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华社评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6057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日报新华社评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人民日报新华社评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人民日报新华社评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人民日报新华社评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人民日报新华社评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日报新华社评论.docx

《人民日报新华社评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日报新华社评论.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日报新华社评论.docx

人民日报新华社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员:

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保护

2008年07月25

  24日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首次召开的农村环境保护会议,这充分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农村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全面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统筹城乡环境保护,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稳步推进,环境保护的组织管理体系正逐渐向农村延伸,农村生态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和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全面启动,农村环境状况的家底将进一步摸清。

  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村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遏制和扭转,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种种环境问题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

严峻的农村环境形势,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当前,广大农村群众要求改善生活、生产环境的呼声日益强烈,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都迫切呼唤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突破性进展。

面对严峻形势,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环保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着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切实把农村环保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的思路已经明确,即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以规划为龙头,调整和优化农村生产力布局,转变农村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以保障饮水安全为重点,以生活污染治理为抓手,确保农村地区环境安全,改善农村生活方式,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的环境质量;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为手段,以建立长效机制为根本,强化农村地区的环境监管,完善法规建设,从法制上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我国农村环保工作基础薄弱、涉及面广,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只有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开创农村环保工作的新局面。

让我们携起手来,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共同建设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用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要使我们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达到这样的要求,需要全方位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其中根本的、起基础和保障作用的,首先是制度建设。

    制度是规矩,是规范,是人们各种行为赖以遵循的规则。

有了科学合理的制度,社会才能在一定的轨道上正常有序地运转,每个人的行为才能符合社会公认的准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恰当的调整和处理,整个社会也才能处于比较协调、稳定、安宁、和谐的状态。

    制度是与社会的公平正义联系在一起的。

制度的特点是公平和正义,制度的生命在于公平和正义,制度的最大效用也在于保障公平和正义。

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制度会有良莠之分。

科学合理的制度能够像天平一样做到人人平等,或者保障人人平等。

有缺陷的制度就会影响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不能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所以,加强制度建设,必须着力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也就是在制度建设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和正义,从而使这种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十六届六中全会从解决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出发,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六个方面的制度。

会议强调,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所有这些制度,对于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决定》要求,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法制的权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

按照这样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就能使每一个公民的政治权利得到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就能在每一个公民身上得到体现。

又如,《决定》要求,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按这样的要求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就能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更加体现社会公平,有效地促进社会共同富裕。

    用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需要做很多具体实际的工作。

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

现实需要而暂时没有的制度,要尽快建立起来。

已有的制度要根据实践的情况和效果研究它的科学性、合理性,如果不完善,就要尽快加以修订使它完善起来。

例如,完善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等等,都有大量的制度需要建立、修订和完善。

    有了制度,还要能够认真严格地执行。

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经制定了很多制度和法律,但在执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其实,制度重要,执行制度同样重要。

再好的制度,如果在执行中走样,或者有的人执行,有的人不执行,也会使公平变为不公平,使正义变为不正义,失去用制度来保障公平正义的作用。

所以,完善制度和执行制度两个方面,我们都要切实抓好,真正用制度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完)

人民日报评论员:

整治违法排污保障群众健康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可持续发展压力加大,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目前,环境违法行为较为普遍,呈现出隐蔽性、对抗性的新特点,新建项目环境违法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突发性环境事件时有发生,群众投诉呈上升趋势。

总的来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还在增加,全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被有效遏制。

  本届政府坚持把解决环境问题,特别是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重要任务,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每年针对突出的环境问题,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是实现“十一五”环保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宏观调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市场秩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抓手,是维护群众环境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4年来,国务院七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国务院的部署,先后开展对重点行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城市污水处理厂、“十五小”企业、工业园区、新建项目、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环保专项检查和集中整治,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遏制了明目张胆的环境违法行为,改善了部分区域的环境质量,促进了重点行业的结构调整,改善了环境执法监管条件。

  今年的环保专项行动,围绕实现“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重点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工业园区环境违法问题和涉铅、造纸及纸加工等重点行业。

国务院要求七部门和各级人民政府密切配合,继续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等手段,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惩治力度;对基层政府拒不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企业违法排污屡禁不止、屡查屡犯,群众反复投诉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加大挂牌督办和实行区域限批力度;将《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作为推动整治行动深入开展的有力武器,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各级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统一联动,加大对重点地区、流域、海域的督查力度;新闻媒体加大专项行动和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和法律意识,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实事、好事,意义重大,任务紧迫。

各级政府务必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坚持不懈,把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取得切实成效,让人民群众满意。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让道德的光芒更加璀璨

2007年12月13日08:

11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日,中央文明办制定了《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实施办法》,并根据各地反映的情况,拟通过养老保险、现金资助、费用减免等方式,对王顺友等14名生活困难的全国道德模范进行帮扶。

这一举措,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道德模范的关心爱护,也有助于激励和促进更多的人争做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模范。

  道德模范为社会做出了无私奉献。

他们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并推动了“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文明风尚的形成。

  道德行为本身带不来物质回报,相反,对道德的践行需要付出,甚至需要付出鲜血乃至生命的代价。

然而,凭借高尚的情操,为了他人的幸福,道德模范们甘于奉献,勇于牺牲,哪怕清贫拮据,哪怕体单力薄。

他们的行为,既体现了巨大的人格魅力,也彰显了伟大的道德力量。

  道德模范的付出并不是为了回报,但政府和社会却有义务使他们得到回报。

因为,他们的奉献本该得到表彰,他们的付出理应得到激励――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只有这样,道德义举的吸引力才会增强,道德模范的感召力才能放大,文明的价值体系才有希望构筑起来。

  我们很难想象,当见义勇为者得不到帮助,诚实守信者频频吃亏,腐败举报者被打击报复,道德义举在现实中屡屡碰壁,“英雄流血又流泪”,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讲道德的行为还会有什么吸引力,还会有什么示范作用。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规定:

如果有人在国外看见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垫钱将其赎回,然后回国报销。

孔子的一位弟子就在国外垫钱解救了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并且坚持不报销,以示“义”的决心与真诚。

孔子知道后非但没有表扬这个弟子,反而批评了他,认为这样的行为将阻碍更多的奴隶被解救。

因为以后鲁国人如垫钱救人,报销吧不好意思,不报销则蒙受经济损失,两难之下最终可能放弃救人。

而孔子的另一位弟子,下水救人,被人赏赐了一头牛,他高兴地接受了。

孔子大加赞赏,说这样会激励更多的人以后下水救人。

这两个故事生动地说明,对道德模范的奖励,有助于道德的弘扬。

  “善有善报”,“好人有好报”,这些朴实的民间俗语,包含了人民群众朴素的道德观,也表达了人民群众良好的愿望:

让那些道德践行者得到回报和关爱――包括物质上的关爱,避免他们陷入精神富有、生活困窘的尴尬境地,道德模范才能扬眉吐气,学习道德模范才会蔚然成风。

  在这个意义上,对道德模范进行扶助,包括近年来不少地方对见义勇为者的物质奖励,均表明了党和政府对道德建设的导向,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

相信随着对道德模范帮扶救助机制的不断完善,道德行为的感召力将更强,践行道德的义举将更多,公民的道德水准也将更高。

  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让道德的光芒更加璀璨!

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四论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07年12月17日04:

44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

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不仅有利于明年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也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结构合理,增长质量较高,经济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

今年以来,中央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在进行总量调控同时,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加强“三农”工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煤电运等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重视服务业发展,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

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继续提高,企业利润大幅增加,财政增收较多,人民生活改善,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这些成绩表明经济结构在不断完善,经济增长质量在不断提高。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特别是结构不合理,依然是我国经济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症结。

从大的结构看,突出表现在外需和内需不协调,消费和投资不协调,一二三产业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

增长质量不高也严重制约经济持续发展,增长主要还是靠量的扩张,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当务之急。

我们要努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要抓住重点,扎实推进。

一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扩大消费需求。

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着力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重点领域和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扩大消费需求,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二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

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工业做大做强,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三是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落实区域布局规划和政策。

加大支持西部开发力度,促进中部崛起,继续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四是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注重集约经营、内涵式发展。

  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各部门、各地区都要把这项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在这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

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五论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07年12月19日05:

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明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时间紧迫,任务繁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提出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促进发展,造福人民的重要部署。

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必须把推进现代化建设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迎难而上,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

  节能减排是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搞好节能减排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节能减排目标是“十一五”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完成这一目标是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

  今年以来,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出现近年来的首次下降。

节能减排成效初步显现,但基础还不牢固。

从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来看,任务依然艰巨,形势相当严峻。

明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三年,必须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取得明显成效,否则后两年的任务压力更大。

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节能减排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不仅要打好攻坚战,还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打一场持久战。

  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促进节能减排和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

要更加注重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

加快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降低节能环保投入成本,真正反映能源资源使用和环境治理成本,使节能减排要求更紧密地与企业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要加快制订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

  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社会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

要通过加强节能环保评估审查、提高准入门槛等手段,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是保证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组织保证。

要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完善和落实节能减排统计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实行定期考核机制。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一定要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让经济发展的代价越来越小,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人民日报:

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五论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07年12月19日08:

09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明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时间紧迫,任务繁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提出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促进发展,造福人民的重要部署。

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必须把推进现代化建设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迎难而上,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

  节能减排是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搞好节能减排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节能减排目标是“十一五”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完成这一目标是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

  今年以来,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出现近年来的首次下降。

节能减排成效初步显现,但基础还不牢固。

从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来看,任务依然艰巨,形势相当严峻。

明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三年,必须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取得明显成效,否则后两年的任务压力更大。

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节能减排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不仅要打好攻坚战,还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打一场持久战。

  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促进节能减排和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

要更加注重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

加快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降低节能环保投入成本,真正反映能源资源使用和环境治理成本,使节能减排要求更紧密地与企业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要加快制订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

  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社会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

要通过加强节能环保评估审查、提高准入门槛等手段,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是保证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组织保证。

要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完善和落实节能减排统计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实行定期考核机制。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一定要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让经济发展的代价越来越小,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

――六论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07年12月21日08:

16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标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更加重视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这是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要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涉及民生问题的制度建设,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现代化客观上是一个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的历史过程,也容易出现机器排挤劳动、资本所得挤占劳动所得的现象。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又处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时期,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在生产和分配两个环节都要正确把握资本、技术、劳动之间互相替代、互相依存的特点,实现技术进步和扩大就业的有机统一,妥善处理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提高劳动参与分配能力,促进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的协调。

只有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形成安定团结的和谐氛围,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和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举措,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做而没有条件做的大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但是,当前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食品药品安全、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促进社会和谐任务还很艰巨,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并按照中央的部署,投入更大的力量,扎实加以解决。

  民生问题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等方方面面。

对各类民生问题,我们必须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逐步加以解决。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上要着重抓好这样几项任务: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夯实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安定团结。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下更大的气力推进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人民日报8月8日评论员文章:

不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之五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国家的发展就会失去支撑,民族的振兴也就无从谈起。

  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纵览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切地认识到,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29年来特别是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