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与实践统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6047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与实践统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认识与实践统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认识与实践统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认识与实践统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认识与实践统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与实践统一.docx

《认识与实践统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与实践统一.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识与实践统一.docx

认识与实践统一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

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

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

一八四五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

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

毛主席说:

“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实践论》)这里说:

“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

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

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

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

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门德列捷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

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

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

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三百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一八四六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

毛主席说:

“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

”(《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攻击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检验路线之正确与否,情形也是这样。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制订自己的路线时,当然要从现实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情况出发,依据革命理论的指导并且加以论证。

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个革命政党的路线是否正确,同样必须由社会实践来检验。

二十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俄国工人运动中,都发生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激烈斗争,那时第二国际的头面人物是考茨基,列宁主义者是少数,斗争持续了很长一个时间。

俄国十月革命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证明列宁主义是真理,宣告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破产。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正是由于它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

正因为这样,我们要非常重视革命理论。

列宁指出: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列宁选集》第1卷第241页)理论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而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地指导了实践以及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

不掌握这个精神实质,那是不可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的。

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研究新事物、新问题,不断作出新的概括,把理论推向前进。

这些新的理论概括是否正确由什么来检验呢?

只能用实践来检验。

例如,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个别国家或少数国家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学说,是一个新的结论,这个结论正确不正确,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一般理论去检验,只有帝国主义时代的实践,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实践,才能证明列宁这个学说是真理。

毛主席说: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97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

革命导师们不仅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他们所共同创造的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文献《共产党宣言》的态度,就是许多事例当中的一个生动的例子。

一八四八年《宣言》发表后,在四十五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在用实践来检验它。

《宣言》的七篇序言,详细地记载了这个事实。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同时,他们又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二二八页)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新实践的不断检验,包括新的历史事实的发现,曾对《宣言》的个别论点作了修改。

例如,《宣言》第一章的第一句是: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恩格斯在一八八八年的《宣言》英文版上加了一条注释,“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二五一页)这是因为,《宣言》发表以后人们对于社会的史前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摩尔根的调查研究证明,在阶级社会以前,有一个很长的无阶级社会;阶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非从来就有的。

可见,说“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不确切。

恩格斯根据新发现的历史事实,作了这个说明,修改了《宣言》的旧提法。

《宣言》还有一个说法,说到无产阶级要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以推翻资产阶级。

一八七二年,两位革命导师在他们共同签名的最后一篇序言中,明确指出:

“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二二九页)列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个说明十分重视,他认为这是对《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的修改”。

(《列宁选集》第三卷第二○一页)

正如华主席所指出的:

“毛主席从来对思想理论问题采取极其严肃和慎重的态度,他总是要让他的著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的考验以后再来编定他的选集”。

毛主席一贯严格要求不断用革命实践来检验自己提出的理论和路线。

一九五五年毛主席在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时候,写了一百零四篇按语。

当时没有预料到一九五六年以后国际国内所发生的阶级斗争的新情况。

因此,一九五八年在重印一部分按语的时候,毛主席特别写了一个说明,指出这些按语“其中有一些现在还没有丧失它们的意义。

其中说:

一九五五年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决战取得基本胜利的一年,这样说不妥当。

应当说:

一九五五年是在生产关系的所有制方面取得基本胜利的一年,在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以及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即思想战线方面和政治战线方面,则或者还没有基本胜利,或者还没有完全胜利,还有待于尔后的努力。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二二五页)

革命导师这种尊重实践的严肃的科学态度,给我们极大的教育。

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受实践检验的;并不认为只要是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了。

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毫无偏见。

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毫无疑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必须坚持,决不能动摇;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并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观点、新的结论,抛弃那些不再适合新情况的个别旧观点、旧结论。

关于哲学,毛主席曾经说过: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果只有几篇原有的哲学著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那是不行的。

实践、生活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生活之树是长青的。

正是革命导师的这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才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而永葆其青春。

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我们不仅承认实践是真理的标准,而且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的标准。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

就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一点讲,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无条件地完全证实或完全驳倒一切思想和理论这一点来讲,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是,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就这点来讲,它又是绝对的。

列宁说:

“当然,在这里不要忘记:

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列宁选集》第二卷第一四二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就是任何思想、任何理论必须无例外地、永远地、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观点,也就是真理发展的观点。

任何思想、理论,即使是已经在一定的实践阶段上证明为真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而得到补充、丰富或者纠正。

毛主席指出:

“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

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

”又指出: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永远没有完结,就是承认我们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或最终完成,就是承认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我们的认识可能犯错误,需要由实践来检验,凡经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者不符合实际的东西,就应当改变,不应再坚持。

事实上这种改变是常有的。

毛主席说:

“真正的革命的指导者,不但在于当自己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有错误时须得善于改正”,“而且在于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

”(《实践论》)林彪、“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胡诌什么“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

实践证明,他们所说的绝不是毛泽东思想的真理,而是他们冒充毛泽东思想的谬论。

党的十一大和五届人大,确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发展时期的总任务。

社会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地方还是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我们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研究,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成条文上,甚至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这种态度是错误的。

我们要有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胆略,勇于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

只有这样,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才能够逐步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前进,顺利地进行新的伟大的长征。

(本文原载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unityofcognitionandpractice

  的基本原理和重要原则。

它揭示了和之间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关系,要求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看作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

 哲学产生以前的各派哲学家都未能正确地解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者对认识的本质和来源的解释是根本错误的,不能理解社会实践的本质和作用。

中国古代唯心主义者所讲的“行”或“实践”,是指观念的活动如正心、诚意、修身等等,或为了实现某种先验道德原则的活动如事父、事君等等。

欧洲哲学史上的唯心主义者,包括曾对劳动实践及其意义做了深刻分析的在内,对实践的理解都未能超出抽象的精神活动的范围。

这些唯心主义的实践观点颠倒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旧唯物主义者虽然从的原则出发考察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但是他们往往离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把实践归结为个人的生活实践或伦理道德实践,不能正确地把握认识与实践之间能动的、辩证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为科学地解决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认识和实践统一的原理正是辩证唯物主义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并把贯彻于认识论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人类社会实践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从而也是认识和实践对立统一的基础。

因为:

①只有劳动实践才使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成为认识的主体,才产生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②人类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社会实践持续不断地进行和发展,才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和可能;③实践是主体和客体、和的“交错点”,它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认识问题的彻底解决归根结柢依赖于实践;④实践作为社会的、客观的物质活动,它对认识的关系,同对、物质对精神的关系有内在的一致性。

把实践作为认识和实践统一的基础,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在认识论中的具体贯彻。

辩证唯物主义在强调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的同时,也指出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对于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认识的过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发展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动力、条件和归宿。

认识开始于实践,人在实践中才能获得和经验;感性认识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又在实践的推动下并依赖于实践所提供的条件上升为或理论,即对实践对象和实践条件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理性认识的目的在于为实践服务,理论的真理性和价值有待于实践的检验;通过实践的检验,人的认识不断地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地向前发展。

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认识和实践始终是具体地、历史地统一的,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实践基础上对认识对象一定发展阶段、一定层次的反映。

主要表现在:

①从认识的主体看,认识的主体是在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实践着的具体的人,而不是脱离一定历史条件的抽象的人。

②从对象的范围看,认识的对象归根结柢由社会实践及其发展所规定。

即使是仿佛远离当时实践的抽象的、理想的理论或,也要以当时的具体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和提供的材料为基础才能产生。

③从认识与其对象结构的一致看,对象的结构决定了实践和认识结构的一致性。

客观事物的结构、规律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通过实践的亿万次重复,转化为的格固定在认识中,成为认识结构的基本成分。

④从认识的历史水平看,认识的水平取决于社会实践及其所创造的历史条件的水平。

社会实践发展的程度越高,认识的水平也就越高。

⑤从目的看,认识服务于实践,实践需要认识来指导。

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是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动的所要解决的问题;反过来,人们对客观世界能动的认识所获得的知识和真理,也必然成为指导实践的思想武器。

⑥从结果看,作为科学认识成果的真理性认识和知识,必须符合社会实践总体过程的规律和结果,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同样,社会实践所追求的成果中也包含着实现真理性认识所指示的前途。

⑦从发展道路看,实践和认识通过不断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彼此互相促进,走的是一条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共同道路。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3页),这是认识和实践统一的动态过程。

随着这一过程的推移,包括实践对象和条件在内的客观世界不断地得到改造,包括人的认识能力在内的主观世界也不断地得到改造,从而认识和实践本身也不断向前发展。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贯穿于人类历史活动的各个领域,它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人类精神财富的唯一途径。

正是在认识和实践辩证统一的运动中,人类才能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因此,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科学地考察全部哲学以至人类历史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使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理论和实际、知和行相分裂的错误倾向。

 参考书目

毛泽东:

《实践论》,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6。

 

二章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1〕新课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认识与实践是统一的。

具体来说,认识与实践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

(实践是认识基础、来源、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运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新课讲授:

一、一切从实践出发

1、党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的含义: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3、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

v     首先,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其次,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1)、从对象实际出发(避免好心做坏事,引用庄子《至乐篇》鲁国国君与海鸟的故事,引申:

我们对自己最亲爱的孩子有时候都不是以他的方式在养育他,都不是以他的快乐时光去还给他,而是用一种成人的标准去进行剥夺,那么这种好意有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出乎意料的恶果。

要使好心做好事,必须从对象实际出发)

(2)、从自身实际出发(人啊!

认识你自己;“在今天的这个时代,也许比庄子的时代,也许更需要这样的火眼金睛,更需要内视反省,更需要摆脱外在的标准,而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评价他人的能力,只有确立了这一切,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再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才能够做到不强加而真正尊重。

对于每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对每一个年龄的生活方式以他本来的样子,去让他发挥到最好。

只有回答了自己是谁,第二个问题才能回答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才能回答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尊敬他人,去协调社会。

”——于丹《庄子》心得

(3)从国情出发(回顾十六大,展望十七大;关注十七大,认识国情)

 

 

 

展望十七大

——美国智库专家黄靖:

十七大将深刻影响中国发展进程“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战略发展理念将正式写入十七大党章,作为今后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并从总的发展纲领上为中国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确立新的方向。

谈及十七大在历史上的地位,黄靖认为,这将取决于十七大制定的方针和政策是否能克服三大挑战。

第一,在保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保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第二,是中国将面临如何重新构建经济结构的难题。

第三,是怎样使政策的制定过程更包容、更透明。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讨论:

中国学者何时能获得诺贝尔奖?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季又将开始。

截至10月15日,各大奖项将陆续揭晓。

有媒体预测,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今年的科学类奖项将由美国科学家占主导。

中国学者为什么至今无法获奖?

这个每年都在引起争论的问题再次摆在了我们面前。

)简介:

诺贝尔奖的由来,诺贝尔名单的出炉,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讲解:

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人才;2006年9月28日下午,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在回答兰州大学学生的提问时预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有1/4的诺贝尔奖应该是中国人的。

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发挥

1、创新:

创新是对当今世界,在我们国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企业家、政府官员,我们大学教授,我们在座的同学,几乎都念念有词地创新,同时,创新它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

在英文中,这个创新Innovation,它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

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

第二,创造新的东西。

第三,改变。

那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它的形成是在20世纪的事情。

由一个学经济学、学管理学,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他在1912年,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

换句话说,从经济的角度他提出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未有过的组合。

他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的五个方面。

2、创新思维:

什么叫做思维呢?

指向理性的各种认识活动,创新思维它有很多特点。

比如它有理性的、非理性的。

有相同的、相异的。

我们认为创新思维,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相异性、差异性,非常突出。

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他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人他有不同的思维,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他有不同思维的。

  3、创造力:

什么叫创造力?

我们给它下一个长长的定义,什么叫创造力,我们下一个长长的定义,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条件和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产生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价值的成果,这种能力我们叫创造力。

4、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发挥:

第一、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二、积极开发创造思维;第三、要有良好的心态;第四、要交流信息,要合作;第五、要努力实践;第六、要形成创新和创造的社会力量;第七、要让创新思维表现出来,要有丰富的知识

要让创新思维表现出来。

要使得我们的创新、创造力变为现实,很重要的要有丰富的知识,丰富的知识是和创新思维创造力的发挥成正比,丰富的知识从哪儿来?

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地下冒出来的,不是人原有的,头脑里面固有的,要通过两个字得到,学习。

我们江泽民总书记讲了三大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所以我们今天讲要成为学习型的企业,学习型的个人,学习型的社会。

通过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出来,通过学习知识,创造力发挥。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形态

1、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时指出:

 “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的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