.讲典例

【例1】(2015年山东卷文综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

试举例明之。

【答案】A

【考点定位】: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体西用”

【名师点睛】正确认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紧扣题干时间“19世纪70年代”,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其性质分析解答此题。

学生回答时注意联系所学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每一个时期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由此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给中国所带来的影响。

研究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这与题目的要求正好吻合。

【趁热打铁】(2015年四川卷文综历史4)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

“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

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

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

”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人才的匮乏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结合后面三句话的具体说明,即可知材料内容的核心意思,即体现出洋务运动时期对外交事务精通的专业人才匮乏的信息。

A项“中外交涉”,B项“顽固派的抵制”,C项“立宪思想”无从体现,三项均属于无关项,排除。

综上,故,正确答案选D。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洋务思想及其实践

【名师点睛】本题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主题相关内容——洋务运动,作为考查素材。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高考重要内容,本题考向比较明确。

正确解答本题,关键在于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即读懂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

材料“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这是关键句(中心句),即体现题干材料主旨。

所以,在平时的复习和备考进程中,要加强学生解题技巧方面的训练和指导。

【例2】(2015年江苏卷历史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答案】C

【趁热打铁】(2015年海南卷历史13)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

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材料中魏源的思想以防守为主,因此A项中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错误;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是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代表,不属于洋务派,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学习西方海防模式,C项错误;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导致的,故D项正确。

4.讲方法

学生在学习近代中国的文化时,首先要识记近代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主要史实:

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一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二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其次学生在做题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点的纵向联系,在对比中得出答案。

如要注意分析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之间的异同,正确评价地主阶级所进行的探索。

5.讲易错

【题目】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

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错选】A或B

【错因】学生对“中体西用”思想认识理解不准确。

【答案】D

【解析】

【反思】正确认识近代地主阶级所进行的探索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及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考向二近代资产阶级的探索

1.讲高考

(1)考纲要求

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把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相结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指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办不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命题规律

近代资产阶级的探索活动是历年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考点有: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思想、是暂时的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题型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学生在备考时可以重点复习相关知识,提升复习的有效性。

例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1)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广为宣传。

《论法的精神》和《社会契约论》也被译成汉语出版。

(2)概括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在近代中国广为传播的原因。

(8分)

【答案】

(2)思想: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三权分立,倡导平等、自由,提倡天赋人权,倡导主权在民。

原因:

中华民族危机严重,需要政治变革;政治变革需要新的理论指导;西方民主思想成为中国政治变革的理论武器。

【解析】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与卢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就是直接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主张,属于比较简单的考题,仅仅考查了记忆,这就要求高考复习中不能忽视基础史实的背诵问题;第二问中西结合,分析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原因,结合甲午战后中国的时代背景不难分析出答案。

从此题我们可以认识到今后的复习要注意重大历史时间的背景、原因等的分析,要把中外历史联系起来复习,注意中外历史事件的关联性。

例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答案】B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报纸影响

【名师点睛】复习中要掌握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线索: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

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

“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2.讲基础

主要涉及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

A.维新思潮

①背景:

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西方民主、进化论思想传播;对洋务运动反思

②代表:

王韬、康有为、梁启超

③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④主张:

倡导君主立宪、兴民权、改革教育制度

B.民主共和思想——新旧三民主义——革命派

(1)旧三民主义内容

①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统治。

②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2)旧三民主义评价

①性质:

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进步性: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③局限性: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3)新三民主义内容

①民族主义: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

②民权主义:

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授予一切反帝和反封建军阀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③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4)新三民主义评价

①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②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性。

③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国民大革命发展。

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对封建思想与旧的伦理道德进行彻底批判。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但存在对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绝对华化的倾向。

C.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资产阶级激进派)

(1)背景

①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袁世凯专制、复古。

②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

(2)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影响

①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

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开展。

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早期共产主义者

(1)发表文章,翻译著作,如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与反马克思主义阵营论战,如问题与主义之争。

(3)创建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3.讲典例

【例1】(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33)“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

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

”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D.反对洋务运动

【答案】A项3分,B、C项1分,D项0分

【解析】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清末新政·新政的举措

【名师点睛】我们往往对慈禧太后的印象都是冥顽不化,因循守旧。

其实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支持中国进行改革的,但这种改革是有一定限制的。

清朝末年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我们往往称之为清末新政。

新政中涉及到了预备立宪,建立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的制度等等。

但这都是一种被迫的改变,而且为时已晚,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趁热打铁】(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

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

我想:

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

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解题时紧扣“20世纪初”,再结合“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可得出作者旨在提倡使用白话文,故B项正确;读经问题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项排除;题干中只是通过张三与李四做古文来说明要使用白话文,而非纠正“文学革命”,故C项排除;题干中提倡使用白话文,并不是反对使用白话文,曲解题意,故D项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通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的能力,解答此类型选择题,不可以只注意历史现象,而忽视历史本质的分析归纳,这也是此类试题的难点所在。

解答本题一是需要学生能够通过题干中获取关键信息,如时间“20世纪初”,内容“一目了然”等,其次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者的本质意图。

这就告诉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加强对历史基本理论的复习,特别是加强对考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掌握表明、反映类试题的解法。

这类试题在近几年高考选择题中比重很大,其考查的是“现象和本质”的逻辑思维,题目给出的是现象,我们找本质即可。

【例2】(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8)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此人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的革命家·陈独秀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陈独秀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情况,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

教材中对于陈独秀历史事件相关有:

1新文化运动发起人“南陈北李”之“南陈”,创有刊物《新青年》;是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之一,也是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活动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中共一大书记;在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导致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损失惨重,从而向成熟转变。

备考中也可以以重大历史人物为主线梳理其他历史人物的主要历史事迹。

【趁热打铁】(2017届山西怀仁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曾指出:

“人们经常断言汉语中没有关于‘自由’的词汇,但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不仅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汉语中表示‘自由’的字是‘道’……当它在‘自由’这个意义上使用时,被定义为遵循我们本性的法则--率性之谓道。

”辜鸿铭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A.推进文学革命

B.提倡自由平等

C.弘扬传统文化

D.否定西方文化

【答案】C

【解析】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辜鸿铭

4.讲方法

本考向主要在高考中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出现。

学生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与民主共和思想及新文化运动的区别与关系,尤其要注意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与民主共和思想及新文化运动在学习西方方面各自的特点。

5.讲易错

【题目】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亲自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见右图)。

在祭文中,孙中山强调了辛亥首义、清室退位光复中华大业的成就,并且说:

“呜乎休哉!

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

”这说明()

A.朱元璋的反元事迹激励了革命派

B.革命派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D.三民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

【错选】A

【错因】学生容易被材料“孙中山亲自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所迷惑

【答案】B

【解析】

考查孙中山的民族观。

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亲率文武百官拜谒明孝陵,体现了孙中山借拜谒明孝陵来表明自己反对满清贵族的统治的立场,表明了孙中山狭隘的民族观。

故应选B。

【反思】考生在备考时,注意不要漏掉知识点,正确分析理解资产阶级各个阶层的思想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